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舞台”系列项目之三《雪人》现场
开幕--张鼎个展
个展 香格纳H空间,上海
日期: 五月 21, 2011 - 七月 10, 2011
张鼎个展《开幕》开幕了!相当劲爆——美女、劲舞、超级DJ、震耳欲聋的音乐、红艳艳的展厅、拥挤的人群——很high很夜店。
《开幕》完全吻合“开幕红”的彩头,吻合一切“开幕”的气氛制造,包括现场有格兰父子洋酒公司的格兰菲迪单一纯麦威士忌和亨利爵士金酒鸡尾酒提供;包括high、欢乐、火热(又见张鼎的灯泡在墙壁上、天花板上、大厅中央发出腾腾热量)。香格纳画廊H空间被隔成曲折的回廊,红地毯红墙壁红幕布,回廊红墙壁上是张鼎标志性的灯泡,黄的橙的蓝的,走过时能感受到灯泡发出灼热的温度。穿过曲里拐弯的回廊,红色大厅里音乐震耳欲聋,高分贝和快节奏简直让人站立不住。一个大理石基座上,张鼎从夜店找来的短裙露背劲装美女正在热舞;后面是一根平衡木,一端被一个雕塑小人举手撑着,另一端由貌似体操表演的雕塑小人倒立劈腿支撑,平衡木并不光滑,有一段硕大的木节。
这一回张鼎玩起了体操元素,因为另一个夜店女领舞正站在一副双杠中间扭胯甩发,双杠下面依然是一个基座。一个仿佛是吊环的装置,悬挂的不是吊环,而是两颗头颅。超级DJ戴着墨镜,被围在一圈闪烁的灯泡中间打碟,DJ身后有一个仿佛是高低杠的装置,像一个敞口的大木箱闪耀着黄色的光芒。
装置、表演、戏剧化、剧场感、视觉刺激,被刺激到的观众拼命的拍照,女领舞跳下基座的时候还有人鼓掌并目送她们消失在人群中,很多人脸上不由自主挂上了逛夜店时兴奋而恍惚的笑容。然而它终究属于一个在画廊里举办的艺术展,所以有个人忍不住在微博上问这是神马意思?
这是《开幕》的开幕,亦或是中国式开幕?亦或是,所有参加《开幕》的人,都“被开幕”了?



个展 香格纳H空间,上海
日期: 五月 21, 2011 - 七月 10, 2011
张鼎个展《开幕》开幕了!相当劲爆——美女、劲舞、超级DJ、震耳欲聋的音乐、红艳艳的展厅、拥挤的人群——很high很夜店。
《开幕》完全吻合“开幕红”的彩头,吻合一切“开幕”的气氛制造,包括现场有格兰父子洋酒公司的格兰菲迪单一纯麦威士忌和亨利爵士金酒鸡尾酒提供;包括high、欢乐、火热(又见张鼎的灯泡在墙壁上、天花板上、大厅中央发出腾腾热量)。香格纳画廊H空间被隔成曲折的回廊,红地毯红墙壁红幕布,回廊红墙壁上是张鼎标志性的灯泡,黄的橙的蓝的,走过时能感受到灯泡发出灼热的温度。穿过曲里拐弯的回廊,红色大厅里音乐震耳欲聋,高分贝和快节奏简直让人站立不住。一个大理石基座上,张鼎从夜店找来的短裙露背劲装美女正在热舞;后面是一根平衡木,一端被一个雕塑小人举手撑着,另一端由貌似体操表演的雕塑小人倒立劈腿支撑,平衡木并不光滑,有一段硕大的木节。
这一回张鼎玩起了体操元素,因为另一个夜店女领舞正站在一副双杠中间扭胯甩发,双杠下面依然是一个基座。一个仿佛是吊环的装置,悬挂的不是吊环,而是两颗头颅。超级DJ戴着墨镜,被围在一圈闪烁的灯泡中间打碟,DJ身后有一个仿佛是高低杠的装置,像一个敞口的大木箱闪耀着黄色的光芒。
装置、表演、戏剧化、剧场感、视觉刺激,被刺激到的观众拼命的拍照,女领舞跳下基座的时候还有人鼓掌并目送她们消失在人群中,很多人脸上不由自主挂上了逛夜店时兴奋而恍惚的笑容。然而它终究属于一个在画廊里举办的艺术展,所以有个人忍不住在微博上问这是神马意思?
这是《开幕》的开幕,亦或是中国式开幕?亦或是,所有参加《开幕》的人,都“被开幕”了?



好红的回廊啊
























主展厅的气氛很夜店





































吹吧
[quote]引用第5楼guest于2011-5-22 15:01:41发表的:
属于挑事!
一个应景的,可放入中国当下图景之中的开幕式
……
比徐震牛多了。
比小刘伟好太多了
比羊正中好太多了
徐震现在不行了。。。。香阁娜开始挺年轻的80后,
听说现在张鼎的《开幕》跟开幕式的时候很不一样了,谁去看看说两句啊
自2007年的个展“工具”起,张鼎开始改变其早期作品中城市边缘题材的纪实视角,多以戏剧性的手法,营造出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体互构而成的异质空间。其作品通过不同物质与元素的融合、对立、甚至破坏,巧妙地将充满矛盾的现实,转换成为独具气场的错置风景。
而“开幕”是张鼎继“工具”和“定律”后又一次重要个展。此次个展以“美的标准”为开端,多种“美的标准”被并置复合。更为精彩之处在于,艺术家的控制力也延伸到煽动气氛的制造上,一场现场表演在画廊展厅里发生进行。
“开幕”的开幕完成之后,我们在展厅的两个空间将分别看到:“开幕”躁动热情的现场录像,以及一切喧嚣停息后所呈现的一个极富经典、理性意味的场域。大理石基座、运动青年的雕像以及体操器械,这些作为“美的标准” 的载体有着我们所共知的意义。有趣的是,当它们共同呈现时,这一切又显得不那么“标准”。艺术家极端地重构经典,也消解经典,但消解本身发生在艺术行为之外,这一系列装置克制地记述着“标准”在今天的尴尬。这种用心经营的克制又被张鼎以“开幕”之名极端地打破了。开幕充斥在社会生活中任何大小活动事务当中,开幕是一个社交规则,或者是一些麻木过场和华丽演出,而这其中荒诞的娱乐性吸引了艺术家的注意。在这场有意谋划的、盛况空前的开幕派对上,观众对破坏一个冷静展览的共同参与也成为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
而“开幕”是张鼎继“工具”和“定律”后又一次重要个展。此次个展以“美的标准”为开端,多种“美的标准”被并置复合。更为精彩之处在于,艺术家的控制力也延伸到煽动气氛的制造上,一场现场表演在画廊展厅里发生进行。
“开幕”的开幕完成之后,我们在展厅的两个空间将分别看到:“开幕”躁动热情的现场录像,以及一切喧嚣停息后所呈现的一个极富经典、理性意味的场域。大理石基座、运动青年的雕像以及体操器械,这些作为“美的标准” 的载体有着我们所共知的意义。有趣的是,当它们共同呈现时,这一切又显得不那么“标准”。艺术家极端地重构经典,也消解经典,但消解本身发生在艺术行为之外,这一系列装置克制地记述着“标准”在今天的尴尬。这种用心经营的克制又被张鼎以“开幕”之名极端地打破了。开幕充斥在社会生活中任何大小活动事务当中,开幕是一个社交规则,或者是一些麻木过场和华丽演出,而这其中荒诞的娱乐性吸引了艺术家的注意。在这场有意谋划的、盛况空前的开幕派对上,观众对破坏一个冷静展览的共同参与也成为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
转自SHIFT中文版
自2007年的个展“工具”起,张鼎开始改变其早期作品中城市边缘题材的纪实视角,而多以戏剧性的手法,营造出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体互构而成的异质空间。其作品通过不同物质与元素的融合、对立、甚至破坏,巧妙地将充满矛盾的现实,转换成为独具气场的错置“风景”。张鼎的代表作有《工具》(装置&录像,2007),《大时代》(录像&摄影,2007),《雅布莱之梦》(录像装置,2008),《定律》(装置,2009)等等。近期在上海香格纳画廊H空间的艺术家最新展览:“开幕——张鼎个展”,将于2011年5月21日开幕。

你的最新展览——上海香阁纳画廊的“开幕个展”,具体谈谈展出作品好吗?
我的最新作品包含3个元素:1.体操,有双杠、平衡木、鞍马、高低杠等装置。2.古典的大理石基座,如女表演者所站的基座,双杆下面的基座。3.开幕时party的气氛。展览现场有两位女表演者,可以想象成是夜店的女领舞。

《方向不明的游戏 》,混合媒体,2009
早期作品形式接近于纪录片,后来发展成为多媒体装置。为什么改变?这个时间点是?
这不能算是改变,对我来说,我会跟着作品的需要走,采用最有表现力的那种表达方式,多媒体装置让我感觉很舒服自在。
你的早期作品接近于纪录片,以一种主观的自然主义手法关注边缘群体——少数民族、城市移民、同性恋、流浪汉 为什么要关注这些人?创作灵感源自哪里?你确实接触过这些边缘群体吗?
说不上是少数民族,应该算是我比较熟悉的一群人,因为我出生在西北,很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 至于城市移民、同性恋、流浪汉这些人群,我当然深入接触过,走近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他们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能反映不同人群的不同命运。

《工具-1 》,混合媒体,2007
你的作品主要关注些哪些社会问题?
其实我的作品并没有反映或是讽刺深刻的社会问题,它们是我内心感性部分的自然流露。这么说吧,我是想通过我的作品传达我内心感性的东西,并非一定要说明什么社会现实。我想营造一种观众能强烈感受的艺术气氛,不只是形式上的视觉刺激。就像人与人见面,你会通过他的举手投足猜测他的年龄、职业等个人状况,对他有一个第一印象。我希望观众能在我营造的艺术氛围中各取所需。

《工具-3 》,混合媒体,2007
作为1980年后艺术家,请问你的艺术思潮是怎样的?身为这个年代的人对你作品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算是正好挤进80后艺术家的行列吧。艺术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我的作品跟我生活的年代关系不大。我并没有刻意要表达80后一代人的特质,我的创作对象都是我感兴趣的人事物。
你作品中的人、事、物游离于都市文化的边缘,那么你本人是否也游走于边缘,还是归属于主流社会?
其实我本人挺主流的,我的作品反映的只是我内心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我的全部思想。这些人事物是我所接触过的典型代表。

《雕塑 1》,发泡剂,2009
你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展出过,国内外观众的反响有何不同?
在展览过程中,我很少跟观众交流。说实话,我挺想知道他们对我作品的反响的,但是我有时候不太自信,怕他们对我的作品评价不高。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来说,作品就是艺术家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媒介,作品包含丰富的信息,我没必要在一旁讲解,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作品的材质、组合形式、空间感受等都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就像写论文一样,通过对多个论据的分析判断,理清思路,便能够一步步推出结论。
受哪些艺术家的启发比较大?
实在很多,中国传统及西方的都有。我以前主攻油画,但现在我发现多媒体装置更适合我,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我认为艺术家就该做自己想做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呈现给更多人,不应太功利化。

《雅布莱之梦》,2008
《雅布莱之梦》装置在说什么?
该装置是立体八边形的结构。可以想象成是8个人手拉手,正在交谈中。上面是8个围成一圈的显示屏循环播放影像,描绘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刻,例如发明测绘、发现能源、艺术、宗教和战争,从而质疑艺术的起源。

《大时代》,视频,2007
《大时代》作品,据说是表现“城市移民”的主题。为什么是裸体骑马的方式?
严格说不是城市移民主题,我想刻画的是游离在城市临界点的人群。比如说,我生活在上海,但我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的中心关系不大,没有归属感,这就是我所说的临界状态。《大时代》这部短片讲的是一个男子骑着马头自行车穿梭于夜上海街头,作品中充满戏剧张力。这张图上,男子赤身裸体地出现在一家肮脏的澡堂,他在浅水池里拼命往前蹬车,自行车轮淹没在水下。马头、自行车等是我对儿童时代木马、小自行车的怀念。男人骑着马可理解为一种骑士精神。主题是想表现从农村到城市的人们的梦想。

《向西n公里》,2006
《向西n公里》请谈谈这件作品?创作的动力?
当中是一个球体,电线接通了27组声音装置,它们同时播放着城市从早到晚的各种声音,虽然外观看起来很有时空穿梭的未来感,但这些装置其实只是简单的CD播放器和扬声器,我想营造向西n公里以外的声音的感觉。
创作至今,你最满意的一件作品?
我最满意的作品将诞生在未来的创作中。艺术家就该有追求,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努力创作,just do it!
自2007年的个展“工具”起,张鼎开始改变其早期作品中城市边缘题材的纪实视角,而多以戏剧性的手法,营造出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体互构而成的异质空间。其作品通过不同物质与元素的融合、对立、甚至破坏,巧妙地将充满矛盾的现实,转换成为独具气场的错置“风景”。张鼎的代表作有《工具》(装置&录像,2007),《大时代》(录像&摄影,2007),《雅布莱之梦》(录像装置,2008),《定律》(装置,2009)等等。近期在上海香格纳画廊H空间的艺术家最新展览:“开幕——张鼎个展”,将于2011年5月21日开幕。

你的最新展览——上海香阁纳画廊的“开幕个展”,具体谈谈展出作品好吗?
我的最新作品包含3个元素:1.体操,有双杠、平衡木、鞍马、高低杠等装置。2.古典的大理石基座,如女表演者所站的基座,双杆下面的基座。3.开幕时party的气氛。展览现场有两位女表演者,可以想象成是夜店的女领舞。

《方向不明的游戏 》,混合媒体,2009
早期作品形式接近于纪录片,后来发展成为多媒体装置。为什么改变?这个时间点是?
这不能算是改变,对我来说,我会跟着作品的需要走,采用最有表现力的那种表达方式,多媒体装置让我感觉很舒服自在。
你的早期作品接近于纪录片,以一种主观的自然主义手法关注边缘群体——少数民族、城市移民、同性恋、流浪汉 为什么要关注这些人?创作灵感源自哪里?你确实接触过这些边缘群体吗?
说不上是少数民族,应该算是我比较熟悉的一群人,因为我出生在西北,很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 至于城市移民、同性恋、流浪汉这些人群,我当然深入接触过,走近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他们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能反映不同人群的不同命运。

《工具-1 》,混合媒体,2007
你的作品主要关注些哪些社会问题?
其实我的作品并没有反映或是讽刺深刻的社会问题,它们是我内心感性部分的自然流露。这么说吧,我是想通过我的作品传达我内心感性的东西,并非一定要说明什么社会现实。我想营造一种观众能强烈感受的艺术气氛,不只是形式上的视觉刺激。就像人与人见面,你会通过他的举手投足猜测他的年龄、职业等个人状况,对他有一个第一印象。我希望观众能在我营造的艺术氛围中各取所需。

《工具-3 》,混合媒体,2007
作为1980年后艺术家,请问你的艺术思潮是怎样的?身为这个年代的人对你作品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算是正好挤进80后艺术家的行列吧。艺术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我的作品跟我生活的年代关系不大。我并没有刻意要表达80后一代人的特质,我的创作对象都是我感兴趣的人事物。
你作品中的人、事、物游离于都市文化的边缘,那么你本人是否也游走于边缘,还是归属于主流社会?
其实我本人挺主流的,我的作品反映的只是我内心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我的全部思想。这些人事物是我所接触过的典型代表。

《雕塑 1》,发泡剂,2009
你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展出过,国内外观众的反响有何不同?
在展览过程中,我很少跟观众交流。说实话,我挺想知道他们对我作品的反响的,但是我有时候不太自信,怕他们对我的作品评价不高。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来说,作品就是艺术家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媒介,作品包含丰富的信息,我没必要在一旁讲解,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作品的材质、组合形式、空间感受等都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就像写论文一样,通过对多个论据的分析判断,理清思路,便能够一步步推出结论。
受哪些艺术家的启发比较大?
实在很多,中国传统及西方的都有。我以前主攻油画,但现在我发现多媒体装置更适合我,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我认为艺术家就该做自己想做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呈现给更多人,不应太功利化。

《雅布莱之梦》,2008
《雅布莱之梦》装置在说什么?
该装置是立体八边形的结构。可以想象成是8个人手拉手,正在交谈中。上面是8个围成一圈的显示屏循环播放影像,描绘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刻,例如发明测绘、发现能源、艺术、宗教和战争,从而质疑艺术的起源。

《大时代》,视频,2007
《大时代》作品,据说是表现“城市移民”的主题。为什么是裸体骑马的方式?
严格说不是城市移民主题,我想刻画的是游离在城市临界点的人群。比如说,我生活在上海,但我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的中心关系不大,没有归属感,这就是我所说的临界状态。《大时代》这部短片讲的是一个男子骑着马头自行车穿梭于夜上海街头,作品中充满戏剧张力。这张图上,男子赤身裸体地出现在一家肮脏的澡堂,他在浅水池里拼命往前蹬车,自行车轮淹没在水下。马头、自行车等是我对儿童时代木马、小自行车的怀念。男人骑着马可理解为一种骑士精神。主题是想表现从农村到城市的人们的梦想。

《向西n公里》,2006
《向西n公里》请谈谈这件作品?创作的动力?
当中是一个球体,电线接通了27组声音装置,它们同时播放着城市从早到晚的各种声音,虽然外观看起来很有时空穿梭的未来感,但这些装置其实只是简单的CD播放器和扬声器,我想营造向西n公里以外的声音的感觉。
创作至今,你最满意的一件作品?
我最满意的作品将诞生在未来的创作中。艺术家就该有追求,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努力创作,just do it!
一个不会再回忆的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