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滨三年展:“我们的魔幻时刻:我们能知世界的多少?”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548
最后更新:2011/09/06 11:27:36 by artforum精选
“图案”北京空间站海量现场图片 2011/09/03 开幕















































































































未知博物馆就是混乱
我喜欢
围绕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发出的专栏,微博上的讨论
李淼在微博《新发现》的新专栏(还未刊出),写科学和艺术的,先发出来给各位艺术家,请指正。@付晓东 @邱黯雄 @啦咪啦啦 @一帆_RAO

阿斯皮猫
整个世界就是件艺术品,科学就是去发现艺术。好的物理理论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嘻嘻(9月6日 21:12)
仁慈修女 科学是求真,道德是求善,艺术是美。美是真与善之间的可能的桥梁。印象中这是康德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启蒙以来直至后现代,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讨论,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立论正反展开。(9月6日 22:06)
欢乐秋之歌 音乐,哲学,艺术,道德都是用来教人真善美的。。。(9月6日 23:09)
-黄寺- 那么不可知的白昼和这么不可知的黑夜(9月6日 23:44)
邱黯雄
转发此微博:李老师的思考很有意思,那天讨论会我们其实还有些问题没问,也是您的文章里涉及到的,目前称为新媒体艺术大多是对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内在思想的交汇。@未知博物馆 @廖斐肥料 @郑欢花生 @吴鼎奔奔 //@一时听天语:呵呵,蛮好的(今天 08:49)
邱黯雄
转发此微博:在西方中世纪和中国二十世纪以前可以这么说,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大于宗教 http://t.cn/anlDlY眠琴绿荫:比起宗教来,科学对艺术价值的影响要小得多。(今天 08:54)
秋高月明之名字被抢了 玩儿技术的过程是必须也一定会有的,技术玩儿腻味了,自然就会有人开始思考,于是 哇 贼有内涵啦 哈(今天 09:15)
秋高月明之名字被抢了 所谓“讨论”如何结合,就还是我朝特色的由上而下模式, which will definitely not work in this case;大家玩儿多了自然而然发展出来东西了,也就不需要讨论了。当然由下而上的发展在我朝,可能也不会work。。。 功力学怎么个好处嘞? 我也有兴趣了解一下 哈哈(今天 09:37)
一溜青菜 没看出来这位李老师有什么意思。整篇文章看下来,他的意思不过是说他并不明白科学和艺术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科学和艺术这种粗糙两分法所必然导致的思考结果。@未知博物馆 如若有心,组织一些更具体、明确针对当下的话题效果会很好的。(今天 09:49)
未知博物馆 转发此微博:印象派明显受光学的影响//@杨介就是杨健:文艺复兴后到现代艺术前很难说一个独立的学科-科学影响了另一个独立的学科。要么从事这两者的人士身份重叠比如透视的发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还有许多例子);要么相互都未知,但却殊途同归(比如从马奈莫奈塞尚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后来的在相(今天 10:19)
杨介就是杨健:这个好像也仍在讨论中,也许表面上看到的不代表真实的联系,据我读到的是通过大量研究当时这批画家的书信没发现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直接联系。不过现存资料可能也不足下定论。也是一家之言,我只是倾向这一观点。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那你们应该讨论的是当前艺术中的科学观念,而不是笼统的谈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未知博物馆:回复 @一溜青菜: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是对前面一个问题的梳理,后一个问题很多人在做,而且设计界也许比艺术圈走得更远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不用存疑,这个概念现在就是一笔糊涂账。但和科学艺术这笔糊涂账比起来,它起码是目前我们就在面对的具体的问题。 //@未知博物馆:回复 @一溜青菜:对新媒体这个说法尚存疑,并且容易陷入技术细节的争论,不过也可以讨论,这只是表面的一个问题。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回溯的目的也是为了针对当下,比如,如果将你的“科学和艺术”的问题放到“新媒体艺术”这个当下艺术范畴当中来讨论就明确的多。
S小兔兔 邱老师 其实在进行技术应用的时候的思考已经植入了艺术品的本身~ 当代艺术容纳百川 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 当艺术与其结合是否也能体现出艺术是活在当下的呢~(如何将科学与艺术更加完美的结合呢~
)(今天 10:46)
一溜青菜 回复@李淼在微博:呵呵,“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压根就是个理科生自我想象的伪艺术问题。这种讨论,于艺术无补,于科学无用。你若有意,我们找机会讨论些更有意义的问题吧。(今天 12:03)
runxi09 尤其对电子艺术,这两者是共同探索前进的//@王泊乔:回复@李淼在微博: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说的也很到位:“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 //@李淼在微博:说得真好 //@王泊乔: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今天 12:33)
付晓东
这个倒真不是,@未知博物馆 肯定不是艺术普及,是在探索另一条路,上次围观了@松鼠科学会 的活动,他们对普及真是用心良苦。//@逸云悠倚:这么费力的讨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无非是想给艺术找一个站的住脚的落脚点或者回归点,提高一下科学的平民可接受程度,让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创造彼此安慰@邱黯雄(今天 12:51)
延子__冯司特罗夫斯基
:还是先提高一下艺术的平民可接受程度吧//@付晓东:这个倒真不是,@未知博物馆 肯定不是艺术普及,是在探索另一条路,上次围观了@松鼠科学会 的活动,他们对普及真是用心良苦。
毛毛虫_cellosonata:遗憾的是很多东西对于艺术家很神奇,是高科技,可对于很多普通人反而不稀罕//@赵松赵松:比较遗憾的是,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艺术甚至文学却逐渐走向了衰落。于是乎,现在谁要想在科学的时代里产生价值,似乎就一定要去跟科学调调情,低俗的如比如科学什么观,科学什么主义之
13space:造物主的艺术品,世界,正是人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研究好世界,就能更好去进行艺术创造。大概这样。二者本的创造本质一样。//
付晓东
:从“媒介理论”的逻辑来说,承载信息的方式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同理生活方式如何改变哲学、艺术、思维方式,已然也是可以谈的问题。比如微博,必然是对世界有所作为的一种科技,超过某时髦哲学家怎么说。 //@李淼在微博: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永远在影响西方一切文学艺术,文艺复兴后科学影响越来越大。
一溜青菜 媒介是个很好的话题,比“科学和艺术”有趣和具体的多。可惜,懂科学的理科生们似乎只对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个不伦不类的话题感兴趣。(今天 13:09)
其心可猪:青菜这就不对了,理科生懂艺术,那跟文科生会换电灯泡一样,相当的了不起。
殷嫣ART:量子力学和神学所探究的在某些点上是殊途同归的,艺术有表达出这种莫可名状联系的可能。//
Moomle杨
:索末菲在《原子结构和光谱线》中的描述也能说明问题
李淼在微博《新发现》的新专栏(还未刊出),写科学和艺术的,先发出来给各位艺术家,请指正。@付晓东 @邱黯雄 @啦咪啦啦 @一帆_RAO

阿斯皮猫

仁慈修女 科学是求真,道德是求善,艺术是美。美是真与善之间的可能的桥梁。印象中这是康德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启蒙以来直至后现代,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讨论,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立论正反展开。(9月6日 22:06)
欢乐秋之歌 音乐,哲学,艺术,道德都是用来教人真善美的。。。(9月6日 23:09)
-黄寺- 那么不可知的白昼和这么不可知的黑夜(9月6日 23:44)
邱黯雄

邱黯雄

秋高月明之名字被抢了 玩儿技术的过程是必须也一定会有的,技术玩儿腻味了,自然就会有人开始思考,于是 哇 贼有内涵啦 哈(今天 09:15)
秋高月明之名字被抢了 所谓“讨论”如何结合,就还是我朝特色的由上而下模式, which will definitely not work in this case;大家玩儿多了自然而然发展出来东西了,也就不需要讨论了。当然由下而上的发展在我朝,可能也不会work。。。 功力学怎么个好处嘞? 我也有兴趣了解一下 哈哈(今天 09:37)
一溜青菜 没看出来这位李老师有什么意思。整篇文章看下来,他的意思不过是说他并不明白科学和艺术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科学和艺术这种粗糙两分法所必然导致的思考结果。@未知博物馆 如若有心,组织一些更具体、明确针对当下的话题效果会很好的。(今天 09:49)
未知博物馆 转发此微博:印象派明显受光学的影响//@杨介就是杨健:文艺复兴后到现代艺术前很难说一个独立的学科-科学影响了另一个独立的学科。要么从事这两者的人士身份重叠比如透视的发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还有许多例子);要么相互都未知,但却殊途同归(比如从马奈莫奈塞尚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后来的在相(今天 10:19)
杨介就是杨健:这个好像也仍在讨论中,也许表面上看到的不代表真实的联系,据我读到的是通过大量研究当时这批画家的书信没发现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直接联系。不过现存资料可能也不足下定论。也是一家之言,我只是倾向这一观点。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那你们应该讨论的是当前艺术中的科学观念,而不是笼统的谈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未知博物馆:回复 @一溜青菜: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是对前面一个问题的梳理,后一个问题很多人在做,而且设计界也许比艺术圈走得更远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不用存疑,这个概念现在就是一笔糊涂账。但和科学艺术这笔糊涂账比起来,它起码是目前我们就在面对的具体的问题。 //@未知博物馆:回复 @一溜青菜:对新媒体这个说法尚存疑,并且容易陷入技术细节的争论,不过也可以讨论,这只是表面的一个问题。 //@一溜青菜:回复@未知博物馆:回溯的目的也是为了针对当下,比如,如果将你的“科学和艺术”的问题放到“新媒体艺术”这个当下艺术范畴当中来讨论就明确的多。
S小兔兔 邱老师 其实在进行技术应用的时候的思考已经植入了艺术品的本身~ 当代艺术容纳百川 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 当艺术与其结合是否也能体现出艺术是活在当下的呢~(如何将科学与艺术更加完美的结合呢~

一溜青菜 回复@李淼在微博:呵呵,“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压根就是个理科生自我想象的伪艺术问题。这种讨论,于艺术无补,于科学无用。你若有意,我们找机会讨论些更有意义的问题吧。(今天 12:03)
runxi09 尤其对电子艺术,这两者是共同探索前进的//@王泊乔:回复@李淼在微博: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说的也很到位:“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 //@李淼在微博:说得真好 //@王泊乔: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今天 12:33)
付晓东

延子__冯司特罗夫斯基

毛毛虫_cellosonata:遗憾的是很多东西对于艺术家很神奇,是高科技,可对于很多普通人反而不稀罕//@赵松赵松:比较遗憾的是,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艺术甚至文学却逐渐走向了衰落。于是乎,现在谁要想在科学的时代里产生价值,似乎就一定要去跟科学调调情,低俗的如比如科学什么观,科学什么主义之
13space:造物主的艺术品,世界,正是人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研究好世界,就能更好去进行艺术创造。大概这样。二者本的创造本质一样。//
付晓东

一溜青菜 媒介是个很好的话题,比“科学和艺术”有趣和具体的多。可惜,懂科学的理科生们似乎只对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个不伦不类的话题感兴趣。(今天 13:09)
其心可猪:青菜这就不对了,理科生懂艺术,那跟文科生会换电灯泡一样,相当的了不起。
殷嫣ART:量子力学和神学所探究的在某些点上是殊途同归的,艺术有表达出这种莫可名状联系的可能。//
Moomle杨

未知博物馆:今天讨论会邀请到北大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李淼,他的研究方向是弦论,是今天物理学最前沿的理论,最有希望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理论。

策展人顾振清 支持艺术无界的践行者。艺术无界的思维训练乃至思想解放,也有一定的路径可循。艺术和Discovery频道的并轨,就是一条所谓的跨界便道。艺术和疯狂实验室频道的兼容,也许是另一条开启、激发头脑风暴的捷径。这些新路径走多了,也会产生一定的路径依赖。要点是如何始终保持自我警醒、自我批判的态度。(9月4日 00:27)
炭叹 剛看了講弦理論的Discovery紀錄片,好像突然物理和藝術是一回事了,也許本來就是一回事……(9月4日 00:33)
焦健-kokofan 若能听这般强强论道,也是幸事。。。(9月4日 01:39)
付晓东 @李淼在微博 的一篇访谈,“熵力:认识宇宙的新视角”其中谈到1、引力是否为熵力;2、全息原理重新定义两维世界;3、怎样读出宇宙这个全息屏上的信息?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08/24/content_165010.htm(9月4日 23:45)
刘逸鸿 塞尚,修拉,毕加索们们曾经执迷于这些问题。(9月5日 00:02)
qmgzw 我非常喜欢“宇宙的琴弦”这本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弦们到底咋样了,问李淼大师有没有关于弦的新科普书出版?(9月5日 00:03)
九维空间-爱在量子前 李老师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请更正(9月5日 00:11)
未知博物馆 回复 @刘逸鸿:但相对论是1906年才发表,也就是跟毕加索的立体派时期的开始差不多,塞尚修拉更早了(9月5日 06:38)
未知博物馆 回复 @策展人顾振清:我们想做的不是在科学中寻找一些点子来做作品,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思考科学与艺术在精神上的联系,以及艺术怎样在科学构建的人类生活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能量。 @李淼在微博 @付晓东 @郭芳u @Nikita影茜 @Venus_nokan(今天 10:01)
付晓东 科技在生活方式应用的层面上其实更大的影响了人对世界的感觉经验,媒介信息的认知经验,进而改变某些思维方式,交往逻辑,对事物的观念,在某种角度上,超过了神学和哲学变化的影响。//@焦應奇:不錯~~ //@未知博物馆:回复 @策展人顾振清:我们想做的不是在科学中寻找一些点子来做作品。 @李淼在微博(今天 12:46)
殷嫣ART 量子力学和神学所探究的在某些点上是殊途同归的,艺术有表达出这种莫可名状联系的可能。//

策展人顾振清 支持艺术无界的践行者。艺术无界的思维训练乃至思想解放,也有一定的路径可循。艺术和Discovery频道的并轨,就是一条所谓的跨界便道。艺术和疯狂实验室频道的兼容,也许是另一条开启、激发头脑风暴的捷径。这些新路径走多了,也会产生一定的路径依赖。要点是如何始终保持自我警醒、自我批判的态度。(9月4日 00:27)
炭叹 剛看了講弦理論的Discovery紀錄片,好像突然物理和藝術是一回事了,也許本來就是一回事……(9月4日 00:33)
焦健-kokofan 若能听这般强强论道,也是幸事。。。(9月4日 01:39)
付晓东 @李淼在微博 的一篇访谈,“熵力:认识宇宙的新视角”其中谈到1、引力是否为熵力;2、全息原理重新定义两维世界;3、怎样读出宇宙这个全息屏上的信息?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08/24/content_165010.htm(9月4日 23:45)
刘逸鸿 塞尚,修拉,毕加索们们曾经执迷于这些问题。(9月5日 00:02)
qmgzw 我非常喜欢“宇宙的琴弦”这本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弦们到底咋样了,问李淼大师有没有关于弦的新科普书出版?(9月5日 00:03)
九维空间-爱在量子前 李老师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请更正(9月5日 00:11)
未知博物馆 回复 @刘逸鸿:但相对论是1906年才发表,也就是跟毕加索的立体派时期的开始差不多,塞尚修拉更早了(9月5日 06:38)
未知博物馆 回复 @策展人顾振清:我们想做的不是在科学中寻找一些点子来做作品,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思考科学与艺术在精神上的联系,以及艺术怎样在科学构建的人类生活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能量。 @李淼在微博 @付晓东 @郭芳u @Nikita影茜 @Venus_nokan(今天 10:01)
付晓东 科技在生活方式应用的层面上其实更大的影响了人对世界的感觉经验,媒介信息的认知经验,进而改变某些思维方式,交往逻辑,对事物的观念,在某种角度上,超过了神学和哲学变化的影响。//@焦應奇:不錯~~ //@未知博物馆:回复 @策展人顾振清:我们想做的不是在科学中寻找一些点子来做作品。 @李淼在微博(今天 12:46)
殷嫣ART 量子力学和神学所探究的在某些点上是殊途同归的,艺术有表达出这种莫可名状联系的可能。//
很棒啊。。。。喜歡這樣開放的嘗試!

对于那么多作品,空间是不是小了一点!~!!
无语,很无聊的创作.
做了那么多,就是为了不做最重要的那件事儿.
这种典型的,管放屁叫氮气爆炸的玩儿法,太忽悠人了.
讨论的都是最正常的问题,兄弟们,什么叫公理,什么叫真理你们知道吗?有些东西不要再去讨论他的意义了,应该去深入他的内部扎扎实实的掏出点东西来而不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意义",这有毛可以讨论的呀,肯定有意义的呀,
你们自己不腻味吗?
做了那么多,就是为了不做最重要的那件事儿.
这种典型的,管放屁叫氮气爆炸的玩儿法,太忽悠人了.
讨论的都是最正常的问题,兄弟们,什么叫公理,什么叫真理你们知道吗?有些东西不要再去讨论他的意义了,应该去深入他的内部扎扎实实的掏出点东西来而不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意义",这有毛可以讨论的呀,肯定有意义的呀,
你们自己不腻味吗?
不知道为什么提到科学就是曲线,立方体,流动性,爆炸,显微镜,矩阵,分形。艺术家关心科学根本没必要拿出来说,你做你的作品就好了,怎么去理解科学,和理解艺术、逻辑是一回事,不是摆些对理科专业的人很业余的一些东西出来,告诉我们,看这个是我们要做关于科学的艺术,好傻好天真,还搞鸡巴讨论,以为是看X档案交流会阿
业余挺好的,谁生下来就专业呢?也没觉得真理不需要讨论了,对坚称真理在手的人尤其怀疑。

人家说文人相轻,原来艺术家也是这样。
[i











[i












[quote]引用第8楼guest于2011-9-11 21:17:00发表的:
不知道为什么提到科学就是曲线,立方体,流动性,爆炸,显微镜,矩阵,分形。艺术家关心科学根本没必要拿出来说,你做你的作品就好了,怎么去理解科学,和理解艺术、逻辑是一回事,不是摆些对理科专业的人很业余的一些东西出来,告诉...[/quote]
你说的很有道理.



为什么没人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必须要这样的。不然怎么显示其牛逼呢?
感觉不错

关注~~关注~~~

好多人啊,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