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附近艺术区/180平米工作室出租
发起人:compress  回复数:0   浏览数:2223   最后更新:2011/03/20 23:28:39 by compress
[楼主] 叮当猫 2011-03-20 23:28:39
展览日期:2011年3月20日-2011年5月3日
展览馆:民生现代美术馆
艺术家:刘韡
策展人:郭晓彦
主办方:民生现代美术馆

正值超级月亮“大闹”地球之日,刘韡用他四处收集来的建筑废料“大闹”民生美术馆。
进入展厅大门,视觉的第一落点在用废书废报纸夯实后切割雕刻出来的“城市”上,好像一艘漂浮或者搁浅了的大船,切削的纸屑厚厚的落在错落的书页表面。视觉的第二落点在刘韡用废木箱包裹起来的门廊,直耸到顶,非常惊人,刘韡自己的解释是门口原本有柱子,所以用这些东西把它包了起来。

转进废木箱包裹出来的门口,是“三部曲”之“黄金分割”。早在开幕式之前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就说刘韡这次是在“改造美术馆”。“黄金分割”这一间,两侧贴近天花板的墙壁被用废木条贴了两条粗粗的直线,地板中央铺了面积庞大的铁板,上面是四个柜子,一个比一个高,每一个都可以遮蔽前面一个。

所有人都认为刘韡在展厅视觉布置上非常精到,不光是他用材料让民生美术馆几乎变了个模样,还在于,从一个厅向另一个厅转折的小空间里,他也相当认真地进行布置。

“仅仅是个错误”的展厅里,有大家在上海双年展上看到过的大型装置,它们所使用的材料,就是废弃的门框、窗框、木条、木板,以及少量的铁板钢板。这些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建材,被重新切割搭建,高耸入顶,体量庞大,好像一群密集盘踞含义暧昧的怪兽,木条木板上的破损和生锈的铁钉都被保存,在重新组建时被用长短不一的铁条螺帽穿插固定。

出了这个大厅,转折的小厅里放着一大根被切割过的原木,铁条穿膛而过,一端贴着一大块斑驳的圆铁。

每个展厅都有题为《冥想》系列的布面油画,颜料很厚,有观众好奇地用手指按了按,还是软的。

很多人对展厅墙壁上通穿而过的木条和边缘粗糙的黑线表示赞赏,刘韡说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整个墙壁就软掉了。”

另一部曲是“开门”,是声音装置,地面上叠放着几组老旧的电视机,随着噼啪噼啪响亮而单调的开机关机声,屏幕上出现一条发亮的直线又立刻一闪归于沉寂。

来宾很多,夹杂着专门从北京飞过来的艺术界人士。这个展览在对材料的使用和对整体视觉上的把握均被大家所称道。有些在展览前来看过布展现场的人说,更喜欢布展中的感觉,让人猜测,给不同的人以某种不能确定的预期,完成之后,就像是一个被固定的结果了。这也正是此前“未来的节日”召集的刘韡个展座谈上的一大议题——为什么作品一进美术馆展出就被固定死了?如何打破这个美术馆魔咒?










[沙发:1楼] 叮当猫 2011-03-20 23:22:02

















[板凳:2楼] 叮当猫 2011-03-20 23:31:50



















[地板:3楼] 叮当猫 2011-03-20 23:39:43











[4楼] 叮当猫 2011-03-20 23:45:43









[5楼] 叮当猫 2011-03-20 23:52:41









[6楼] 叮当猫 2011-03-21 00:08:25





























[7楼] 叮当猫 2011-03-21 00:16:22











[8楼] 叮当猫 2011-03-21 00:33:08

























[9楼] 叮当猫 2011-03-21 00:37:28
刘韡布面油画《冥想》系列的细部







[10楼] 叮当猫 2011-03-21 00:42:54











[11楼] guest 2011-03-21 09:46:11
原来是个懂点几何的木匠啊
[12楼] 叮当猫 2011-03-21 12:52:51
来自微博上的现场图




人潮济济呀
[13楼] 叮当猫 2011-03-21 12:57:25
@民生美术馆:

严培明



高士明和陈文波



@民生现代美术馆:《三部曲:刘韡个展》开幕式现场!好多老熟人哦! @阿特姥姥 @刘韡 @刘建华 @秦思源 @施勇 @严培明 @没顶公司MADEIN @高世明 @周铁海


@民生现代美术馆:《三部曲:刘韡个展》开幕式现场!你有发现这张现场图里的亮点吗?哈哈 @刘韡 @徐震 @周铁海 @郭晓彦 @没顶公司MADEIN


@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开幕前,刘韡老师正在为本次展览的志愿者认真地讲解自己的作品
[14楼] guest 2011-03-21 14:32:35
转自《i时代报》

刘韡:任何理解和我无关



即日起到5月3日,“三部曲:刘韡个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刘韡过去两年来的创作将在此呈现。

刘韡是少有的对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有意见的艺术家,虽然展厅也是方方正正的“白盒子”,屋顶有窗洒下天光,他还是觉得空间不够理想,“太软了”。为此,他像个装修包工头那样,在展厅的墙壁上装上木质的“装饰条”,给墙角打上黑线,让空间显得更加挺括,形成他理解的某种空间顺序,以便“把作品引进来”。

刘韡的此次展览将由大型装置、雕塑和绘画作品构成。

一捆捆被压得结结实实的报刊书籍,切割出鳞次栉比的楼群,像一个城市模型。楼群的每个楼顶都是一片残存的书页,也是一个进入这个“城市”的狭窄的阅读窗口,只是中文、英文、日文的文章被割得章句零落,只有片段而没有连贯的表意,让人莫名其妙。刘韡介绍说,刚开始创作时,他设想可在俯瞰楼群时看到一篇连贯的文章,后来觉得太刻意就放弃了。

一旦觉察到有被归纳为“观念艺术”的可能,刘韡就会回避,这在他另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

参观过刚闭幕的上海双年展的观众,对于摆放在一楼展厅的刘韡作品应该都有印象。那是一堆奇形怪状的木结构装置,由废弃的门框、木板和闪亮的螺丝螺帽组成。它们看起来更像一群建筑,有的像教堂那样有着哥特的尖顶和层叠的门廊,有的看起来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技感”,像从当年某本科技杂志封面上翻建出来的……无一例外,不知道有什么功能。

刘韡本人也表示不甚清楚——他似乎比较排斥阐释自己的作品。他说,一开始他只是想把一堆平整方正的木条,用螺丝螺帽紧凑地固定起来,成为一根很致密的木柱子,让人看到便能体会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流逝和付出的劳作,而不是去猜测“观念”。

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展览现场他的另一件作品中。那是一截躺倒在地面上的树干,被锯成两截,又被用螺帽螺丝连接起来,还配上了钢铁底座。刘韡也称,这不指代什么,“你们可以自己去理解,任何理解和我无关。”

我们是谦虚的一代

你什么时候开始做艺术的?

刘韡:真正开始做是在毕业以后,1996年。

那时候作品的风格是什么样的?

刘韡:就是油画,自己理想的一些东西,不属于表现主义,但是有形象。

你是怎样从这种绘画走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种风格的呢?

刘韡:在1996-1998年那个阶段,是刚毕业的一个过渡阶段,一边画画,同时也在想各种方案;1998-1999年就开始做现在的装置、录像之类的东西。

最早是录像装置。一般都是关于身体,特别感性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想法,非常感性地在做一些东西,基本上是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东西,因为很年轻,只有冲动。

你对你这一代艺术家是怎么看的?

刘韡:上一代艺术家的成长阶段是价值观在变动的时等我们成长的时候,什么样候,

什么的价值取向、价值观都有,样的人都有,非常开放。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代人相对上面那

态度不是很清晰,价一代而言,值观也不是很明确。但是我觉得会越变越好,我接触的同代人都有这个想法,都是有很强烈的这种感觉。我觉得会更好,会更多元。

你觉得你们这一代人是乐观的一代,还是幻想破灭的一代?

刘韡:我觉得是很谦虚的一代,特别谦虚,这种谦虚来自于突然间接触这么多以前所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比如上一代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东西,突然间放开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地张扬;比我们小的一代,他们早就完全深入其中,我觉得他们都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张扬一点。相对来讲,我们这一代人是谦虚的一代。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作品?

刘韡:没法定义,不知道怎么定义。

你的创作领域横跨了影像、装置、绘画、现成品等等,你是怎么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的?

刘韡:其实不需要串联。

我并不是先有了材料和手段才去想做什么,而是有了想法之后再去想用哪种方式表达精确。

其实我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东西,当我做一个风格的东西的时候,做到一定程度就不存在问题了,会很顺手地把它做好。

比如,做切的或者反物质这一类的作品,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任何障碍和问题了。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没法做了,因为它是没有问题的,已经死了,所以必须得改变一种感觉,我要让自己保持在不稳定的状态,这样才会拥有一种活跃的、有生命力的感觉。

我在不断地修正自己

有人说,你是中国的艺术家中是少数几个不断扼杀自己风格的。

刘韡:其实底下的东西还是有的,因为我不能用一个表面的东西——比如有很多人是用一种形象、一种标志——来界定自己的作品,说明自己的作品是有风格的,自己有自己的观点,但其实这个标志并不代表这种观点,而最根本的一些想法才能代表你的观点。

就如同在物理学里,当一个结构很稳定的时候,它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东西,但当破坏了它的结构,它的分子又开始运动起来的时候,它才会充满了活力、充满生命力,这样我的创作会很有意思。

你觉得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什么艺术家的启发,或者是有没有和你比较接近的艺术家?

刘韡:很多,比如安迪·沃霍尔,因为我最早听的一个真正的讲座是讲安迪·沃霍尔。我刚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在美院附中,刚进学校就有一个人过来讲安迪·沃霍尔,所以受他的影响很大。其他的也有很多。

电影、文学、科学谈论未来,谈论宇宙都很多,但是美术比较关注过去、现在当下或者是故事性的东西,对没有发生的或者看不见的东西一般都很少会触及到。

刘韡:对,有人说艺术家的工作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工作,我觉得根本不是,完全不应该有创造力,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创造出东西,只是在看这个社会,看过去,然后想到很多问题。可能创造出一些问题?我觉得也不是。有创造力的人应该是科学家,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有想像力吗?

刘韡:想像力可能也没什么有吧,你只要看,把你看到的东西,想一下就可以了,基本上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你回答了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的问题。

刘韡:肯定不是有创造力的一个工作。

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挺感兴趣,就是对视觉看不见的东西,美术是不是可以触及到,比方说对时间、空间、未来、宇宙,这些没有具体形状的、看不见的东西的反应,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

刘韡:(美术)就是对现有东西的一个认识方式,我理解最多是对一个现有的东西的一个方式,对社会、对现状或者对生存,只能是这样的一个工具,不会再去深想,因为不可能有这个能力。

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刘韡:不知道,也没法去想这个问题。

为什么?

刘韡:这个不受我的系统控制。

那你系统里的问题是哪些问题?

刘韡:我其实挺个人化的,在不断地修正自己,而且不断地把这个东西变得简单,剥离越来越简单,我想搞明白我掉,或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不太会去想。

□文/桑 斯

刘韡

197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当代市场关注度很高的青年观念艺术家之一,以具有尖锐社会讽刺意味和醒目视觉形象的大型装置闻名,同时涉足摄影、绘画、雕塑等领域。
[15楼] guest 2011-03-21 14:39:21
转自http://www.fziw.com/zx/view/id-17825

故意不确定,是一种创作策略

“三部曲:刘韡个展”周日在沪开幕 展示艺术家近两年来的作品 刘韡似乎有一种使用得很娴熟的技巧,以确保比别人更聪明 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厅里很多三合板、废门框之类的廉价材料堆放其中,一堆奇形怪状的木结 ...

“三部曲:刘韡个展”将于3月20日到5月3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年轻艺术家刘韡过去两年来的创作,将在此次展览中呈现。该展览是民生现代美术馆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的项目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对于刘韡这样很早就参加,并不止一次参加过上海双年展的艺术家来说,虽则年轻却从不缺乏展览机会。

  刘韡的布展姿态颇为吸引人。离展览开幕还有两天,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厅里像一个工地,很多三合板、废门框之类的廉价材料堆放其中,切割三角铁的声音无比刺耳,然而作品已完成的那些部分则显示出密集的手艺。刘韡是少有的对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有意见的艺术家,虽然展厅也是方方正正的“白盒子”,屋顶有窗洒下天光,他还是觉得空间不够理想,“太软了”。为此,他像个装修包工头那样,在展厅的墙壁上装上木质的“装饰条”,给墙角打上黑线,让空间显得更加挺括,形成他理解的某种空间顺序,以便“把作品引进来”。

  虽然还在布展阶段,但作品基本都已布局成型,此次展览将由大型装置、雕塑和绘画作品构成。一捆捆被压得很结实的报刊书籍,切割出鳞次栉比的楼群,像一个城市模型。楼群的每个楼顶都是一片残存的书页,也是一个进入这个“城市”的狭窄的阅读窗口,但中文、英文、日文的文章被割得章句零落,只有片段而没有连贯的表意,让人莫名其妙。刘韡介绍说,刚开始创作,他设想可在俯瞰楼群时,看到一篇连贯的文章,后来觉得太刻意就放弃了。一旦觉察到被归纳为“观念艺术”的可能,刘韡就会回避。这一点,在他另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

  参观过刚闭幕的上海双年展的观众,对于摆放在一楼展厅的刘韡的作品应该都会有印象。那是一堆奇形怪状的木结构装置,由废弃的门框、木板和闪亮的螺丝螺帽组成。它们看起来更像一群建筑,有的像教堂那样有着哥特的尖顶和层叠的门廊,有的看起来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技感”,像从当年某本科技杂志封面上翻建出来的 无一例外,不知道有什么功能。刘韡本人也表示不甚清楚——他似乎比较排斥阐释自己的作品。他说,一开始他只是想把一堆平整方正的木条,用螺栓螺帽紧凑地固定起来,成为一根很致密的木柱子,让人看到便能体会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流逝和付出的劳作,而不是去猜测“观念”。但出于一些很“愚蠢的推理”,做着做着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是什么推理,他不愿意说出来。不言说,可能是他的一种策略,不愿意被自己的言说框死,而“假装”给别人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这肯定会导致各种误读。比如,在一些艺术网站上就有人认为,刘韡的这组作品是对中国这些年来大面积拆迁的隐喻。但刘韡解释,之所以使用废弃的门框,只是因为它的形状合适,并非因为它是门框。

  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展览现场他的另一件作品中。那是一截躺倒在地面上的树干,被锯成两截,又被用螺帽螺栓连接起来,还配上了钢铁底座。刘韡也宣称,这不指代什么。但保留了原始面目的树干、裁锯和拼接、钢铁零件、工具暴力,都是在当代艺术中耳熟能详的元素,现在混合这么多元素的一个作品却被创作者说成是“没有特别含义”,谁信呢?

  刘韡似乎有一种使用得很娴熟的技巧,以确保比别人更加聪明。他在作品中不断使用一些观点的蛛丝马迹,诱使别人去破解,同时或许还伴随着一种智力上的快感。他也声称,“你们可以自己去理解,任何理解和我无关。”但他也知道,面对他的作品,别人终将误入歧途。于是,最后,艺术家本人出面,否定了各种猜想,他仿佛说:“门框不是门框,树木不是树木,你们的理解都是因为过去的价值和命名,而我的一切是全新的。我才可以对我的作品进行命名,就像创世之初的上帝那样。”

  或许正因为如此,刘韡才会和艺术家汪建伟相谈甚欢。刘韡很谦虚地表示,聊天的时候汪建伟引经据典,自己则胡说八道。但的确,汪建伟和刘韡,分别可以被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不确定性”的理论鼓吹者和反复实践者。

  但显然不应该对刘韡产生故弄玄虚的误解,在过度阐释泛滥的当代艺术中,有人不愿意自我阐释总是特立独行的姿态。何况,他喜欢改变,反对符号。他说,一旦符号化了,也就死了,符号化的创作实在是“太可怕了”。
[16楼] guest 2011-03-21 20:01:49
回归了,并可以加个“超级手工艺”
[17楼] guest 2011-03-21 21:25:44
鲜活的构成
[18楼] guest 2011-03-21 21:58:35
好个简陋的木工房
[19楼] guest 2011-03-21 22:51:16
转自博客“理论车间”

1-我们喜欢拆迁。拆迁有理,因为拆迁有利,这是中国的当前现实之内的逻辑发条。

前天去看刘韦WEI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布展现场,所见所谈,更印证了我自己对此积下的很多想法。他的动土\拆迁\建造,是一种山寨式制造,其内在逻辑的发作,和技巧手法之新陈代谢,让人深深不安。我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建造和装修:除非这样看:艺术家敏感地体会和掌握了当代中国现实的制造之山寨逻辑,顺势将它用更精准的法式表达了出来,挖苦或警示我们。艺术家自己却说自己在做这些当代怪物时是觉得美的,是照着我们生活里已经存在的美,挑选和制作出这些其实很美但看上去很山寨的东西来的,哪怕通过野蛮拆迁和山寨修。这让我震惊!

对这事,我自己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的 黑格尔主义态度:这不好的现实仍是我们能到手的最好的现实。没有坏的复制品,甚至根本就没有复制品,一切新制品全是原作。欧美原版,日本高仿,中国和印度山寨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但是,面对这一切的山寨,面对这种山寨的强词夺理,面对种山寨的像癌细胞那样地越来越光鲜地挺出其泡沫,我们是应该抱什么态度态度?

有没有这样一种办法:制造出助剂,来让我们自己身上的病发作得更快一些,先将这种病变当作数学演算,让它走到结局,打上句号?或者像刘WEI那样,制造出很多的,山寨的描红本,让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染上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山寨逻辑先发作到这些被咒物上,将本来要王来邪缠我们的恶魔,先引到那些本本和块块上?

哪一种态度更可取呢:先使山寨的逻辑惯性走光,止住这种山寨白的进化,或仅仅白批判它?
[20楼] 王兴伟 2011-03-22 11:29:53
刘韡的脑子比一般人少跟弦(与之相对的是汪建伟多根弦)。所以他的思维更简单、猛、不容分说。引用郑国古的标题就是“猪脑控制电脑”。
刘韡把所有东西都压缩进他的美学,一种绝对美学,类似法西斯美学。
精确的形态拒绝理由。
刘韡的洁癖就像他的秃头,品味就像他的衣着。
[21楼] guest 2011-03-22 11:49:26
@策展人顾振清:刘韡有异禀,勇于挥洒并挥霍他与生俱来的敏锐而敏感。他总能超越常态而洞察人类本身那些细微而本质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也许正是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才催生了人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种种荒诞而又真实的非理性的生存处境。他似乎一贯异想天开,有过度的想象力。其实他一直在做的事具有内在的逻辑。

@策展人顾振清:不管是面对国内社会生活急速转型的现实,还是针对国际间不同文化力量对抗、博弈的加剧,刘韡特别关切特殊的社会现实与特殊人性的有趣关联,捕捉到人性在这种关联中脆弱而本能的反应,使作品充满感性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观众总能找到新的视角来反观自己,认知自身不易察觉的弱点和行为的盲目性。

以上转自新浪微博
[22楼] guest 2011-03-22 13:09:20
喜欢
[23楼] guest 2011-03-22 16:30:26
展览现场图片


[24楼] guest 2011-03-22 21:04:38
难得~~~看了觉得好开心。
[25楼] guest 2011-03-22 23:05:58
装修展啊
[26楼] guest 2011-03-23 00:33:52
批发
[27楼] guest 2011-03-23 04:42:54
集中显露刘对材料自身属性的秘密和转换魅力没有洞察力。
对工艺美校可以学到的几何构成进行放大和立体化过程中缺乏神性的形式上的感知力。
作品本身没有适度引导观众的联想方位,使展览臃肿浮躁,无码可解兼故弄玄虚之嫌。
不敢面对自己作品而进行口头上的阐释,对工作缺乏信心,丧失标的,显现自觉认识上的模糊和乏力,落下装修口碑。
匆忙上阵,解构了自己多年搭构的明快的认知系统得不偿失,拆开来分别参加群展尚可在策略上得分,放在一起啰嗦絮叨,如此兴师动众,,,。
[28楼] guest 2011-03-23 13:03:12
刘韡的脑子比一般人少跟弦(与之相对的是汪建伟多根弦)。所以他的思维更简单、猛、不容分说。引用郑国古的标题就是“猪脑控制电脑”。
刘韡把所有东西都压缩进他的美学,一种绝对美学,类似法西斯美学。
精确的形态拒绝理由。
刘韡的洁癖就像他的秃头,品味就像他的衣着。



集中显露刘对材料自身属性的秘密和转换魅力没有洞察力。
对工艺美校可以学到的几何构成进行放大和立体化过程中缺乏神性的形式上的感知力。
作品本身没有适度引导观众的联想方位,使展览臃肿浮躁,无码可解兼故弄玄虚之嫌。
不敢面对自己作品而进行口头上的阐释,对工作缺乏信心,丧失标的,显现自觉认识上的模糊和乏力,落下装修口碑。
匆忙上阵,解构了自己多年搭构的明快的认知系统得不偿失,拆开来分别参加群展尚可在策略上得分,放在一起啰嗦絮叨,如此兴师动众,,,。

[29楼] guest 2011-03-23 14:31:25
刘韡的这种类型的作品需要达到一定规模的体和量,否则容易被感受为奇怪的雕塑。如在松江的展览就是这样,在长征的好多了,虽然也是群展,空间很独立,作品“霸占”了空间并且与空间连结成一体。就像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不是数量庞大单体就会过于突出,而凸显不出形态背后的疯狂、武断和失控的逻辑推动力。
这种程序的实施以极简单的单元作为基本形态,最高级的规整的金属板同有钉子眼和斑驳油漆的木板条都可以作为这个形态,这个“基本形态”是一个被指向的抽象概念。

[30楼] 王兴伟 2011-03-23 14:33:10
刘韡的这种类型的作品需要达到一定规模的体和量,否则容易被感受为奇怪的雕塑。如在松江的展览就是这样,在长征的好多了,虽然也是群展,空间很独立,作品“霸占”了空间并且与空间连结成一体。就像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不是数量庞大单体就会过于突出,而凸显不出形态背后的疯狂、武断和失控的逻辑推动力。
这种程序的实施以极简单的单元作为基本形态,最高级的规整的金属板同有钉子眼和斑驳油漆的木板条都可以作为这个形态,这个“基本形态”是一个被指向的抽象概念。

[31楼] guest 2011-03-23 15:12:36
也许刘韡想的就是简单,他只是把他早期的绘画立体化了。哈哈,所以就没必要多说了。
[32楼] guest 2011-03-23 15:37:01
装置“开门”,是为绘画作品做道具的,美术馆的“装修”是为“雕塑”作品做道具。美术馆的问题是体制问题,这种物理的改变意义并不大。
[33楼] guest 2011-03-23 22:36:12
刘韡的脑子比一般人少跟弦(与之相对的是汪建伟多根弦)。所以他的思维更简单、猛、不容分说。引用郑国古的标题就是“猪脑控制电脑”。
刘韡把所有东西都压缩进他的美学,一种绝对美学,类似法西斯美学。
精确的形态拒绝理由。
刘韡的洁癖就像他的秃头,品味就像他的衣着。


刘韡比一般人少跟弦,汪建伟多一根弦,那邱志杰至少要多100根弦了
[34楼] guest 2011-03-23 23:03:17
兴伟同学,一个平面的画家看到立体的画家多少有点吃惊
[35楼] guest 2011-03-24 22:32:35

[quote]引用第34楼guest于2011-3-23 23:03:18发表的:
兴伟同学,一个平面的画家看到立体的画家多少有点吃惊...[/quote]

精辟!
[36楼] guest 2011-03-24 23:02:10

胡游一群傻子,玩魔方。国内土砸
[37楼] guest 2011-03-24 23:11:51
[quote]引用第30楼王兴伟于2011-3-23 14:33:11发表的:
刘韡的这种类型的作品需要达到一定规模的体和量,否则容易被感受为奇怪的雕塑。如在松江的展览就是这样,在长征的好多了,虽然也是群展,空间很独立,作品“霸占”了空间并且与空间连结成一体。就像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不是数量庞大单...[/quote]

王老师的判断很正确,但这样的要求太微妙了.我猜想刘伟的诉求不在此.他可能已从这样对待作品的要求中脱身,走向更宽广的地方.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出,但至少不这么追求一种精确性了吧.
[38楼] guest 2011-03-24 23:43:02






是这个意思?
[39楼] guest 2011-03-25 09:59:29
引用:“作品本身没有适度引导观众的联想方位”

错!引导的已经相当直白,看墙上的大字。再具体好吗?

三部曲:三个部分。

黄金分割:比例(比例的仪式)

仅仅是错误:切和组合(。。)

开、关:形象的出现和消失(。。)
[40楼] guest 2011-03-25 21:07:50

刘韡抄袭的太好了,真是有才华
你看看你认的老外“师父”的作品,不过人家可没收过你这徒弟!!

[41楼] guest 2011-03-26 01:17:47
伪当代的代表
[42楼] guest 2011-03-28 09:13:03
专程去上海看了,牛!
[43楼] guest 2011-03-28 23:30:22





Phoebe Washburn
Nothing's Cutie, 2004
Installation view, Zach Feuer Gallery
New York, NY
Mixed media
Overall dimensions variable




Phoebe Washburn
An American Pool, 2001-2002
Painted cardboard, locker, garbage can and powercord
Overall dimensions variable
[44楼] guest 2011-03-29 10:55:32
一个90年代的马丁,把刘为,王兴为,摸顶全干掉了。
[45楼] guest 2011-03-29 13:56:43
如果按刘鼎的等级,这根本不算什么。

刘鼎向来都是抄White Cube里红人名作,看不见是不可能的。刘韡只是与不知名艺术家撞了相同材料。
[46楼] guest 2011-03-29 15:19:30
中国当代艺术的初级阶段:投机、模仿、操作、骗钱……
[47楼] guest 2011-03-29 16:10:16
马的,全是猪脑,这也叫撞车?
你们除了拆台,还会什么?
[48楼] guest 2011-03-29 18:42:42
你够这 狗胆 抄袭人知名的么,不太红的艺术家好歹也是原创,抄袭就是抄袭, 材料、对称的几何结构,一模一样,只不过把人家的放大点罢了,别在这混世骗钱了,民生美术馆真是太惨了
[49楼] guest 2011-03-29 21:24:10
我就是因为怕别人说我抄就不敢画竹子也不敢画金鱼。但我看到连黄老师的火车都被说得和张同学的火车一样,我就后悔放弃艺术只发帖子的生涯。
[50楼] guest 2011-03-29 22:47:47
黄老师那不是在抄张同学,而是黄老师看这两年做火车的人这么多,都没做好,舍身取义,再做个更不好的,给大家下个台阶。

看一回邱安雄的火车,40万卖了,觉得牛B,第二回看上双门口,怎么又是你?第三回张同学火车废墟,化成灰我也认得你,第四会连黄大师都做火车了,怎么总是你?

火车感觉压力很大,还真别不信邪,都是被张老师附了体。有种谁再来做个火车,让大家高兴一下?
[51楼] guest 2011-03-29 22:56:52
刘韡的创作是用低技术手段造成一种高科技形式感,伪高科技,伪科学怪物,是有一贯线索,从陶瓷罐飞船就开始延续的。

楼上的图是马赛克效果,更象装饰画,跟韩国人摆积木似的,没觉得有什么意义上的一致。
[52楼] guest 2011-03-29 23:19:25
要知道撞车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任何作品都可以找到别人使用过类似的手法。只要不是摆在眼前明抄,尤其是抄大牌艺术家,并试图获得名利就好。如果用了相同题材,只要拓展出不同的意义或新的理解方式,最起码别被别人撞飞就好。
[53楼] guest 2011-03-30 00:28:08

[quote]引用第52楼guest于2011-3-29 23:19:26发表的:
要知道撞车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任何作品都可以找到别人使用过类似的手法。只要不是摆在眼前明抄,尤其是抄大牌艺术家,并试图获得名利就好。如果用了相同题材,只要拓展出不同的意义或新的理解方式,最起码别被别人撞飞就...[/quote]

您是说我又可以回去画金鱼和竹子了? 呵呵。


[54楼] guest 2011-03-31 15:13:59
还敢放图呢?抄成这样了都,臭 不 要 脸 的
[55楼] landl 2011-03-31 16:39:34
仅仅是个错误 展厅现场


 
 

 
 

 
 

 
 

 
 

 
 



开/关 视频
[wmv=314,2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1MDQwNDY4/v.swf[/wmv]

开/关 局部视频
[wmv=314,256,1]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1MDQwNzQ0/v.swf[/wmv]


[56楼] guest 2011-03-31 18:22:44
就他妈的躲在暗处叫嚣,有点建设性的说法啊,一帮小人
[57楼] guest 2011-03-31 19:52:37
有几个木料作品是把管怀宾的装置给立起来了,刘大师全世界通抄
[58楼] guest 2011-03-31 22:00:47
祖宗来了。这个无知的圈子,怎会有自知的艺术家呐。
马丁• 基彭柏格(Martin Kippenberger)— 当代艺术中的神话

在萨奇的开幕展中,最大的赢家是已故的艺术家家马丁• 基彭柏格(1953-2004)。他生前一直很失意,曾经是不成功的小说家、演员、音乐家、夜总会老板,但是他从没有丧失过对自己的信心,他相信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杰出的。在他英年早逝8年之后,他的艺术终于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认可,终于进入了博物馆和艺术史的主流叙事中。他的成功再次重复了只有凡高那个时代才有的悲情和神话。
基彭伯格是画家,同时也是观念艺术家。他对待艺术有一种自由随意的天真, 敢于揭穿现代艺术的所有神圣的光环和等级,从所有的层次上暴露它荒谬的功能紊乱。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博伊斯曾经说过 “人人都是艺术家” ; 基彭伯格则说: “艺术家都是普通人。” 他用绘画来嘲笑艺术的虔诚,破坏艺术史的确定性,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反讽性,比如《巴黎的酒吧》, 展示的是柏林的餐馆内部的一个场景,墙面上挂满了他自己和朋友们的作品。这些模仿各种前卫艺术流派的作品影射了现代艺术史上各种前卫艺术和他们所制造的短暂历史,嘲讽了艺术市场和明星机制所造就的无耻的自我吹嘘。




基彭伯格,1993, Oil on Cotton,212 x 382cm《巴黎的酒吧》

基彭勃格特别看重艺术家这个浪漫的头衔。即便是在上个世纪 80、90年代画家并不吃香的年代,他仍然把自己当作艺术世界的中心,毫无羞耻地自我推销,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中的英雄,一个悲喜剧中的游侠。他在巴西买下过一个破旧的加油站,并以纳粹战犯的名字命名。他曾建立过一个全球地下铁系统,在莱比锡和希腊的一个偏僻的地方分别建立了进出口,并在两地之间设立了很多通风口。在希腊的小岛锡罗斯,他模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大名,把一个弃置不用的角斗场建成了自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S。 他还曾买下里希特的一幅画,制成日常生活用的咖啡桌。对于基彭柏格来说,艺术不是关于尊重什么,而是关于放弃什么。
在整个艺术生涯中,基彭柏格一直在探索绘画存在的合理性,他从不间断地做画。作为画家,他有一种反叛的才能:拒绝被某种风格所认定,同时又显示了对于再现的独特理解力和画面驾驭能力。在1988年以来所做的系列自画像中,基彭柏格把自己画成一个身着肥大的白色内裤、大腹便便的沮丧空虚的形象,尽管他的头部被一个蓝色的气球所掩盖,还是令人想起毕加索的一幅著名照片。




基彭柏格,自画像,1988, oil on canvas, 200 x 240cm

基彭柏格、图伊曼斯等其他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在绘画中自由地吸纳了其它媒体领域(电影、摄影、评论、剧场、商业等等)的能量, 同时把空间透视、图像叙事、社会生活现实重新召唤回绘画当中,大大拓宽了绘画在未来的生存空间,对新一代当代画家特别是来自德国的绘画群体造成了深远影响。[21]

[59楼] guest 2011-03-31 23:14:01

真无知!现下国内最流行的,好好了解他到底怎么回事,别以为小圈子推崇就牛必了和大家不一样,他是你祖宗,别随便揪个老外给大家当祖宗
[60楼] guest 2011-03-31 23:28:36
这个马丁应该好好跟刘韡学学。
[61楼] guest 2011-03-31 23:40:01
因稀客买了他那张光屁股的作品,皮力马上将他推上威尼斯中国家馆,这个骗局就已经形成了
[62楼] guest 2011-04-01 16:54:05

[quote]引用第60楼guest于2011-3-31 23:28:37发表的:
这个马丁应该好好跟刘韡学学。...[/quote]

这个刘韡,王兴为,王因之流抄了多少,应该好好学学.也就呼游二比艺术圈的混混们
[63楼] guest 2011-04-01 16:56:34

[quote]引用第59楼guest于2011-3-31 23:14:01发表的:

真无知!现下国内最流行的,好好了解他到底怎么回事,别以为小圈子推崇就牛必了和大家不一样,他是你祖宗,别随便揪个老外给大家当祖宗...[/quote]

59楼一弱知,狗屁不知,在这瞎混
[64楼] guest 2011-04-01 18:16:37
刘韡,王兴为,王因等,是稀客给他们运作了市场,否则没人找他们玩,中国的艺术是看钱行事的,好的艺术作品很少
[65楼] guest 2011-04-01 23:07:36

刘韡抄袭,图证:
[66楼] guest 2011-04-02 10:56:38
何为抄袭?真让人费解!就因为用了类似的材料吗?那请问,提笔画画的又该怎么算?可见,红眼还是常见多发病啊
[67楼] guest 2011-04-02 17:17:31
抄袭谈不上,互为借鉴是必须的。作品揭示出中国装修工人很给力这一点就很成功。
[68楼] guest 2011-04-02 17:24:19
在知性和感性两方面都不如黄奎的个展有才华。可惜黄奎不在北京混。
[69楼] guest 2011-04-03 16:37:50
刚回国时,拿个东西给国内的艺术家朋友看,他不屑一顾,说他可以做的更好。
[70楼] guest 2011-04-03 20:46:31

[quote]引用第66楼guest于2011-4-2 10:56:39发表的:
何为抄袭?真让人费解!就因为用了类似的材料吗?那请问,提笔画画的又该怎么算?可见,红眼还是常见多发病啊...[/quote]

又一圈内混混,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