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ze十大最佳(和一个最差)展位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818   最后更新:2011/10/24 11:02:23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1-10-24 11:02:23
作者: 严潇潇 来源:艺讯中国



吕山川《广场——埃及》,500X300cm,2011

多年来,吕山川的大尺幅新闻主题绘画已成为他的某种标志。紧随事件的发生而创作,作品并非直接再现事件场景,而是以报章所见为直接的描绘对象,辅以画面上对文字、图像的轻重取舍,绘画的观念性成为将传媒本身再度“媒介化”的载体。

本月在北京空间站的个展“现·场”,展出吕山川近两年来创作的“广场”系列。同为大尺幅作品,这些新作相对于“事件”系列而言有着相互关联、却着力不同的推进。香港、柏林、埃及、北京、上海的主要广场都以全景式俯瞰出现,具象的画面风格,潮水般的人群与可以叫得出名字的知名建筑物,空间的宏大对应的是个体的模糊性,每幅画面所指涉的具体事件(有别于“事件”系列中指名道姓的针对性)由于包含了更多的元素与发散的观察点,在全景视角下获得了新的被认知角度。

两个系列比较来看,分别从画面载体(报章局部与全景图像)、认知维度(“二手”现实与直观体验)等层面相互区别,“事件”系列所突出的时间性(创作上的紧迫性与具体日期的记录)在“广场”系列中被弱化,空间关系被置于更加清晰的位置。

这种从空间上表现的思路在展览策划中也有其颇具意味的衍伸:建筑师出身的策展人唐克扬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活动频繁,这次展厅设计成一大一小的“两进式”,第一层狭窄空间内并列着艺术家的小幅草稿与各种广场的历史资料图片,深处的大空间正中则是“广场”系列其中一幅大尺幅绘画,并以每周一换的频率展出。策展人试图以“以单一‘空间’对单一画面”的方式来在一个建筑的主题上构筑整个展览,又在尽可能多地展示艺术家近作的同时,“让两种不同展览(背景和创作)互相对话”,让通过视觉而入的绘画与通过身体感受而入的空间二者叠加起来,既能同时意识到二者彼此不同的存在,又营造出一种体验上的整体性。

吕山川最新个展“现·场”将在北京空间站持续至10月30日。



吕山川《广场——柏林》500X300cm 2010



吕山川《广场——北京》500X300cm 2009



吕山川《广场——上海》 600x250cm 2009



吕山川《广场——香港》600X250cm 2009
[沙发:1楼] guest 2011-10-29 01:40:2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