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芽提名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上海站现场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7   浏览数:2348   最后更新:2011/12/03 23:10:25 by bkart
[楼主] 阿特咪 2011-11-30 21:36:50
[p][/p]陶渊明《桃花源记》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是传统士夫心向往之的存在之境。且
不说“桃花源”背后涵有多少政治隐情,但无须讳言的是,数百年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 这一隐逸之道和乌托邦想象已然成了文
人墨客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之所系。得其传承,宋元以来的文人(山
水)画更是以此作为支点,而骎骎于“心”之放逐与自处。
而今,不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文人山水画,都已是历史之
“物”。不过,此“物”并非对象化的物理性客体,毋宁说,它是一个
能动的“心”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它已然超越了陶渊明“桃花源”
〔1〕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9 , 第1 6 5 - 1 6 6 页。
〔2〕 同上,第98页。


“移动的桃花源”:不合时宜的绘画
所具有的时空局限。换言之, 这也是前缀“ 移动” 之意义所在。实际
上,当“桃花源”的主体为“心”的时候,“桃花源”既无处可居,又
无处不在。
在这里,作为“物”的“桃花源”被赋予了一个“心”的基础,正
因如此, 历史悄然成为现实之批判性的回应。对于愈加政治化、社会
化、乃至娱乐化的话语之趋,“移动的桃花源”一方面意在回到历史之
境,通过一种可能的体认反观今日之自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从既有的
视觉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重返个体之精神放逐与自处之道。这既是历
史的重塑,也是自我的一种精神型构。
并不是所有的当代画者都具有这样的气质和“入道”的可能。肖克
刚的可贵在于他与生俱来的内敛、安静的气质,独特的精神遭遇,以及
时时反躬自省的意识,恰恰暗合了这一实验和体认之路。
鲁明军
2 0 1 1 年8 月2 0 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