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艺术界掀起了“理论狂潮”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雅姬•武尔施拉热
是在威尼斯还是在巴黎谈?五年前,捉摸不定的亿万富翁兼艺术品藏家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 首次接受我的采访,这次再次同意与我共进午餐,甚至还提供了会谈地点:威尼斯。在威尼斯的葛拉西宫(Palazzo Grassi)及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他拥有欧洲最大的当代艺术私人收藏陈列室;他巴黎的家则位于市中心,不是特色艺术酒店就是奢华的独立洋房。
不可商量的一点是我们的会谈语言必须是法语,因此我选择了巴黎作为会谈地,然后给他办公室发了份电邮,对自己法语不够流利而致歉。很快对方就给了回复,而且用的是英语:“皮诺先生对这些事无所谓,放心吧,他会表现得很绅士。”
此事都需要解释,这一点就表明了他是何种人。作为白手起家的奢侈品巨头,皮诺在国际上以前卫艺术收藏而著称,个人藏品多达2000件,许多是直接从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以及杰夫•昆斯(Jeff Koons)这些艺术家本人手中购得。但在法国,他从未摆脱掉其不佳的名声——在政坛朋友的庇佑下,靠买下濒临破产的公司而暴富的骗子;他与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以及尼古拉•萨科奇(Nicolas Sarkozy)关系非同一般。“法国人把皮诺看成是海盗,”《世界报》(Le Monde)记者哈里•贝雷特(Harry Bellet)如是告诉《福布斯》杂志(Forbes Magazine),去年《福布斯》估计皮诺的个人财富为87亿美元——据称是法国第三大富豪。
当我赶到位于香榭丽舍大街(Champs-Elysées)旁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索尔马尼(Michelin-starred Sormani)时,皮诺已经先到一步:他身材瘦削、满头银发,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脸部表情丰富,带着一幅审问及一丝挖苦的神情。他从一群服务员中快步走出来迎接我:特别彬彬有礼但又劲头十足,比他74岁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10岁,他穿得一本正经——灰色时髦西服与蓝色衬衣,系着暗紫色领带,马上抱歉得对我说得去参加一场葬礼,所以得早走。于是我们决定赶紧用餐,喝着免费依云矿泉水(Evian)以及一盘多汁摩泰台拉香肚(Mortadella)。
皮诺说他挑选索尔马尼餐厅缘于其意大利风味,因为即将迎来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François Pinault Foundation)在威尼斯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日。皮诺是这家餐厅的常客,领班(maître d’)知道他点菜不用菜单,所以建言其先点芦笋,然后再点鱼。皮诺点了清炒扇贝(coquilles Saint Jacques,用干贝炒),当我说不吃贝类海鲜时,他推荐了比目鱼(turbot)。我们两人都不想喝酒:“我只在晚上喝酒,白天喝了担心会误事,”这位拉图尔酒庄(Château Latour)的主人解释道。
他喜欢索尔马里餐厅,因为“它特别自命不凡”:这一点对于皮诺这样的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他的商业帝国就好比在绝世艺术品与时装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从古驰(Gucci)到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再到佳士德(Christie’s)——他是目空一切的非精英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为何他特青睐赫斯特与昆斯这些概念型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菲,个人风格独特,但又强烈地反对中产阶级。皮诺说,与此相反,“法国公众觉得艺术仍停留于18世纪末的水平。哎,也许还有个把博物馆馆长往前推至19世纪,还有印象派画家(impressionist)。但随后就出现了停滞,对其后的艺术则不再评头论足了。”
在其巴黎寓所,他在现当代艺术与其妻子玛丽冯内(Maryvonne) 收藏的古代王室家居用品之间来了个折中。不成功的是:他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巴黎郊外塞甘岛(Ile de Seguin)上前雷诺汽车厂(Renault)的原址兴建一座永久性博物馆,但2005年该项目因官僚政治的阻碍而中途夭折。皮诺甩下“永恒的是艺术,而并非服务艺术的博物馆”的话后与巴黎分道扬镳,进而把钱投向了威尼斯,在那儿他被追捧为葛拉西宫的拯救者,随着前主人菲亚特公司老总吉亚尼•阿涅利(Gianni Agnelli of Fiat)的离世,葛拉西宫日渐破败。皮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大运河边的这座宫殿改造成了由安藤忠雄(Tadao Ando) 设计的现当代博物馆;在与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进行激烈角逐后,他还赢得了威尼斯前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的控制权。
“意大利特棒,”他说,并用手指了指索尔马里餐厅眼花缭乱的装饰:绘成红色的树形灯、仿古浮雕以及深红色天鹅绒墙。“意大利人生活惬意,他们无疑也有很多问题,这与其它国家大同小异,但意大利人穿着讲究,女士们也长得漂亮。意大利艺术家,尤其是鲁道夫•斯汀格尔(Rudolf Stingel)以及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在皮诺的个人收藏中占了很大比例;法国人则完全不是这样。“我才不在乎艺术家的国别,”他断言道。“我的使命不是抑制法国艺术。如果它们的艺术水准高,我就买;若是不上档次,就不会去买。”他评述道,法国人“不买艺术作品——这也许是受天主教影响,法国人不会花钱去买不必要的东西。”
唯一例外是比皮诺更有钱的另一位奢侈品巨子、他的商界对手伯纳德•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对方在巴黎开办当代博物馆的计划一路顺利:由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路易•维登艺术创作基金会博物馆(Louis Vuitton Foundation for Creation)将于明年开馆。国际艺术品经纪商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最近在巴黎高调亮相,表明法国首都将会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品的中心。那么皮诺如今后悔当初在异国选址吗?
“我永远不会为此后悔,”他说。“我这个人对过去不留恋,只对明天的事感兴趣。”他的藏品今年秋天将巡回至首尔(Seoul)展出,2014年将到巴西展出;亚非拉的艺术正在影响西方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我们正步入全球一体化,这是我喜欢的未来图景。威尼斯举世皆知,它是意大利城市,但同时又属于全世界,它向东方世界开放。而过去的艺术——如丁托列托(Tintoretto)以及提香(Titian)的作品留存至今——与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展出的现当代作品互相碰撞:我们看到艺术在不断传承。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艺术生命永存。二战期间,日本社会危机四伏,但艺术仍在传递不熄的希望,从未让人绝望过。艺术家有参与社会发展(我们共同推动的结果)的能力。丁托列托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表明艺术不会凋零,它发展的趋势永不停息。”
服务员端上来两盘味美多汁的鲜绿芦笋。皮诺老练地切掉嫩芦笋的尖头,轻轻在芥茉碟中蘸了蘸,慢条斯理地吃着,并把吃剩的东西放一边。独立打拼的企业家经过努力能达到如此品位的吃相,也算有板有眼(虽然不乏诙谐)。皮诺“白手起家——创业伊始没资金、没资历,也没文凭”。
皮诺出生于布列塔尼(Brittany) 西部一个名叫Champs-Geraux的小村庄的农民家庭,在雷恩(Rennes)上学时,因自己的农村口音与衣服邋遢而遭同学嘲笑,他于15岁从学校缀学。“我在教堂了解过一点艺术,”但从未进过任何博物馆。然后到30岁那年,“布列塔尼一位业余画家朋友带我到雷恩去观看了那比派与阿凡桥派(Nabis and Pont-Aven school)的画展。没有高更(Gauguin)这一层次的作品,画得很一般,但色彩很鲜艳。我朋友说,‘快瞧!快瞧!’我啥都没看明白,但随后又去看了一回,让我朋友自己回家。坚持不懈:这就是布列塔尼人(Breton)的性格”。
正是这种韧性让他初涉商界就取得了成功——做的是木材生意。到了1980年,他在伦敦首次步入拍卖行。“我看到阿凡桥派画家保罗•塞吕西耶(Paul Sérusier)的一幅油画,画的是布列塔尼的某农场的一位老妇人。我买下了画作,因为画中的老妇人很像我的奶奶。这是我第一次重要拍买。然后我到处观看、来回揣摩、囫囵吞枣地浏览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品——毕加索(Picasso)与立体派,以及超现实主义。” 皮诺里程碑式的收藏是1990年他以880万美元拍得蒙德里安(Mondrian)的画作Tableau Losangique II,表明皮诺的艺术眼光达到了独到、犀利的程度。
当我问他角逐竞拍的乐趣时(他的控股公司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阿耳特弥斯(Artemis)),皮诺坦承道,“一开始,就想显摆自己能做到,”他说得挥舞着拳头,眼睛也来了神。“你先得顺大流,然后逐步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最后就无需亦步亦趋他人了。”
上世纪90年代,他意识到二战以来,“仍能淘到有价值的东西”。“先前时代的作品都已收至博物馆,个人藏家已经无法再搞到手了,”他说。“然后——这不是吗!——我意识到现当代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基于两大因素:首先,与我本人性格有关,我求知若渴;其二,能够买到潜力无限的艺术家的作品。”
皮诺是个令人生畏的收藏家。比方说在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赶在有意向的博物馆长们出手之前,买下了意大利展厅中西格马•波尔克(Sigmar Polke)展品中的某装置,可谓“千钧一发”。然而,公众抱怨其在威尼斯的展览周期太长,吸引的观众人数甚至赶不上菲亚特集团管理时期。但是,不久前的新画展是对上述批评的某种回应;特别是该展览有截然不同的分工:葛拉西宫(用于短期艺术展)将在六月份展出《世界属于你》(The World belongs to You)画展;之前则在海关大楼,展出类似长期博物馆风格的艺术展《为置疑欢呼》(In Praise of Doubt)。展览的作品包括昆斯、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布鲁斯•诺曼(Bruce Nauman)、卡特兰以及在展厅入口处重点展出的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的作品。
我们点的主菜端上来时,皮诺突然说,“我自己特别喜欢极简派艺术风格(minimalism)——唐纳德•贾德、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的作品,画得都是很神秘的东西,那种大幅的白画。”他用叉子叉着干贝吃,把里面不爱吃的菠菜拨到一边。“但我不想一意孤行,只收藏局囿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一类作品。所以嘛,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包容的心态让人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用嫩龙葵及春菜一起做的黄油炒比目鱼,一边问他是什么驱使他既想占有艺术作品,然后又愿意拿出来与世人一起分享。这是对尔虞我诈商战的真心忏悔,还是装出一幅有教养的面孔,抑或是圆滑世故的结果?
“从商的物质生活与艺术生活间,肯定会有某种平衡,”皮诺承认。“对于艺术信徒来说,对艺术痴迷到了近乎虔诚的程度。它能联系各种人,所传递的信息是人类共有的东西。艺术俨然已成为我的宗教——别人是到教堂去做礼拜。这老生常谈的事,但你并不能支配艺术,是艺术在支配你。这就好比是一见钟情。”
说这些时并无讥讽之意,而且可以通过过去发生的事来佐证:比如说,他的顾问菲利普•塞加洛(Philippe Ségalot)回忆曾有一次陪皮诺去看卡尔•安德尔(Carl Andre)的地板雕塑;皮诺一声不吭地观看了半个小时后说,“我真的难以抗拒”,并付了700万美元买下了该作品。与许多藏家一样,他总是对自己淘到的最新作品爱不释手——他提到了阿尔及利亚(Algerian)装置艺术家阿德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以及出生于利兹(Leeds)的雕塑家托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长相酷似罗丹(Rodin)),他们的重量级作品均于海关大楼展出。
那么皮诺有过看走眼吗?“我可能会看走眼,但不会太严重。收藏家与艺术家一样,总有时间人不在状态,精神疲乏,自己觉得不得劲。”他有个“定则”:购入的每件作品都是亲自去看,多数是实地到画室去。我于是说,他影响力强得不可能出错:只要他对某位艺术家感兴趣,对方的名声就能一飞冲天。听到这,这位之前一直装低调的争强好胜者站起身来对我说。“没错,高古轩曾来看过我的画展,二周后,他直接找到相关艺术家,‘逼着’他们与他签合同!”皮诺笑着说,并补充道,“高古轩办事特果敢,我就欣赏他这种人!他精神十足,关注程度高,人又绝顶聪明。”
皮诺接着说,一个好的藏家,“需要有好眼力、激情以及鉴赏能力去感知作品所包含的艺术价值。生意场上可以冷酷残忍;不需要付出情感:消除情感因素对生意有效。但一切艺术都与激情有关。”
我引述马蒂斯(Matisse)作品的俄罗斯大收藏家谢尔盖•希丘金(Sergei Shchukin)的话说:“如果你在一件作品前感到心灵的震撼,就要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本人也是如此,”皮诺大声说,并回忆自己曾去看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大卫•哈曼(David Hammons)的画作。他离开时,被对方的作品深深震撼了,于是又折回去,买了两幅画作。“无需特别亲切的东西——那是诱惑。艺术欣赏不应该是诱惑,需要的是内心震撼——比方说吧,达明•赫斯特如今正经历煎熬,但那就是人生的体验。任何人的人生若不经历历练与苦难——就不会有啥大成就!”他轻蔑地耸耸肩,并再次为自己得赶去参加葬礼而致歉。账单递上来时,我从送的稀稀落落几块小蛋糕(petits fours)中,取了一块紫罗兰色的蛋糕尝了尝,此时这位奢侈品界的巨子快步离开桌子,并笑着说:“我这般生活,似乎生命可以永恒,但每天早上我都说,“生命随时可能终结。’”
《为置疑欢呼》画展威尼斯海关大楼于4月10日拉开帷幕。
译者:常和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雅姬•武尔施拉热
是在威尼斯还是在巴黎谈?五年前,捉摸不定的亿万富翁兼艺术品藏家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 首次接受我的采访,这次再次同意与我共进午餐,甚至还提供了会谈地点:威尼斯。在威尼斯的葛拉西宫(Palazzo Grassi)及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他拥有欧洲最大的当代艺术私人收藏陈列室;他巴黎的家则位于市中心,不是特色艺术酒店就是奢华的独立洋房。
不可商量的一点是我们的会谈语言必须是法语,因此我选择了巴黎作为会谈地,然后给他办公室发了份电邮,对自己法语不够流利而致歉。很快对方就给了回复,而且用的是英语:“皮诺先生对这些事无所谓,放心吧,他会表现得很绅士。”
此事都需要解释,这一点就表明了他是何种人。作为白手起家的奢侈品巨头,皮诺在国际上以前卫艺术收藏而著称,个人藏品多达2000件,许多是直接从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以及杰夫•昆斯(Jeff Koons)这些艺术家本人手中购得。但在法国,他从未摆脱掉其不佳的名声——在政坛朋友的庇佑下,靠买下濒临破产的公司而暴富的骗子;他与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以及尼古拉•萨科奇(Nicolas Sarkozy)关系非同一般。“法国人把皮诺看成是海盗,”《世界报》(Le Monde)记者哈里•贝雷特(Harry Bellet)如是告诉《福布斯》杂志(Forbes Magazine),去年《福布斯》估计皮诺的个人财富为87亿美元——据称是法国第三大富豪。
当我赶到位于香榭丽舍大街(Champs-Elysées)旁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索尔马尼(Michelin-starred Sormani)时,皮诺已经先到一步:他身材瘦削、满头银发,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脸部表情丰富,带着一幅审问及一丝挖苦的神情。他从一群服务员中快步走出来迎接我:特别彬彬有礼但又劲头十足,比他74岁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10岁,他穿得一本正经——灰色时髦西服与蓝色衬衣,系着暗紫色领带,马上抱歉得对我说得去参加一场葬礼,所以得早走。于是我们决定赶紧用餐,喝着免费依云矿泉水(Evian)以及一盘多汁摩泰台拉香肚(Mortadella)。
皮诺说他挑选索尔马尼餐厅缘于其意大利风味,因为即将迎来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François Pinault Foundation)在威尼斯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日。皮诺是这家餐厅的常客,领班(maître d’)知道他点菜不用菜单,所以建言其先点芦笋,然后再点鱼。皮诺点了清炒扇贝(coquilles Saint Jacques,用干贝炒),当我说不吃贝类海鲜时,他推荐了比目鱼(turbot)。我们两人都不想喝酒:“我只在晚上喝酒,白天喝了担心会误事,”这位拉图尔酒庄(Château Latour)的主人解释道。
他喜欢索尔马里餐厅,因为“它特别自命不凡”:这一点对于皮诺这样的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他的商业帝国就好比在绝世艺术品与时装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从古驰(Gucci)到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再到佳士德(Christie’s)——他是目空一切的非精英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为何他特青睐赫斯特与昆斯这些概念型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菲,个人风格独特,但又强烈地反对中产阶级。皮诺说,与此相反,“法国公众觉得艺术仍停留于18世纪末的水平。哎,也许还有个把博物馆馆长往前推至19世纪,还有印象派画家(impressionist)。但随后就出现了停滞,对其后的艺术则不再评头论足了。”
在其巴黎寓所,他在现当代艺术与其妻子玛丽冯内(Maryvonne) 收藏的古代王室家居用品之间来了个折中。不成功的是:他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巴黎郊外塞甘岛(Ile de Seguin)上前雷诺汽车厂(Renault)的原址兴建一座永久性博物馆,但2005年该项目因官僚政治的阻碍而中途夭折。皮诺甩下“永恒的是艺术,而并非服务艺术的博物馆”的话后与巴黎分道扬镳,进而把钱投向了威尼斯,在那儿他被追捧为葛拉西宫的拯救者,随着前主人菲亚特公司老总吉亚尼•阿涅利(Gianni Agnelli of Fiat)的离世,葛拉西宫日渐破败。皮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大运河边的这座宫殿改造成了由安藤忠雄(Tadao Ando) 设计的现当代博物馆;在与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进行激烈角逐后,他还赢得了威尼斯前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的控制权。
“意大利特棒,”他说,并用手指了指索尔马里餐厅眼花缭乱的装饰:绘成红色的树形灯、仿古浮雕以及深红色天鹅绒墙。“意大利人生活惬意,他们无疑也有很多问题,这与其它国家大同小异,但意大利人穿着讲究,女士们也长得漂亮。意大利艺术家,尤其是鲁道夫•斯汀格尔(Rudolf Stingel)以及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在皮诺的个人收藏中占了很大比例;法国人则完全不是这样。“我才不在乎艺术家的国别,”他断言道。“我的使命不是抑制法国艺术。如果它们的艺术水准高,我就买;若是不上档次,就不会去买。”他评述道,法国人“不买艺术作品——这也许是受天主教影响,法国人不会花钱去买不必要的东西。”
唯一例外是比皮诺更有钱的另一位奢侈品巨子、他的商界对手伯纳德•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对方在巴黎开办当代博物馆的计划一路顺利:由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路易•维登艺术创作基金会博物馆(Louis Vuitton Foundation for Creation)将于明年开馆。国际艺术品经纪商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最近在巴黎高调亮相,表明法国首都将会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品的中心。那么皮诺如今后悔当初在异国选址吗?
“我永远不会为此后悔,”他说。“我这个人对过去不留恋,只对明天的事感兴趣。”他的藏品今年秋天将巡回至首尔(Seoul)展出,2014年将到巴西展出;亚非拉的艺术正在影响西方的艺术家,反之亦然,他说。“我们正步入全球一体化,这是我喜欢的未来图景。威尼斯举世皆知,它是意大利城市,但同时又属于全世界,它向东方世界开放。而过去的艺术——如丁托列托(Tintoretto)以及提香(Titian)的作品留存至今——与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展出的现当代作品互相碰撞:我们看到艺术在不断传承。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艺术生命永存。二战期间,日本社会危机四伏,但艺术仍在传递不熄的希望,从未让人绝望过。艺术家有参与社会发展(我们共同推动的结果)的能力。丁托列托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表明艺术不会凋零,它发展的趋势永不停息。”
服务员端上来两盘味美多汁的鲜绿芦笋。皮诺老练地切掉嫩芦笋的尖头,轻轻在芥茉碟中蘸了蘸,慢条斯理地吃着,并把吃剩的东西放一边。独立打拼的企业家经过努力能达到如此品位的吃相,也算有板有眼(虽然不乏诙谐)。皮诺“白手起家——创业伊始没资金、没资历,也没文凭”。
皮诺出生于布列塔尼(Brittany) 西部一个名叫Champs-Geraux的小村庄的农民家庭,在雷恩(Rennes)上学时,因自己的农村口音与衣服邋遢而遭同学嘲笑,他于15岁从学校缀学。“我在教堂了解过一点艺术,”但从未进过任何博物馆。然后到30岁那年,“布列塔尼一位业余画家朋友带我到雷恩去观看了那比派与阿凡桥派(Nabis and Pont-Aven school)的画展。没有高更(Gauguin)这一层次的作品,画得很一般,但色彩很鲜艳。我朋友说,‘快瞧!快瞧!’我啥都没看明白,但随后又去看了一回,让我朋友自己回家。坚持不懈:这就是布列塔尼人(Breton)的性格”。
正是这种韧性让他初涉商界就取得了成功——做的是木材生意。到了1980年,他在伦敦首次步入拍卖行。“我看到阿凡桥派画家保罗•塞吕西耶(Paul Sérusier)的一幅油画,画的是布列塔尼的某农场的一位老妇人。我买下了画作,因为画中的老妇人很像我的奶奶。这是我第一次重要拍买。然后我到处观看、来回揣摩、囫囵吞枣地浏览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品——毕加索(Picasso)与立体派,以及超现实主义。” 皮诺里程碑式的收藏是1990年他以880万美元拍得蒙德里安(Mondrian)的画作Tableau Losangique II,表明皮诺的艺术眼光达到了独到、犀利的程度。
当我问他角逐竞拍的乐趣时(他的控股公司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阿耳特弥斯(Artemis)),皮诺坦承道,“一开始,就想显摆自己能做到,”他说得挥舞着拳头,眼睛也来了神。“你先得顺大流,然后逐步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最后就无需亦步亦趋他人了。”
上世纪90年代,他意识到二战以来,“仍能淘到有价值的东西”。“先前时代的作品都已收至博物馆,个人藏家已经无法再搞到手了,”他说。“然后——这不是吗!——我意识到现当代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基于两大因素:首先,与我本人性格有关,我求知若渴;其二,能够买到潜力无限的艺术家的作品。”
皮诺是个令人生畏的收藏家。比方说在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赶在有意向的博物馆长们出手之前,买下了意大利展厅中西格马•波尔克(Sigmar Polke)展品中的某装置,可谓“千钧一发”。然而,公众抱怨其在威尼斯的展览周期太长,吸引的观众人数甚至赶不上菲亚特集团管理时期。但是,不久前的新画展是对上述批评的某种回应;特别是该展览有截然不同的分工:葛拉西宫(用于短期艺术展)将在六月份展出《世界属于你》(The World belongs to You)画展;之前则在海关大楼,展出类似长期博物馆风格的艺术展《为置疑欢呼》(In Praise of Doubt)。展览的作品包括昆斯、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布鲁斯•诺曼(Bruce Nauman)、卡特兰以及在展厅入口处重点展出的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的作品。
我们点的主菜端上来时,皮诺突然说,“我自己特别喜欢极简派艺术风格(minimalism)——唐纳德•贾德、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的作品,画得都是很神秘的东西,那种大幅的白画。”他用叉子叉着干贝吃,把里面不爱吃的菠菜拨到一边。“但我不想一意孤行,只收藏局囿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一类作品。所以嘛,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包容的心态让人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用嫩龙葵及春菜一起做的黄油炒比目鱼,一边问他是什么驱使他既想占有艺术作品,然后又愿意拿出来与世人一起分享。这是对尔虞我诈商战的真心忏悔,还是装出一幅有教养的面孔,抑或是圆滑世故的结果?
“从商的物质生活与艺术生活间,肯定会有某种平衡,”皮诺承认。“对于艺术信徒来说,对艺术痴迷到了近乎虔诚的程度。它能联系各种人,所传递的信息是人类共有的东西。艺术俨然已成为我的宗教——别人是到教堂去做礼拜。这老生常谈的事,但你并不能支配艺术,是艺术在支配你。这就好比是一见钟情。”
说这些时并无讥讽之意,而且可以通过过去发生的事来佐证:比如说,他的顾问菲利普•塞加洛(Philippe Ségalot)回忆曾有一次陪皮诺去看卡尔•安德尔(Carl Andre)的地板雕塑;皮诺一声不吭地观看了半个小时后说,“我真的难以抗拒”,并付了700万美元买下了该作品。与许多藏家一样,他总是对自己淘到的最新作品爱不释手——他提到了阿尔及利亚(Algerian)装置艺术家阿德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以及出生于利兹(Leeds)的雕塑家托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长相酷似罗丹(Rodin)),他们的重量级作品均于海关大楼展出。
那么皮诺有过看走眼吗?“我可能会看走眼,但不会太严重。收藏家与艺术家一样,总有时间人不在状态,精神疲乏,自己觉得不得劲。”他有个“定则”:购入的每件作品都是亲自去看,多数是实地到画室去。我于是说,他影响力强得不可能出错:只要他对某位艺术家感兴趣,对方的名声就能一飞冲天。听到这,这位之前一直装低调的争强好胜者站起身来对我说。“没错,高古轩曾来看过我的画展,二周后,他直接找到相关艺术家,‘逼着’他们与他签合同!”皮诺笑着说,并补充道,“高古轩办事特果敢,我就欣赏他这种人!他精神十足,关注程度高,人又绝顶聪明。”
皮诺接着说,一个好的藏家,“需要有好眼力、激情以及鉴赏能力去感知作品所包含的艺术价值。生意场上可以冷酷残忍;不需要付出情感:消除情感因素对生意有效。但一切艺术都与激情有关。”
我引述马蒂斯(Matisse)作品的俄罗斯大收藏家谢尔盖•希丘金(Sergei Shchukin)的话说:“如果你在一件作品前感到心灵的震撼,就要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本人也是如此,”皮诺大声说,并回忆自己曾去看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大卫•哈曼(David Hammons)的画作。他离开时,被对方的作品深深震撼了,于是又折回去,买了两幅画作。“无需特别亲切的东西——那是诱惑。艺术欣赏不应该是诱惑,需要的是内心震撼——比方说吧,达明•赫斯特如今正经历煎熬,但那就是人生的体验。任何人的人生若不经历历练与苦难——就不会有啥大成就!”他轻蔑地耸耸肩,并再次为自己得赶去参加葬礼而致歉。账单递上来时,我从送的稀稀落落几块小蛋糕(petits fours)中,取了一块紫罗兰色的蛋糕尝了尝,此时这位奢侈品界的巨子快步离开桌子,并笑着说:“我这般生活,似乎生命可以永恒,但每天早上我都说,“生命随时可能终结。’”
《为置疑欢呼》画展威尼斯海关大楼于4月10日拉开帷幕。
译者: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