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禁的最有力工具,不是用警察、而是将它教条化
翻译:常羽辰 转自:常羽辰日记
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表达常常源自于个人的或自传的因素,而你的作品因为致力于挑战艺术的“工艺”而与众不同。你认为你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嘛?
我认为自传是一种很有意思但却比较次要的艺术形式。我所崇敬的艺术不仅仅讲述我小小的心路历程,谁会感兴趣呢?我们只存在片刻,然后就死了。如果艺术能够永恒那么它一定要做到更多。现在也许唯一能使我们实现更大的主题的途径就是心理传记。我恨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意味着主题的死亡,而主题是做艺术家的唯一理由。并非我有什么要说,我无话可说,事实上,做艺术家的全部动因是在工作的进程中去揭露一些深刻的真相。就像Bruce Nauman所说,艺术家揭露神秘的真实,但是能够揭露神秘的真实意味着他知道了那些谜底,可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能知晓这些秘密,一个艺术家也许能够以某种形式邂逅它们。

你研究过人类的知觉吗?
研究?经验至上,全在过程里。你知道基督教里一个奇妙的观点:Thomas伸出手去想要触碰耶稣的伤口,耶稣说,别碰我。你总是想用手去验证你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我许多表现非物质的作品就是关于这种手与眼之间的不确定的关系,或者耳朵与眼睛之间。当你所看着的东西不明确,你的身体要求某种再调试,它需要明确。你所在的空间里发生了些什么,时间改变了。时间,似乎变慢了。艺术的谜底是时间。

你的作品像建筑般繁复,你以远远超越艺术家的双手所及的工作方式而闻名。你将艺术制作到如此巨大的规模,大到让我不由引用那些常被用于描述你的词汇:海量的,巨大的,宏大的,壮观的, 你认为尺寸很重要吗?
规模是工具。正如Barnet Newman不容辩驳的表述:规模并非在于尺寸,而在于内容。因此规模不在于一个事物的大小而在于它的意义。另一部分《非物质系列》的主题就是关于宏大。宏大触动我们。眼睛大大张开。我认为这也与时间的问题紧密相关。就像Caspar David Friedrich画中的两个角色站看山崖的边缘看着宏大的景观,他们在遐想中迷失,在时间里迷失。站在永恒的空间里,我认为规模也是这么回事。

你出生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你现在是英国人,佛教徒。你对归属的问题如何看待?你归属于哪?
我出生在印度,我妈妈是基督教徒,我们作为基督教徒被抚养长大。我们感觉自己是外国人,我习惯了做外国人。只是最近这十年我的孩子们和我一起生活,他们将自己定义为英国人,我因此开始疑惑,也许我也是英国人了。这很奇特,在此类问题上我习惯了不被纳入其中。当然因此我获得了安静。这也有好处。
你将自己看做你作品的传达者或者翻译者吗?还是一个将作品从草稿中发明出来的人?你会倾听你的作品吗?
我不翻译。我重复过程,一遍一遍。持续地繁复工作是一种倾听的过程,再书写,再观看,看一遍一遍又一遍。同样的问题。重复并非只是像字面意义这样单纯,重复也是一种特别境况下的冥想。Duchamp说,成为艺术家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效果比任何作品都重要。

我们来谈谈光吧,你做了许多与光线有关的作品。古希腊人相信光线来自我们的眼睛,用于照亮世界。你的作品也与光有关。在概念中你的光来自什么?你怎样处理光?
我很关注观者。我感觉我并不为别的什么人做作品,我为自己做。但是我很关注观者,观注点在于艺术可以在某个特定情景下更好,更亲密。我大多数的作品要求观者从一个特定的位置去看。似乎可以说存在着一个正式的情景设定。作品需要某种特定的通道。这当然没有回答你关于光的问题,但是它指涉到了观看的仪式。
我想相比较于光线,我做了更多与黑暗有关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光,至少是光的缺失。
光亮发生在我们醒来后,而非永恒的情景。光亮是教育和文化的结果,黑暗则是不受文化和教育驯服的,是深刻隐藏在我们内部的无言的故事。从但丁到弗洛伊德到撒旦,我们活着,黑暗永恒。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于黑暗的感觉都是恐惧交杂着亲密。
几年来我都在做着与永恒黑暗有关的作品,整个西方哲学都建立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柏拉图坐在(象征意义上的)洞穴里,仰头看着洞口的光亮说,前进。弗洛伊德回头望向黑蓝的洞穴里,也许我们现在仍在做同样的事。也许神秘的黑暗在井底,在马桶里,在床下。黑暗如此另人敬畏并且意味深长,它是事物的开端。
我用蓝色和黑色做了许多作品,特别是蓝色,因为蓝色比黑色更能深刻地揭示黑暗。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你的双眼不能不专注于蓝。

你研究过知觉。。。(刚才还说没有)
我认为现象学,知觉,和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艺术的核心。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做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红的。红色是地球的颜色,它不是太空的,它显然是血液与身体的颜色。我感觉红色所揭露的黑暗比黑色和蓝色更为深刻和浓重。

关于透纳那件作品的颜色是这样构想的:它是在与白色并置的状态下被观看的,光亮永远朝向光线,我所做的一切则向着另一边,从红到黑。这也是红色如何衰减到黑暗,也是蓝色如何变成黑暗。这是谜。我对构成不感兴趣,我想要一种绝对的情况。如果我做了红的东西,这红必须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红的就如同你把手放进水里那水是湿的。我想要的红之为红就像水是湿的。

你为什么说你无话可说?
我讲的是过程。我讲的是工作的内容。我说我无话可说我是说我没有想要用语言表达的。当然作为一个人类我对政治,环境等等议题都有强烈的感受。如果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需要用语言表达,那我就是最差劲的艺术家,那还不如跟你一样当记者。
艺术家所寻求的真实,来自工作过程与这过程所产生的意义之间的互动。你必须听它的。然后有了点什么,你与之共事。
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表达常常源自于个人的或自传的因素,而你的作品因为致力于挑战艺术的“工艺”而与众不同。你认为你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嘛?
我认为自传是一种很有意思但却比较次要的艺术形式。我所崇敬的艺术不仅仅讲述我小小的心路历程,谁会感兴趣呢?我们只存在片刻,然后就死了。如果艺术能够永恒那么它一定要做到更多。现在也许唯一能使我们实现更大的主题的途径就是心理传记。我恨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意味着主题的死亡,而主题是做艺术家的唯一理由。并非我有什么要说,我无话可说,事实上,做艺术家的全部动因是在工作的进程中去揭露一些深刻的真相。就像Bruce Nauman所说,艺术家揭露神秘的真实,但是能够揭露神秘的真实意味着他知道了那些谜底,可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能知晓这些秘密,一个艺术家也许能够以某种形式邂逅它们。

你研究过人类的知觉吗?
研究?经验至上,全在过程里。你知道基督教里一个奇妙的观点:Thomas伸出手去想要触碰耶稣的伤口,耶稣说,别碰我。你总是想用手去验证你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我许多表现非物质的作品就是关于这种手与眼之间的不确定的关系,或者耳朵与眼睛之间。当你所看着的东西不明确,你的身体要求某种再调试,它需要明确。你所在的空间里发生了些什么,时间改变了。时间,似乎变慢了。艺术的谜底是时间。

你的作品像建筑般繁复,你以远远超越艺术家的双手所及的工作方式而闻名。你将艺术制作到如此巨大的规模,大到让我不由引用那些常被用于描述你的词汇:海量的,巨大的,宏大的,壮观的, 你认为尺寸很重要吗?
规模是工具。正如Barnet Newman不容辩驳的表述:规模并非在于尺寸,而在于内容。因此规模不在于一个事物的大小而在于它的意义。另一部分《非物质系列》的主题就是关于宏大。宏大触动我们。眼睛大大张开。我认为这也与时间的问题紧密相关。就像Caspar David Friedrich画中的两个角色站看山崖的边缘看着宏大的景观,他们在遐想中迷失,在时间里迷失。站在永恒的空间里,我认为规模也是这么回事。

你出生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你现在是英国人,佛教徒。你对归属的问题如何看待?你归属于哪?
我出生在印度,我妈妈是基督教徒,我们作为基督教徒被抚养长大。我们感觉自己是外国人,我习惯了做外国人。只是最近这十年我的孩子们和我一起生活,他们将自己定义为英国人,我因此开始疑惑,也许我也是英国人了。这很奇特,在此类问题上我习惯了不被纳入其中。当然因此我获得了安静。这也有好处。
你将自己看做你作品的传达者或者翻译者吗?还是一个将作品从草稿中发明出来的人?你会倾听你的作品吗?
我不翻译。我重复过程,一遍一遍。持续地繁复工作是一种倾听的过程,再书写,再观看,看一遍一遍又一遍。同样的问题。重复并非只是像字面意义这样单纯,重复也是一种特别境况下的冥想。Duchamp说,成为艺术家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效果比任何作品都重要。

我们来谈谈光吧,你做了许多与光线有关的作品。古希腊人相信光线来自我们的眼睛,用于照亮世界。你的作品也与光有关。在概念中你的光来自什么?你怎样处理光?
我很关注观者。我感觉我并不为别的什么人做作品,我为自己做。但是我很关注观者,观注点在于艺术可以在某个特定情景下更好,更亲密。我大多数的作品要求观者从一个特定的位置去看。似乎可以说存在着一个正式的情景设定。作品需要某种特定的通道。这当然没有回答你关于光的问题,但是它指涉到了观看的仪式。
我想相比较于光线,我做了更多与黑暗有关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光,至少是光的缺失。
光亮发生在我们醒来后,而非永恒的情景。光亮是教育和文化的结果,黑暗则是不受文化和教育驯服的,是深刻隐藏在我们内部的无言的故事。从但丁到弗洛伊德到撒旦,我们活着,黑暗永恒。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于黑暗的感觉都是恐惧交杂着亲密。
几年来我都在做着与永恒黑暗有关的作品,整个西方哲学都建立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柏拉图坐在(象征意义上的)洞穴里,仰头看着洞口的光亮说,前进。弗洛伊德回头望向黑蓝的洞穴里,也许我们现在仍在做同样的事。也许神秘的黑暗在井底,在马桶里,在床下。黑暗如此另人敬畏并且意味深长,它是事物的开端。
我用蓝色和黑色做了许多作品,特别是蓝色,因为蓝色比黑色更能深刻地揭示黑暗。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你的双眼不能不专注于蓝。

你研究过知觉。。。(刚才还说没有)
我认为现象学,知觉,和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艺术的核心。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做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红的。红色是地球的颜色,它不是太空的,它显然是血液与身体的颜色。我感觉红色所揭露的黑暗比黑色和蓝色更为深刻和浓重。

关于透纳那件作品的颜色是这样构想的:它是在与白色并置的状态下被观看的,光亮永远朝向光线,我所做的一切则向着另一边,从红到黑。这也是红色如何衰减到黑暗,也是蓝色如何变成黑暗。这是谜。我对构成不感兴趣,我想要一种绝对的情况。如果我做了红的东西,这红必须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红的就如同你把手放进水里那水是湿的。我想要的红之为红就像水是湿的。

你为什么说你无话可说?
我讲的是过程。我讲的是工作的内容。我说我无话可说我是说我没有想要用语言表达的。当然作为一个人类我对政治,环境等等议题都有强烈的感受。如果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需要用语言表达,那我就是最差劲的艺术家,那还不如跟你一样当记者。
艺术家所寻求的真实,来自工作过程与这过程所产生的意义之间的互动。你必须听它的。然后有了点什么,你与之共事。
Anish Kapoor是当代雕塑范畴里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获得极大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对Anish Kapoor进行背景介绍是必要的,因为他的作品就是他生活的东西方环境结合之后的产物。
Anish Kapoor生于1954年,出生在印度孟买。70年代初他到了伦敦,开始学习艺术,后来就在伦敦工作和生活。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作品被视为是印度和西方精神的结合。
Kapoor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的方式出现。配以简单,鲜明的色彩。他早期的作品常常以彩色粉末的方式出现,这些粉末以不同的造型出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市场和寺庙里常出现的彩色粉末推出的小丘。卡普尔早期的颜料雕塑,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红色的谷粒,和很多花”就是这一类型创作的体现。Kapoor随后的作品开始更多的运用固体,石头类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径和腔的体现,往往暗示物质与精神,光与黑暗,肉体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双重意味。
Kapoor最知名的作品是大型雕塑,这些雕塑往往以简单的曲线结合凹洞和凹陷的方式出现。Kapoor用简单的造型和庞大的尺寸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作品凹处所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反射所营造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他在芝加哥千年公园和Cloud Gate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点。
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的Cloud Gate(云门)是Kapoor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芝加哥人把它称之为“豆子”,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颗豆子,这颗豆子是由多块不锈钢板高度抛光焊接而成的,整个雕塑高达33英尺,重量为110吨。
“记忆”(Memory)是Kapoor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 一个大型的橄榄球状物体在不同的房间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铁锈的球体符合人们心中记忆的样式,但观众却无法在一个房间里看到这个球体的全部,这让观看者们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这件物体在屋子之外是怎样的一幅样子,这让人联想到边界的问题,记忆有边界吗?
Svayambh是Kapoor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作品主体是一个1.5米的巨大红色蜡块,蜡块像车厢一样被安放在一个红色移动轨道上,这个红色蜡块以一种几乎感觉不到的速度移动。
Svayambh在梵语里是自我生成或者自动生成的意思。这个红色蜡烛块像是那面墙上产生出的一个1.5米高的裂块,一个自我生成的创伤。这个作品打开了一个另外的精神反射空间,用简单有力的方式实现了一种极具震撼的感觉,Kapoor说,“一个真实的物体往往能导致一个非物质的感受”, Svayambh营造出来的景象超出了眼见的范畴,进入了另外一个精神层面,这是现象和精神之间进行的对话。
Anish Kapoor生于1954年,出生在印度孟买。70年代初他到了伦敦,开始学习艺术,后来就在伦敦工作和生活。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作品被视为是印度和西方精神的结合。
Kapoor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的方式出现。配以简单,鲜明的色彩。他早期的作品常常以彩色粉末的方式出现,这些粉末以不同的造型出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市场和寺庙里常出现的彩色粉末推出的小丘。卡普尔早期的颜料雕塑,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红色的谷粒,和很多花”就是这一类型创作的体现。Kapoor随后的作品开始更多的运用固体,石头类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径和腔的体现,往往暗示物质与精神,光与黑暗,肉体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双重意味。
Kapoor最知名的作品是大型雕塑,这些雕塑往往以简单的曲线结合凹洞和凹陷的方式出现。Kapoor用简单的造型和庞大的尺寸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作品凹处所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反射所营造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他在芝加哥千年公园和Cloud Gate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点。
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的Cloud Gate(云门)是Kapoor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芝加哥人把它称之为“豆子”,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颗豆子,这颗豆子是由多块不锈钢板高度抛光焊接而成的,整个雕塑高达33英尺,重量为110吨。
“记忆”(Memory)是Kapoor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 一个大型的橄榄球状物体在不同的房间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铁锈的球体符合人们心中记忆的样式,但观众却无法在一个房间里看到这个球体的全部,这让观看者们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这件物体在屋子之外是怎样的一幅样子,这让人联想到边界的问题,记忆有边界吗?
Svayambh是Kapoor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作品主体是一个1.5米的巨大红色蜡块,蜡块像车厢一样被安放在一个红色移动轨道上,这个红色蜡块以一种几乎感觉不到的速度移动。
Svayambh在梵语里是自我生成或者自动生成的意思。这个红色蜡烛块像是那面墙上产生出的一个1.5米高的裂块,一个自我生成的创伤。这个作品打开了一个另外的精神反射空间,用简单有力的方式实现了一种极具震撼的感觉,Kapoor说,“一个真实的物体往往能导致一个非物质的感受”, Svayambh营造出来的景象超出了眼见的范畴,进入了另外一个精神层面,这是现象和精神之间进行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