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弟弟在王庆松工作室杀人
发起人:yilmaz  回复数:6   浏览数:3108   最后更新:2011/12/20 17:46:55 by yilmaz
[楼主] 疯丫头 2011-12-17 00:43:05
一直在做这盲人摸象或是只是探索的局限行为,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它很极大可能能就是错的。所以,人的一生或许可以说是一直在试图“说对”每一句话来达到“进步”,最终他死之前的话语或由思想所作的行为将成为他最后所留些的一些东西。所以尽可能的还是多想“多说”。以此最大限度的提升你自己。

啰嗦的这么半天,其实我想说的就是:之前看问题之片面性。想必在看一些别人的作品(不单指艺术品,但我取艺术作品为例)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例如“这件作品和XXX的挺像的”。我自我梳理一下整个思路:首先是之前上课时鲍老师给系统的分析了一下徐冰的凤凰,分析到刚做出来时很多批评家说这“疑似”贫穷艺术,所以这件作品貌似并不“新鲜”,可最后则不然,这件作品在当下的坏境种有别样的含义;其次,最近国外的贫穷艺术的资讯比较多的出现在我这里,然而前天殷双喜老师讲座时他又放了徐冰的《背后的故事7》,看完第一眼会想,有点像贫穷艺术的感觉(但其实艺术家想表现的也许不是这个,只是我作为欣赏者时的主观臆断);之后,我于昨天为小孩的创意美劳课准备材料,有很多的垃圾产生,我当时亦是想将这些垃圾保留下来,因为当时我想的是我们应该珍惜一切的资源,从小事做起,但具体的做法也没想好;随即在晚上的时候,偶遇雕塑系的同学,于是参观了金属、石雕和木雕,在金属工作室看的时候同学也说道,她们的很多材料是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说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好东西。所以我随即改正了我之前的观点,与其说有些作品可能和艺术史上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不如说某些艺术创造者的处境是如此:资金等等(尤其是学生),因为有某些艺术创作者也许根本不知道“贫穷艺术”而做出了与之视觉相似之物。

所以说,包括之前日志里转载的“讨论艾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做出回应,基于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的不全面了解,不能妄加断论。但并非没有借鉴或潜移默化影响之情况,这就要取决于艺术创造者自身的格调了。、

我要对自己说的就是以后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应该做到不断地全面,多角度的去考虑问题,虽不可能达到完整。所以大家一块欣赏一块探索总能说出一些新的问题并解决一些问题随即产生一些问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