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现代美术馆】自然 恐惧 实体 - 伊夫.内茨哈默的现场
展览:+ 关注
日期:2011年4月30日~5月29日
参展艺术家:徐文恺,韩锋,李晓静,李操,陆扬,刘任,潘剑锋,张辽源,未知博物馆(邱黯雄, 金望,胡亦宽,陈亮洁,青头一,张军钢&李洁,何意达,尉洪磊,关小,北树乐队,张飞,张博,赵震宇,王珏,龚丽妮,吴鼎,陈勇为,陈航峰,谢兴涛,隋长江,小龙花,韩李李,高灵,张宁,燕丕杰,郑焕,唐狄鑫,苏畅,廖斐,李晓华,钟康君,曾晓嵛,许晟,Lore Vanelslande,叶凌瀚,弹簧,王月,吴晓航,蒋国荣,王寅,田娜, 刘辛夷,周梦斓,郭麒,ZAKA,张云垚,王玥洁)
策展:王慰慰
上图先啦~~



日期:2011年4月30日~5月29日
参展艺术家:徐文恺,韩锋,李晓静,李操,陆扬,刘任,潘剑锋,张辽源,未知博物馆(邱黯雄, 金望,胡亦宽,陈亮洁,青头一,张军钢&李洁,何意达,尉洪磊,关小,北树乐队,张飞,张博,赵震宇,王珏,龚丽妮,吴鼎,陈勇为,陈航峰,谢兴涛,隋长江,小龙花,韩李李,高灵,张宁,燕丕杰,郑焕,唐狄鑫,苏畅,廖斐,李晓华,钟康君,曾晓嵛,许晟,Lore Vanelslande,叶凌瀚,弹簧,王月,吴晓航,蒋国荣,王寅,田娜, 刘辛夷,周梦斓,郭麒,ZAKA,张云垚,王玥洁)
策展:王慰慰
上图先啦~~



“关注”大展牌的左边,统统是未知博物馆珊瑚计划滴天下——


“未知博物馆”星云星座图——

王玥洁的数码摄影接片《大阴山》——




“未知博物馆”星云星座图——

王玥洁的数码摄影接片《大阴山》——


陈勇为用纸、干冰、颜料创作的《不确定是现在》,干冰两个小时后便消失不见,这会儿已经消失不少了——

珊瑚计划现场——

未知博物馆大当家邱黯雄的作品《脱落的地图》,下面有个小牌牌“画外音”:“基于想象的事实”

这个三声道的大喇叭也是邱黯雄的作品——

珊瑚计划现场——

未知博物馆大当家邱黯雄的作品《脱落的地图》,下面有个小牌牌“画外音”:“基于想象的事实”

这个三声道的大喇叭也是邱黯雄的作品——

蒋国荣的油画《北京的果园》——


邱黯雄夫人吴晓航的油画《个人地图 美术馆》,几张画叠顶到天花板——



胡亦宽的《大交通》——




邱黯雄夫人吴晓航的油画《个人地图 美术馆》,几张画叠顶到天花板——



胡亦宽的《大交通》——


陈亮洁的《地方史》系列,站台上的无主的行李……边上的指示牌上写着“对给来自英特耐尔的一场无法澄清的事实的关注”。这是在讲哪件事?呃最近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燕丕杰用现成品做的《远方朋友的来信》——







燕丕杰用现成品做的《远方朋友的来信》——


上一些除了“未知博物馆”以外的其他几位艺术家的图吧~~
别的人的作品呢

陈航峰的《吹啊吹》,使用材料:塑料袋、大头针、电风扇、白色墙壁。各种颜色的塑料袋组成了“一切都有可能”字样,被上面一个小电扇左右摇动吹着——

吴鼎的声音装置《匣子——冰川系列》——

尉洪磊《他眼前突然出现的银色光芒》(金属,麻,树脂,石材,竖笛,纺织品)——

韩李李+高灵《此作品已删除》,展台上,本子上是“该本本当前不可写”,书旁贴着“此书当前不可读”,小草罐旁是“此草味已被删除”,杯身上是“您要喝的饮料已挥发”——



吴鼎的声音装置《匣子——冰川系列》——

尉洪磊《他眼前突然出现的银色光芒》(金属,麻,树脂,石材,竖笛,纺织品)——

韩李李+高灵《此作品已删除》,展台上,本子上是“该本本当前不可写”,书旁贴着“此书当前不可读”,小草罐旁是“此草味已被删除”,杯身上是“您要喝的饮料已挥发”——


关小《爬行的一天》(铜、绳子、铁链、树脂、木材、石材、漆)——

高灵+宋昕霖《局》(影像装置、绳子)——



郭麒《镜魇》(高密度板、卡纸、镜子、亚克力)——



钟康君《屏封的事物》——


ZAKA在无酸纸上的艺术微喷《望春图》

苏畅的摄影《未名山》——

高灵+宋昕霖《局》(影像装置、绳子)——



郭麒《镜魇》(高密度板、卡纸、镜子、亚克力)——



钟康君《屏封的事物》——


ZAKA在无酸纸上的艺术微喷《望春图》

苏畅的摄影《未名山》——

小龙花+韩李李的《安全距离》——


张宁的布面丙烯《望》——

叶凌瀚的录像——


隋长江+小龙花《Lucy》——
img]/UpFile/UpAttachment/20115234863517.jpg>

李晓华《四十个人的唐卡》,把一张唐卡分成四十份,交给四十个不同的人去画,然后再拼起来——

张云垚《悖论盒子、月球研究》——


田娜《兜圈子》


弹簧的《归一/返璞》

刘一青《内经灯》


张宁的布面丙烯《望》——

叶凌瀚的录像——


隋长江+小龙花《Lucy》——
img]/UpFile/UpAttachment/20115234863517.jpg>

李晓华《四十个人的唐卡》,把一张唐卡分成四十份,交给四十个不同的人去画,然后再拼起来——

张云垚《悖论盒子、月球研究》——


田娜《兜圈子》


弹簧的《归一/返璞》

刘一青《内经灯》


张辽源的程序装置《光溶剂》


王月的《忙盲》许晟的《雪地》廖斐的《M》,在纸本上分别讲述了三段故事

以下为一楼的另半边厅——

陆扬的《寻求科学团队合作计划系列》,对人体及动物体的神经刺激展开病理研究









徐文恺的系列作品,包括影像、算法云、道恩灯塔水母等







陆扬的《寻求科学团队合作计划系列》,对人体及动物体的神经刺激展开病理研究









徐文恺的系列作品,包括影像、算法云、道恩灯塔水母等






能不能放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李操用金属管、木板、树脂等等材料制作的“线索”、“丛林”等



上到二楼了~~
韩峰的《墙上巴士》、《岛》、《大飞机》







上到二楼了~~
韩峰的《墙上巴士》、《岛》、《大飞机》




刘任跟英语单词过不去的《寻找安全感》



单频录像《从05:15:25到00:02:14》,看样子背单词是刘任的噩梦

装置《归于尘》


《填海》,用九宫格的方式画海浪,同时打了张时间表,记录每天的琐碎





单频录像《从05:15:25到00:02:14》,看样子背单词是刘任的噩梦

装置《归于尘》


《填海》,用九宫格的方式画海浪,同时打了张时间表,记录每天的琐碎


潘剑锋设计的游戏《我飞飞飞飞飞飞飞》,掷骰子,跳房子,每格房子都像个违法的小广告






李晓静的影像《星星和萤火虫》、《这里》有着缓慢的数列,神秘的线条









李晓静的影像《星星和萤火虫》、《这里》有着缓慢的数列,神秘的线条



韩峰的作品喜欢,诗意,浪漫,同时也很壮观。
未知博物馆的展出形式非常新意。人际是当代年轻人的弱势,在这里却充分展现了它的强势。喜欢。
这个展览 活力,新意,年轻的脉搏在这里跳动。
这个展览 活力,新意,年轻的脉搏在这里跳动。
韩峰可是布展最辛苦的呀 ,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未知博物馆。。。有点意思啊

未知博物馆有些作品很差,鉴定完毕!
[quote]引用第21楼guest于2011-5-2 18:54:49发表的:
未知博物馆有些作品很差,鉴定完毕!...[/quote]
人太多,没办法,照顾不过来

关注
不如加个正标题吧:小制作

年轻人。。。。不够勤奋,看看前辈们怎么做的。
垃圾作品太多 拖家带口粗制滥造
羡慕,嫉妒,恨
大喇叭的作品是金望和邱黯雄合作的声音装置,3个不同的旋律在不同的位置听是不同的曲子。
《珊瑚》计划想尝试新的展览结构方式,这是第一次,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有的作品有些问题,但是这样的展览方式的包容性超出我们的预期,这样的包容也是未知博物馆的一个方向,另外这个展览的整体性与合作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话和交流是整个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展览和作品的基础,在展览之前我们有很多的对话和讨论,有兴趣可以到未知博物馆的博客上看,这里节选一段微博上的对话,都是不认识感兴趣的朋友参与探讨:
4月7日 对话一:
发表博文 《《珊瑚》-展览方式的改变》 - “珊瑚计划”是一个由未知博物馆发起的艺术计划。它产生的初衷是希望尝试一种能促进人们交流的展览组织形式。使得交流有可能以更接近大家各自所希望的方式进行。
{付晓东说:自我组织的意义到现在更加明了了,难怪说艺术家都是时代最敏感的人。
4月7日 对话二:
而另一方面每个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权利范围内的事情负有责任,整个展览与每个参与者都相关。
{螺旋真理说:很有可能把展览做成小众艺术
未知博物馆:现代主义以后,艺术从未大众过
{螺旋真理:也许,但新艺术绝非是艺术的全部
未知博物馆:我们这个主题所关注的是展览中艺术家可以自己去创造展览方式,而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策展人来挑选,其实艺术家在这种流行模式下,既被动又依赖。大众小众是更大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螺旋真理:我是担心,如果艺术家很多,分歧足够大,其向心力和推动力是否会耗散掉。策展人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未知博物馆:但今天大多的拚盘展览也没做到这一点,好的策展人能赋予展览灵魂, 结构,处理好作品的关系。但策展人制度在中国权力化和功利化,所以趋之若鹜,现在什么人都成策展人了,这比艺术家还没门槛。
{螺旋真理::所以实际上也实在现体制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尝试?
未知博物馆:跟体制没关系,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尝试不一样的方式,可能失败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去做
4月7日 对话三:
这样的结构非策展人模式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而是链式的平行结构,他也可能延伸为树枝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但是他的信息流向不是向心聚集而是扩散延伸,这样的方式会有更多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中的情况出现,我们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这样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更开放的可能性,每个参与者只能决定自己和自己的合作者的事务,他们可以决定是自己单独完成一件作品还是合作,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参与整个展览思路的构建,但是并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全局,每个人的控制权在自己与合作者的范围。
{柯鹏-海德堡:这样的模式很理想化。多数艺术家已经习惯并服从于导演+演员的策展模式,要发动其对展览事物的良性的自主组织能力,往往比完成一个合格的展览还要困难。但愿这个模式的建立对艺术家公共意识的养成有帮助。
4月7日 对话四:
珊瑚计划从展览形成的方式上提出另一种展览的结构方式,让艺术家自己来传递信息, 由一个参与者传递给另一个参与者,由参与者自己寻找和决定下一个参与者,作品是在双方的讨论和交流中产生和创造的,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里,策展更像是联络员的工作,策展人与艺术家就展览和作品的看法交流也很少,更多是策展助理关于画册资料的索要和运输布展的事务工作。展览通常就成了一个履历增加的例行公事,艺术家也成了为完成任务的白领一样疲於應付。这种策展方式以策展人为核心,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单一和集中式。一方面珊瑚计划在展览方式上有所改变,策展人制度中参加群展的艺术家只是与策展人沟通,而艺术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艺术家在展览中也是各自为政的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而对整体的展览很难说有什么更深入的介入,作品之间也缺乏互相的呼应和对话
{nokanolive_Venus :策展人最晚90年代已非這種角色,縱使中國好策展人少,但不至於變成“事務工作”從業員。關於“平行式”的問題,太像D的塊莖,這種去中心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提,但如何運用在展覽才重要……
未知博物馆:你知道國內好策劃人少,但不知道很多策展人就這麼干的,當然事務性工作是助手去做,策劃人聯繫藝術家,自己寫篇文章就算敬業的了,我遇到的大多國內展覽經驗如此。
{nokanolive_Venus :所以其中一個要做的是探討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策展人培訓不足?整個圈子對策展理解有差異?還是展覽純粹作為為作品和藝術家增值的形式?還是他們還是停留在cura的概念?
未知博物馆:各方面原因都有吧,专业些的是有美术史学背景的批评家转来做策展,不专业的就很多元化了,是否科班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策展的理解和态度,还有当展览成为业绩时,艺术家和策划人心态都会不同,这是内伤。
{黄寺:还是比较真实
未知博物馆:这还是叫得上名的艺术家,还有 好多无闻的艺术家,连这样的待见也没有。
{宋早:也不完全,但不少是这样
未知博物馆:不是全部,普遍现象
{达芬溪:这个说法有点过
{宋早:艺术家和媒体交流作品的看法,策展人再通过媒体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
{画家李小白:艺术家为了成为其中之一,巴结策展人也没少下本吧 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
未知博物馆:程度不同
{Calvin凡凡 :相当有普遍性
4月7日 对话一:
发表博文 《《珊瑚》-展览方式的改变》 - “珊瑚计划”是一个由未知博物馆发起的艺术计划。它产生的初衷是希望尝试一种能促进人们交流的展览组织形式。使得交流有可能以更接近大家各自所希望的方式进行。
{付晓东说:自我组织的意义到现在更加明了了,难怪说艺术家都是时代最敏感的人。
4月7日 对话二:
而另一方面每个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权利范围内的事情负有责任,整个展览与每个参与者都相关。
{螺旋真理说:很有可能把展览做成小众艺术
未知博物馆:现代主义以后,艺术从未大众过
{螺旋真理:也许,但新艺术绝非是艺术的全部
未知博物馆:我们这个主题所关注的是展览中艺术家可以自己去创造展览方式,而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策展人来挑选,其实艺术家在这种流行模式下,既被动又依赖。大众小众是更大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螺旋真理:我是担心,如果艺术家很多,分歧足够大,其向心力和推动力是否会耗散掉。策展人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未知博物馆:但今天大多的拚盘展览也没做到这一点,好的策展人能赋予展览灵魂, 结构,处理好作品的关系。但策展人制度在中国权力化和功利化,所以趋之若鹜,现在什么人都成策展人了,这比艺术家还没门槛。
{螺旋真理::所以实际上也实在现体制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尝试?
未知博物馆:跟体制没关系,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尝试不一样的方式,可能失败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去做
4月7日 对话三:
这样的结构非策展人模式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而是链式的平行结构,他也可能延伸为树枝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但是他的信息流向不是向心聚集而是扩散延伸,这样的方式会有更多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中的情况出现,我们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这样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更开放的可能性,每个参与者只能决定自己和自己的合作者的事务,他们可以决定是自己单独完成一件作品还是合作,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参与整个展览思路的构建,但是并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全局,每个人的控制权在自己与合作者的范围。
{柯鹏-海德堡:这样的模式很理想化。多数艺术家已经习惯并服从于导演+演员的策展模式,要发动其对展览事物的良性的自主组织能力,往往比完成一个合格的展览还要困难。但愿这个模式的建立对艺术家公共意识的养成有帮助。
4月7日 对话四:
珊瑚计划从展览形成的方式上提出另一种展览的结构方式,让艺术家自己来传递信息, 由一个参与者传递给另一个参与者,由参与者自己寻找和决定下一个参与者,作品是在双方的讨论和交流中产生和创造的,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里,策展更像是联络员的工作,策展人与艺术家就展览和作品的看法交流也很少,更多是策展助理关于画册资料的索要和运输布展的事务工作。展览通常就成了一个履历增加的例行公事,艺术家也成了为完成任务的白领一样疲於應付。这种策展方式以策展人为核心,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单一和集中式。一方面珊瑚计划在展览方式上有所改变,策展人制度中参加群展的艺术家只是与策展人沟通,而艺术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艺术家在展览中也是各自为政的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而对整体的展览很难说有什么更深入的介入,作品之间也缺乏互相的呼应和对话
{nokanolive_Venus :策展人最晚90年代已非這種角色,縱使中國好策展人少,但不至於變成“事務工作”從業員。關於“平行式”的問題,太像D的塊莖,這種去中心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提,但如何運用在展覽才重要……
未知博物馆:你知道國內好策劃人少,但不知道很多策展人就這麼干的,當然事務性工作是助手去做,策劃人聯繫藝術家,自己寫篇文章就算敬業的了,我遇到的大多國內展覽經驗如此。
{nokanolive_Venus :所以其中一個要做的是探討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策展人培訓不足?整個圈子對策展理解有差異?還是展覽純粹作為為作品和藝術家增值的形式?還是他們還是停留在cura的概念?
未知博物馆:各方面原因都有吧,专业些的是有美术史学背景的批评家转来做策展,不专业的就很多元化了,是否科班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策展的理解和态度,还有当展览成为业绩时,艺术家和策划人心态都会不同,这是内伤。
{黄寺:还是比较真实
未知博物馆:这还是叫得上名的艺术家,还有 好多无闻的艺术家,连这样的待见也没有。
{宋早:也不完全,但不少是这样
未知博物馆:不是全部,普遍现象
{达芬溪:这个说法有点过
{宋早:艺术家和媒体交流作品的看法,策展人再通过媒体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
{画家李小白:艺术家为了成为其中之一,巴结策展人也没少下本吧 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
未知博物馆:程度不同
{Calvin凡凡 :相当有普遍性

王道。。。。。。。。。

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方式了,牛逼艺术家现在都在守成,进去严重不足。。。
未知博物馆的艺术家作品有待提升。。。。还是有空间的
作品质量提升是每个艺术家个人去努力的事情,未知博物馆只是提供给参加者一个平台,可以对话,交流,展示,合作,期待出现有质量的作品,但是这不是目的。
[quote]引用第26楼guest于2011-5-3 20:28:34发表的:
垃圾作品太多 拖家带口粗制滥造...[/quote]
同感,同感,老这么玩,有前途吗
要前途干嘛?
养家糊口,35楼的
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