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重新制定我们的公共艺术法案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3   浏览数:1411   最后更新:2011/10/10 22:10:45 by guest
[楼主] 宁静海 2011-10-10 13:55:32
来源:从西天到中土

在2010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从西天到中土”项目(http://westheavens.net/)举办了由“时• 地• 戏:印中当代艺术展”和“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两部分组成的艺术与学术双轨并行的交流活动。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家/艺术团体和五位中国艺术家/艺术团体的新作品。思想对话邀请了包括杜赞奇、霍米•巴巴、迪佩什•查卡拉巴提等七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述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术更兴。为了推介学术,我们除了出版讲座论集,还为主讲者出版了单行读本。

作为项目的延续和深化,今年在印度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我们邀请到了印度著名电影史家Ashish Rajadhyaksha策划了题为“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英文“You Don’t Belong: Pasts and Futures of Indian Cinema”)的印度电影展,它囊括了印度当代独立剧情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30余部,将于今年11月和12月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接力放映,将宝莱坞以外的印度电影最新实践带给中国观众。与之伴随的是一个名为“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英文“West Heavens: India-China Dialogue on Cinema and Social Thought”)的系列演讲和讨论,来自印度的策展人与十余位电影作者将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理论家,以及社会思想者展开多个层面的交流,以此促进中国电影理论的更新,以及电影理论和社会思想之间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影展纪录片单元片目由合作伙伴Magic Lantern Foundation(魔灯基金会,http://magiclanternfoundation.org/)提供。这家22年以来积极探索纪录片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的非营利组织,也将参与到与中国纪录片界的交流中来。

除此之外,由策展人Ashish Rajadhyaksha编辑的与影展内容相呼应的印度电影研究文集《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世纪文景出版)也将同期发布,它试图呈现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尝试理解她的电影现象。此外,部分电影的DVD也将同时发行。

京沪穗昆四城影展日程安排:
北京:11月20日读本发布,11月25日-12月3日影展
上海:11月27日读本发布,12月4日-12月18日影展
广州、昆明:12月10日-25日影展(暂定)
[沙发:1楼] 宁静海 2011-10-10 12:53:02
“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影展策划案

文/策展人: 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Ashish Rajadhyaksha)

“你不属于”是一个电影季,它将展映一批由我们精心挑选、组合并翻译和添加字幕的近期印度电影,以此表达我们对印度电影的观点。它包括剧情长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同时辅以一本题为“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Persisting Visions: Pasts and Futures of Indian Cinema)的读本,它囊括了新近翻译的一批在过去三十年中写就的论述印度电影的文章。

电影季和读本两者都在透过独立电影探索运动影像(the moving image)在印度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的角色。在此展映的电影所探索的,是电影从赛璐璐时代——一个由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国家间战争、政治行动和公民权组成的时代——向一个数码影像的新时代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像创作平民化的时代,一个“流媒体”的时代,一个数码治理的时代。一种新型的电影主人公已经浮现——有时是电影作者,有时是影像活跃分子,有时则是一个虚构的主人公:它有时是一个过分可见的(hypervisible)在场者,与一部 “无处不在”的摄像机如影随形,有时则是一个不可见却洞察一切的人物。所谓的“属于”某个地方——某个社区、城市,甚或国家,被与一个不属于的(non-belonging)、不在场的窥视者相对照。

产生这种新型主体的部分原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普及,它允许普通人也能成为电影作者,使摄影机得以无处不在。

在2010年,“从西天到中土”项目(http://westheavens.net/)在一系列学术论坛(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的同期,组织了一个重要的艺术展览(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将其作为一系列印中之间艺术交流的第一步。这两个活动均从媒体、听众、观众、批评家和学者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眼下的这个电影季将于2011年11月在北京的三个场地举办,此后还将前往包括上海、广州和昆明在内的大城市巡回展映。

一、运动影像之实验

印度三十年来的主要运动影像实验将在这里展映,它包括了胶片和数字平台制作的影片。“运动影像之实验”横跨了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里程碑式的胶片作品,到21世纪早期的数字实验影像。

这次影展将玛尼•考尔(Mani Kaul)完成于1989年的影片《Siddheshwari》(《斯德许瓦里》)作为其标志性的实验。它前后包括三个板块。在“表演中的图像”板块中,我们会看到Amit Dutta完成于2010年的影片《Nainsukh》(《奈恩苏克》),与之并置的是R.V. Ramani的经典作品《Saa》,Arghya Basu的《Death, Life Etc…》(《死、生等等》),并以库马•夏哈尼(Kumar Shahani)的关于舞者基路甲蓝•莫汉帕洽(Guru Kelucharan Mohapatra)的史诗般的作品《Bhavantarana》(《潜在之神》)。在“历史景观”板块中,Sukhdev的《India ’67》)(《印度1967》)被与一个十分不同的有关历史景观的想法相对照,那是Monica Bhasin的作品《Temporary Loss of Consciousness》(《暂时失去知觉》)中所涉及的印巴分治的遗产,在此之后是Vivan Sundaram的实验影像中的被污染的然而仍然充满历史感的景观。“电影、工具和残骸”板块将我们带回到赛璐璐、悬念、默片和无线电这些工具,它们出现于Pushpamala的鬼片,K.M. Madhusudhanan和Vipin Vijay的有关电影和无线电的短片,Ashish Avikunthak的淹没象头神伽内什的仪式表演,以及Surabhi Sharma对于契约移民工(indentured immigrants)的音乐旅程的追寻。

二、纪录片:证词、家园、城市

经典纪录片在数码技术时代的再度浮现,以及它与国家治理中的新的危机的接触,构成了这一单元的语境。第一部分处理有关“证词”(testimony)的概念:即纪录电影和一种关于社会权利的语言之间的接触面。Sanjay Kak的有关克什米尔日常生活的经典电影《Jashn-e-Azadi》(《我们如何欢庆自由》)依然是一部典范之作。我们把该片与另两部“证词”电影相并置——Deepa Dhanraj的《Something Like A War》(《犹如战争》),它常被认为是印度纪实电影的一个地标,以及Spandan Banerjee最近的作品《You Don’t Belong》(《你不属于》),其中一首十分流行的歌曲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古印度的遗存,以及何以即使是十分当代的实践,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后就会被东方化和古代化。

我们再来谈谈“家园”。Avijit Mukul Kishore的《Snapshots from a Family Album》(《家庭掠影》)和Shyamal Karmakar满载痛楚的关于一名酒吧舞者的自传电影《I’m the Very Beautiful》(《佳人如吾》)都属于纪录片工具的平民化。

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城市——关于粗鄙、表演和污垢。它首先是Saba Dewan的作品《Naach》(《舞者浮生》),关于来自德里的酒吧舞者去到乡村,感到被她们的性吸引力奇怪地赋予了权能——即便遭到如潮的男人用猥亵的目光围观。另外两部纪录片经典作品是Rahul Roy的关于德里的劳动人民的《The City Beautiful》(《美丽之城》),以及Shohini Ghosh的关于加尔各答性工作者的《Tales of the Night Fairies》(《夜精灵的故事》)。

三、讲述故事

“你不属于”电影季节目表中最主要的单元是剧情片。我们探索印度电影的一种变化:即离开民族主义、乡村和改革议程这些过去的印度电影的恒常主题,而进入城市这一混乱,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观探索空间。Ritwik Ghatak作于1960年代早期的典范之作《Komal Gandhar》(《降E调》)以其残酷的同时进入和出离城市,被我们认为引领了那场我们只是到了现在才看清其后果的变迁。该片被与Vivan Sundaram的艺术影像《Structures of Memory》(《记忆的构造》)并置在一起,后者事实上在其探索孟加拉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引用了前者。另外两部同样来自孟加拉的电影,《Sthaniya Sangbaad》(《聚居地之春》)和《Mahanagar@Kolkata》(《大都会@加尔各答》)进一步开启了有关加尔各答、城市空间及其肢解的史诗篇章。

这个单元的揭幕影片,Anuuraag Kashyap的《No Smoking》(《禁止吸烟》)创造出一种两难境地——一个被一种内在之瘾所折磨的城市男人,将这种瘾外化为一种恐怖主义实验的地狱。此外,印度电影中的新“坏孩子”,影片《Gandu》(《戆徒》),被和影像艺术家Kiran Subbaiah的表演《Suicide Note》(《自杀笔记》)安排在一起。

《Love, Sex aur Dhokha》(《爱、性和欺骗》)是Dibakar Bannerjee对色情、实验影像、多媒体短信和间谍摄影机的世界的一次虚构探索。我们把它和Paromita Vohra的《Morality TV & Loving Jehad》(《道德电视和爱之圣战》)放在一起。在后一部影片中,警方对公共空间的监控录像与流行情色影像和八卦新闻一起走向电视时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