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关于艺术与自然生态的探讨
胶片未死
文\马姗姗 |Diane Ma
图片资料\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提供

用胶片的感觉和看书、洗衣服一样,就算我们雀跃地迎来了iphone、kindle和轻柔滚筒,还是有人迷恋暗房的气氛,喜欢翻页的质感,遇到hand?wash?only的水洗标。
每个国家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坚持认为最好的时代是属于曾经的,热爱一切涉及逝去的时间事物。在艺术圈儿里,玩儿音乐的人听黑胶唱片、做设计的人穿针线缝制的衣裳、画画的人还在用松节油,而做影像的人则为胶片本身痴狂。
在欧洲国家中这样的人群占大多数的地区,除了法国,就是德国。今天的德国,不止在工业领域占据鳌头,也许因其严谨、恪守的人生态度,直面历史、过往,便沉淀成了文化资源。
德国电影沃土滥觞
1910年以前,德国只有一些小影片公司,其地位从属于哥本哈根和巴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电影才开始出现向艺术方面发展的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划分为三个地区。在西部地区臣服美国片,俄国坐拥东部领土片源匮乏。而被以上两个集团所孤立、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中欧,则被德国所统治。也许正是被孤立的情况,人们才愈发独立而富于创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处于低潮的德国电影在世界性电影变革潮流的影响下,于60年代又跌倒谷底。那时不但影片质量、水平都较低,整个电影业年产量也仅为60部,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危亡之时,总有义愤之士。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大声疾呼“奥伯豪森宣言”:“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但是新的美学主张并没能真正挽救德国电影。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的衰弱,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
而90年代以来德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占领,曾经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踪迹难寻。
16mm 胶片

胶片成像与数字影像究竟有什么分别?我们以一个最庸俗的常识说起:用16mm胶片、冲洗、做拷贝等做出1分钟(60秒)的完整影像的价格大约需要1000元RMB;而SONY DV带60分钟的国内市价也只在50至80元RMB不等。
这个在经济学家那里再容易不过的选择,被艺术家遭遇,总还是个问号。在笔者看来,徘徊于电影(Film)或是影像(Video)的人,就是两种不同的人,这不是语法的问题,而是语言的差异。坚持Film的人是说德语的人,细致、有礼但分寸不让,乐于Video的人说着英语,大众、简单却不虑礼节。
摄影机常规每秒是24格,也就是说快门速度是1/48秒,本质上是通过光圈及胶片的感光度来调节暴光组合。现在世界电影工业中使用的35mm电影摄影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美国的潘纳维申(Panavision)公司,德国的阿莱(ARRI)集团和法国的阿通(AATON)公司。
但一般作者电影,为了体现艺术家自身的气质,排除冗杂的信息,更倾向选择更窄的16mm胶片。在这种胶片上作业,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也容易明晰。
独立工作坊
先说“独立”,这两个字里总带着倔强的荣耀。不要以为艺术圈的人就会为了感觉放弃一切。当艺术成为产业,整个市场运营模式和制度也会逐步建立,这一方面保障了持续的发展,但市场二字毕竟脱胎于商业,成本是必需考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明明可以用DV办到的事情,在完整的商业模式里,还会考虑胶片吗?故而很多人选择了独立。
“独立电影”作为专有名词也诞生于好莱坞,有些拍摄者对电影产业中蕴含的利益并不关心,希望摒弃市场的束缚,便开始试图自筹资金、自己写剧本,甚至自导自演。所以后来我们会称那些放弃市场化道路和行业模式的人或团体为“独立”。
任何手工工作坊的价值都不在新颖,而在陈旧,或者说怀旧。企图通过一、两人就可以完成一部影片,排除了现代影像制作的工业化流程,让表达更纯粹。与数码打交道十分便捷,但这同样意味着仓促,简单也会导致随便、潦草,廉价更致使泛滥。用胶片,费事费力而且很贵,所以会珍惜,不用心不会有结果。
月初,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便以此宗旨举办了一个小型活动,由几位Labor Berlin德国胶片电影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想法并用两天时间为中国的学员指导、交流、作品展映。Labor Berlin是一个位于柏林的独立、非盈利的电影共同社,旨在推动一种自己动手、实验性更强的电影制作方式,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实践构想的平台。笔者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两天的课程轻松、愉快,结果得到了一卷儿这辈子有可能再不会被放映的胶片——国内16MM放映机稀缺,认识了几位同好,还有知道这世界上总有些人为了相信的感觉而活着。
现在,任何信息的获取都显得份外容易,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人类第一次看得一段影片的惊喜。那几乎是个哲学现象。在那之前,时空是一去不返的,易逝而无常的,而拍摄并播放影片仿佛让时空再次重现,好像将现在的人带入过往。而份感动,早已被数字与网络的世界磨灭,也许只能在胶片中试着寻找。
文\马姗姗 |Diane Ma
图片资料\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提供

用胶片的感觉和看书、洗衣服一样,就算我们雀跃地迎来了iphone、kindle和轻柔滚筒,还是有人迷恋暗房的气氛,喜欢翻页的质感,遇到hand?wash?only的水洗标。
每个国家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坚持认为最好的时代是属于曾经的,热爱一切涉及逝去的时间事物。在艺术圈儿里,玩儿音乐的人听黑胶唱片、做设计的人穿针线缝制的衣裳、画画的人还在用松节油,而做影像的人则为胶片本身痴狂。
在欧洲国家中这样的人群占大多数的地区,除了法国,就是德国。今天的德国,不止在工业领域占据鳌头,也许因其严谨、恪守的人生态度,直面历史、过往,便沉淀成了文化资源。
德国电影沃土滥觞
1910年以前,德国只有一些小影片公司,其地位从属于哥本哈根和巴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电影才开始出现向艺术方面发展的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划分为三个地区。在西部地区臣服美国片,俄国坐拥东部领土片源匮乏。而被以上两个集团所孤立、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中欧,则被德国所统治。也许正是被孤立的情况,人们才愈发独立而富于创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处于低潮的德国电影在世界性电影变革潮流的影响下,于60年代又跌倒谷底。那时不但影片质量、水平都较低,整个电影业年产量也仅为60部,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危亡之时,总有义愤之士。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大声疾呼“奥伯豪森宣言”:“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但是新的美学主张并没能真正挽救德国电影。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的衰弱,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
而90年代以来德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占领,曾经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踪迹难寻。
16mm 胶片

胶片成像与数字影像究竟有什么分别?我们以一个最庸俗的常识说起:用16mm胶片、冲洗、做拷贝等做出1分钟(60秒)的完整影像的价格大约需要1000元RMB;而SONY DV带60分钟的国内市价也只在50至80元RMB不等。
这个在经济学家那里再容易不过的选择,被艺术家遭遇,总还是个问号。在笔者看来,徘徊于电影(Film)或是影像(Video)的人,就是两种不同的人,这不是语法的问题,而是语言的差异。坚持Film的人是说德语的人,细致、有礼但分寸不让,乐于Video的人说着英语,大众、简单却不虑礼节。
摄影机常规每秒是24格,也就是说快门速度是1/48秒,本质上是通过光圈及胶片的感光度来调节暴光组合。现在世界电影工业中使用的35mm电影摄影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美国的潘纳维申(Panavision)公司,德国的阿莱(ARRI)集团和法国的阿通(AATON)公司。
但一般作者电影,为了体现艺术家自身的气质,排除冗杂的信息,更倾向选择更窄的16mm胶片。在这种胶片上作业,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也容易明晰。
独立工作坊
先说“独立”,这两个字里总带着倔强的荣耀。不要以为艺术圈的人就会为了感觉放弃一切。当艺术成为产业,整个市场运营模式和制度也会逐步建立,这一方面保障了持续的发展,但市场二字毕竟脱胎于商业,成本是必需考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明明可以用DV办到的事情,在完整的商业模式里,还会考虑胶片吗?故而很多人选择了独立。
“独立电影”作为专有名词也诞生于好莱坞,有些拍摄者对电影产业中蕴含的利益并不关心,希望摒弃市场的束缚,便开始试图自筹资金、自己写剧本,甚至自导自演。所以后来我们会称那些放弃市场化道路和行业模式的人或团体为“独立”。
任何手工工作坊的价值都不在新颖,而在陈旧,或者说怀旧。企图通过一、两人就可以完成一部影片,排除了现代影像制作的工业化流程,让表达更纯粹。与数码打交道十分便捷,但这同样意味着仓促,简单也会导致随便、潦草,廉价更致使泛滥。用胶片,费事费力而且很贵,所以会珍惜,不用心不会有结果。
月初,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便以此宗旨举办了一个小型活动,由几位Labor Berlin德国胶片电影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想法并用两天时间为中国的学员指导、交流、作品展映。Labor Berlin是一个位于柏林的独立、非盈利的电影共同社,旨在推动一种自己动手、实验性更强的电影制作方式,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实践构想的平台。笔者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两天的课程轻松、愉快,结果得到了一卷儿这辈子有可能再不会被放映的胶片——国内16MM放映机稀缺,认识了几位同好,还有知道这世界上总有些人为了相信的感觉而活着。
现在,任何信息的获取都显得份外容易,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人类第一次看得一段影片的惊喜。那几乎是个哲学现象。在那之前,时空是一去不返的,易逝而无常的,而拍摄并播放影片仿佛让时空再次重现,好像将现在的人带入过往。而份感动,早已被数字与网络的世界磨灭,也许只能在胶片中试着寻找。
其实就是装B
这写的扯鸡巴蛋,一点常识也没有,模拟到数码影像就包含反商业电影的种子,写着写着又变成胶片是怀旧是坚持了。真服了,现在写东西的都是些什么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