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深处的快乐”:安东尼(Antony Micallef)
作者:Barbara Pollack(陈颖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一位艺术家需要多少好友?Facebook的好友数量限定在5000以内,但这并有阻止许多艺术家发布信息来超过这一上限。今天,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完全融入到Web2.0这个世界里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交网站变得熟悉,艺术家也开始进入到这些在线交流方式之中,并且创作出利用了这些新性能的作品。

Installation of “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
“它的潜在价值是无限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 & A)的当代艺术策展人Louise Shannon说,2009年12月他在博物馆内策划了展览“解码:数字设计感觉(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这场展览展出了许多社交媒介艺术的实例。“随着网络的不断壮大,这样的机会也将呈指数增长。我们现在还仅仅处于冰山一角。”
“我是以一个非常长远的观点来看待它的,”MoMA新媒体策展人Barbara London说。“在利用不断更新换代的材料与技术方面,艺术家是先驱者。”
社交媒体艺术就像是一把保护伞,它覆盖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例如由Twitter衍生出来的行为表演、受Facebook启发创作出来的画作、观众可以自由参加的线上作品、由YouTube上的海报编制而成视频等等。“对我来说,社交媒体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任何使用了社交媒体的艺术,无论是把这种媒体当作是一个媒介、一种创作原材料或是社会舆论的一个出发点,”展览“The Social Graph”策展人HragVartanian说(这场展览探索了社交网络对艺术的影响,于去年在布鲁克林的非营利艺术空间Outpost中举办)。“social graph”这个词是Facebook的创始人Mark Zuckerberg杜撰出来的,用来描绘一个关系网络能被应用于实现各种目标的方式,例如营销。

Man Bartlett ,“#24hkith”
在一个有形的空间中举办一场主要以网络现象为基础的展览本身就是一次挑战。通过在线视频聊天软件Skype,艺术家An Xiao在Outpost的地下室里与观众进行了对话,但她假装她是在洛杉矶。行为艺术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 )的作品“#24hkith”则是通过现场直播进行表演:他邀请观众通过Twitter来把“I am…”这个句子补充完整——例如“I am Hungry(我饿了)”、“"I am overly sensitive to criticism(我太过在意批评)”、“I am thinking about my future(我在思考我的未来)”等等。在24小时内,巴特利特收到了1500多个回答,然后他将这些回答大声地读出来。“我很喜欢从技术本身去探究我们是怎样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以及当有社交网络介入时,这种交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巴特利特说。
与“The Social Graph”这场展览所想传达的精神保持一致,由Benjamin Lotan创建的另一个媒体艺术计划Social Printshop也对这场展览给予了支持。Social Printshop是一项利用Facebook用户的图片制作海报的服务,每制作一张海报收取费用25美元。在Lotan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F.A项目创作了这间公司。“我想说从它的组织、员工来说,这间公司创作的东西更像是艺术品而非简单的海报,尽管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Lotan说。他还将自己的实描述为“持续性的表演,关系和网络都在其中形成了。”他已经吸引了两位投资者,投资金额超过了7万美元,还计划在今年进一步扩展规模。

Martijn Hendriks,“Untitled Black Video”
“The Social Graph”只是近年来许多展示社交媒体艺术的展览中的一场。去年在纽约新美术馆展出的“Free”,则调查了网络对艺术家扩展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影响。这场展览的合作方包括riverthe.net——这是由影像艺术家瑞安(Ryan Trecartin)与Tumblr创始人David Karp合力打造的一个社交-博客型平台。就像诗歌创作中的意识流一样,riverthe.net充满了由网站访客发布的简短视频,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来自Trecartin。在展览中,荷兰艺术家Martijn Hendriks的作品“Untitled Black Video”(2009)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件作品中,Hendriks收集了网络上对一部非法视频的评论,并将它们以字幕的形式放在了一面黑色的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评论自行想象这部非法视频的可怕之处。
网络艺术在展览“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中也得到了显著表现。“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送的信息、发布的博客文章等等。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了这些人类生活的轨迹,并将‘记忆’用作这些新作的创作基础,”这场展览的新闻稿中写道。在“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的展厅入口出,德国艺术家朱利叶斯(Julius Popp)布置了他的作品“bit.code”(2009),它由一系列可移动的黑白瓷砖组成,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旋转,直到组成一些词语为止。以SAP BusinessObjects Text Analysis这一软件为基础,这件作品能够从新发布的Twitter、博客中收集到各种用到的词语,然后将其输入数据库中并在墙面上拼写出来。“起初,观众们看不到这些词语,然后变得很困惑;而当墙面上开始显示出词语来时,他们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很惊讶,在那一刻他们也明白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获得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回应,”策展人Shannon说。

Julius Popp,“bit.code”
“那些从其产生以来就开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对互动式体系及社交网络非常感兴趣。技术不断在更新换代,而新的应用软件将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到了一起,”展览“Free”的策展人Lauren Cornell说。
未完待续…
一位艺术家需要多少好友?Facebook的好友数量限定在5000以内,但这并有阻止许多艺术家发布信息来超过这一上限。今天,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完全融入到Web2.0这个世界里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交网站变得熟悉,艺术家也开始进入到这些在线交流方式之中,并且创作出利用了这些新性能的作品。

Installation of “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
“它的潜在价值是无限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 & A)的当代艺术策展人Louise Shannon说,2009年12月他在博物馆内策划了展览“解码:数字设计感觉(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这场展览展出了许多社交媒介艺术的实例。“随着网络的不断壮大,这样的机会也将呈指数增长。我们现在还仅仅处于冰山一角。”
“我是以一个非常长远的观点来看待它的,”MoMA新媒体策展人Barbara London说。“在利用不断更新换代的材料与技术方面,艺术家是先驱者。”
社交媒体艺术就像是一把保护伞,它覆盖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例如由Twitter衍生出来的行为表演、受Facebook启发创作出来的画作、观众可以自由参加的线上作品、由YouTube上的海报编制而成视频等等。“对我来说,社交媒体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任何使用了社交媒体的艺术,无论是把这种媒体当作是一个媒介、一种创作原材料或是社会舆论的一个出发点,”展览“The Social Graph”策展人HragVartanian说(这场展览探索了社交网络对艺术的影响,于去年在布鲁克林的非营利艺术空间Outpost中举办)。“social graph”这个词是Facebook的创始人Mark Zuckerberg杜撰出来的,用来描绘一个关系网络能被应用于实现各种目标的方式,例如营销。

Man Bartlett ,“#24hkith”
在一个有形的空间中举办一场主要以网络现象为基础的展览本身就是一次挑战。通过在线视频聊天软件Skype,艺术家An Xiao在Outpost的地下室里与观众进行了对话,但她假装她是在洛杉矶。行为艺术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 )的作品“#24hkith”则是通过现场直播进行表演:他邀请观众通过Twitter来把“I am…”这个句子补充完整——例如“I am Hungry(我饿了)”、“"I am overly sensitive to criticism(我太过在意批评)”、“I am thinking about my future(我在思考我的未来)”等等。在24小时内,巴特利特收到了1500多个回答,然后他将这些回答大声地读出来。“我很喜欢从技术本身去探究我们是怎样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以及当有社交网络介入时,这种交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巴特利特说。
与“The Social Graph”这场展览所想传达的精神保持一致,由Benjamin Lotan创建的另一个媒体艺术计划Social Printshop也对这场展览给予了支持。Social Printshop是一项利用Facebook用户的图片制作海报的服务,每制作一张海报收取费用25美元。在Lotan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F.A项目创作了这间公司。“我想说从它的组织、员工来说,这间公司创作的东西更像是艺术品而非简单的海报,尽管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Lotan说。他还将自己的实描述为“持续性的表演,关系和网络都在其中形成了。”他已经吸引了两位投资者,投资金额超过了7万美元,还计划在今年进一步扩展规模。

Martijn Hendriks,“Untitled Black Video”
“The Social Graph”只是近年来许多展示社交媒体艺术的展览中的一场。去年在纽约新美术馆展出的“Free”,则调查了网络对艺术家扩展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影响。这场展览的合作方包括riverthe.net——这是由影像艺术家瑞安(Ryan Trecartin)与Tumblr创始人David Karp合力打造的一个社交-博客型平台。就像诗歌创作中的意识流一样,riverthe.net充满了由网站访客发布的简短视频,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来自Trecartin。在展览中,荷兰艺术家Martijn Hendriks的作品“Untitled Black Video”(2009)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件作品中,Hendriks收集了网络上对一部非法视频的评论,并将它们以字幕的形式放在了一面黑色的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评论自行想象这部非法视频的可怕之处。
网络艺术在展览“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中也得到了显著表现。“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送的信息、发布的博客文章等等。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了这些人类生活的轨迹,并将‘记忆’用作这些新作的创作基础,”这场展览的新闻稿中写道。在“Decode: Digital Design Sensations”的展厅入口出,德国艺术家朱利叶斯(Julius Popp)布置了他的作品“bit.code”(2009),它由一系列可移动的黑白瓷砖组成,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旋转,直到组成一些词语为止。以SAP BusinessObjects Text Analysis这一软件为基础,这件作品能够从新发布的Twitter、博客中收集到各种用到的词语,然后将其输入数据库中并在墙面上拼写出来。“起初,观众们看不到这些词语,然后变得很困惑;而当墙面上开始显示出词语来时,他们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很惊讶,在那一刻他们也明白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获得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回应,”策展人Shannon说。

Julius Popp,“bit.code”
“那些从其产生以来就开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对互动式体系及社交网络非常感兴趣。技术不断在更新换代,而新的应用软件将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到了一起,”展览“Free”的策展人Lauren Cornell说。
未完待续…
这个我早就意识到了,有啥大惊小怪的

“今天的网络评论是明天的艺术品”Pt.2

An Xiao,The Artist Is Kinda Present,2010
An Xiao是较早一批Web 2.0的使用者,她同时也是@Platea(一个在线艺术市场的集合体)的创始人。“我认为社交媒体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她说。“它混合了许多事物:它融合了表演艺术,因为人是这个相互作用的社会中的主要元素;它融合了视觉艺术,因为Facebook、Flickr、Twitter等类似的事物都依赖于视觉元素本身;它还融合了网络艺术,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艺术,而是一个范围更广泛的种类。”她的表演“The Artist Is Kinda Present”(2010)将目光瞄准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MoMA举办的回顾展“The Artist is Present”——后者本身就是一场使用了社交网络的展览,因为MoMA将阿布拉莫维奇每天的表演照片上传到了Flickr上。An Xiao安静地坐在场地中,和任何一个走过来坐在她对面的人在Twitter上交谈。“有一个女人告诉了我关于她第一个孩子的故事,我也询问了她当时有什么感觉。她人很亲切,虽然我们并没有进行实际的交谈,但是我们进行了一场非常亲密的‘对话’,”An Xiao说。An Xiao是第一个被布鲁克林博物馆选中有资格参加其网络艺术项目“1stfans”的艺术家,接下来受到委托的艺术家还包括约瑟夫·柯史士(Joseph Kosuth)与特雷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

Matt Held作品
Facebook在全世界拥有6亿多的用户,毫无疑问它对许多艺术家都具有启发作用。马特·赫尔德(Matt Held)利用了一些用户在Facebook上发布的有趣的或是严肃的照片,为75个人绘制了他们的肖像画,然后在于2009年Denise Bibro Fine Art举办的个展上以每幅1500美元的价格售出。赫尔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通过Facebook认识的,他的Facebook好友也达到了5000的上限,于是他特意重新申请了一个页面。“我在我的Facebook上上传了我为那些人画的肖像画,这给我带来了3000多名粉丝,”赫尔德说。艺术家黛比·海西(Debbie Hesse)在2009年时曾策划过一场名为“Status Update”的展览,邀请艺术家围绕Facebook创作作品。在那场展览中,她利用绣花线和针创作了一件墙挂式装置作品,用文氏图表现了她500位虚拟好友的相互联系。
创建一个社群很显然是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的项目“Tree-Blogging”的目标之一,这是在今年1月份时进行的一项持续5天的线上活动。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格雷在@Platea的网站上“植入”了许多提示性语言——例如一把圆锯和啄木鸟的声音剪辑、自然资源保护论者John Muir的语录等——并邀请人们对其作出回应。在这一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格雷跟踪记录了这些回应的发展情况,发现它们向树枝一样扩展着范围,结果就是获得了一个文字、照片、影像与声音的混合体。“通过新媒体进行的交流表现出了很有意思的潜在价值与挑战,”格雷说。

Jennifer Dalton,What Are We Not Shutting Up About,2009
詹妮弗·道尔顿(Jennifer Dalton)在她的作品“What Are We Not Shutting Up About?”(2009)中检验了一种不同的Facebook现象。在这件类似于柱状分析图的墙面作品中,她收集了艺术评论员Jerry Saltz在他的Facebook上最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很显然人们渴望进行某种对话或是交流,”道尔顿说。Saltz本人很满意这件作品,他花了1.8万美元从道尔顿的经销商那买下了这件作品。“我很荣幸会有人注意到这些,”Saltz说。“我很喜欢在Facebook上和人交流,因为这不是一个人在对很多人说,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是很多人在对一个人说。”

Rachel Perry Welty,Rachel
雷切尔·佩里·威尔提(Rachel Perry Welty)创作的社交媒体艺术记录了她日常生活中较为私密的那一部分。她的作品“Rachel”需要她在2009年的某一天连续16个小时内每一分钟就更新一次Facebook状态,然后将这些状态放在她回顾展上通过一堆iPhone展示出来。此外,威尔提还利用铝箔创作了一系列墙面浮雕作品,上面拼写出了来自垃圾邮件中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赢家”之类的。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专业角度来看,社交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及,它也逐渐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我想人们也很有兴趣看看艺术家是怎样运用它们的,”Julia Kaganskiy说——Meetup.com上“艺术、文化与科技(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这一版块的创始人,该版块每年都会举办一场与社交媒体艺术相关的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为艺术家参加过了。
“当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社交媒体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也是在这个时代中的一个媒介中创作。 他们对交流的本质属性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例如它是如何发展的,那些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发展的,”Kaganskiy说。他是Creators Project的负责人,致力于探索科技如何才能成为艺术、音乐、电影、设计以及游戏中的创造力。“艺术家会利用科技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之前看似不可能的创作观点。”

An Xiao,The Artist Is Kinda Present,2010
An Xiao是较早一批Web 2.0的使用者,她同时也是@Platea(一个在线艺术市场的集合体)的创始人。“我认为社交媒体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她说。“它混合了许多事物:它融合了表演艺术,因为人是这个相互作用的社会中的主要元素;它融合了视觉艺术,因为Facebook、Flickr、Twitter等类似的事物都依赖于视觉元素本身;它还融合了网络艺术,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艺术,而是一个范围更广泛的种类。”她的表演“The Artist Is Kinda Present”(2010)将目光瞄准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MoMA举办的回顾展“The Artist is Present”——后者本身就是一场使用了社交网络的展览,因为MoMA将阿布拉莫维奇每天的表演照片上传到了Flickr上。An Xiao安静地坐在场地中,和任何一个走过来坐在她对面的人在Twitter上交谈。“有一个女人告诉了我关于她第一个孩子的故事,我也询问了她当时有什么感觉。她人很亲切,虽然我们并没有进行实际的交谈,但是我们进行了一场非常亲密的‘对话’,”An Xiao说。An Xiao是第一个被布鲁克林博物馆选中有资格参加其网络艺术项目“1stfans”的艺术家,接下来受到委托的艺术家还包括约瑟夫·柯史士(Joseph Kosuth)与特雷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

Matt Held作品
Facebook在全世界拥有6亿多的用户,毫无疑问它对许多艺术家都具有启发作用。马特·赫尔德(Matt Held)利用了一些用户在Facebook上发布的有趣的或是严肃的照片,为75个人绘制了他们的肖像画,然后在于2009年Denise Bibro Fine Art举办的个展上以每幅1500美元的价格售出。赫尔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通过Facebook认识的,他的Facebook好友也达到了5000的上限,于是他特意重新申请了一个页面。“我在我的Facebook上上传了我为那些人画的肖像画,这给我带来了3000多名粉丝,”赫尔德说。艺术家黛比·海西(Debbie Hesse)在2009年时曾策划过一场名为“Status Update”的展览,邀请艺术家围绕Facebook创作作品。在那场展览中,她利用绣花线和针创作了一件墙挂式装置作品,用文氏图表现了她500位虚拟好友的相互联系。
创建一个社群很显然是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的项目“Tree-Blogging”的目标之一,这是在今年1月份时进行的一项持续5天的线上活动。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格雷在@Platea的网站上“植入”了许多提示性语言——例如一把圆锯和啄木鸟的声音剪辑、自然资源保护论者John Muir的语录等——并邀请人们对其作出回应。在这一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格雷跟踪记录了这些回应的发展情况,发现它们向树枝一样扩展着范围,结果就是获得了一个文字、照片、影像与声音的混合体。“通过新媒体进行的交流表现出了很有意思的潜在价值与挑战,”格雷说。

Jennifer Dalton,What Are We Not Shutting Up About,2009
詹妮弗·道尔顿(Jennifer Dalton)在她的作品“What Are We Not Shutting Up About?”(2009)中检验了一种不同的Facebook现象。在这件类似于柱状分析图的墙面作品中,她收集了艺术评论员Jerry Saltz在他的Facebook上最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很显然人们渴望进行某种对话或是交流,”道尔顿说。Saltz本人很满意这件作品,他花了1.8万美元从道尔顿的经销商那买下了这件作品。“我很荣幸会有人注意到这些,”Saltz说。“我很喜欢在Facebook上和人交流,因为这不是一个人在对很多人说,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是很多人在对一个人说。”

Rachel Perry Welty,Rachel
雷切尔·佩里·威尔提(Rachel Perry Welty)创作的社交媒体艺术记录了她日常生活中较为私密的那一部分。她的作品“Rachel”需要她在2009年的某一天连续16个小时内每一分钟就更新一次Facebook状态,然后将这些状态放在她回顾展上通过一堆iPhone展示出来。此外,威尔提还利用铝箔创作了一系列墙面浮雕作品,上面拼写出了来自垃圾邮件中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赢家”之类的。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专业角度来看,社交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及,它也逐渐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我想人们也很有兴趣看看艺术家是怎样运用它们的,”Julia Kaganskiy说——Meetup.com上“艺术、文化与科技(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这一版块的创始人,该版块每年都会举办一场与社交媒体艺术相关的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为艺术家参加过了。
“当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社交媒体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也是在这个时代中的一个媒介中创作。 他们对交流的本质属性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例如它是如何发展的,那些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发展的,”Kaganskiy说。他是Creators Project的负责人,致力于探索科技如何才能成为艺术、音乐、电影、设计以及游戏中的创造力。“艺术家会利用科技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之前看似不可能的创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