安德鲁·罗杰斯的地面雕塑“Rhythms of Life”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826   最后更新:2012/05/23 13:19:51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橡皮擦 2012-05-23 13:19:5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苏伟在现场导览

如果要准确客观的了解《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就不得不去翻阅去年的“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项目,甚至再往前,翻阅刘鼎在麦勒画廊的个展《刘鼎的商店》,旁人来看用商店作为展览题目无疑是有两个理由,一是强调“商店”,二是反讽“商店”。结论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正如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苏伟所最重视的那一部分,观众看到了什么?观众想看到什么?观众该看到什么?这个答案究竟是目前中国策展人日益膨大的胃口,还是创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这种质疑一直贯穿在刘鼎、卢迎华、苏伟所策划的“小运动”和“雕塑双年展”等项目之中。

5月,闷热的深圳还没有完整的进入夏季,南方的人们已经穿上凉鞋,踏入习惯中的季节,或许整个人生都是这样,活在忽隐忽现的记忆中,不断更新着技巧和见识,让自己的表演显得更加专业,也更加忙碌。2012年5月12日,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深圳华侨城的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也正像这个预热的季节一样,《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表达了三位策展人想要改变艺术界现状的一种热望,在他们看来艺术家精神实践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艺术在成为作品后常常会被误读和利用,艺术制度的建立显然“不靠谱”,它备受这个消费时代的牵制,摇摇欲坠地耸立在整个艺术世界中。

就在深圳双年展开幕前的几个小时,刘鼎、卢迎华、苏伟都还在忙碌地带着志愿者在展厅里贴标签,以至于一些媒体同行在被告知开幕仪式将被临时推迟1个小时后表现出些许的不满,开幕那一刻,当看到刘鼎疲惫的眼神和手上端着的星巴克咖啡才想起负责接待的OCAT工作人员所说的,他们昨晚上布展到半夜4点。但一进展厅还是觉得这的确是个准备充分的展览,作品、文献一应俱全,并且句子式的各类标签并没有告诉观众在进场之前这里曾是一片凌乱。导览部分,主要是由刘鼎负责带领媒体看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解读,在导览的第一件作品,艺术家王友身的作品前,刘鼎说出了举办这次展览的缘由,他认为艺术行业过多的配合、过多的服务损伤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也过多的侵犯了艺术作品的独立空间。由此他更欣赏像王兴伟这样的“服务态度”很差的艺术家。

2011年的小运动项目中刘鼎和卢迎华谈到“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艺术产业在很长地一段时间内为了快速消费而将艺术创作、艺术思考和艺术教育标准化、公共化,并使艺术系统中的各种实践分工的边界模糊化。”并在接受的采访中提到了他们所感受到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人们对于全球化秩序下所建立起来的关联性有所警醒,并在经历着由于关联性的瓦解所产生的自我定义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我们迫切希望更真切地认识自身的来源和处境。”于是策展人在策划深圳雕塑双年展期间“大概花了半年时间与艺术家、当时的批评家、策展人等等做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了解1989年后他们各自的工作,包括他们在当时工作的环境、想法等等。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我们再来决定要展出这个人的哪一件作品或哪一件文献。”刘鼎在接受99艺术网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他们并不考虑艺术家在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哪怕是像王广义、张晓刚这样的“艺坛F4”他们也会处于文献的需要去展示他们的作品。于是我们在现场会看到王广义1996年的作品《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有可能是有毒的》和张晓刚的《1990年11月7日张晓刚致毛旭辉的信》。

毫无疑问,从“小运动”到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主要强调的都是当代艺术中主体的自我建构。在这一点上策展人刘鼎对记者强调说“作品就是作品”,他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作品,重新工作,于是整个展览从展厅布局到作品安排,都力求做到“去中心”——首先是取消中心,再者是给予每件作品足够的位置、足够的空间,让它们独立地存在。展厅的设计中,从入口的方向、甚至在目光所及之处,都会看到很多没有挂作品的白墙,而作品在白墙的后面。这对观众是一种拒绝,无法看到完全的景观。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很大,有非常充足的空间来呈现。策展人的意图一目了然,就是要“强调艺术创作的平等性,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现场策展人讲了这么一个段子,年轻艺术家李然在看了张晓刚《1990年11月7日张晓刚致毛旭辉的信》后,颇有感触的说张晓刚在那个时代曾经面对的困惑,现在还是一模一样的。时代更迭艺术家作为主体究竟有哪些思考是重复的?哪些又发生了变化?的确值得人玩味和考据。

展览开幕后,策展人吕澎在微博上说到“卢迎华的雕塑展,佐料是过去的,材料也是丰富的,重组之后构成一个艺术展是可以的。不过展览只说了一个事:艺术的边界是自由的,关于艺术词汇例如"雕塑"是不重要的。”卢迎华则回应“谢谢吕老师见证了我们的工作!雕塑展不是我的,是我们策展团队:刘鼎、苏伟和我,还有50位艺术家共同的工作。这个展览里没有佐料,也没有材料,我们都是平等的一分子;在创作面前,我们都一样。”同样,在面对是否有精英化倾向的质疑时,卢迎华在“小运动”中说到我们不会形成什么“思潮”或者具有普遍效应的东西,也不会设定某种规则去涵盖和圈定所涉及的实践,而是希望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现和建立一种“共同体”。

蔡影茜在《刘鼎:观念的胶囊》中曾这样评价作为策展人的刘鼎“职业化是刘鼎这一阶段的艺术家无法避免的命题和选择,他将早年对艺术的朴素热爱,转化为了一种更加复杂而理性的,对体制(apparatus)的全面介入和批判。”这不禁会让人想到在现场刘鼎多次说到我也是个艺术家。也许这正是刘鼎作为策展人与很多学者型策展人切入艺术问题所不同的地方。

毋庸置疑,质疑现行艺术制度迫使艺术家在创作时和作品完成后的种种“位移”成为了刘鼎、卢迎华、苏伟策展理念建构时的主要所指。比起90年代,这个日渐开放的时代在历次艺术流变之后保存了很多也流失了很多,那些虚弱、溃烂的部分是伤口也注定是反复质疑的对象,“质疑”也许并不是最佳的治愈良方,但毕竟是寻找病因的一个重启之地。


关键词解读

小运动:是从2010年来开始的一项研究课题的名字。它与任何社会运动没有关系。这个命名来自于对我们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的感受。“小运动”和规模无关。在“小运动”中所指的“小”不是相对于“大”提出来的,而是描述一种内在化的和反思性的工作方式。

深圳雕塑双年展:是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提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作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题目,这是一个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它将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不期而遇的遭遇”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作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不期而遇的遭遇”是对于本土历史的观看,以上个世纪90 年代中国的实验性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回到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和艺术本身来展开叙述。
[沙发:1楼] guest 2012-05-25 22:00:25

好展览!
[板凳:2楼] guest 2012-05-26 14:58:34
这种西式快餐不适合这个地方的.言论太忽悠人,倒是对年轻一代有严重的误导,会以为必须国际化,必须无害化.这对夫妻的危害性开始显现.
[地板:3楼] guest 2012-05-27 01:20:18
你一旦和他们谈理论,他们就会和你谈艺术家主体性,你要是和他们谈艺术家,他们又摆出一幅理论的面孔
[4楼] guest 2012-05-27 09:57:44
他们忽悠的主要理由就是带领 oct走向世界.冲上国际.但oct不知道的是,它们彻底沦为欧美美术馆的注脚,因为这两人基本上就是搬过来直接用的主.
不服的同学,谁能说说他们到底提出了什么?价值观是什么?
绑一些老炮,就代表对艺术坚贞不渝了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