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第六场(查常平主讲) - 后现代之后:来临中的另现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璐 胡可

“词场——诗歌计划2011”展览现场。

诗人萧开愚作品。
诗歌与当代艺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艺术门类正在华·美术馆进行着一场共同的实践——在这里,诗歌不仅是声音、文字档案,也可以是绘画、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剧场……当然,这样来说,似乎有点诗歌主场的意味,实际上,在这个“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中,诗歌与这些当代艺术已经完成了一次次的互文、共融、共生,无谓主次。
但这些遥相互望与相互融通的基础是什么?在这些诗人们与艺术家一起坐而论道之后,他们能解决共同的边缘而孤独的宿命吗?当诗歌与当代艺术打破门类界限之后,是否会呈现出更广阔的文化景深?2011年11月中旬至2012年1月,“词场——诗歌计划2011”将会从视界(视觉艺术)、档案(诗人手稿/诗歌文献)、谈论(诗歌论坛/讲座)、声音(诗歌民谣)、表演(诗歌剧场)五个展览单元引发对诗歌、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1
传统诗歌是抒情,与当代艺术联姻之后更易“发情”
“欢迎你们选择了生活”、“每个人都剩一根烧死自己的火柴”、“你总能以别的方式得到你不想要的”、“你吮吸着自己说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偏旁部首”……别以为这是某首诗的片段,这是当代艺术家陈晓云的一个多屏录像装置作品。这些像诗歌一样的语句与片段式的画面重叠闪现,时间与空间停顿交错,呈现出一种“敏感、妄想、多情、孱弱、细碎、含混、不厌其烦的、歇斯底里的个人体验”。录像中的文字、整个影像画面的组合结构、停顿节奏以及创作中采用的象征和拼贴等方式也无一不让人觉得这就是诗歌的影像。诗歌的气质并不只是被禁锢在三块液晶屏幕之中,在被黑幕分割的另外一个空间内,与三联屏幕遥相呼应的是一面白墙,墙的一角落悬挂着红色砖头,白墙与砖头上都被写上了录像中的诗句(如果诗句并不只局限于纸质文字的话)。一边是动态的片段式的暴力与妄想,另外一侧则是静态的细碎与混乱,相同的是诗歌的气场在弥漫———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字诗歌的优雅、吟咏亦或是激情昂扬的气场。当代艺术的介入让诗歌的想象力从抽象想象走向了视觉想象。如果说,传统诗歌是一种抒情,那么,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是癫狂的“发情”,更有迎合现代审美的重口味。(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而一楼的民间诗歌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梳理历史的重大意义,诗人手稿也将诗歌文字更生动、更妙曼、更自由的一面敞开,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参观者停留在“视界”部分的时间更长。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之后的诗歌变得更有可欣赏性,或者说,具有诗歌灵魂的当代艺术表露出更有诗性的可阅读感。(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 诗歌与当代艺术在现场形成通感,诗性的对话在漫延
“因为我是一个有诗歌情节的人,所以在我的作品中运用语言的感受,应该是以前种下的诗歌的种子。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更多的不是创作,而是写作。”当代艺术家翁云鹏如此表述他的影像作品《历史·观》时如是说。“写作”一词将他作品中的那些如格言、警句般的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下的创作找到了共同的情感归属,也给诗歌艺术与当代艺术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动词衔接。
与翁云鹏有着相同情结的是陈晓云,那个兼有诗歌灵魂与暴力重口味的多屏录像装置作品的作者。他坦言,他如多数年轻人一样,青春期也都是一个诗歌期,对诗饱含感情。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带了一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视网膜频繁接触各种各样的画面,所以没有什么画面能够让你怎么样,无非就一些特技,或者顶多就是一点暗示与象征。但是,文字的抽象性是绝对的,而这可能会给画面带来一些更有延伸性的感受。
实际上,在这次展览中,除了像陈晓云这样直接把诗歌具体的词语、句子和影像、空间和材料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外,诗歌语言与当代艺术语言的对话、参与,甚至碰撞比比皆是。例如,由戏剧导演曹克非带来的诗剧场。“整个的作品就是一首立体的诗歌。”曹克非说。不仅如此,诗歌在曹克非那里更是成为了一种剧场训练的方式。“我个人对戏剧的迷恋就在于我们需要用身体来表达,没有身体的表达就不存在戏剧。我们需要打开身体,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通过词语。就是说我们把一首诗交给演员,让演员自己来感受诗歌里面的词,让这个词来刺激演员,刺激他的想法,刺激他的身体。我觉得比给他们一个场景更好。场景容易让演员进到一个圈套。诗歌使得这个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身体本身就展开了诗性的旅程。”曹克非说。
不管是翁云鹏的情结、陈晓云的直接对话,抑或是曹克非的剧场训练法则,诗歌变得可以听到、可以看到,甚至可以触摸到……诗歌与当代艺术俨然已经毫无边界地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的气脉在于诗性。诗歌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既有语言,变得更穿越更天马行空。这种天马行空不仅在于提供思维的开阔,也在于自身形式的多样。“都说,诗到语言为止。诗是否应该到语言为止,我们是可以再追问的。”诗人宋琳说,“我想,在不同的领域,在诗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都可以发生这么一种对话。因为有一个诗性的逻辑在不同的门类中间,它有一种意识的同构。”
如果说,宋琳的观点是在不同艺术门类中找寻到对话的诗性基础的话,那么,此次活动策展人之一的鲍栋的观点则更为先锋。“我希望诗歌语言和视觉语言之间,既是一种眺望,又是融合。当代艺术和当代诗歌是同一种东西,不是我们说的视觉和语言的区别。它们唯一的区别,我们看到的是分成两个圈子,分成诗歌圈和艺术圈。诗歌圈可能是放在图书馆的,艺术圈是放在戏剧上的。这种边界本身恰恰是我们能够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同时当这种交流开始的时候,原有的视野就被放大。”
3 诗歌与当代艺术都须告别“封闭”状态,于是有了这次约会
正如策展人之一、诗人张尔在《诗林》“词场———诗歌计划2011专号”的开篇语中所言的那样,“过去的诗歌与艺术史学中,并不乏诗人与艺术家合流并驱的经验。”这种合流并驱并不是只有诗性逻辑这唯一的基础。前者是纯粹以词语为语言的创作,后者是以雕塑、绘画、影像、装置艺术等另外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却有着天生相同的表达诉求。
或许,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表达诉求以及当下情绪与命运之间的落差与背离,此次“诗歌计划”中特设了一个“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与传播的可能性”论坛。诗歌是否需要传播?它传播的可能性在哪里?当代发达的传播渠道对于诗歌而言是利是弊?
诗人胡续冬认为,谈论诗歌的传播就是要让诗歌走出“封闭”的状态。“中国诗歌在传播上的窘境本身造就中国当代写作的格局的某一方面。总体来看,我们对诗歌方面话题的生成,内部价值的变,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好比一个男生宿舍,一屋子都是长满青春痘的男生,就没人找到女朋友。你的能量不能释放到相对空间去。如何获得诗歌相对公众性,不是诗人该干的活,但是诗人有必要去促成,走出‘封闭’状态的局面。”
相对于在场的大多数诗人对传播持排斥心态,孙磊认为,这次活动就是一个传播的案例。传播本身意味着一种价值对应,而不是说你个人写作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对于诗人个体写作来讲,传播和传播的关系,是非常内在的,甚至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从外部的环境里面讲,它可能真的和其他一些人构成一些关系,比如说当代艺术,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艺术的状况,首先我们意识到当代艺术不是一个堂会,不是集体‘封闭’的空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也不期待所谓的诗歌变成当代艺术的场域。把当代诗歌和场域放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我不能确切地说见证了什么图像诗的可能,但是确实带来了一些意义,我们也不会指望,每一个作品都多么经典,多么重要,但是它提供我们去约会的可能。这一次就是诗歌与艺术的一次约会,用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激发出大众对诗歌的理解,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对封闭的场域构成一个打开或者是一个破坏,或者是一个刺激。我们要清楚我们自身的处境,我不太觉得,我们会被别的领域所吞噬。

“词场——诗歌计划2011”展览现场。

诗人萧开愚作品。
诗歌与当代艺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艺术门类正在华·美术馆进行着一场共同的实践——在这里,诗歌不仅是声音、文字档案,也可以是绘画、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剧场……当然,这样来说,似乎有点诗歌主场的意味,实际上,在这个“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中,诗歌与这些当代艺术已经完成了一次次的互文、共融、共生,无谓主次。
但这些遥相互望与相互融通的基础是什么?在这些诗人们与艺术家一起坐而论道之后,他们能解决共同的边缘而孤独的宿命吗?当诗歌与当代艺术打破门类界限之后,是否会呈现出更广阔的文化景深?2011年11月中旬至2012年1月,“词场——诗歌计划2011”将会从视界(视觉艺术)、档案(诗人手稿/诗歌文献)、谈论(诗歌论坛/讲座)、声音(诗歌民谣)、表演(诗歌剧场)五个展览单元引发对诗歌、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1
传统诗歌是抒情,与当代艺术联姻之后更易“发情”
“欢迎你们选择了生活”、“每个人都剩一根烧死自己的火柴”、“你总能以别的方式得到你不想要的”、“你吮吸着自己说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偏旁部首”……别以为这是某首诗的片段,这是当代艺术家陈晓云的一个多屏录像装置作品。这些像诗歌一样的语句与片段式的画面重叠闪现,时间与空间停顿交错,呈现出一种“敏感、妄想、多情、孱弱、细碎、含混、不厌其烦的、歇斯底里的个人体验”。录像中的文字、整个影像画面的组合结构、停顿节奏以及创作中采用的象征和拼贴等方式也无一不让人觉得这就是诗歌的影像。诗歌的气质并不只是被禁锢在三块液晶屏幕之中,在被黑幕分割的另外一个空间内,与三联屏幕遥相呼应的是一面白墙,墙的一角落悬挂着红色砖头,白墙与砖头上都被写上了录像中的诗句(如果诗句并不只局限于纸质文字的话)。一边是动态的片段式的暴力与妄想,另外一侧则是静态的细碎与混乱,相同的是诗歌的气场在弥漫———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字诗歌的优雅、吟咏亦或是激情昂扬的气场。当代艺术的介入让诗歌的想象力从抽象想象走向了视觉想象。如果说,传统诗歌是一种抒情,那么,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是癫狂的“发情”,更有迎合现代审美的重口味。(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而一楼的民间诗歌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梳理历史的重大意义,诗人手稿也将诗歌文字更生动、更妙曼、更自由的一面敞开,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参观者停留在“视界”部分的时间更长。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之后的诗歌变得更有可欣赏性,或者说,具有诗歌灵魂的当代艺术表露出更有诗性的可阅读感。(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 诗歌与当代艺术在现场形成通感,诗性的对话在漫延
“因为我是一个有诗歌情节的人,所以在我的作品中运用语言的感受,应该是以前种下的诗歌的种子。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更多的不是创作,而是写作。”当代艺术家翁云鹏如此表述他的影像作品《历史·观》时如是说。“写作”一词将他作品中的那些如格言、警句般的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下的创作找到了共同的情感归属,也给诗歌艺术与当代艺术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动词衔接。
与翁云鹏有着相同情结的是陈晓云,那个兼有诗歌灵魂与暴力重口味的多屏录像装置作品的作者。他坦言,他如多数年轻人一样,青春期也都是一个诗歌期,对诗饱含感情。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带了一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视网膜频繁接触各种各样的画面,所以没有什么画面能够让你怎么样,无非就一些特技,或者顶多就是一点暗示与象征。但是,文字的抽象性是绝对的,而这可能会给画面带来一些更有延伸性的感受。
实际上,在这次展览中,除了像陈晓云这样直接把诗歌具体的词语、句子和影像、空间和材料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外,诗歌语言与当代艺术语言的对话、参与,甚至碰撞比比皆是。例如,由戏剧导演曹克非带来的诗剧场。“整个的作品就是一首立体的诗歌。”曹克非说。不仅如此,诗歌在曹克非那里更是成为了一种剧场训练的方式。“我个人对戏剧的迷恋就在于我们需要用身体来表达,没有身体的表达就不存在戏剧。我们需要打开身体,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通过词语。就是说我们把一首诗交给演员,让演员自己来感受诗歌里面的词,让这个词来刺激演员,刺激他的想法,刺激他的身体。我觉得比给他们一个场景更好。场景容易让演员进到一个圈套。诗歌使得这个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身体本身就展开了诗性的旅程。”曹克非说。
不管是翁云鹏的情结、陈晓云的直接对话,抑或是曹克非的剧场训练法则,诗歌变得可以听到、可以看到,甚至可以触摸到……诗歌与当代艺术俨然已经毫无边界地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的气脉在于诗性。诗歌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既有语言,变得更穿越更天马行空。这种天马行空不仅在于提供思维的开阔,也在于自身形式的多样。“都说,诗到语言为止。诗是否应该到语言为止,我们是可以再追问的。”诗人宋琳说,“我想,在不同的领域,在诗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都可以发生这么一种对话。因为有一个诗性的逻辑在不同的门类中间,它有一种意识的同构。”
如果说,宋琳的观点是在不同艺术门类中找寻到对话的诗性基础的话,那么,此次活动策展人之一的鲍栋的观点则更为先锋。“我希望诗歌语言和视觉语言之间,既是一种眺望,又是融合。当代艺术和当代诗歌是同一种东西,不是我们说的视觉和语言的区别。它们唯一的区别,我们看到的是分成两个圈子,分成诗歌圈和艺术圈。诗歌圈可能是放在图书馆的,艺术圈是放在戏剧上的。这种边界本身恰恰是我们能够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同时当这种交流开始的时候,原有的视野就被放大。”
3 诗歌与当代艺术都须告别“封闭”状态,于是有了这次约会
正如策展人之一、诗人张尔在《诗林》“词场———诗歌计划2011专号”的开篇语中所言的那样,“过去的诗歌与艺术史学中,并不乏诗人与艺术家合流并驱的经验。”这种合流并驱并不是只有诗性逻辑这唯一的基础。前者是纯粹以词语为语言的创作,后者是以雕塑、绘画、影像、装置艺术等另外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却有着天生相同的表达诉求。
或许,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表达诉求以及当下情绪与命运之间的落差与背离,此次“诗歌计划”中特设了一个“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与传播的可能性”论坛。诗歌是否需要传播?它传播的可能性在哪里?当代发达的传播渠道对于诗歌而言是利是弊?
诗人胡续冬认为,谈论诗歌的传播就是要让诗歌走出“封闭”的状态。“中国诗歌在传播上的窘境本身造就中国当代写作的格局的某一方面。总体来看,我们对诗歌方面话题的生成,内部价值的变,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好比一个男生宿舍,一屋子都是长满青春痘的男生,就没人找到女朋友。你的能量不能释放到相对空间去。如何获得诗歌相对公众性,不是诗人该干的活,但是诗人有必要去促成,走出‘封闭’状态的局面。”
相对于在场的大多数诗人对传播持排斥心态,孙磊认为,这次活动就是一个传播的案例。传播本身意味着一种价值对应,而不是说你个人写作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对于诗人个体写作来讲,传播和传播的关系,是非常内在的,甚至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从外部的环境里面讲,它可能真的和其他一些人构成一些关系,比如说当代艺术,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艺术的状况,首先我们意识到当代艺术不是一个堂会,不是集体‘封闭’的空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也不期待所谓的诗歌变成当代艺术的场域。把当代诗歌和场域放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我不能确切地说见证了什么图像诗的可能,但是确实带来了一些意义,我们也不会指望,每一个作品都多么经典,多么重要,但是它提供我们去约会的可能。这一次就是诗歌与艺术的一次约会,用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激发出大众对诗歌的理解,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对封闭的场域构成一个打开或者是一个破坏,或者是一个刺激。我们要清楚我们自身的处境,我不太觉得,我们会被别的领域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