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3° & L23° / 优游画廊
人类的运输被数据解决后,来源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从知识转译到信息,从制造艺术转译到文化生产,这种变异(时间加速矩阵决定)的过程是银河中心黑洞的能量协调导致人类开始步入宇宙意识的结果?还是人类身体外化被技术不可自拔地引导?亦或者人类的所有是另一个社会系统隐性的分属行为,我们百分之九十七的惰性DNA在被开发,生命能力进入另一个新的频率段,新的社会契约模式在诞生?
谈论思想、意义、文化似乎必要性没有那么强烈了,智能翻页机代替了所需的思考,你只需轻轻打开同一化的生产消费原料——互联网:知识智慧集约成为字典式的工具,我们不断发现历史和真相都是电影和展场的一部分(在1400克之间)。我们,连同艺术,连同博物馆,都成为了历史学的虚构。
今天,坐在家中便可一日千里,社会的景观化使我们在现象中成为各个用户的现象,彼此实现自身需要或不需要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对身体生活的残忍和冷漠中欣赏着行动的生活本身由触及心的实在渴望。就像影院中的观众违背了电影原初的意愿成为一具具尸体,就像公司的日益巨型导致自身开始消费自身。我们的一切思考成为观看姿态的永恒反复,并意识到取得全面的沉思和明智的判断所需的时间是匮乏的。我们无法获得一种恒定的判断体系,集体默认了一种虚无感,一种永不到达的实际情况,即:未来正是“现在”的重复。这是人类机械规范还是自然给定呢?面对可能性的爆发,我们变得好像不可能了,再谈论可能性是否是正确的?我想有几种不可能的这种可能性是值得探讨的。 各种思维方式和进步制度的日益饱满,在自由主义的大部分心理成功中,我们依然无法豁免“真理失效”的那一刻。
四顾茫然的状态下,因由创造传播和大众及个人自行增减的条件丰富且行为可隐可现,通过语言词汇的控制所能到达的世界控制也变得苍白,抑或获得另一种生成和可意识的空间。文化研究的更新发布速度及获得信息的便捷,使“总体艺术”追求触感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有效性也开始变得可疑了,“总体艺术”的微薄生产事实和文化的不可通译性及个人方程式的问题,使其如果不是针对大众的功利规则心理需要,以互利行为巧妙输出,改变就如地球板块运动一般。“脑力”劳动的事,我们变得稀里糊涂。(尽管按照狭义的地域分级,在中国,艺术依然还有自我表述的革命机会,在此不做陈述。)
如波德里亚所言,世界本身不需要真实的原因,而是我们的精神需要一种解释。太阳底下无新事?我思故我在?存在既合理?我们只在我们的经历中?无主导性?无立场思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多重语系、多重价值、多重标准的多元世界,还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死亡不断旅行又不在其中的宇宙全息的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将自己温暖潮湿的肉体和一粒冰冷的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无关尘埃联系在一起。假定承认如今使我们陷入多重被动的进步论,我们的发展也许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多线性的,多线平行的,多线交织的,由点及线而及网的,由无数张大网相连的,混沌的,无明的,自在的,而究竟是什么?艺术家在大众成功及被成功的心理中如何幸免?如何真实地说出我们的样子?精神的分裂和变异恰恰是获得真实的手段之一。即如每一个成功的交易商都会正确地认识一部分自己,并且建立个人性较强的交易体系。即如成功学所言的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观看各个成功案例的共通性,更重点的是看失败者如何失败。即如沃霍尔说:应该将虚无重新注入图像的中心。因时应需,随机由缘,面对生命的无聊,我们可以用方剂学组方配伍的方法和加减关系,把机械、电脑网络抑或先进的制度变成自身外延的身体器官,该加时加该减时减,主次同行互为表里。也可以放弃集体的后现代化进程,去山里做个嚎叫的村夫野人。更可以相信边沁苍蝇之眼分析的精确细致,雄鹰之眼洞察功利主义的理性关怀。只要你如此认为,一切都具备可塑性,虚拟和现实具备同样的功能,断片的表面提供权利的沟通,微博用不好也会害死一窝人。即如我从前那么认为,按照一个善人的思维,世界的意义是意义的有无,集体的意义是每个人都过得更好,个人的意义是由个人决定不妨碍他人到达的一种生活设定,一种内心认可的理想存在方式。按我们传统的说法是一种叫“道理”的东西,是“阴阳”。
按照怎么样都可以也不可以,怎么做都对也错,讲究程度与分寸,相信人而怀疑一切这样的真实观看,实在要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认为现在(此时此地)最有必要的应该是问问自己的身体和自然之间本源的需要,这种心物合一的关系。很多情况下身体与直觉似乎高于选择与分析,因为一旦进入讯问“结果”的智力深渊,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假想资本的消耗品。这里提出的是观念先行,一气呵成,观念后注,都是一种工作选择。而面对今天的沉思行为是观看姿态的永恒反复的真实境况,在格罗伊斯所言,“对时间为基础的艺术文献记录抹杀了行动的生活与沉思的生活的差别,时间为基础的艺术再次把时间的稀缺变成了剩余——并显示出自己是一个合作者,是时间的同志,是真正具有当代性的。”如此充盈的思维和坚实的证据中,我依然认为要把他们归纳为一种因时所需的选择而不是判断标准。
博尔赫斯形容我们是从一个迷宫走向另一个迷宫,尽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大可以改变或不断建立自己的思维系统来决定承不承认,要不要这样意识。总归一点是不变的,要认清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是被自然规划的一部分,创造是顺应能量转换的需要,进步是集体过得更好的一个假想的名词。我们的创造性既是互为幻觉的假象,也是确实发声的真实需要,道理不在别处,正在一呼一吸之间,正在你的心中。
由上所述,按照当代艺术发展现状,我认为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关键词分为两组,
一组是国际性的站在世界共同体的先进工作领域而言的,我提出:“全息关系”。
“全息”意味着你可以使用一切适合团体或个人的工作方式作为表达或互相建构。你可以用“总体艺术”的工作方式,你可以坚持原始的绘画行为。你可以使一只猫的娇喘和一片天空的大火联系起来,并置大量的虚构证据,精神实验,让它成为事实。“全息”意味着可以有序也可以无序,意味着谈论边界跨越以及制度跟进已经无法满足十倍速时代的智慧复数。意味着承认当代艺术是历史学的虚构,并且不断证明这种无用的设计,正是人们急切需要的精神解释,尽管世界本身不需要真实原因。“全息”正是不合作方式,也是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它是世界分子的情绪。发现“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世界艺术的工作方式。“全息关系”意味着无政府的真实的世界主义。是在感到民主的虚伪,修正的匮乏时,提高生命鲜活度的一剂良药,因为它处于有无中,在心物合一中,在一种"之间"的状态中。
一组是以中国发展境况、文化现状及当代艺术生态为出发的,我提出:“怎么办”。
当把“怎么办”从句子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关键词汇或主题时,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提出问题的意思,一个是告知解决方法的意思。因为先不看民生的大问题,就拿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现状,我相信大家都有话要说,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喷井开发、雕塑行业的混乱、落后、黑色佣金所涉及政府工程款的不透明,所谓的美院大师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占领,城市建设规划中大量公共视觉垃圾的诞生,高考培训及美院治学的公司化行政化管理及教学的低质,大量国内画廊学术资源匮乏的短期投机行为,拍卖行的越俎代庖对画廊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内艺术市场的混乱,大量艺术家生存境况的不乐观及不被开发。面对这些庞大的互为相连的问题,我们总会抱怨和叹气,却很少用艺术的方式提供几种切实可行的社会方案和有效批判,没有问过“怎么办”,也没有提供“怎么办”。所以我认为“怎么办”依然要作为普及和净化国内艺术气氛所要探讨的主题,依然是接下来十年国内当代艺术的真实主题。
个人挫见,欢迎补充。
王灿龙
2011-11-10
谈论思想、意义、文化似乎必要性没有那么强烈了,智能翻页机代替了所需的思考,你只需轻轻打开同一化的生产消费原料——互联网:知识智慧集约成为字典式的工具,我们不断发现历史和真相都是电影和展场的一部分(在1400克之间)。我们,连同艺术,连同博物馆,都成为了历史学的虚构。
今天,坐在家中便可一日千里,社会的景观化使我们在现象中成为各个用户的现象,彼此实现自身需要或不需要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对身体生活的残忍和冷漠中欣赏着行动的生活本身由触及心的实在渴望。就像影院中的观众违背了电影原初的意愿成为一具具尸体,就像公司的日益巨型导致自身开始消费自身。我们的一切思考成为观看姿态的永恒反复,并意识到取得全面的沉思和明智的判断所需的时间是匮乏的。我们无法获得一种恒定的判断体系,集体默认了一种虚无感,一种永不到达的实际情况,即:未来正是“现在”的重复。这是人类机械规范还是自然给定呢?面对可能性的爆发,我们变得好像不可能了,再谈论可能性是否是正确的?我想有几种不可能的这种可能性是值得探讨的。 各种思维方式和进步制度的日益饱满,在自由主义的大部分心理成功中,我们依然无法豁免“真理失效”的那一刻。
四顾茫然的状态下,因由创造传播和大众及个人自行增减的条件丰富且行为可隐可现,通过语言词汇的控制所能到达的世界控制也变得苍白,抑或获得另一种生成和可意识的空间。文化研究的更新发布速度及获得信息的便捷,使“总体艺术”追求触感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有效性也开始变得可疑了,“总体艺术”的微薄生产事实和文化的不可通译性及个人方程式的问题,使其如果不是针对大众的功利规则心理需要,以互利行为巧妙输出,改变就如地球板块运动一般。“脑力”劳动的事,我们变得稀里糊涂。(尽管按照狭义的地域分级,在中国,艺术依然还有自我表述的革命机会,在此不做陈述。)
如波德里亚所言,世界本身不需要真实的原因,而是我们的精神需要一种解释。太阳底下无新事?我思故我在?存在既合理?我们只在我们的经历中?无主导性?无立场思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多重语系、多重价值、多重标准的多元世界,还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死亡不断旅行又不在其中的宇宙全息的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将自己温暖潮湿的肉体和一粒冰冷的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无关尘埃联系在一起。假定承认如今使我们陷入多重被动的进步论,我们的发展也许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多线性的,多线平行的,多线交织的,由点及线而及网的,由无数张大网相连的,混沌的,无明的,自在的,而究竟是什么?艺术家在大众成功及被成功的心理中如何幸免?如何真实地说出我们的样子?精神的分裂和变异恰恰是获得真实的手段之一。即如每一个成功的交易商都会正确地认识一部分自己,并且建立个人性较强的交易体系。即如成功学所言的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观看各个成功案例的共通性,更重点的是看失败者如何失败。即如沃霍尔说:应该将虚无重新注入图像的中心。因时应需,随机由缘,面对生命的无聊,我们可以用方剂学组方配伍的方法和加减关系,把机械、电脑网络抑或先进的制度变成自身外延的身体器官,该加时加该减时减,主次同行互为表里。也可以放弃集体的后现代化进程,去山里做个嚎叫的村夫野人。更可以相信边沁苍蝇之眼分析的精确细致,雄鹰之眼洞察功利主义的理性关怀。只要你如此认为,一切都具备可塑性,虚拟和现实具备同样的功能,断片的表面提供权利的沟通,微博用不好也会害死一窝人。即如我从前那么认为,按照一个善人的思维,世界的意义是意义的有无,集体的意义是每个人都过得更好,个人的意义是由个人决定不妨碍他人到达的一种生活设定,一种内心认可的理想存在方式。按我们传统的说法是一种叫“道理”的东西,是“阴阳”。
按照怎么样都可以也不可以,怎么做都对也错,讲究程度与分寸,相信人而怀疑一切这样的真实观看,实在要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认为现在(此时此地)最有必要的应该是问问自己的身体和自然之间本源的需要,这种心物合一的关系。很多情况下身体与直觉似乎高于选择与分析,因为一旦进入讯问“结果”的智力深渊,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假想资本的消耗品。这里提出的是观念先行,一气呵成,观念后注,都是一种工作选择。而面对今天的沉思行为是观看姿态的永恒反复的真实境况,在格罗伊斯所言,“对时间为基础的艺术文献记录抹杀了行动的生活与沉思的生活的差别,时间为基础的艺术再次把时间的稀缺变成了剩余——并显示出自己是一个合作者,是时间的同志,是真正具有当代性的。”如此充盈的思维和坚实的证据中,我依然认为要把他们归纳为一种因时所需的选择而不是判断标准。
博尔赫斯形容我们是从一个迷宫走向另一个迷宫,尽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大可以改变或不断建立自己的思维系统来决定承不承认,要不要这样意识。总归一点是不变的,要认清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是被自然规划的一部分,创造是顺应能量转换的需要,进步是集体过得更好的一个假想的名词。我们的创造性既是互为幻觉的假象,也是确实发声的真实需要,道理不在别处,正在一呼一吸之间,正在你的心中。
由上所述,按照当代艺术发展现状,我认为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关键词分为两组,
一组是国际性的站在世界共同体的先进工作领域而言的,我提出:“全息关系”。
“全息”意味着你可以使用一切适合团体或个人的工作方式作为表达或互相建构。你可以用“总体艺术”的工作方式,你可以坚持原始的绘画行为。你可以使一只猫的娇喘和一片天空的大火联系起来,并置大量的虚构证据,精神实验,让它成为事实。“全息”意味着可以有序也可以无序,意味着谈论边界跨越以及制度跟进已经无法满足十倍速时代的智慧复数。意味着承认当代艺术是历史学的虚构,并且不断证明这种无用的设计,正是人们急切需要的精神解释,尽管世界本身不需要真实原因。“全息”正是不合作方式,也是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它是世界分子的情绪。发现“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世界艺术的工作方式。“全息关系”意味着无政府的真实的世界主义。是在感到民主的虚伪,修正的匮乏时,提高生命鲜活度的一剂良药,因为它处于有无中,在心物合一中,在一种"之间"的状态中。
一组是以中国发展境况、文化现状及当代艺术生态为出发的,我提出:“怎么办”。
当把“怎么办”从句子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关键词汇或主题时,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提出问题的意思,一个是告知解决方法的意思。因为先不看民生的大问题,就拿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现状,我相信大家都有话要说,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喷井开发、雕塑行业的混乱、落后、黑色佣金所涉及政府工程款的不透明,所谓的美院大师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占领,城市建设规划中大量公共视觉垃圾的诞生,高考培训及美院治学的公司化行政化管理及教学的低质,大量国内画廊学术资源匮乏的短期投机行为,拍卖行的越俎代庖对画廊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内艺术市场的混乱,大量艺术家生存境况的不乐观及不被开发。面对这些庞大的互为相连的问题,我们总会抱怨和叹气,却很少用艺术的方式提供几种切实可行的社会方案和有效批判,没有问过“怎么办”,也没有提供“怎么办”。所以我认为“怎么办”依然要作为普及和净化国内艺术气氛所要探讨的主题,依然是接下来十年国内当代艺术的真实主题。
个人挫见,欢迎补充。
王灿龙
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