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砖画册:重要的不是艺术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768   最后更新:2012/04/17 11:41:52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2-04-17 11:41:52
来源:今艺术 作者:李晏禎


在任何的社会群体中,实现艺术是项具破坏性的活动。我认為最终艺术将挑战所有事物并替代科学与信仰,因為艺术是修养我们存在真实的意义。

——波顿(Chris Burden)

城市现象

洛杉磯艺术圈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太平洋标準时间:洛杉磯战后艺术1945-1980」(Pacific Standard Time: Art in L.A. 1945-1980,以下简称「太平洋标準时间」)即将接近尾声。此展览疆域北至圣塔芭芭拉、南至圣地牙哥、西至棕櫚泉,為此区域有始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太平洋标準时间」共有82间机构共同合作,展期内有68个美术馆展览及超过125个画廊展览,集结了1,3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并有上百个艺术活动及一个长达十天的公共艺术节。这个策画超过12年,由盖提基金会(Getty Foundation)於2002年发起,由其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共同赞助实现的活动重新燃起国际艺术圈对於美国西岸当代艺术的关注与探究。

「太平洋标準时间:洛杉磯战后艺术1945-1980」开幕的同时,洛杉磯县立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简称LACMA)则选择展出由洛杉磯指标性艺术家波顿的新作《大型都市 II》(Metropolis II)。这件作品由LACMA的董事贝格鲁恩(Nicolas Berggruen)购得,且将於未来的十年於LACMA展出。《大型都市 II》是一件十英尺高的模型装置,由波顿与工程师库克(Zak Cook)花了四年的时间研发与製造。

《大型都市 II》的前身《大型都市 I》是一件相同概念但实际尺寸较小的作品。《大型都市 I》由日本的美术馆收藏但展示过一次后便封存起来。由於《大型都市 I》未能有更多与观眾接触的机会,波顿便动念兴起製造一个更大、更宏伟、更贴切及接近与今日大都市面貌相符的作品。

拟真的大城市模型

「《大型都市 II》是一件动力作品。当它静止时,看起来就是一件大型精美的城市模型;而啟动装置时,上面有1,100多辆由中国特製的玩具车与玩具列车同时穿梭在模型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模型部分地方的轨道甚至达到六线道,如同洛杉磯繁忙的高速公路系统。这些穿梭於模型中的玩具车有特製的轴心,比一般玩具车的轴心重,用来防止小车子在快速前进时翻出轨道或飞出模型。即便如此,在啟动状态下,每小时还是会有翻车的状况发生。波顿本人甚至亲眼目睹玩具小车飞出轨道外,撞上了行进中的火车,导致火车翻车后脱轨掉出模型之外。而考量為了不让模型有耗损的状况產生,《大型都市 II》只在週末啟动,且每运作一个小时会休息一个小时。当模型?动的瞬间,死城变成了活城,当模型城市充满了活力与朝气的同时,也充满了噪音。

《大型都市 II》充分表达了大都市的活动力与能量。波顿谈论《大型都市 II》时表示:「这些噪音、川流不息的火车与快速移动的玩具车让观眾真切地感受到居住在21世纪大型都市中的繁忙熙攘与压迫。」这件作品以玩具模型的呈现手法,带着童真的叙事方式,真实贴切地反应了人类的现实生活。模型的鲜艷色彩与复杂度如迷宫般的道路,让观眾很容易一下子就进入并接纳这件作品。而动力啟动时,所有玩具车同时在模型上移动时所发出的巨大噪音,使所有观眾一下子感受到不适,无法随心所欲的与他人交谈,甚至產生压迫感觉的同时又被五顏六色正在快速移动的玩具车子吸引地入了神。而这样复杂的感受,恰好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於自身居住在大型都市中的潜在观感。

波顿的独特艺术实践

波顿在1970年代以身体行為艺术着名。最為眾人所知的即1971年的作品《射击》(Shoot),波顿请助理在五公尺外的距离用枪射击他的左臂。在波顿1970年代的系列的作品当中,他时常将自己的身体以危险的方式与艺术行為结合,包括将自己囚禁在置物箱中、将自己如同耶穌受难的形式一样钉在一辆金龟车上展示眾人等等。

1990年代后,波顿将艺术探究转為对科学、工业、建筑等的美学阐释以及对城市的探究。这也许跟波顿大学时期读建筑有点关联。这时期的作品包括《小世界》(Small World)、《小摩天楼》(Small Skyscraper)、《城市路光》(Urban Light)与《我爸给我的》(What My Dad Gave Me),展现了波顿将城市、建筑、与艺术结合的独特概念。而他独特的艺术概念,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眾多访谈记录中略窥一二:「当我还是年轻艺术家时,我试图弄清楚什麼是雕塑。我得到的结论是:雕塑的核心必须包含人的行為、演进活动与表演」。

波顿生於麻州,后到加州求学。城市对波顿来说,需要是一个可以方便工作、实践艺术天马行空概念的地方。波顿表示,洛杉磯可以方便地找到各式各样的厂商、各式各样的器具及各式各样的专家,对於实践他的创作,有极大的帮助。许多波顿作品所需要的所有器具、设备、材料与专业人员都可以在大洛杉磯区域内完成。而洛杉磯的天气可以让艺术家整年都在户外工作。相较之下,东岸冬天寒冷的天气限制了人的活动力,而器材资源也相对缺乏。总体考量下,波顿最后选择在加州定居工作,他已在目前的加州工作室工作25年。

废弃路灯的新生命

「去过LACMA的人都不会错过在美术馆广场前的大型雕塑《城市路光》,这是波顿2008年的作品,而目前广场的另一边正在展出艾未未的12生肖兽首。《城市路光》是由202支重新整理过的古董路灯所组成,这些路灯在20年代都曾经佇立在洛杉磯各处的城市中。波顿在2000年逛玫瑰圆形剧场(Rose Bowl)的跳蚤市场中首次找到了两隻古董路灯的零组件,之后便展开长达五年的古董路灯收寻的漫长歷程。一开始,波顿对这些路灯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只是单纯地喜欢与收藏。久了,收集的数量多了,给了波顿一个创作的媒材,也才开始有了《城市路光》作品的发想。

波顿给予原本废弃的路灯零件新的生命,将其转化為美丽的艺术品。今天,《城市路光》成了LACMA的地标,它吸引经过的民眾下车走近它,与它互动、合照。当你上网搜寻「Urban Light」会发现在网路上有数以万计由民眾所照的照片。有些是民眾与《城市路光》的合照,也有些是不同角度的《城市路光》。这件作品不再是一件佇立於美术馆前的雕塑艺术品,它融入了大眾的生活,成為大眾生活经验的一部分。LACMA也因此在馆内举办过《城市路光》的摄影展与摄影竞选。為艺术品融入大眾生活最成功的例子。这些收集来的路灯,都是时代的见证。波顿曾说:「南方的灯阐述了构成社会的复杂要件—入夜后的安全与美的呈现。」这些路灯,丝毫不因其年龄而逊色。1920年代洛杉磯的路灯依据城市的不同而有设计上的差异。这些城市时代的见证如今转变成一件雕塑,而它同时也是一件绿能装置,晚上啟动灯光的能量是白天所存储下来的太阳能。而当夜晚来临时,暖暖的灯光让民眾有安全的感觉,完美呈现了波顿描述的:「入夜后的安全与美的呈现。」

波顿Chris Burden│大型都市II Metropolis II 2010 Courtesy of The Nicolas Berggruen Charitable Foundation Photo c 2012 Museum Associates/LACMA


波顿的《大型都市II》装置现场一景。 Courtesy of The Nicolas Berggruen Charitable Foundation Photo c 2012 Museum Associates/LACMA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