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恐怖毒蛇鼻中穿梭
发起人:ionlytoo  回复数:5   浏览数:1917   最后更新:2006/02/18 15:45:33 by
[楼主] 什么社会 2006-02-15 09:54:30
巴斯奎特 1960—1988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纸本回顾展

主办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法国Enrico Navarra艺术画廊
展览日期:2006年2月24日——4月10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楼、2楼、3楼

项目负责:比利安娜
策展助理:黄玥霖
艺术总监:沈其斌、顾振清
媒体联系:赵松、冯若愚
技术支持:盛善源、鲍正源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布鲁克林艺术家,由于吸毒过量,他27岁时便早早的告别了人世。在世时,巴斯奎特被看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而现在,他已经被公认为是一位对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有着重要意义的艺术家。

巴斯奎特的父亲具有海地血统,母亲则具有波多黎各血统。巴斯奇亚在高中毕业前一年肄业,并在二十岁那年开始了他职业画家的生涯。开始,他只是在街头出售他手绘的T恤衫,拼贴画以及素描。

到了1982年,巴斯奎特已经是一名非常成功的职业艺术家了。那一年,他总共举办了六次个人展览,创作了200多幅绘画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是表现主义绘画复兴的一段时期,巴斯奎特则是这一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个性鲜明,他广泛的使用文字和拼贴技法,并大范围的借鉴现代文化的主题和非洲加勒比地区的文化传统。他在音乐、语言和自身文化的传承方面兴味盎然,这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所绘制的人物肖像画表现了他所喜爱的音乐家,如查理·帕克以及麦尔斯·戴维斯。虽然这些肖像画完全没有任何可供辨认的人物特征。

他的其他一些作品由于受到他早年涂鸦生涯的影响,仅仅只用文字来填满整块画布。巴斯奎特用这种密集的表现形式以及文字的不断重复使用来阐述他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达到一种混合的功能。他的作品包含各种不同的表现媒介,如绘画,素描,拼贴画以及印刷品。

在那些著名的艺术家如马蒂斯和毕加索所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巴斯奎特是最后几位仍然在此传统中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这些艺术家从非传统的资源中寻求出路,如非洲艺术,儿童绘画,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以及那些精神异常的人所创制的绘画,从而使他们自己的绘画具有更强的表现主义风格。1988年由于吸毒过量,巴斯奎特充满悲剧色彩地离开了这个人世,他的艺术生涯也就这样过早的凋零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将展出超过70件巴斯奎特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之前曾进行了全球巡展。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生前曾希望自己的艺术能够使公众产生共鸣。能为公众提供一次与这位最具创造力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感到无比自豪。
[沙发:1楼] 什么社会 2006-02-15 09:23:26
12+当代实验影像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世界》杂志社
放映时间:2006年2月18日14:00
放映地点:上海多伦美术馆4楼

放映片名:《时光不倒流》影片: 2005年 导演:周燕

《时光不倒流》(Father and Father)简介: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不管是一个戛然而止的天空生涯,还是一个工程师的图纸现实,或是一个女人的再生,都表现得直接、热烈、掏人心肺。
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情在瞬间发生。二十九岁一个年轻飞行员在天空中的不幸死亡,促成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不可避免的后来,那次青春的爆裂必然成为她们未来现实无法抹去的伤痕。无论是新家庭的重新组建、还是平常之中爆发的怒气,在南和北之间,是那些时间的灰让我们痛,也是那些时间垒起来的爱打动了我们。

导演阐述:

这个记录片就象是我的一次哭泣。
2003年刚开始拍的时候,我非常的悲伤,2005年看完最后一次成片,我如释重负,我的伤口愈合了。
2003年的非典让我想起了死亡,唤醒了我对于早逝父亲的记忆,非典过后我去坝上祭奠亲生父亲。当时已经着手拍摄坝上农村两位老年女人的生活,但在父亲的墓园,那些树真的感动了我。
于是我掉转镜头,决定寻找二十几岁的前生,到底是命运中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成了此处此时的我。
我的镜头开始在南方和北方旅行,我在我未曾遇到的冬天遇见了我未曾遇见的雪,那种寒冷就生长在我的故乡。
我曾因为我和我妹妹不同的姓而逃避。我很爱我现在的父亲,但是我知道在我家玻璃台板下的那个高大的男人,在我两岁的时候成为一名烈士,成了我死去的生父。
我成长的南方小富即安,多雨。我现在的父亲罗嗦,画了一辈子的图纸,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头发开始苍白。我的母亲是仓库保管员,我的小学、中学、大学从没缺过笔纸,她却缺少她应该有的好脾气,遭到了我经常性的抵制。
在我的世界里他们一直无名,平庸,但是当我端起摄象机的时候,我认为我才第一次发现了他们。
在一个女性的而立之年,我以一部纪录片掠过我的青春期。
我学会了感恩。

周燕:
河北出生,苏州长大。曾在电视台工作。2000年,发表小说,2001年,开始个人纪录片创作,拍过几个习作。2002-2005,北京电影学院攻读中国电影史研究生。2003年9月起在上海《东方早报》开设专栏,对影像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2004年,发表多篇电影论文并配合中国电影100周年纪念,进行系列采访,9月在《东方早报》策划八个版面,深度报道北京第二届国际纪录片节。
2005年9月作为中国区代表参加由釜山电影节主办的亚洲电影学院培训计划,其旨在培养亚洲新一代电影人,培训期间参加侯孝贤工作坊,跟随导演PARK kiyong 和余力伟拍摄短片《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目前为编剧,独立导演。
[板凳:2楼] 什么社会 2006-02-15 09:24:06
[地板:3楼] 顶贴帅哥老婆 2006-02-15 12:00:47
弄切列伐?!
老公你放心,我不会跟顶贴超人跑的.*>_<*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