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色情的日本浮世绘
发起人:小青年  回复数:0   浏览数:3156   最后更新:2012/02/13 13:36:39 by 小青年
[楼主] VASLART 2012-02-13 13:36:39


VASL国际艺术家交流工作坊2012年——行为艺术,运动图像和声音

参与者:
艾哈迈德·赛义德(埃及)
阿赫桑·纳迪姆(巴基斯坦)
阿玛那·赛义德(巴基斯坦)
阿斯萨·肖汉(印度)
杰西卡·罗森塔尔(德国)
玛格达·法比安(波兰/英)
穆如弥·茹合尔(巴基斯坦)
那吉斯·米尔扎(巴基斯坦)
兹陕·尤纳斯(巴基斯坦)
周斌(中国)

2012年2月23日至3月11日(开放日活动在9日,10日,3月11日) ,2012年在卡拉奇的国际研讨会将重点放在行为艺术,运动图像和声音。


Vasl International Artists’ Workshop 2012
Performance, Moving Image and Sound


Participants:
Ahmed Al Sayed (Egypt)
Ahsan Nadeem (Pakistan)
Amna Saeed (Pakistan)
Aastha Chauhan (India)
Jessica Rosenthal (Germany)
Magda Fabianczyk (Poland/UK)
Muzzumil Ruheel (Pakistan)
Narjis Mirza (Pakistan)
Zeeshan Younas (Pakistan)
Zhou Bin (China)

23rd February to the 11th of March, (Open day events 9th, 10th, 11th March)
Bringing the workshop to the city and diverging from the 2001 and 2006 workshops at Gadani,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event is practice-specific. The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 Karachi will focus on performance, moving image and sound. Events and displays will take place on the final weekend and throughout the workshop. Stay in touch for details.

http://www.vaslart.org

[沙发:1楼] guest 2012-02-15 02:51:43

[板凳:2楼] VASLART 2012-03-30 00:26:59


2012 VASL国际艺术家交流报告:中国艺术家周斌


2012年的3月10日,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周斌在卡拉奇的海滩上实施了他最新的行为作品《谁是……?》(Who is……?),作品中使用到的一面黑旗上面写着“Who is……?”(谁是……?),这使我们联想到他之前的一系列作品:《谁是恐怖分子?》(Who is a terrorist? ),这个主题的系列作品开始于2007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后来又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等地实施,当然每次作品的方式都不同,媒介上有行为和装置。这次他选择在巴基斯坦继续针对这一主题创作作品,显然是有着地域政治的现实针对性。

周斌刚到巴基斯坦时的作品计划并不是这样,考虑到长达一个月的驻留期,他最初的方案《卡拉奇的彩虹》(Karachi’Rainbown)是一个每日执行的长时作品,以行为的方式进行,最后用装置的方式呈现。过程是从2月的21日到3月11日的20天时间里,他每日游走于卡拉奇的各个角落,收集偶遇的烟盒、弹壳、纽扣、卡片、玻璃、被遗弃的玩具等等物品,这些物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色彩都是彩虹色系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一种颜色。20天后,这些物品将被组装成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一面彩虹旗,陈列在艺术空间的展墙上,显然,这个作品的主题涉及到巴基斯坦的现实境遇,有着和平的意味。

当VASL艺术机构得知在这个作品计划中,周斌需要每天长时间的在卡拉奇各处走动,认为安全无法保证,希望他调整方案,但在周斌的坚持下,勉强同意并指派了当地人每日陪他外出。卡拉奇的外国人不多,他们走在街上总是会有很多人围观。

显然卡拉奇比想象的更不安全, 2月下旬,在巴基斯坦的大城市,接连发生多起暴力事件,2月28日,一个中国人在有巴基斯坦人陪同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大街上被骑摩托车的人枪杀,塔利班组织声称对此负责,并扬言要继续针对中国人的行动,报复中国镇压新疆回教徒。至此,VASL机构负责人正式与周斌对话,表示很遗憾,要求他停止执行这个作品计划。

周斌后来准备执行一个和30个乞丐合作的作品计划,也因执行的难度(语言不通、乞丐不识字和安全顾虑)而放弃。

最终得以实施的行为作品《谁是……?》(Who is……?)也是有一些调整。这件作品中使用到一面黑旗,最初周斌计划在上面写上文字“Who is a terrorist?”(谁是恐怖分子?),VASL艺术机构负责人Adeela女士认为这会引起麻烦,因为在巴基斯坦,人们会认为这是直接针对他们的质问,而作品选择的实施地在海滩,周六会有很多人,这非常危险,周斌提出修改为I am a terrorist(我是一个恐怖分子),机构认为那样可能更危险,甚至警察直接开枪也不好说,最终的方案是写“Who is……?”(谁是?)在黑旗上。

作品结束后,面对主办方的抱歉,周斌并没有显得很遗憾,他说:现在这个标题更丰富多意或许更好,况且现场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生长,其生成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遭遇也很自然是作品的一部分,基于社会状况的被迫修改或许是锦上添花之笔,强化了作品的现实存在感和针对性。

最后描述一下作品的过程:周斌站在大海中,非常缓慢的迎风打开一面巨大的黑旗,在强劲的海风和海浪中努力站稳身体,30分钟的时间里就是面对大海默默的站立,之后他转身非常缓慢的走向海滩,目光始终直视远方,每一步的移动伴随着一句话:I am a terrorist(我是一个恐怖分子),发音因嘴巴逐渐长大不在闭合而变得模糊不清,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强烈的恶心、呕吐反应,最后作品以他把旗子放置在海滩上结束,历时50分钟。

















对作品进行这样的文字描述显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里看不到汹涌的海浪、听不到黑旗在海风中咧咧作响,感受不到当周斌重复说出I am a terrorist(我是一个恐怖分子)直到恶心呕吐的现场力量,这是现场作品的遗憾,但或许也给予了我们属于自己的更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们愿意这样来评论周斌的创作:他是一个尊重自己的生存经验和内在情感,并对现实环境具有主动思考热情的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他拥有足够的智慧让艺术作品中的政治性表述具有独特的感知魅力和精神层面的穿透力。
[地板:3楼] guest 2012-03-31 10:31:57
都挺好的,但看到"发音因嘴巴逐渐长大不在闭合而变得模糊不清,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强烈的恶心、呕吐反应,最后作品以他把旗子放置在海滩上结束,"这句话时,我还是晕了一下.
行为作品能不能不跟自己的体力较劲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