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一生”电影放映项目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978
最后更新:2012/03/22 10:17:52 by artforum精选
来源:东方视觉
我们都很脆弱,脆弱到很难接受“金棕榈+金酸梅”给我们抛来的一次艺术消费快餐。正如“大葱+油价”一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脆弱和压力。快餐的含义有几层,一是2011年艺术界被评出来的就是最好艺术家的代表了,一部分则体现了最差艺术家的行为。二是,2011年其他作品和其他艺术家都跟我们这个奖项无关。三是,这是我们13个评委的意见,它就是正确的,你们接受吧,不在我们视野的作品不算——连这句话他们都大概忘说了。四是,包括今年这届,连续举办三届的“金棕榈+金酸梅”,不知道有没有营养,会给艺术界带来新方向的启示吗?但终归“金棕榈+金酸梅”都是造势产生的结果,所以大家体会自有不同。我的体会是我不明白这些奖励,会给艺术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从这些得奖的名单来看,我觉得只是看到了名单,而没有看到“意义”——我想很难引导当代艺术创作趋势,也能难判定当代艺术价值标准所在,因此这些评选仍然在“传统”范畴当中。今年的奖项除了“金酸梅”被派在末位的获奖者有所强烈的情绪之外,其他上榜者都鲜有表达,此外大众也不能从这些奖项中得到“娱乐”的机会,我觉得就有必要追问几句了。另外,据悉还不准备进行颁奖典礼,我觉得艺术界这次索性玩到家了。如此渴望有注意力和影响力的奖项在此之前没有太多的铺垫,也没有更公开的进行征求民意,更没有通过网络进行事先的预测等形式的互动性参与,结果只是在现场平面的投票选出获奖者,即便是最好的奖项,其意义也被忽略,恐怕全世界事先最没有动静的奖励估计就是今年中国艺术界的“金棕榈+金酸梅”了,希望来年他们能够通达一些。既然是公开的热烈游戏,不如前戏做得更充分一些,学学最近广州被曝光的谭崔课程,或许这些榜单才能充满评委、被选出作品,以及影响到第三方之间的互动意义和能量。榜单出来之后,我不禁恍惚起来,是“金棕榈+金酸梅”选择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定义“金棕榈+金酸梅”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榜单的意义在于增值和消解的部分,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家从榜单上能够体会到过去一年艺术界的创作最新趋势以及问题,互相影响彼此“增值”。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声音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来消解榜单带来的单一统筹化的影响力,从而从消解的当中得到某种启发。如果这两者都做不到,奖励大体就是自娱自乐了。显然,主办方和评委本意是认真的,严肃的,但是观众不是那么想的。评委们应该更自信一些,更应该利用社交媒体为这次评选活动造势,更应该与被评选的艺术家和作品互动一些,我觉得更符合想象中的“金棕榈+金酸梅”的情境。本来我以为13个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批评家做成的评委团,能够让我学到对当前艺术批评的某种“技术”,但是没有;本来以为能够让我看到艺术新的价值取向,但是好像也没有;本来让我能够娱乐的解构一下这个榜单,不知怎的好像也乐不起来!
不管是哪个奖,现在都面临着困境:无法取悦大众,也不能求得内部价值观统一,所以奖项颁出的时候,就失去了其原本寄予的意义。就像福布斯奖项,却能够成为中国富豪的杀猪榜,可能它落地的意义就出现了,我不知道这个“金棕榈+金酸梅”奖项落地会有声音吗?我认为这个活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其一,对新人的奖励不明确,二是过于混合,很想包罗万象,一网打尽,却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个奖项的真实部分在哪里?其三,过于聚焦熟人面孔,以致很容易屏蔽过去一年来发生在艺术领域的其他诸多实践活动,而挖掘不出2011年度由非熟人艺术关系形成的艺术新地图。那么多艺术节,双年展,联展,博览会,画廊等等活动,难道真的是这部分艺术家和作品已经真正被“金棕榈+金酸梅”排除在外了?因此,“金棕榈+金酸梅”支撑点并不明确,很容易导致其真实意义被忽略,甚至被娱乐化都很难,更很难在引导学术方向标上给出很肯定的判定。
如果一个奖项不能给人带来某种认同,哪怕瞬间的被感动或被娱乐一下,我觉得可能这个榜单的价值存在问题,而并非他们自己所期待的“旨在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界所出现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系统的梳理,以尽可能客观的视角和专业的学术水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创作做出价值判断。”我不知道这两个奖项是奖给艺术家,还是奖给作品的,艺术家是熟悉的,作品确是很模糊。总之,奖项竟不能令人愤怒,也很难不令人意外,这种很难被触动的榜单结果状态,似乎契合着当前艺术界的状态,一种内分泌几乎失调的状态。我想,这可能是“金棕榈+金酸梅”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一个奖项本来是评出了艺术界个体的成功,却倒影出了艺术界的整体状况,我想想也就这个意义能让人兴奋了。
事实的一面是,越评越令人迷惘的艺术界奖项,但是,总归是颁出了一个奖出来。艺术奖项在中国艺术界还处在一个初始化阶段,我想只要能够让艺术界动起来,总归是好事。之前不久,那些时尚商业杂志“当代艺术权利榜”也造出来了,对此,我的意见是作为娱乐和话题价值倒蛮好,但是要讨论问题,我本寄希望于“金棕榈+金酸梅”,但是评选结果又令人更加失望。艺术界真是没有最好,只有最不好的了?!
补充一句,本文是本人撰写的2012年春天“啊系列”的第二篇。
我们都很脆弱,脆弱到很难接受“金棕榈+金酸梅”给我们抛来的一次艺术消费快餐。正如“大葱+油价”一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脆弱和压力。快餐的含义有几层,一是2011年艺术界被评出来的就是最好艺术家的代表了,一部分则体现了最差艺术家的行为。二是,2011年其他作品和其他艺术家都跟我们这个奖项无关。三是,这是我们13个评委的意见,它就是正确的,你们接受吧,不在我们视野的作品不算——连这句话他们都大概忘说了。四是,包括今年这届,连续举办三届的“金棕榈+金酸梅”,不知道有没有营养,会给艺术界带来新方向的启示吗?但终归“金棕榈+金酸梅”都是造势产生的结果,所以大家体会自有不同。我的体会是我不明白这些奖励,会给艺术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从这些得奖的名单来看,我觉得只是看到了名单,而没有看到“意义”——我想很难引导当代艺术创作趋势,也能难判定当代艺术价值标准所在,因此这些评选仍然在“传统”范畴当中。今年的奖项除了“金酸梅”被派在末位的获奖者有所强烈的情绪之外,其他上榜者都鲜有表达,此外大众也不能从这些奖项中得到“娱乐”的机会,我觉得就有必要追问几句了。另外,据悉还不准备进行颁奖典礼,我觉得艺术界这次索性玩到家了。如此渴望有注意力和影响力的奖项在此之前没有太多的铺垫,也没有更公开的进行征求民意,更没有通过网络进行事先的预测等形式的互动性参与,结果只是在现场平面的投票选出获奖者,即便是最好的奖项,其意义也被忽略,恐怕全世界事先最没有动静的奖励估计就是今年中国艺术界的“金棕榈+金酸梅”了,希望来年他们能够通达一些。既然是公开的热烈游戏,不如前戏做得更充分一些,学学最近广州被曝光的谭崔课程,或许这些榜单才能充满评委、被选出作品,以及影响到第三方之间的互动意义和能量。榜单出来之后,我不禁恍惚起来,是“金棕榈+金酸梅”选择艺术家,还是艺术家定义“金棕榈+金酸梅”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榜单的意义在于增值和消解的部分,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家从榜单上能够体会到过去一年艺术界的创作最新趋势以及问题,互相影响彼此“增值”。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声音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来消解榜单带来的单一统筹化的影响力,从而从消解的当中得到某种启发。如果这两者都做不到,奖励大体就是自娱自乐了。显然,主办方和评委本意是认真的,严肃的,但是观众不是那么想的。评委们应该更自信一些,更应该利用社交媒体为这次评选活动造势,更应该与被评选的艺术家和作品互动一些,我觉得更符合想象中的“金棕榈+金酸梅”的情境。本来我以为13个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批评家做成的评委团,能够让我学到对当前艺术批评的某种“技术”,但是没有;本来以为能够让我看到艺术新的价值取向,但是好像也没有;本来让我能够娱乐的解构一下这个榜单,不知怎的好像也乐不起来!
不管是哪个奖,现在都面临着困境:无法取悦大众,也不能求得内部价值观统一,所以奖项颁出的时候,就失去了其原本寄予的意义。就像福布斯奖项,却能够成为中国富豪的杀猪榜,可能它落地的意义就出现了,我不知道这个“金棕榈+金酸梅”奖项落地会有声音吗?我认为这个活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其一,对新人的奖励不明确,二是过于混合,很想包罗万象,一网打尽,却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个奖项的真实部分在哪里?其三,过于聚焦熟人面孔,以致很容易屏蔽过去一年来发生在艺术领域的其他诸多实践活动,而挖掘不出2011年度由非熟人艺术关系形成的艺术新地图。那么多艺术节,双年展,联展,博览会,画廊等等活动,难道真的是这部分艺术家和作品已经真正被“金棕榈+金酸梅”排除在外了?因此,“金棕榈+金酸梅”支撑点并不明确,很容易导致其真实意义被忽略,甚至被娱乐化都很难,更很难在引导学术方向标上给出很肯定的判定。
如果一个奖项不能给人带来某种认同,哪怕瞬间的被感动或被娱乐一下,我觉得可能这个榜单的价值存在问题,而并非他们自己所期待的“旨在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界所出现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系统的梳理,以尽可能客观的视角和专业的学术水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创作做出价值判断。”我不知道这两个奖项是奖给艺术家,还是奖给作品的,艺术家是熟悉的,作品确是很模糊。总之,奖项竟不能令人愤怒,也很难不令人意外,这种很难被触动的榜单结果状态,似乎契合着当前艺术界的状态,一种内分泌几乎失调的状态。我想,这可能是“金棕榈+金酸梅”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一个奖项本来是评出了艺术界个体的成功,却倒影出了艺术界的整体状况,我想想也就这个意义能让人兴奋了。
事实的一面是,越评越令人迷惘的艺术界奖项,但是,总归是颁出了一个奖出来。艺术奖项在中国艺术界还处在一个初始化阶段,我想只要能够让艺术界动起来,总归是好事。之前不久,那些时尚商业杂志“当代艺术权利榜”也造出来了,对此,我的意见是作为娱乐和话题价值倒蛮好,但是要讨论问题,我本寄希望于“金棕榈+金酸梅”,但是评选结果又令人更加失望。艺术界真是没有最好,只有最不好的了?!
补充一句,本文是本人撰写的2012年春天“啊系列”的第二篇。
来源:艺术国际
“双金奖”何以掷地无声?
文/徐家玲
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至此第三届有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在于评委不再只关注上一年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把视角放眼到艺术活动、艺术展览甚至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比如杜曦云提名的“金酸梅”就有“艺术长沙艺术家走红地毯事件”,付晓东提名的“金酸梅”有“村上隆高校巡讲”和“范曾与郭庆祥案”,这也是今年大家对“双金奖”最为热议的地方。这样的转变,主办方或组委会在事前没有对公众进行说明,在事后也没有相关的解释,那么,很多人就会想要再度追问这个奖的初衷,这个奖设置的宗旨,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规则又是什么。
关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是将视角放大到艺术展览、活动甚至社会文化事件,本来是主办方及其组委会早就应该明确的事,即使对本届“双金奖”作出调整也应该有所说明,但是评奖之前没有说明,评奖之后也没有说明,大家看到的情况却是评委们在个人微博回应质疑者。如果,我们将“双金奖”作为一个公共平台来看待,那么就应该有更多公共的立场,对于质疑者和反对者声音都应该从这个奖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角度进行选择性的回应,评委们在微博上回应质疑者,恰恰解构了这个奖的公共性,也解构了它自身可能的公信力,因为,奖项引发的争议变成了评委个人的视角、个人的选择和立场,“双金奖”本身变得无关痛痒。
实际上,对于“双金奖”如何评选,评委们之间也没有共有的评选标准,比如鲁明军在微博上对此次主办方公布的评选结果表格转发评论的一句话就是“表格有误导,应该将作者放到最后,甚至以备注的形式,因为评选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家。”但是,许多评委在此次评选非常明确提名的就是展览或事件。再如,我在微博上说,如果按照作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解读此次展览,“村上隆高校巡讲”的作者应该是时尚集团,而“通告展”在主办方公布评选结果标注的作者是顾振清和梁克刚,这样一来展览成了作品,策展人成为作者。鲍栋微博上对我的回应是“这是每个提名者的提名原则与其理解的问题,你看看艺术时代昨天的微博,每个人的提名都很清楚,可以问问具体提名人的解释。”并说:“愚以为初衷与宗旨最核心的为实名承担言论责任,民主提名投票与表决,其他的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我们不想搞出‘党纲’”。如果这样,只是实名制承担言论责任,而一个作为公共平台的奖项没有鲜明的价值立场,那么这个奖是否还要对当代艺术进行价值批判,是否还要建构一个公共平台的公信力?既然鲍栋用了“我们”这个词,“我们”所指是批评家个人还是“双金奖”,评选的规则究竟由谁说了算?是组委会,是个体评委,还是主办方?没有人对此负责,也没有人会真正对公众的质疑负责。
然而,此次有些提名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比如在主办方《艺术时代》的官方微博上评委朱小钧的“金棕榈”提名就有“刘伯骏 的《 十指禅机》”,我并不知道这和一个当代艺术奖的评选有什么关系?按前两届“双金奖”的规则,主办方都会公布各评委提名和评选的理由,目前虽然还没有看到,但是如果是以批评家的身份提名,做一个批评类的公共奖项本身就有点轻率。对于每一届提名和评选,批评家们如果只是在当天才组织讨论,简单的公布提名和评选理由,之前没有比较深入的文本讨论和调查,不能提交相对学术规范的批评文本,都是一言蔽之来概括,其评选理由又如何让人信服?
再者,虽然“双金奖”的评委都是以青年批评家的身份提名,但是这些评委们本身就具有多重身份,比如同时兼任媒体负责人或策展人,这样一来大家都是艺术圈的利益攸关方,凭什么自己策划的展览就高级,别人的展览就恶俗呢?反过来说,以批评家的身份,基于对这个奖和公众负责的态度,提交批评文本本身就关乎这个奖自身的学术规范的建设。
既然此次“双金奖”评委的视角已经进入到更大的领域,何以去年争议较多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弥漫”、靳尚谊的“维米尔”、吴为山的“孔子” 雕塑、向京的“这个世界会好吗”都没有进入评委们的视野,这正是需要批评家们的批评奖建构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时候是否有意选择规避了某些问题?不得而知,而真正到了某一天,“双金奖”的评委是否有魄力将这个奖颁给这个活动自身呢?所有的追问都始终关系到,“双金奖”作为一个批评家发起的奖项,作为一个批判性的公共平台,是否有公共立场,对公众负责的批评诚意,而不是一看到有人质疑就“佩服”别人的“文风真好”。
对于这样一个由青年批评家发起的奖项,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也许是公众依然对批评家们抱有期待,但是这样一个奖项,从组委会到评委,似乎一切都是“临时工”,评委可以在对公众毫无说明的情况下大增大减,评委的去留原因是什么,评委的准入机制又是什么,没有人也没有组织对公众负责,那么这样一个奖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何以体现出批评者自身的诚意?
蒲鸿在与王墒的微博争论中有一句话:“明确地告诉你,双金奖虽小,十年后它同样会掷地有声。”“双金奖”目前实际也不小,因为它一开始就集中了当下最活跃和最为瞩目的青年批评家,这些人都会在将来成为艺术批评力量的主体部分,这不可否认。但是如果“双金奖”真正要做到“掷地有声”的影响力,不是看十年后,而是看现在,看一开始,作为一个批评奖,如何保持对公众的诚意,如何体现批评者自身的诚意,其明确的宗旨和价值立场,如果没有,下一年,也许大家不必关注这个奖的评选,只关注评委们事后的微博言论就够了,因为后者实在比这个奖本身要精彩许多。
“双金奖”何以掷地无声?
文/徐家玲
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至此第三届有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在于评委不再只关注上一年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把视角放眼到艺术活动、艺术展览甚至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比如杜曦云提名的“金酸梅”就有“艺术长沙艺术家走红地毯事件”,付晓东提名的“金酸梅”有“村上隆高校巡讲”和“范曾与郭庆祥案”,这也是今年大家对“双金奖”最为热议的地方。这样的转变,主办方或组委会在事前没有对公众进行说明,在事后也没有相关的解释,那么,很多人就会想要再度追问这个奖的初衷,这个奖设置的宗旨,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规则又是什么。
关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是将视角放大到艺术展览、活动甚至社会文化事件,本来是主办方及其组委会早就应该明确的事,即使对本届“双金奖”作出调整也应该有所说明,但是评奖之前没有说明,评奖之后也没有说明,大家看到的情况却是评委们在个人微博回应质疑者。如果,我们将“双金奖”作为一个公共平台来看待,那么就应该有更多公共的立场,对于质疑者和反对者声音都应该从这个奖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角度进行选择性的回应,评委们在微博上回应质疑者,恰恰解构了这个奖的公共性,也解构了它自身可能的公信力,因为,奖项引发的争议变成了评委个人的视角、个人的选择和立场,“双金奖”本身变得无关痛痒。
实际上,对于“双金奖”如何评选,评委们之间也没有共有的评选标准,比如鲁明军在微博上对此次主办方公布的评选结果表格转发评论的一句话就是“表格有误导,应该将作者放到最后,甚至以备注的形式,因为评选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家。”但是,许多评委在此次评选非常明确提名的就是展览或事件。再如,我在微博上说,如果按照作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解读此次展览,“村上隆高校巡讲”的作者应该是时尚集团,而“通告展”在主办方公布评选结果标注的作者是顾振清和梁克刚,这样一来展览成了作品,策展人成为作者。鲍栋微博上对我的回应是“这是每个提名者的提名原则与其理解的问题,你看看艺术时代昨天的微博,每个人的提名都很清楚,可以问问具体提名人的解释。”并说:“愚以为初衷与宗旨最核心的为实名承担言论责任,民主提名投票与表决,其他的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我们不想搞出‘党纲’”。如果这样,只是实名制承担言论责任,而一个作为公共平台的奖项没有鲜明的价值立场,那么这个奖是否还要对当代艺术进行价值批判,是否还要建构一个公共平台的公信力?既然鲍栋用了“我们”这个词,“我们”所指是批评家个人还是“双金奖”,评选的规则究竟由谁说了算?是组委会,是个体评委,还是主办方?没有人对此负责,也没有人会真正对公众的质疑负责。
然而,此次有些提名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比如在主办方《艺术时代》的官方微博上评委朱小钧的“金棕榈”提名就有“刘伯骏 的《 十指禅机》”,我并不知道这和一个当代艺术奖的评选有什么关系?按前两届“双金奖”的规则,主办方都会公布各评委提名和评选的理由,目前虽然还没有看到,但是如果是以批评家的身份提名,做一个批评类的公共奖项本身就有点轻率。对于每一届提名和评选,批评家们如果只是在当天才组织讨论,简单的公布提名和评选理由,之前没有比较深入的文本讨论和调查,不能提交相对学术规范的批评文本,都是一言蔽之来概括,其评选理由又如何让人信服?
再者,虽然“双金奖”的评委都是以青年批评家的身份提名,但是这些评委们本身就具有多重身份,比如同时兼任媒体负责人或策展人,这样一来大家都是艺术圈的利益攸关方,凭什么自己策划的展览就高级,别人的展览就恶俗呢?反过来说,以批评家的身份,基于对这个奖和公众负责的态度,提交批评文本本身就关乎这个奖自身的学术规范的建设。
既然此次“双金奖”评委的视角已经进入到更大的领域,何以去年争议较多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弥漫”、靳尚谊的“维米尔”、吴为山的“孔子” 雕塑、向京的“这个世界会好吗”都没有进入评委们的视野,这正是需要批评家们的批评奖建构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时候是否有意选择规避了某些问题?不得而知,而真正到了某一天,“双金奖”的评委是否有魄力将这个奖颁给这个活动自身呢?所有的追问都始终关系到,“双金奖”作为一个批评家发起的奖项,作为一个批判性的公共平台,是否有公共立场,对公众负责的批评诚意,而不是一看到有人质疑就“佩服”别人的“文风真好”。
对于这样一个由青年批评家发起的奖项,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也许是公众依然对批评家们抱有期待,但是这样一个奖项,从组委会到评委,似乎一切都是“临时工”,评委可以在对公众毫无说明的情况下大增大减,评委的去留原因是什么,评委的准入机制又是什么,没有人也没有组织对公众负责,那么这样一个奖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何以体现出批评者自身的诚意?
蒲鸿在与王墒的微博争论中有一句话:“明确地告诉你,双金奖虽小,十年后它同样会掷地有声。”“双金奖”目前实际也不小,因为它一开始就集中了当下最活跃和最为瞩目的青年批评家,这些人都会在将来成为艺术批评力量的主体部分,这不可否认。但是如果“双金奖”真正要做到“掷地有声”的影响力,不是看十年后,而是看现在,看一开始,作为一个批评奖,如何保持对公众的诚意,如何体现批评者自身的诚意,其明确的宗旨和价值立场,如果没有,下一年,也许大家不必关注这个奖的评选,只关注评委们事后的微博言论就够了,因为后者实在比这个奖本身要精彩许多。
这2哥到处装明白人,卖弄自己是进了城的民工富二代吧。土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