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届艺术巴塞尔“艺术宣言”:聚焦新晋艺术家个展
来源:艺术与投资

当代艺术是全球性的,没有国家的边界,但艺术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在全球艺术生态中所承担的功能是举足轻重的。新世纪以来,柏林逐渐发展成为活跃的国际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居住工作于此,画廊与经纪人的数量与日俱增,博览会和双年展的阵容强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使得柏林的当代艺术发展得如此迅猛和富有生机?这份研究报告关注的正是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现状及其发展背后的原因。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以严格的标准对柏林当代艺术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面貌。
柏林变身记
柏林当代艺术的成功要归结于很多原因,拥有优秀的艺术机构并不是使柏林发展成为艺术大都会惟一重要的原因。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社区族群和生活条件都是柏林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们的异质性,让柏林充满着活跃的多元化氛围。相比德国其他城市,柏林作为首都的身份也使其吸引了更多注意力。“柏林有着旗帜性的身份。你在这里的举动,即使不能得到国际的关注,至少可以获得在全国和欧洲的影响。柏林在国际上也有着惊人的重要地位。”宝马文化交流部发言官Thomas Girst如是说。
开放的城市空间
柏林的当代艺术首先得益于开放的城市空间。柏林的一大特色是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低价出租的可被改造的空间。在这些由空房子改造而成的工作室和临时搭建的空间中,发生着各种艺术项目,吸引着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家和藏家们来到柏林,这些人的到来为柏林注入了活力。艺术家们来了又走,社区永远在变化,惟一不变的是这里的多元化氛围。
这个曾经被一分为二的城市在20世纪经历了动荡的政权交替,至今仍然影响着这个城市的面貌和性格,政治系统的改变带来了大量人口的迁移。柏林城市管理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对亚文化的容忍,对于亚文化的开放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年的政治与艺术
柏林现有的艺术景象是建立在过去100年的历史之上的。19世纪末,威廉大帝二世统治时期,是柏林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柏林那时已提升为一个出色的工业城市和国际大都会。但由于威廉二世对新艺术风格的排斥,当时没有产生新的艺术流派。
之后,作为魏玛共和国的首都,远离了审查制度和威廉二世的统治,柏林的文化生活开始繁荣起来,变成了拥有400万人口的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以文化和娱乐活动享誉全球。一战和二战间的二十年,由于达达主义和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的活跃,后来被称作“黄金二十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纳粹党执政终止了这一高峰,艺术家开始大批撤离,绝大多数曾迁移过来的天才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永远地离开了这座城市。后来对犹太人的排挤和屠杀更让这个城市受教育的中产阶级基础被破坏了,直到现在这个缝隙也没有弥合。
二战之后,柏林被一分为二,在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下,同时发展着两个独立的艺术系统。在西柏林,艺术家们聚集在十字山区(Kreuzberg),激浪派运动和新野兽派活跃在80年代的西柏林。“在80年代,我们在西柏林做艺术实验,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十字山区美术馆馆长Stephane Bauer说。尽管在夏洛特堡区和莫里茨普雷斯一带有一些画廊,当时艺术市场还不是很重要。在东柏林也有一些展览空间,但功能主要是传达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时在政治体系之外,一些个人勇敢地在私人空间做艺术展览,艺术主张与政府完全相反。其中由Friedrich Look创办的空间“Wohnmaschine”和Judy Lybke创办的“Eigen+Art”在柏林墙倒塌后转变成了商业画廊。同时期,前卫展览在一座黄油厂中举办,也就是今天著名的艺术机构KW (Kunst-Werke)。在东柏林,另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是“白象画廊”,“这里的艺术实验是自由的,虽然被警方监视着,但一直没有人干涉。”白象画廊创办人Ralf说。
新柏林的可能性
德国民主共和国时期结束后,由于东柏林缓慢的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大量废弃建筑需要被重新规划。在这种情况下,东柏林米特区(Mitte)被划分为艺术区。1990年起,Jutta Weitz负责米特区废弃空间的出租,KW的成立与她的努力密不可分。一开始许多艺术家们被吸引到柏林,后来画廊老板也跟过来了。柏林充满了各种可能,“快来设计你的空间”,这种言论迅速传播。很快米特区成为了最重要的画廊区。
随着1995年柏林艺术论坛(Art Forum Berlin)的建立,柏林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博览会,国际艺术市场对这里的关注越来越多。1998年秋,第一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举办,由Klaus Biesenbach、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和Nancy Spector策展。2000年初,事情进一步进展,美国和瑞士的著名画廊纷纷在这里开设分支,或者干脆全部搬过来,如此一来,他们之前的人脉也被引进到了柏林。画廊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柏林成为艺术中心的形象,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在柏林的画廊中作出了“美术馆”级别的展览。
艺术家生活工作在柏林
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精华与核心是居住在这里的艺术家们,他们让这个城市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产地之一。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愿意在这里做展览,而在全球性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上,也经常有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的作品。很多的奖学金项目也让大批的年轻艺术家来到柏林。
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国际知名的年轻艺术家搬来柏林,其中有Monica Bonvicini、Olafur Eliasson、Jonathan Monk、Tacita Dean、Wolfgang Tillmans、Rirkrit Tiravanija、Phil Collins, Tino Seghal,不胜枚举。对很多知名艺术家来说,柏林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对年轻艺术家来说,这里的低消费很吸引人。
关于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的数字是很难统计的,因为很难界定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根据一家专门做艺术家保险的公司统计,柏林大概有9400名自由艺术家。柏林上议院的文化经济报告显示,2006年柏林的“自我雇佣性质的视觉艺术家”名单上有629家公司以及1654个个人。可以想见,这份名单上的部分艺术家除了艺术创作之外也会做其他工作。在柏林,以艺术为职业并且能仅仅依靠售卖作品或奖学金为生的艺术家,据我们统计不超过1000个。暂时居住在柏林的国际艺术家比例,据我们估算占艺术家总数的25%左右。
艺术市场的法则就是——只有少数人能站在最高处。在“赢者赢天下”的法则下,成功艺术家占有更多的展览和销售资源。柏林的画廊代理了大约5000名艺术家,其中2500位艺术家生活在柏林。但被画廊代理并不意味着经济上完全有保障,只有很少一部分艺术家靠画廊就能得到足够的收入。因此,那些没有奖学金、艺术基金或家庭、老主顾支持的艺术家们,精神压力是相当大的。其中一些人还需要社会福利的救济。
这就让很多人选择了第二职业,理想的状况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比如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或在博物馆、画廊、展览中心供职,还有人从事艺术设计,大的博物馆和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也可以提供比较稳定的职位。但总得来说有固定工作的艺术家非常少。柏林的低消费是它的一大优势:“在柏林,任何事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纽约的艺术家需要三、四份工作来支持生活,而在柏林一份就够了。”一个刚刚在柏林艺术学院拿到学位的女艺术家说。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柏林相对薄弱的经济环境,获得高收入的兼职工作也很难。
柏林艺术创作的基础设施非常好,Wedding区的雕塑工作室和贝桑尼区(Bethanien)的印刷工作室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设施。两个机构由柏林艺术家专业联盟(BBK)支持。柏林文化上议院的“工作室项目”同样由BBK管理,为艺术家提供低租金的工作室,现在已有700多间工作室出租给了艺术家。同时还有很多艺术社区、非盈利机构甚至投资人也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室。
1963年由福特基金创办的柏林艺术家驻留项目DAAD,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来到柏林,驻留并展览。而在创建于1975年的“贝桑尼艺术之家”(Kunstlerhaus Bethanien),更有多个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以及东欧国家的政府和基金租用工作室提供给各自国家的艺术家在柏林生活创作使用。
教育机构
柏林有两所艺术院校教授视觉艺术: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和柏林白湖艺术学院(Berlin Weissensee School of Art)。还有其他私人学校教授应用美术。当然柏林艺术大学和白湖艺术学院也有应用美术教育。这两所学校2009年招收了760个纯艺术专业学生,其中1/4是国际留学生。
柏林艺术大学纯艺术学院有600人,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教师的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充分的准备,他们有责任把学生引介到艺术行业网络中。很多学生希望与柏林艺术现场建立联系,愿意走出校园与批评家、经纪人、策展人、画廊老板等交流。同时学院会与不同的艺术机构合作,为学生举办展览。
艺术家的营销手段
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和毕业生面临着进入艺术市场的困难。在柏林艺术大学专门设有职业服务中心,为所有的柏林艺术类学院毕业生提供法律、金融、谋生方面的课程,以及传授如何做展览项目、怎样找赞助人、怎样做营销、做演讲等课程。
即使是柏林这样拥有高密度的画廊群的城市,也不能吸收这么多的艺术家。所以,艺术家通常要积极地自我营销。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往往会一起租场地,策划展览并实现销售。大多数时候,他们需要雇佣一个画廊经理来负责展览管理和公共关系。如果做得理想的话,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艺术家可以一起成立一间画廊,柏林大概有10%,也就是40家左右这种模式的艺术家画廊。
柏林艺术市场
画廊 金字塔结构
对柏林的艺术现场和艺术市场来说,画廊是使柏林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化样态的关键要素。柏林拥有400多家专业画廊,数量与巴黎和伦敦比肩。去除一些由于前两年经济危机关闭或迁移的画廊,有一半的画廊也就是将近200家是在过去的5年中成立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迁入柏林,国际网络也越来越密集。自2004年起,柏林成立的画廊的数目激增,但2009年的经济危机切断了这个发展趋势。
原来人们预想的大批量画廊倒闭的情形目前还没有发生。2009年,柏林画廊的销售总额达1亿欧元,这个交易额比危机前减少了40%。2009年,对于55%的柏林画廊来说情况都不太好,但知名画廊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油画依然是销量最高的艺术门类。
近半数的画廊,也就是200多家画廊年收入不超过5万欧元,1/3的画廊不超过1万7500欧元。而顶级的20家画廊(占柏林画廊总数的5%)实现了半壁江山的成交额。艺术市场的透明度低且反复无常,经济危机也给艺术市场带来了强烈波动,尽管如此,柏林画廊的结构还是清晰可见的。
许多小画廊靠个人委托以及偶尔的投资行为支持运作,更像实验空间而非真正意义的画廊,这些空间关注新近的前卫艺术作品,积极地为艺术家举办展览,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聚会和欣赏艺术品的场所。一些交易可以回收成本,但不能盈利,这影响到它们的稳定生存。
另一方面,柏林大概有100家画廊经济独立自主。这些画廊与欧洲其他国家迁移来的大画廊一起,吸引了国际藏家的注意力。大约60家画廊可以参与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并且在著名的艺术展会上露面。大概20%的画廊最近3年参加过巴塞尔、迈哈密或纽约的顶级艺术博览会。约半数的画廊从未参加过展会。
画廊老板既是商人又是策展人,这可以从柏林的画廊展览活动的品质中看出来。柏林的一流画廊展出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展览,拥有博物馆级的品质。一个画廊平均代理12个艺术家,一年下来柏林画廊总共要做5000多个艺术家的3000多个展览,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的参观者。
柏林高密度的画廊分布是吸引画廊家们选择柏林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竞争也在持续加剧。因此除了发现并培养新的天才艺术家外,发展和维持固定客户对于一个画廊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画廊老板还必须积极在媒体上露面,在公共事件中与著名的机构一起露面。虽然画廊老板们把自己形容为孤独的战士,但事实上画廊聚集在一起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尤其对于年轻的画廊而言。
各种小册子和传单都在提供画廊近期展览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要数2001年创办的《Index》,这本小册子被摆在画廊里,被认为是“柏林艺术现场的主要媒体”,一季一刊。早年《index》为所有画廊提供信息,然而不久画廊数目激增,他们便严格地只挑选60家画廊的展览信息,由已经成立了2年的评选委员会做决定,由于他们的评选过程对外是不透明的,因此也遭致一些未被选入的画廊主的怨恨。
一年一度的 “画廊周末”(Gallery Weekend)已成为柏林画廊界的重要事件。在一个周末,40家著名的画廊策划特殊的展览项目吸引国际藏家和新老顾客。其他画廊如果在这个时间安排画展的开幕,同样能吸引到大批的参观者。对很多藏家而言,柏林对它们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参观画廊以外,还能欣赏歌剧、表演和音乐会等。城中还有大量高级的酒店和餐饮服务,同样吸引着藏家们的到来。年轻的藏家则很喜欢这里的夜生活。虽然并非所有参观画廊的人都是藏家,但通过培养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逐渐累积其购买作品的欲望,为画廊创造了持续的购买力。
艺术博览会 有雄心尚不雄厚
参加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画廊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里,画廊可以将自己的艺术家展示给全世界的观众,不只能带来销售,还能建立网络关系。艺术博览会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扇门,但对大多数画廊来说,参加展会有很高的经济风险。虽然画廊全年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是在展会上取得的,但展位、运输、保险、后勤的费用加起来,也属实是一个很高的投资。柏林自己的艺术博览会Art Forum Berlin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2009年,有4万名观众来到Art Forum,参观人数虽然没有Art Basel、FIAC多,但是Art Forum是以呈现年轻艺术家作品而著称的,因此有些国际上大的画廊把参加Art Forum当作一种荣耀,而本土的画廊则更倾向于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从这个角度考虑,Art Forum必须要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画廊的参与,但有些画廊仍在犹豫,因为他们认为柏林的观众可能不像伦敦和纽约的藏家那样资金雄厚。
本土拍卖行 无足轻重
德国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并非占据重要的位置。菲利普斯·迪·普利(Philips de Pury)在柏林米特区社有办公室,但还不设拍卖场次。
根据2008年的柏林创意产业报告,柏林现有26家拍卖公司,创造了4580万欧元的年度总收入。柏林本土最重要的拍卖行是1986年成立的Villa Grisebach,其2009年的成交额为2950万欧元。近几年来,1960年以后的当代艺术单元生意越来越好,2009年这个版块的收入大约是550万欧元,跌到了2004年的水平。在柏林的拍卖场上,柏林藏家的购买量占总量的20%。

当代艺术是全球性的,没有国家的边界,但艺术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在全球艺术生态中所承担的功能是举足轻重的。新世纪以来,柏林逐渐发展成为活跃的国际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居住工作于此,画廊与经纪人的数量与日俱增,博览会和双年展的阵容强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使得柏林的当代艺术发展得如此迅猛和富有生机?这份研究报告关注的正是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现状及其发展背后的原因。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以严格的标准对柏林当代艺术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面貌。
柏林变身记
柏林当代艺术的成功要归结于很多原因,拥有优秀的艺术机构并不是使柏林发展成为艺术大都会惟一重要的原因。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社区族群和生活条件都是柏林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们的异质性,让柏林充满着活跃的多元化氛围。相比德国其他城市,柏林作为首都的身份也使其吸引了更多注意力。“柏林有着旗帜性的身份。你在这里的举动,即使不能得到国际的关注,至少可以获得在全国和欧洲的影响。柏林在国际上也有着惊人的重要地位。”宝马文化交流部发言官Thomas Girst如是说。
开放的城市空间
柏林的当代艺术首先得益于开放的城市空间。柏林的一大特色是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低价出租的可被改造的空间。在这些由空房子改造而成的工作室和临时搭建的空间中,发生着各种艺术项目,吸引着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家和藏家们来到柏林,这些人的到来为柏林注入了活力。艺术家们来了又走,社区永远在变化,惟一不变的是这里的多元化氛围。
这个曾经被一分为二的城市在20世纪经历了动荡的政权交替,至今仍然影响着这个城市的面貌和性格,政治系统的改变带来了大量人口的迁移。柏林城市管理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对亚文化的容忍,对于亚文化的开放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年的政治与艺术
柏林现有的艺术景象是建立在过去100年的历史之上的。19世纪末,威廉大帝二世统治时期,是柏林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柏林那时已提升为一个出色的工业城市和国际大都会。但由于威廉二世对新艺术风格的排斥,当时没有产生新的艺术流派。
之后,作为魏玛共和国的首都,远离了审查制度和威廉二世的统治,柏林的文化生活开始繁荣起来,变成了拥有400万人口的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以文化和娱乐活动享誉全球。一战和二战间的二十年,由于达达主义和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的活跃,后来被称作“黄金二十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纳粹党执政终止了这一高峰,艺术家开始大批撤离,绝大多数曾迁移过来的天才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永远地离开了这座城市。后来对犹太人的排挤和屠杀更让这个城市受教育的中产阶级基础被破坏了,直到现在这个缝隙也没有弥合。
二战之后,柏林被一分为二,在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下,同时发展着两个独立的艺术系统。在西柏林,艺术家们聚集在十字山区(Kreuzberg),激浪派运动和新野兽派活跃在80年代的西柏林。“在80年代,我们在西柏林做艺术实验,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十字山区美术馆馆长Stephane Bauer说。尽管在夏洛特堡区和莫里茨普雷斯一带有一些画廊,当时艺术市场还不是很重要。在东柏林也有一些展览空间,但功能主要是传达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时在政治体系之外,一些个人勇敢地在私人空间做艺术展览,艺术主张与政府完全相反。其中由Friedrich Look创办的空间“Wohnmaschine”和Judy Lybke创办的“Eigen+Art”在柏林墙倒塌后转变成了商业画廊。同时期,前卫展览在一座黄油厂中举办,也就是今天著名的艺术机构KW (Kunst-Werke)。在东柏林,另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是“白象画廊”,“这里的艺术实验是自由的,虽然被警方监视着,但一直没有人干涉。”白象画廊创办人Ralf说。
新柏林的可能性
德国民主共和国时期结束后,由于东柏林缓慢的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大量废弃建筑需要被重新规划。在这种情况下,东柏林米特区(Mitte)被划分为艺术区。1990年起,Jutta Weitz负责米特区废弃空间的出租,KW的成立与她的努力密不可分。一开始许多艺术家们被吸引到柏林,后来画廊老板也跟过来了。柏林充满了各种可能,“快来设计你的空间”,这种言论迅速传播。很快米特区成为了最重要的画廊区。
随着1995年柏林艺术论坛(Art Forum Berlin)的建立,柏林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博览会,国际艺术市场对这里的关注越来越多。1998年秋,第一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举办,由Klaus Biesenbach、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和Nancy Spector策展。2000年初,事情进一步进展,美国和瑞士的著名画廊纷纷在这里开设分支,或者干脆全部搬过来,如此一来,他们之前的人脉也被引进到了柏林。画廊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柏林成为艺术中心的形象,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在柏林的画廊中作出了“美术馆”级别的展览。
艺术家生活工作在柏林
柏林当代艺术生态的精华与核心是居住在这里的艺术家们,他们让这个城市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产地之一。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愿意在这里做展览,而在全球性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上,也经常有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的作品。很多的奖学金项目也让大批的年轻艺术家来到柏林。
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国际知名的年轻艺术家搬来柏林,其中有Monica Bonvicini、Olafur Eliasson、Jonathan Monk、Tacita Dean、Wolfgang Tillmans、Rirkrit Tiravanija、Phil Collins, Tino Seghal,不胜枚举。对很多知名艺术家来说,柏林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对年轻艺术家来说,这里的低消费很吸引人。
关于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的数字是很难统计的,因为很难界定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根据一家专门做艺术家保险的公司统计,柏林大概有9400名自由艺术家。柏林上议院的文化经济报告显示,2006年柏林的“自我雇佣性质的视觉艺术家”名单上有629家公司以及1654个个人。可以想见,这份名单上的部分艺术家除了艺术创作之外也会做其他工作。在柏林,以艺术为职业并且能仅仅依靠售卖作品或奖学金为生的艺术家,据我们统计不超过1000个。暂时居住在柏林的国际艺术家比例,据我们估算占艺术家总数的25%左右。
艺术市场的法则就是——只有少数人能站在最高处。在“赢者赢天下”的法则下,成功艺术家占有更多的展览和销售资源。柏林的画廊代理了大约5000名艺术家,其中2500位艺术家生活在柏林。但被画廊代理并不意味着经济上完全有保障,只有很少一部分艺术家靠画廊就能得到足够的收入。因此,那些没有奖学金、艺术基金或家庭、老主顾支持的艺术家们,精神压力是相当大的。其中一些人还需要社会福利的救济。
这就让很多人选择了第二职业,理想的状况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比如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或在博物馆、画廊、展览中心供职,还有人从事艺术设计,大的博物馆和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也可以提供比较稳定的职位。但总得来说有固定工作的艺术家非常少。柏林的低消费是它的一大优势:“在柏林,任何事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纽约的艺术家需要三、四份工作来支持生活,而在柏林一份就够了。”一个刚刚在柏林艺术学院拿到学位的女艺术家说。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柏林相对薄弱的经济环境,获得高收入的兼职工作也很难。
柏林艺术创作的基础设施非常好,Wedding区的雕塑工作室和贝桑尼区(Bethanien)的印刷工作室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设施。两个机构由柏林艺术家专业联盟(BBK)支持。柏林文化上议院的“工作室项目”同样由BBK管理,为艺术家提供低租金的工作室,现在已有700多间工作室出租给了艺术家。同时还有很多艺术社区、非盈利机构甚至投资人也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室。
1963年由福特基金创办的柏林艺术家驻留项目DAAD,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来到柏林,驻留并展览。而在创建于1975年的“贝桑尼艺术之家”(Kunstlerhaus Bethanien),更有多个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以及东欧国家的政府和基金租用工作室提供给各自国家的艺术家在柏林生活创作使用。
教育机构
柏林有两所艺术院校教授视觉艺术: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和柏林白湖艺术学院(Berlin Weissensee School of Art)。还有其他私人学校教授应用美术。当然柏林艺术大学和白湖艺术学院也有应用美术教育。这两所学校2009年招收了760个纯艺术专业学生,其中1/4是国际留学生。
柏林艺术大学纯艺术学院有600人,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教师的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充分的准备,他们有责任把学生引介到艺术行业网络中。很多学生希望与柏林艺术现场建立联系,愿意走出校园与批评家、经纪人、策展人、画廊老板等交流。同时学院会与不同的艺术机构合作,为学生举办展览。
艺术家的营销手段
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和毕业生面临着进入艺术市场的困难。在柏林艺术大学专门设有职业服务中心,为所有的柏林艺术类学院毕业生提供法律、金融、谋生方面的课程,以及传授如何做展览项目、怎样找赞助人、怎样做营销、做演讲等课程。
即使是柏林这样拥有高密度的画廊群的城市,也不能吸收这么多的艺术家。所以,艺术家通常要积极地自我营销。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往往会一起租场地,策划展览并实现销售。大多数时候,他们需要雇佣一个画廊经理来负责展览管理和公共关系。如果做得理想的话,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艺术家可以一起成立一间画廊,柏林大概有10%,也就是40家左右这种模式的艺术家画廊。
柏林艺术市场
画廊 金字塔结构
对柏林的艺术现场和艺术市场来说,画廊是使柏林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化样态的关键要素。柏林拥有400多家专业画廊,数量与巴黎和伦敦比肩。去除一些由于前两年经济危机关闭或迁移的画廊,有一半的画廊也就是将近200家是在过去的5年中成立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迁入柏林,国际网络也越来越密集。自2004年起,柏林成立的画廊的数目激增,但2009年的经济危机切断了这个发展趋势。
原来人们预想的大批量画廊倒闭的情形目前还没有发生。2009年,柏林画廊的销售总额达1亿欧元,这个交易额比危机前减少了40%。2009年,对于55%的柏林画廊来说情况都不太好,但知名画廊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油画依然是销量最高的艺术门类。
近半数的画廊,也就是200多家画廊年收入不超过5万欧元,1/3的画廊不超过1万7500欧元。而顶级的20家画廊(占柏林画廊总数的5%)实现了半壁江山的成交额。艺术市场的透明度低且反复无常,经济危机也给艺术市场带来了强烈波动,尽管如此,柏林画廊的结构还是清晰可见的。
许多小画廊靠个人委托以及偶尔的投资行为支持运作,更像实验空间而非真正意义的画廊,这些空间关注新近的前卫艺术作品,积极地为艺术家举办展览,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聚会和欣赏艺术品的场所。一些交易可以回收成本,但不能盈利,这影响到它们的稳定生存。
另一方面,柏林大概有100家画廊经济独立自主。这些画廊与欧洲其他国家迁移来的大画廊一起,吸引了国际藏家的注意力。大约60家画廊可以参与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并且在著名的艺术展会上露面。大概20%的画廊最近3年参加过巴塞尔、迈哈密或纽约的顶级艺术博览会。约半数的画廊从未参加过展会。
画廊老板既是商人又是策展人,这可以从柏林的画廊展览活动的品质中看出来。柏林的一流画廊展出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展览,拥有博物馆级的品质。一个画廊平均代理12个艺术家,一年下来柏林画廊总共要做5000多个艺术家的3000多个展览,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的参观者。
柏林高密度的画廊分布是吸引画廊家们选择柏林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竞争也在持续加剧。因此除了发现并培养新的天才艺术家外,发展和维持固定客户对于一个画廊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画廊老板还必须积极在媒体上露面,在公共事件中与著名的机构一起露面。虽然画廊老板们把自己形容为孤独的战士,但事实上画廊聚集在一起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尤其对于年轻的画廊而言。
各种小册子和传单都在提供画廊近期展览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要数2001年创办的《Index》,这本小册子被摆在画廊里,被认为是“柏林艺术现场的主要媒体”,一季一刊。早年《index》为所有画廊提供信息,然而不久画廊数目激增,他们便严格地只挑选60家画廊的展览信息,由已经成立了2年的评选委员会做决定,由于他们的评选过程对外是不透明的,因此也遭致一些未被选入的画廊主的怨恨。
一年一度的 “画廊周末”(Gallery Weekend)已成为柏林画廊界的重要事件。在一个周末,40家著名的画廊策划特殊的展览项目吸引国际藏家和新老顾客。其他画廊如果在这个时间安排画展的开幕,同样能吸引到大批的参观者。对很多藏家而言,柏林对它们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参观画廊以外,还能欣赏歌剧、表演和音乐会等。城中还有大量高级的酒店和餐饮服务,同样吸引着藏家们的到来。年轻的藏家则很喜欢这里的夜生活。虽然并非所有参观画廊的人都是藏家,但通过培养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逐渐累积其购买作品的欲望,为画廊创造了持续的购买力。
艺术博览会 有雄心尚不雄厚
参加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画廊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里,画廊可以将自己的艺术家展示给全世界的观众,不只能带来销售,还能建立网络关系。艺术博览会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扇门,但对大多数画廊来说,参加展会有很高的经济风险。虽然画廊全年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是在展会上取得的,但展位、运输、保险、后勤的费用加起来,也属实是一个很高的投资。柏林自己的艺术博览会Art Forum Berlin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2009年,有4万名观众来到Art Forum,参观人数虽然没有Art Basel、FIAC多,但是Art Forum是以呈现年轻艺术家作品而著称的,因此有些国际上大的画廊把参加Art Forum当作一种荣耀,而本土的画廊则更倾向于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从这个角度考虑,Art Forum必须要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画廊的参与,但有些画廊仍在犹豫,因为他们认为柏林的观众可能不像伦敦和纽约的藏家那样资金雄厚。
本土拍卖行 无足轻重
德国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并非占据重要的位置。菲利普斯·迪·普利(Philips de Pury)在柏林米特区社有办公室,但还不设拍卖场次。
根据2008年的柏林创意产业报告,柏林现有26家拍卖公司,创造了4580万欧元的年度总收入。柏林本土最重要的拍卖行是1986年成立的Villa Grisebach,其2009年的成交额为2950万欧元。近几年来,1960年以后的当代艺术单元生意越来越好,2009年这个版块的收入大约是550万欧元,跌到了2004年的水平。在柏林的拍卖场上,柏林藏家的购买量占总量的20%。
柏林当代艺术生态报告( 下)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形式多样的艺术空间
柏林有类型多样的艺术展览空间,既有临时性的实验空间,地区政府的展示空间,也有像马丁·葛罗比乌斯博物馆(Martin Gropius Bau Museum)、世界文化宫(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以及新国家画廊(Neue Nationalgalerie)这样的大型建筑。
公共的美术馆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采购预算,而必须依赖于公共或私人基金为收藏和展览提供项目资金。因此,公共艺术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譬如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中有德国企业家马克斯(Marx)、弗里克(Flick)和马尔佐纳(Marzona)的收藏捐赠;最近,柏林画廊(Berlin Gallery)接受了Gasag收藏捐赠,这些重要的私人收藏弥补了机构经费的不足。有句很生动的话形容这样的关系:“柏林‘收藏’收藏家(Berlin collects collectors)”。
另一种支持美术馆收藏及展览的方式是联合赞助的方式,如新国家画廊拥有超过1500位赞助人,他们共同向美术馆出资,2004年纽约MoMA200件现代艺术精品来到柏林新国家画廊展出正是得益于这种形式的资助,这个展览吸引了超过100万观众的参观。
在柏林还有一种公共组织叫艺术协会(Kunstvereine),它们的定位是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接触艺术的场所,以及创造多种形式讨论艺术和社会话题。艺术协会认为自己对社会是负有责任的,因此相对于大型的政府艺术机构更注重知名艺术家的定位,艺术协会可以尝试更实验性的艺术方向。
1969年成立的新柏林艺术协会(Neuer Berliner Kunstverein),首要关注交流与对话,包括艺术人士和公众间的对话,以及艺术协会的工作人员与观众的对话。除了举办展览外,新柏林艺术协会提供免费出借其艺术图书馆中四千多件上世纪和本世纪世界各地艺术作品的机会。图书馆文献阅览室中收藏有超过1000多张艺术视频。“新柏林艺术协会的工作是为了激发批判性的思考。在以智力参与文化进程的背后,是反对将文化视为消费产品的思想。”新柏林艺术协会的总监Marius Babias说。协会同时为柏林艺术大学的年轻艺术家提供艺术项目的短期展示空间。
在新柏林艺术协会成立之后不久,1969年6月13日,新造型艺术协会(Neue Gesellschaft Fur Bildende Kunst)也成立了。草根性质的自我组织结构是新造型艺术协会和其他艺术协会不一样的地方,位于Kreuzberg区的展览空间中的项目都是由协会成员自行策划。“我们希望推进艺术的边界,将其他学科带进艺术领域,鼓励艺术家尝试解决新问题。”新造型艺术协会总监Leonie如是说。
著名的当代艺术中心KW(Kunst-Werke-Institute)同样也是一家艺术协会,通过展览和论坛来发展艺术理论。KW创建于1991年,由非常活跃的年轻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发起,Klaus同样是柏林双年展的发起人之一。现在KW已经是拥有2000平方米的5层展览空间。通过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的合作,KW比其他柏林的当代艺术机构更加国际化。
一些由私人设立的项目空间同样活跃在柏林,譬如由建筑师Ingo Pott、设计师Marc Naroska和摄影师Stephan Erfurt创办于2000年的空间C/O(国际视觉对话论坛),几乎都由私人资金支持,只有展览项目可以申请公共基金。在这样的私人空间中,关注的对象集中于正生活创作于柏林的艺术家。
文化政策
推广提升文化在德国首先是一项国策。而作为首都,柏林的艺术机构理所当然地获得联邦基金的支持。2007年,首都文化基金(Capital Cultural Fund)建立,用以单独扶持柏林的艺术项目。2010年,首都文化基金拥有986.6万欧元,纯艺术及相关项目得到了80.4万欧元的支持。
纯艺术得到的支持占联邦政府的文化支出中最小的部分,排在歌剧和舞蹈、博物馆和纪念性文化设施、音乐、文学和图书馆之后。在柏林,艺术家得到的最主要的支持是“工作室租赁项目(Ateliermietprogramm)”,项目本身提供368个工作室可供艺术家使用。每平方米的价格是每月3到4欧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组织自发提供工作室,因此整个“工作室租赁项目”一共有大约700间艺术工作室。
除此之外,柏林联邦政府每年有2个艺术奖金:汉纳·贺赫奖(Hannh Hoch)30,000欧元,以及柏林艺术奖45,000欧元。2010-2011年的文化预算还有60万欧元支持艺术博物馆的发展。除了州联邦政府以外,柏林十二个区的联邦政府也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也催生出很多其他的支持方式,譬如上院经济部正在把工作向文化产业特殊基金的发展方向推进,其中包括支持艺术市场。柏林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 Berlin)自2009年起向创意产业投放贷款,画廊也可以申请。柏林全国画廊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alleries in Berlin)也以资金形式支持柏林的艺术博览会及参展画廊,甚至柏林的画廊参与国际艺术博览会时也能申请支持。
个人及公司赞助支持
个人和公司的赞助支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的支持是购买艺术品,间接的支持譬如对于展览空间的赞助。德国博彩基金会(Deutsche Klassenlotterie)在柏林非常重要。2009年,博彩基金为“柏林艺术协会”拨款83.4万欧元,为“新造型艺术协会”(Neue Gesellschaft fur Bildende Kunst)拨款68.1万欧元。对这两个机构来说,这就是他们一整年的预算。他们还为KW、森林湖之屋(Haus am Waldsee)和贝瑟尼艺术家之家(Kunstlerhaus Bethanien)支付了大楼的清洁费。2008年,有28件总计价值250,000欧元的艺术品被博彩基金会购买,并且捐赠给了柏林画廊、市立基金会博物馆(Stiftung Stadtmuseum)、新柏林艺术协会和铜版画陈列馆(Kupferstichkabinett)等几家博物馆。在私人赞助下,Wedding地区的Uferhallen艺术区建立了,工作室的租金是4欧元/平方米,并不比政府的工作室租赁项目价格高。
总结:对柏林的建议
柏林文化艺术现状的特点在于它的多样性,从古典音乐到现代电子乐到对城市空间的各种设计可能性。相比其他艺术大都会,柏林有廉价的空间,大多数区域的生活消费甚至低于德国其他城市。一个描述这种状况的著名的说法是“贫穷但性感”。与此状况相关联的一个政策就是,这个城市充分抓住了短期机会而忽略了长期的愿景,柏林的经济背景导致大的工程往往无法实现。当代艺术要发展得好,就不能仅仅把它作为功能性的政治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部分,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第一个建议的行动是,把当代艺术视为独立于又支撑政治进程的发展方向。
柏林的艺术产业并没有强大到让政府视之为独立的产业,柏林的艺术市场提供了6600多个职位,这并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柏林的艺术交易量也不能和伦敦、纽约相媲美,可以说当代艺术对柏林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当代艺术为柏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活跃的当代艺术为这个城市带来可国际声名。因此,第二条建议就是考虑将当代艺术视为柏林的重要文化资产,而不能简单套以纯商业的盈亏计算模式。
当代艺术发展建立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些先锋艺术家和画廊家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成为柏林的弱点,即一些参与者有时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前面,而没有看到群体的利益为艺术发展创造的新的可能性。因此,第三条建议是,柏林当代艺术的发展计划必须以10年为期来制定目标。
目前当代艺术的参与者们通过非正式的网络联系着——工作、艺术博览会或者个人关系,即使是圈内人对很多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因此,第四条建议是,加强当代艺术从业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形式多样的艺术空间
柏林有类型多样的艺术展览空间,既有临时性的实验空间,地区政府的展示空间,也有像马丁·葛罗比乌斯博物馆(Martin Gropius Bau Museum)、世界文化宫(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以及新国家画廊(Neue Nationalgalerie)这样的大型建筑。
公共的美术馆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采购预算,而必须依赖于公共或私人基金为收藏和展览提供项目资金。因此,公共艺术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譬如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中有德国企业家马克斯(Marx)、弗里克(Flick)和马尔佐纳(Marzona)的收藏捐赠;最近,柏林画廊(Berlin Gallery)接受了Gasag收藏捐赠,这些重要的私人收藏弥补了机构经费的不足。有句很生动的话形容这样的关系:“柏林‘收藏’收藏家(Berlin collects collectors)”。
另一种支持美术馆收藏及展览的方式是联合赞助的方式,如新国家画廊拥有超过1500位赞助人,他们共同向美术馆出资,2004年纽约MoMA200件现代艺术精品来到柏林新国家画廊展出正是得益于这种形式的资助,这个展览吸引了超过100万观众的参观。
在柏林还有一种公共组织叫艺术协会(Kunstvereine),它们的定位是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接触艺术的场所,以及创造多种形式讨论艺术和社会话题。艺术协会认为自己对社会是负有责任的,因此相对于大型的政府艺术机构更注重知名艺术家的定位,艺术协会可以尝试更实验性的艺术方向。
1969年成立的新柏林艺术协会(Neuer Berliner Kunstverein),首要关注交流与对话,包括艺术人士和公众间的对话,以及艺术协会的工作人员与观众的对话。除了举办展览外,新柏林艺术协会提供免费出借其艺术图书馆中四千多件上世纪和本世纪世界各地艺术作品的机会。图书馆文献阅览室中收藏有超过1000多张艺术视频。“新柏林艺术协会的工作是为了激发批判性的思考。在以智力参与文化进程的背后,是反对将文化视为消费产品的思想。”新柏林艺术协会的总监Marius Babias说。协会同时为柏林艺术大学的年轻艺术家提供艺术项目的短期展示空间。
在新柏林艺术协会成立之后不久,1969年6月13日,新造型艺术协会(Neue Gesellschaft Fur Bildende Kunst)也成立了。草根性质的自我组织结构是新造型艺术协会和其他艺术协会不一样的地方,位于Kreuzberg区的展览空间中的项目都是由协会成员自行策划。“我们希望推进艺术的边界,将其他学科带进艺术领域,鼓励艺术家尝试解决新问题。”新造型艺术协会总监Leonie如是说。
著名的当代艺术中心KW(Kunst-Werke-Institute)同样也是一家艺术协会,通过展览和论坛来发展艺术理论。KW创建于1991年,由非常活跃的年轻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发起,Klaus同样是柏林双年展的发起人之一。现在KW已经是拥有2000平方米的5层展览空间。通过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的合作,KW比其他柏林的当代艺术机构更加国际化。
一些由私人设立的项目空间同样活跃在柏林,譬如由建筑师Ingo Pott、设计师Marc Naroska和摄影师Stephan Erfurt创办于2000年的空间C/O(国际视觉对话论坛),几乎都由私人资金支持,只有展览项目可以申请公共基金。在这样的私人空间中,关注的对象集中于正生活创作于柏林的艺术家。
文化政策
推广提升文化在德国首先是一项国策。而作为首都,柏林的艺术机构理所当然地获得联邦基金的支持。2007年,首都文化基金(Capital Cultural Fund)建立,用以单独扶持柏林的艺术项目。2010年,首都文化基金拥有986.6万欧元,纯艺术及相关项目得到了80.4万欧元的支持。
纯艺术得到的支持占联邦政府的文化支出中最小的部分,排在歌剧和舞蹈、博物馆和纪念性文化设施、音乐、文学和图书馆之后。在柏林,艺术家得到的最主要的支持是“工作室租赁项目(Ateliermietprogramm)”,项目本身提供368个工作室可供艺术家使用。每平方米的价格是每月3到4欧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组织自发提供工作室,因此整个“工作室租赁项目”一共有大约700间艺术工作室。
除此之外,柏林联邦政府每年有2个艺术奖金:汉纳·贺赫奖(Hannh Hoch)30,000欧元,以及柏林艺术奖45,000欧元。2010-2011年的文化预算还有60万欧元支持艺术博物馆的发展。除了州联邦政府以外,柏林十二个区的联邦政府也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分,也催生出很多其他的支持方式,譬如上院经济部正在把工作向文化产业特殊基金的发展方向推进,其中包括支持艺术市场。柏林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 Berlin)自2009年起向创意产业投放贷款,画廊也可以申请。柏林全国画廊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alleries in Berlin)也以资金形式支持柏林的艺术博览会及参展画廊,甚至柏林的画廊参与国际艺术博览会时也能申请支持。
个人及公司赞助支持
个人和公司的赞助支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的支持是购买艺术品,间接的支持譬如对于展览空间的赞助。德国博彩基金会(Deutsche Klassenlotterie)在柏林非常重要。2009年,博彩基金为“柏林艺术协会”拨款83.4万欧元,为“新造型艺术协会”(Neue Gesellschaft fur Bildende Kunst)拨款68.1万欧元。对这两个机构来说,这就是他们一整年的预算。他们还为KW、森林湖之屋(Haus am Waldsee)和贝瑟尼艺术家之家(Kunstlerhaus Bethanien)支付了大楼的清洁费。2008年,有28件总计价值250,000欧元的艺术品被博彩基金会购买,并且捐赠给了柏林画廊、市立基金会博物馆(Stiftung Stadtmuseum)、新柏林艺术协会和铜版画陈列馆(Kupferstichkabinett)等几家博物馆。在私人赞助下,Wedding地区的Uferhallen艺术区建立了,工作室的租金是4欧元/平方米,并不比政府的工作室租赁项目价格高。
总结:对柏林的建议
柏林文化艺术现状的特点在于它的多样性,从古典音乐到现代电子乐到对城市空间的各种设计可能性。相比其他艺术大都会,柏林有廉价的空间,大多数区域的生活消费甚至低于德国其他城市。一个描述这种状况的著名的说法是“贫穷但性感”。与此状况相关联的一个政策就是,这个城市充分抓住了短期机会而忽略了长期的愿景,柏林的经济背景导致大的工程往往无法实现。当代艺术要发展得好,就不能仅仅把它作为功能性的政治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部分,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第一个建议的行动是,把当代艺术视为独立于又支撑政治进程的发展方向。
柏林的艺术产业并没有强大到让政府视之为独立的产业,柏林的艺术市场提供了6600多个职位,这并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柏林的艺术交易量也不能和伦敦、纽约相媲美,可以说当代艺术对柏林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当代艺术为柏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活跃的当代艺术为这个城市带来可国际声名。因此,第二条建议就是考虑将当代艺术视为柏林的重要文化资产,而不能简单套以纯商业的盈亏计算模式。
当代艺术发展建立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些先锋艺术家和画廊家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成为柏林的弱点,即一些参与者有时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前面,而没有看到群体的利益为艺术发展创造的新的可能性。因此,第三条建议是,柏林当代艺术的发展计划必须以10年为期来制定目标。
目前当代艺术的参与者们通过非正式的网络联系着——工作、艺术博览会或者个人关系,即使是圈内人对很多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因此,第四条建议是,加强当代艺术从业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文章谁写的阿?中国人写的还是翻译过来的?也不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