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博物馆
乌托邦不在此地,而在他乡。



乌托邦在时间的向度上一个是指向过去,一个是指向未来,在中国儒家的意识形态中,三代以上的时代是中国的大治而至善的时代,这是指向过去的乌托邦,它成为历代政治状况的一个标准,善治则必以尧舜比类,而这个标准似乎是永远不能达到的,权力更替不诉诸武力争夺,而是以道德自律的禅让,人民以道德的教化而和谐共处。而三代以下的政权更替莫不以武力定夺,道德教化却不能挽救每朝每代最后颓败腐烂的政治制度风气,朝代更替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什么不同,在中国的历史逻辑中,三代的典范成为不可复制的至高无上的榜样,也就是一个远古的乌托邦,以至于到了清末戊戌变法,康有为还需要托古改制,虽然他的榜样是西方列强,仍然要以孔子之名去变法。《道德经》的乌托邦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成为这种乌托邦的经典图象,而桃花源是真实还是杜撰皆无从考证,今天的北欧国家颇似小国寡民,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的了。基督教的乌托邦是天堂,此时是痛苦和罪恶,此生的赎罪会换来死后飞往天堂的机票,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虔诚的教徒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在死后所去的极乐之地。宗教对此生此地皆以为是痛苦之樊篱,罪恶之桎梏,是需要离弃之地,离弃此生才能进入终极的幸福和解脱。
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怀着对财富的渴望,对工业文明的自信,把世界带入了他的历史逻辑,而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想象不是在过去,而是在未来,他们坚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曙光,人可以在地上建立一个理性,富庶,文明的社会,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人间的天堂,他们相信这个天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这样的乌托邦理念催生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现代社会形态模式,20世纪就是这两种社会模式在全球衍生和竟争,而这个乌托邦的世纪在人类的历史中是文明的暴力最盛的世纪,在乌托邦的感召下牺牲和杀戮最多的世纪,从苏联的肃反,德国的第三帝国,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日本的东亚共荣圈,到中国的文革,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无不是乌托邦的信念下的屠杀和迫害,时至今日,共产主义模式基本已告落幕,资本主义模式也举步维艰,人类的乌托邦想象再难去构想国家政治宏图,而转寄于技术的变革,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较早的对信息乌托邦的预言性描述,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则已经勾勒出了这个乌托邦的规划蓝图,今天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的必须品,信息网络在改变我们的宏观社会生活和微观的生活习惯,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乌托邦里,然而,我们幸福吗?





乌托邦在空间的位置永远是在远方和彼岸,而不是在此地,当马可波罗的游记描述的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如天堂般的地方,而元朝是中国最黑暗的王朝,短短几十年就民不聊生而覆灭。当许多中国人在文革惨烈的斗争中战战兢兢苟全性命,或不堪凌辱而自杀,或因言获罪而被处决的时候,欧洲美国的年轻人赋予了文革极为浪漫而诗意的乌托邦意向,而在文革的感召下颠覆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度过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后对西方国家的丰富的物质想象也赋予了一种乌托邦的热情,电视,录音机,洗衣机,冰箱,私人汽车,超级市场,中产阶级趣味的家庭陈设,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从国外带回来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稀奇的珍品。而安东尼奥尼米开朗基罗在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中说他来到了一个纯净的地方,而很快又会回到污浊的空气中去。而今天,中国的空气是污浊的,很多小资会去意大利度假,因为那里有干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蔚蓝的天空。乌托邦不在此地,而在他乡。
全球化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概念,而全球化的事实却一点不乌托邦,当IPHONE成为数字电话的图腾,苹果超过微软成为全球第一时,中国制造iphone的工人们却一个接一个的跳楼自杀。
消费社会把我们的个人乌托邦情结都加工成产品,供我们消费,如果你喜欢自然,你可以去旅游,跟团,自助,户外,丛林探险,甚至登珠峰,去太空都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肌肉男或苗条女,有健身俱乐部,有瑜伽馆,有美容医院,有专业的健身指导,有专业的美容医生,你可以抽脂,拉皮,削骨,隆胸,垫鼻,打肉毒素,打激素,你可以把自己变成范冰冰,也可以把自己变成迈克尔杰克逊。你不想做男人,想做女人,或做女人做腻了,想变男人,都没问题,都有专业的人士为你服务。迪斯尼乐园是一个乌托邦意向的乐园,梦境,幻境,探险,童话,神话,你可以在高压水龙的人工降雨中疯狂恣意,在过山车的呼啸中旋转迷乱,但是事实上这个乐园是一个娱乐工业流水线,我们都是流水线上的被动消费者,我们被卡在座位上,路线,程序都是设计好的,你不用动脑筋,不用做任何动作,流水线上几十秒,几分钟走完后就下去换另一拨人。这与其他消费领域是同样的逻辑:你不需要自己想,有人帮你想好了,你照做就行了。翻开一本时尚杂志,它们告诉你你该怎样穿衣服,怎样化妆,怎样装修自己的客厅卧室卫生间,怎样喝葡萄酒,怎样吃法国大餐,开什么车拉风,怎样在职场讨上司的开心和与同事相处,怎样排解失恋的痛苦,怎样诱惑你喜欢的人,怎样调情,怎样前戏,怎样高潮⋯⋯怎样在离婚时保住自己的财产,每一个细节都有典范和榜样。我们在消费指导下生活,我们挣钱,花钱,再挣更多钱,花更多钱,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你活着,但是不存在。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杀人如麻,你可以成为帮主,你可以与很多人偷情,你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切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你是一个角色,或者说消费者,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只是坐在电脑前,用手指在键盘上运动,这是我们避开现实生活的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你存在,你也不存在。
乌托邦不在此地,而在他乡。



乌托邦在时间的向度上一个是指向过去,一个是指向未来,在中国儒家的意识形态中,三代以上的时代是中国的大治而至善的时代,这是指向过去的乌托邦,它成为历代政治状况的一个标准,善治则必以尧舜比类,而这个标准似乎是永远不能达到的,权力更替不诉诸武力争夺,而是以道德自律的禅让,人民以道德的教化而和谐共处。而三代以下的政权更替莫不以武力定夺,道德教化却不能挽救每朝每代最后颓败腐烂的政治制度风气,朝代更替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什么不同,在中国的历史逻辑中,三代的典范成为不可复制的至高无上的榜样,也就是一个远古的乌托邦,以至于到了清末戊戌变法,康有为还需要托古改制,虽然他的榜样是西方列强,仍然要以孔子之名去变法。《道德经》的乌托邦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成为这种乌托邦的经典图象,而桃花源是真实还是杜撰皆无从考证,今天的北欧国家颇似小国寡民,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的了。基督教的乌托邦是天堂,此时是痛苦和罪恶,此生的赎罪会换来死后飞往天堂的机票,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虔诚的教徒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在死后所去的极乐之地。宗教对此生此地皆以为是痛苦之樊篱,罪恶之桎梏,是需要离弃之地,离弃此生才能进入终极的幸福和解脱。
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怀着对财富的渴望,对工业文明的自信,把世界带入了他的历史逻辑,而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想象不是在过去,而是在未来,他们坚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曙光,人可以在地上建立一个理性,富庶,文明的社会,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人间的天堂,他们相信这个天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这样的乌托邦理念催生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现代社会形态模式,20世纪就是这两种社会模式在全球衍生和竟争,而这个乌托邦的世纪在人类的历史中是文明的暴力最盛的世纪,在乌托邦的感召下牺牲和杀戮最多的世纪,从苏联的肃反,德国的第三帝国,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日本的东亚共荣圈,到中国的文革,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无不是乌托邦的信念下的屠杀和迫害,时至今日,共产主义模式基本已告落幕,资本主义模式也举步维艰,人类的乌托邦想象再难去构想国家政治宏图,而转寄于技术的变革,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较早的对信息乌托邦的预言性描述,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则已经勾勒出了这个乌托邦的规划蓝图,今天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的必须品,信息网络在改变我们的宏观社会生活和微观的生活习惯,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乌托邦里,然而,我们幸福吗?





乌托邦在空间的位置永远是在远方和彼岸,而不是在此地,当马可波罗的游记描述的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如天堂般的地方,而元朝是中国最黑暗的王朝,短短几十年就民不聊生而覆灭。当许多中国人在文革惨烈的斗争中战战兢兢苟全性命,或不堪凌辱而自杀,或因言获罪而被处决的时候,欧洲美国的年轻人赋予了文革极为浪漫而诗意的乌托邦意向,而在文革的感召下颠覆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度过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后对西方国家的丰富的物质想象也赋予了一种乌托邦的热情,电视,录音机,洗衣机,冰箱,私人汽车,超级市场,中产阶级趣味的家庭陈设,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从国外带回来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稀奇的珍品。而安东尼奥尼米开朗基罗在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中说他来到了一个纯净的地方,而很快又会回到污浊的空气中去。而今天,中国的空气是污浊的,很多小资会去意大利度假,因为那里有干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蔚蓝的天空。乌托邦不在此地,而在他乡。
全球化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概念,而全球化的事实却一点不乌托邦,当IPHONE成为数字电话的图腾,苹果超过微软成为全球第一时,中国制造iphone的工人们却一个接一个的跳楼自杀。
消费社会把我们的个人乌托邦情结都加工成产品,供我们消费,如果你喜欢自然,你可以去旅游,跟团,自助,户外,丛林探险,甚至登珠峰,去太空都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肌肉男或苗条女,有健身俱乐部,有瑜伽馆,有美容医院,有专业的健身指导,有专业的美容医生,你可以抽脂,拉皮,削骨,隆胸,垫鼻,打肉毒素,打激素,你可以把自己变成范冰冰,也可以把自己变成迈克尔杰克逊。你不想做男人,想做女人,或做女人做腻了,想变男人,都没问题,都有专业的人士为你服务。迪斯尼乐园是一个乌托邦意向的乐园,梦境,幻境,探险,童话,神话,你可以在高压水龙的人工降雨中疯狂恣意,在过山车的呼啸中旋转迷乱,但是事实上这个乐园是一个娱乐工业流水线,我们都是流水线上的被动消费者,我们被卡在座位上,路线,程序都是设计好的,你不用动脑筋,不用做任何动作,流水线上几十秒,几分钟走完后就下去换另一拨人。这与其他消费领域是同样的逻辑:你不需要自己想,有人帮你想好了,你照做就行了。翻开一本时尚杂志,它们告诉你你该怎样穿衣服,怎样化妆,怎样装修自己的客厅卧室卫生间,怎样喝葡萄酒,怎样吃法国大餐,开什么车拉风,怎样在职场讨上司的开心和与同事相处,怎样排解失恋的痛苦,怎样诱惑你喜欢的人,怎样调情,怎样前戏,怎样高潮⋯⋯怎样在离婚时保住自己的财产,每一个细节都有典范和榜样。我们在消费指导下生活,我们挣钱,花钱,再挣更多钱,花更多钱,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你活着,但是不存在。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杀人如麻,你可以成为帮主,你可以与很多人偷情,你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切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你是一个角色,或者说消费者,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只是坐在电脑前,用手指在键盘上运动,这是我们避开现实生活的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你存在,你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