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件大事: 张洹的“孔子”在上海外滩美术馆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757   最后更新:2012/01/04 12:37:44 by 陆小果
[楼主] 蜡笔头 2012-01-04 12:37:44
来源:本当无人的点点

看上去——评没顶公司“意识行动”展
BY 本当无人
发表于 ELLEMEN 2011/11 (图片来源,SHANGHART画廊网站)



没顶公司是一个叛逆有趣的艺术公司,因为从认识徐震起,我才知道原来艺术还可以在全球资本主义提供的消费体系下进行艺术生产,创造力可以被生产,而不是进行艺术的个人创造,所以难怪徐震把他的公司起名为Made In。

近日,我收到没顶公司的邀请参加在香格纳画廊展出的最新展览“意识行动”的开幕式。当我步入16号楼展厅的时候,我一下子竟也没发现到底展了些什么。在白色的布景下,吊挂着两个装饰华丽的非洲女性的雕像,展厅中间矗立着巨大的白色盒子,以及边上一本厚厚的说明书般的书册,再也没找到什么别的展品。只是果然,我预感到了这仪式化的场景是为了某种事件而布置。当周围到访的人们端着红酒杯,同时注视着围墙里扔起的一个又一个的不知是什么东西的艺术品,并窃窃私语的揣测着白盒子里到底是机器还是人在扔东西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并不是人在看某种艺术行为,而整个场景本身就好像转换成了宗教仪式:免费发放的酒和酒杯像是某种祭奠的道具,两个图腾化的女性雕像则是祭奠的布景,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中间白盒子里抛艺术品的行为更像是某种仪式的发生。我应该不能说这种事件都是被设计好要发生的。但我仍然相信,是没顶公司事先布好了棋局,遵循着空间生产的原理,剩下的只需要等待仪式的进行。这种充满了孩童恶作剧般欢乐的设局意图,延续了没顶公司和徐震一贯所采用的方式。当所有的人都盯着中间那似是而非的物的抛起,而被白墙挡住看不到抛物人的时候,人和物的观看权力得到了交换。如同建筑批评人王家浩在2010年的一次讲座中称的那样:在媒介的当下,被看才是权力。

Philippe Pirotte 在最近对没顶的评论文章《信仰意识-意识信仰》中对展厅中那本名为“意识形状”的厚厚的说明书有一段叙述与评论。文中,他对这说明书中将世界各地的宗教、政治、民俗仪式,都用一种好似武功秘籍般的统一的小人图进行图示化动作分解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假扮“他者”去钻入“差异”的描述,是带有解放性目的某种启蒙的瑜伽。Pirotte先生让我对这份作品以及没顶公司的其他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只是我并不是很同意他将没顶公司的作品与“讽刺”简单生硬的挂上钩。如果说徐震从96年那个“让我们来谈谈钱吧”的恶作剧开始,都一直在强调“行动”的话,那么“意识行动”展中,这许多在场的、或不在场的布局,更像是他对消费文化所进行的快乐吐槽。这就好比同人漫画家使徒子会立刻把那个出现在新闻里挂着五条杠的小孩描述成比所有美国英雄都厉害的“少先队总队长”,并完整的编出了“总队长”的漫画故事,然后进入同人漫画的发售体系。没顶也是极为简单直接的感觉到,然后就带着欢乐的去做了。

而18号展厅更趋近一种传统的展出布局。巨幅油画和海绵雕塑散落在空间里,遵循着传统的展出布局。油画是挂在墙上,退出给人观看的空间;雕塑则散落在中心,可让人围绕着雕塑观看。这与之前仪式化的设局显然有所不同。在这里,没顶看似是在遵循着传统的观看机制,让人们去欣赏作品的,但从展出的内容来看,却是希望通过遵循市场机制的创作和展出,将艺术品的生命延续到展场之外去。

几个月前,徐震曾与我聊起过这套名为“猎物”的油画的创作思路。他希望艺术家的古典油画的技艺能够成为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在陈逸飞之后,有这种技艺的画师,其实与画中所描述的将要被拆除的贫苦生活空间一样,被艺术边缘化了。那么是否仍然有可能在当下遵循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油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那些不在场的贫苦空间拉入到现实的艺术物的流动中去,这也许是没顶想设置的另一个局。当北京的一位画师用近乎古典技法完成这些作品,并进入没顶的生产系统进行镏金装裱,最终呈现在观看机制下的时候,我想这个故事应当还没有说完。让贫穷和富裕短路并不是“猎物”的目的,而是油画技艺作为艺术生产本身发挥着更强大的力量。

于是,我想起认识徐震的契机,是听说他的工作方法很像建筑师。到访他的工作室,我发现空间里有许多半成品的模型、图纸、标识、批注等。他说在没顶,大家会将许多想法进行初步的呈现,并讨论筛选,确定一些方向后,修改再呈现,然后再优化,不断的滚动,直到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并投入生产,这与建筑师劳碌着通过模型和草图进行设计试探的方式不谋而合。而这些结果仍然不确定,仍然可以从中剥离出许多内容进行再生产。我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没顶,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中介才是生产力的所在,生产的结果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在没顶的工作中,艺术品的中介以及艺术品作为中介,要比艺术品作为创作结果重要的多。没顶并不是在用艺术作品本身输出意识形态让你相信或不相信什么,而是用艺术品作为中介拉动着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的艺术机制中的各种关系。如同18号展厅中伴随着“意识形式”瑜伽的真人表演,周围的那些用海绵和真皮塑造出的一个个高大的形象真的让我联想到各种非洲部落的宗教图腾。至于这些巨大的雕塑是否真的如有所指,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当每个观看者都相信自己看到的艺术品是看上去那样的时候,意识行动也就发生了,艺术的共同体也就达到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