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动画绝不是我的Logo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732   最后更新:2011/12/20 13:15:08 by colin2010
[楼主] 蜡笔头 2011-12-20 13:15:08
来源:今艺术 文/黄亚纪Wilhelm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凯瑟Kacper 油彩、画布 75x90cm 2009 © Wilhelm Sasnal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个展是英国伦敦「斐列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期间我最期待的展览之一。塞斯奈尔1972年生於波兰塔尔努夫(Tarnów),自克拉科夫美术学院(Kraków Academy of Fine Arts)绘画系毕业后,曾边担任杂誌插画工作并一边製作艺术作品。2000年前后始受国际瞩目,陆续在伦敦、苏黎士、巴黎等地展览。此次於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同名个展含括早期作品与近作,一楼展场由新作开始陈列:描绘日本海啸后的一名女孩《海啸》(Tsunami)、以波兰艺术家秀拉(Georges Seurat)画作重新描绘的《阿尼埃尔的浴场》(Bathers at Asnières)、迎向阳光的儿子画像《凯瑟》(Kacper)、妻儿於湖水边的《凯瑟与安卡》(Kacper and Anka)等。其他作品包括2002年的代表作《浩劫-森林》(Shoah-Forest),以及同时期经常绘製没有脸孔的日常场景。二楼展示1990年代早期作品与16釐米影片。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无题Untitled 油彩、画布 160.2x160.2x2.5cm 2011 © Wilhelm Sasnal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无论画作或16釐米,塞斯奈尔由简单、且经常是情绪性的画面出发,16釐米通常配着他喜爱的音乐,像极了音乐录影带。影片多由一到叁个固定场景构成,逐渐展开微妙、或剧烈变化,例如帐篷着火燃烧、静物缓缓冒出热气、不断亲吻的男女剪影、女性践踏汽车车顶,这些安排,经常让人有政治联想,但不是严肃的,散发一种挑衅、甚至玩世不恭的感觉,但不至轻浮,仍充满深刻的私人情感。塞斯奈尔的16釐米充满叙事品质与绘画性的视觉,看后可对他绘画表现更清楚理解,例如剪影的大量应用、脸孔描绘的省略、人影头像的切除以及背景的比例与顏色。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海啸Tsunami 油彩、画布 2011 © Wilhelm Sasnal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同时,塞斯奈尔的16釐米反应波兰出身的背景。1989年,波兰从社会主义转向民主,他的童年与青春,经歷截然不同的社会气氛与变革。一支使用猫王演唱《人鬼情未了》(Unchained Melody)主题曲现场录影的《无题》(Untitled),反应他童时社会对自由文化的嚮往。绘画中,塞斯奈尔早期作品经常出现东欧绘漫画风格肖像、对劳动的描写,后来经常描绘代表解放、自由的天空、海水,同时不断重复着厂房、纪念雕塑等旧文化象徵。今年夏天伦敦Sadie Coles HQ画廊个展中,母子的纪念雕塑是重要主题,且反应艺术家家庭成员的改变:第二个小孩的诞生。塞斯奈尔经常将私人记忆与社会记忆揉合一起。

直觉的无惧驱动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浩劫-森林Shoah-Forest 油彩、画布 45x45cm 2003 © Wilhelm Sasnal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Hauser & Wirth

《阿尼埃尔的浴场》坐在池畔的浴者,是縈绕塞斯奈尔、不停画着的主题。除白教堂画廊展出的大幅《阿尼埃尔的浴场》外,Sadie Coles HQ画廊与其他展览也都曾出现浴者的头像或半身像。秀拉这件作品唤起塞斯奈尔祖母告诉他的一个故事:1939年夏天,德国入侵波兰的一个礼拜前,所有人都在邻近塞斯奈尔出生地不远的河边洗澡—那个炎热夏天,或许是波兰不幸命运的前奏。

但是,白教堂画廊展出的《阿尼埃尔的浴场》重要之处更在於,它展现塞斯奈尔是一位自由、技巧成熟的艺术家,蓝色块状间一条毫无犹豫的灰线,切割出中景湖面与远景天空,洗浴者、河畔草地、静物,都以最低限的笔触表现,暗部没入洗浴者沉默的嘴鼻:这件作品传达人类之於命运的无尽等待。非常典型的塞斯奈尔风格。但是这种块状、低限的表现,也让许多评论认為他的绘画过於简单。



塞斯奈尔Wilhelm Sasnal│阿尼埃尔的浴场Bathers at Asnières 油彩、画布 160x120cm 2010 © Wilhelm Sasnal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白教堂画廊个展中,明显看到身為画家,塞斯奈尔面对处理这个问题,不少新作呈现过去没有的丰富,例如《凯瑟与安卡》、《海啸》等。《凯瑟》这件作品除了反应塞斯奈尔对摄影的运用(他的画面经常来自照片,无论是自己拍摄或来自既有照片),在绘画处理上且充满无数光影细节,宛如真实照片。「直觉在我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我也不想畏惧去使用那些我想使用的东西。」塞斯奈尔在〈绘画没有规则〉(“There are no Rules”, Flash Art, July-September 2005)这篇访谈中说到。

另值得细论的是《浩劫-森林》这件早期代表作。《浩劫》其实是1985年法国导演朗兹曼(Claude Lanzmann)以纪录片形式访问波兰集中营犹太人遭屠杀的相关者的电影,后来还引发口述歷史可信度的论争。塞斯奈尔对电影中由森林走出叁个人的一幕印象深刻,因而製作这幅画作:没有身分表徵的叁人,站在由扰动笔触圈绕出的森林前。这是一个佳作。这样的表现也延续到后来的作品如《无题》(Untitled)、《肉》(Meat)等。

在图像与绘画性的统合之后

每个由时代崛起、代表其世代的艺术家,一定有无所取代的特徵与创举。笔者认為,塞斯奈尔的重要性并不在他是兼具电影创作者与画家角色的艺术家,也不在他是继续隐喻欧洲共產歷史的年轻画家,而是在绘画领域中、在图像与绘画性是如此涇渭分明时,他达到以绘画统合图像与绘画性的可能。塞斯奈尔的绘画来自影像,也来自卡漫、海报、插画、广告,从这些无尽图像中选择虽已是主观操作,但他将图像表面化,似乎保持对象的原状,造成没有定论的开放气氛。但是,此开放气氛不完全是愉悦的,块状的图像是负面的减法,像是阴影般有股不舒服感受。

塞斯奈尔的作品经常带有抽象,并存的抽象与具象形成绘画表达,也显露他如何受李希特(Gerhard Richter)与波克(Sigmar Polke)影响,并体现塞斯奈尔画面的掌控能力。儘管所有加总起来与图伊曼斯(Luc Tuymans)非常相近:一篇名為〈图伊曼斯效应〉(Jordan Kantor, “The Tuymans Effect”, Artforum, November 2004)的文章说,塞斯奈尔的作品或许可视為对图伊曼斯全部作品最浓缩的阅览。但笔者认為这之间仍有差异存在,且可能是塞斯奈尔能否继续突破的关键:儘管以绘画统合图像与绘画性是塞斯奈尔至今的成就,但也造成他的绘画性有一种限制,因為他的意象多来自大眾文化所提供的意象,无可避免地缺乏绘画艺术的精神性。

这使我想起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谈论想像时说,当我们生活在文化所提供的意象文明裡,个人的想像会有什麼前景?人类不断被既定组合的意象洪流所淹没,那种召唤虚有事物意象的能力是否能继续发展下去?现在的我们受如此眾多意象的轰击,不再能分辨哪些是直接的经验,哪些是我们短短数秒在电视萤光幕上所见。记忆有如垃圾场,堆满了零零碎碎的印象,这就是塞斯奈尔作品出发的地方:虽然这是他作品有趣之处,但也是他的艺术面临的挑战。

塞斯奈尔鬆绑了过去艺术的束缚、创造新世纪绘画的可能性,但若更深入绘画的议题:这些绘画是否能成為由眾多纷扰的意象与绘画中,脱颖而出的绘画?这些绘画是否能达到更深远、更精神性的回味?此次白教堂画廊展示那些更具丰富绘画性的新作,相信是塞斯奈尔思考这些议题后继续发展的第一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