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俗——熊超作品展”在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成功开幕
未来机构
2011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展览项目
策展:比利安娜•思瑞克、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
地点/合作机构: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
开幕:2011年10月1日
展览时间:2011年9月31日至11月27日
参展艺术家:胡向前(中国)、Ruang Rupa (印尼)、Roslisham Ismail aka Ise 与“停车”项目(马来西亚)、Dia项目(Richard Streitmatter Tran,越南)、李鸿辉(新加坡)、杨俊(奥地利)、Vandy Rattana (柬埔寨)
展览概要
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未来机构”展由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ATM)赞助举办。展览以“面向未来的机构”为线索,呈现相关的资料文献及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所开展的各项艺术文化项目;提出新的机构模式和艺术家创作模式,以期对本土和全球层面的艺术基础建设、会话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三年展的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希望推动关于当前艺术体系中何种机构能够不断产生相关知识并在基础建设中保持积极角色的直接对话与交流。
策展理念
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亚洲孕育艺术生产的社会基础、文化和政治环境依然独特而复杂。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西方的机构模式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都很难长期而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次展览在多个层面上邀请艺术家的参与,并促使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为展览主题做出贡献,从而直接提出关于未来机构的各种建构思路。
展览将呈现在本土一线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他们致力于定义新的机构模式和艺术创作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不仅在本土层面发挥着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对促进全球对话做出贡献并向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提出挑战。过去十年中亚洲本土艺术社区经历巨变,这些个人与团体希望能够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及时的解答,以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于艺术及其社会角色的信仰。与此同时,长期坚持以小规模展开工作的重要策略以及始终保持艺术实践的独立性,是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所共同具备的特点。而这也是他们为何能够在面对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时总能够持续不断地给出各种新的应对策略的关键所在。
10年前,但凡被认为重要的非盈利空间多是展览空间或艺术家能够展示自己艺术实验和作品的场所。而随着“艺术商业化”在亚洲的崛起,画廊继而成为最主要的艺术发生地。因此,许多现有的平台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本土语境中的角色,如果没有资金来源,面对白热化的商业竞争环境,这些平台只拥有“场地”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艺术家也面临着艺术市场的消费需求,在所谓的“地下”已无生存空间的当今社会中,他们需要新的策略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身处巨变的漩涡之中,许多在过去十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空间荣景不再。因此,问题随即而来:如何重塑这些空间的地位,以及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何种机构呢?
展览邀请艺术家对这一问题作出各自的回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都在本土艺术界的基础构建过程中扮演着积极且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也都属于在亚洲市场热度渐退之后开始逐渐活跃起来的一代。鉴于创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本次展览艺术家们将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对于“未来需要何种机构”这一全球化命题的探讨作出贡献。
入选本次展览的机构和个人都是各国本土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受邀呈现自己的作品以及各自略显激进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不止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显得异常陌生,而且即使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中也严重缺乏互相理解。展览希望构建一个平台,不仅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而且也能够在亚洲各地培育对于他们作品及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并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011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展览项目
策展:比利安娜•思瑞克、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
地点/合作机构: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
开幕:2011年10月1日
展览时间:2011年9月31日至11月27日
参展艺术家:胡向前(中国)、Ruang Rupa (印尼)、Roslisham Ismail aka Ise 与“停车”项目(马来西亚)、Dia项目(Richard Streitmatter Tran,越南)、李鸿辉(新加坡)、杨俊(奥地利)、Vandy Rattana (柬埔寨)
展览概要
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未来机构”展由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ATM)赞助举办。展览以“面向未来的机构”为线索,呈现相关的资料文献及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所开展的各项艺术文化项目;提出新的机构模式和艺术家创作模式,以期对本土和全球层面的艺术基础建设、会话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三年展的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希望推动关于当前艺术体系中何种机构能够不断产生相关知识并在基础建设中保持积极角色的直接对话与交流。
策展理念
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亚洲孕育艺术生产的社会基础、文化和政治环境依然独特而复杂。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西方的机构模式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都很难长期而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次展览在多个层面上邀请艺术家的参与,并促使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为展览主题做出贡献,从而直接提出关于未来机构的各种建构思路。
展览将呈现在本土一线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他们致力于定义新的机构模式和艺术创作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不仅在本土层面发挥着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对促进全球对话做出贡献并向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提出挑战。过去十年中亚洲本土艺术社区经历巨变,这些个人与团体希望能够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及时的解答,以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于艺术及其社会角色的信仰。与此同时,长期坚持以小规模展开工作的重要策略以及始终保持艺术实践的独立性,是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所共同具备的特点。而这也是他们为何能够在面对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时总能够持续不断地给出各种新的应对策略的关键所在。
10年前,但凡被认为重要的非盈利空间多是展览空间或艺术家能够展示自己艺术实验和作品的场所。而随着“艺术商业化”在亚洲的崛起,画廊继而成为最主要的艺术发生地。因此,许多现有的平台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本土语境中的角色,如果没有资金来源,面对白热化的商业竞争环境,这些平台只拥有“场地”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艺术家也面临着艺术市场的消费需求,在所谓的“地下”已无生存空间的当今社会中,他们需要新的策略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身处巨变的漩涡之中,许多在过去十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空间荣景不再。因此,问题随即而来:如何重塑这些空间的地位,以及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何种机构呢?
展览邀请艺术家对这一问题作出各自的回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都在本土艺术界的基础构建过程中扮演着积极且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也都属于在亚洲市场热度渐退之后开始逐渐活跃起来的一代。鉴于创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本次展览艺术家们将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对于“未来需要何种机构”这一全球化命题的探讨作出贡献。
入选本次展览的机构和个人都是各国本土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受邀呈现自己的作品以及各自略显激进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不止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显得异常陌生,而且即使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中也严重缺乏互相理解。展览希望构建一个平台,不仅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而且也能够在亚洲各地培育对于他们作品及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并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