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豆直播世界we纪录:陈维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1   浏览数:1773   最后更新:2012/03/20 22:01:08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2-03-05 16:37:45
@刘礼宾:突然想到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可视为揭露“物性”的一种方法。比如用雕、塑方法揭露木材、石头特性(托尼克拉克、隋建国、@杨心广),用绘画方法揭示油画颜料特性、画笔特点(里希特、李松松、@王光乐 ),用雕版方法揭示雕版的特性(康剑飞、@杨宏伟央美 )。这只是一个角度,可能对时下有价值

@刘礼宾:回复@夏德蕾:舞蹈方面有类似艺术性吧? (今天 10:00)

@刘礼宾:回复@夏德蕾:舞蹈,回归肢体;音乐,展现乐器特征;尽管这些都和“现代主义”对艺术语言的挖掘有关,如果中国要补“艺术语言”的课,是不是要从这个维度上展开? (今天 10:05)

@夏德蕾:回复@刘礼宾:这种艺术性对编导而言是一直伴随的问题。它可被看作基础知识,深入物体及运动的基本常识,了解并改变,并寻找和赋予新属性及新意义。 (今天 10:07)

@刘礼宾:回复@夏德蕾:如果切断“能指”,消除“意义”,是不是更有价值? (今天 10:08)

@夏德蕾:回复@夏德蕾:简言之:时空力。从入门到滞后的每一天无不在discovery! (今天 10:11)

@书拉东莉:隋老师展览上被你提醒到"物"的问题,这两天我也想了想,联想起法国新小说对“物”和“空间”的理解了。 (今天 10:13)

@夏德蕾:回复@刘礼宾:是解构主义的意思么?是对其原本属性核心意义的摧毁才构成真正的建立么? (今天 10:14)

@刘礼宾:回复@夏德蕾:“意義”在時下被玷污了。 (今天 10:15)

@夏德蕾:回复@刘礼宾:你说的是媒介,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而艺术语言,要看你在什么语境内。 (今天 10:16)

@夏德蕾:回复@刘礼宾:我只能说,艺术是个人的,因为艺术观念产生于个体。 (今天 10:18)

@夏德蕾:回复@夏德蕾:我们由技术操作理念说到艺术观念,你认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今天 10:21)

@捏鱼丸者:回复@刘礼宾:达到意义的零度其实是不可能的。艺术创作中物质性的刻画确实对当下固化的社会意义有重新回归本质思考的提醒作用,但毕竟是要带有主体的情感意义的。 (今天 10:41)

@刘彦瑢121:刘老师的微博和我的毕业论文那么巧合啊~,我的论文观点是:通过艺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这种呈现既包括作品也包括创作作品时的过程,只能达到一种相似的,或者说是更接近“物性”的感觉,却始终无法本真的还原于“物”本身,但恰恰是这种近在咫尺甚至似乎已经触摸到“物”本身的距离, (今天 13:11)

@刘彦瑢121:接上文:正是艺术实践的精神性所在~艺术本来就不是辞典,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提供一种感性思考以面世人~ (今天 13:14)

@杨心广:揭露物性是一种方法,目的是发掘人性 (今天 14:51)

@李易纹:这也会成为一种成功学套路,在师生,同行中流转...//@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转发//@章燕紫: 转发微博 (今天 15:12)

@无邪:和材料交手后材料的物性实际上部分消失了,消失了的那个缺口恰恰楔入的是人性,我觉得//@汤大尧: 转发微博 (50分钟前)

@郑无邪:回复@书拉东莉:我记得隋老师在多个场合提到过“物”这个概念,他自认为他的实践和日本的物派是不同的,物派在人的主观意识对物性的作用上面采取消极的态度,而他恰恰是积极肯定这种作用(原话忘记了这是我的理解) (38分钟前)



[沙发:1楼] guest 2012-03-05 22:14:37
挺讨严这家伙,学问一般竟胡说
[板凳:2楼] guest 2012-03-06 00:00:58
小老头
[地板:3楼] guest 2012-04-09 21:12:34
如果联系到现在“人”之存在的尴尬,礼宾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