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策略和动机
发起人:陈云昭  回复数:2   浏览数:2355   最后更新:2006/02/12 04:16:07 by
[楼主] 陈云昭 2006-02-10 07:55:07
在“亚洲交通展”中金锋展出了他的作品《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大家争议的焦点是金锋在这件作品中对已成历史定论的某种观点的颠覆,在这件作品里,金锋把原本在西湖边上跪着的秦侩夫妇像,按照原像比例把它做成了站着的像,金锋对此颠覆的解释是按照中国现行人权宪法规定,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秦桧夫妇也有其基本人权,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将他们死后的人像进行丑化,这样做了就是对其人权的侵犯。金锋在接受一名的记者采访时,认为他这件作品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意义,他做这件作品的目的就是策应国家刚刚宣布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这件作品就是倡导人们尊重人权、保护人权,即使一个有历史罪过的人,他也应该得到人权层面上的尊重和保护,比如对秦侩夫妇的人权尊重就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人权保护的进步。
 
艺术社会学转型的另类阐释
在进行进一步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把社会学与艺术创作关系搞明白。艺术创作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能够向艺术家提供对社会的理性认识,艺术创作则能够向社会学家和普通大众提供反映社会的图像和代表社会趣味和审美价值观的艺术方式。社会学对社会现象进行概念的描述与界定,艺术对社会现象进行图象或造型的描述与界定。这样的社会认识是敞开的,它可以是历史的社会也可以是当下的社会。
金锋的《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这件作品,前后有关这件作品的评论数量之多,观点之杂令我吃惊,这些观点大多发表在网络媒体上,评论者的职业身份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些是专业艺术评论人,有些是文化学者,更多的是一些普通网民,所集中讨论的观点有的是认为这件作品的确产生了广泛的人权学意义,有的是认为金锋在为民族败类招魂,《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这件作品实属欺世盗名之作。
这件雕塑装置在这么大范围内引起如此巨大凡响,在近几年的中国艺术界是比较少见的,由它所引起的民间话语介入艺术批评谱系更是罕见,它预示了一种可能性,它预示一种中国当代艺术与民间从新对话的可能。
艺术创作与民间话语的交流和对话,像是正在经历着一场可怕的历史循环,先是艺术创作依附于民间话语,后来就是艺术创作逐渐撤出公共话语视野,转入私人话语创作,再后来艺术创作介入公共话语重建的呼声再次响起,金锋此次在亚洲交通展上的作品算是对这些呼声的一个回应。
金锋所带给我的惊喜也许会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他给我所带来的惊喜不是对公共历史话语的颠覆,也不是在中国人权学意义上构成了多大的积极意义,而是金锋(据说他今后将专门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的创作)以及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一场在中国以“大跃进”态势进行着的“自言自语”式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总结,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艺术创作与明间话语的又一次蜜月。
在我的理解中中国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型,这样的一种提法是有问题的,它至少在两个方面会让人产生歧异,其一是它不是指在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上的一次冒险,即使有了这样的冒险出现,在这个提法下,它也是次要的。其二是在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关社会学的创作手法就一直存在着,在这里今锋所提出的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型显然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上社会学转型,这种提法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可能使中国当代艺术整体表达所面朝的对象会发生一个变化,它在本体论层面上所引发的思考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何为?为何?艺术家在艺术语言游艺过程如果这两个问题他不能解决,他的自我价值标杆就不可能竖立,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就值得我们怀疑。
“出世”还是“入世”这个困扰中国文人几千年的问题,在当代中国艺术家身上同样存在着,是囿于私人话语空间独之体验呢?还是积极投身到公共话语体系建设呢?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语言择取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回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样的老问题上来。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的动力和力量,最终还是要看它的社会表达功能,这是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型这种提法的理解,也许邱志杰看了我这样的表诉,会立即反驳,他的理由是当代艺术所遵循的是一套艺术语言规律,和生活语言是两回事,并且当代艺术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社会表达。如果是这样那么邱志杰或许是忽略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多实现的社会学功能,而这样的功能连抽象艺术都无法闪躲。
许多人都会关注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是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许过于粗陋,但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没有人看的作品,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看懂的作品,它是不能进入历史话语体系的,而没有进入历史话语体系的语言那只能是完全私人化的东西,不具有可传播性,和交流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越有生命力的作品应该是越让更多的人接受或不接受的作品,没人理的作品不能构成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锋的作品不失为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

金锋的意义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应和时代的需要,进而运用新的艺术观念与形式去从事创作,不仅有力地反拨了文革艺术的创作模式,还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的确是功不可没。不过,由于它主要借用的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精英主义观念,也就是说,它太过于追求形式化的目标,太注重自我表现,太无视公众的客观存在,以致与社会形成了一种断裂的关系。对于这一点,许多批评家都有所论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引发了不少文化问题,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标准下降等等,再加上西方当代艺术的强大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终于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中国前卫艺术由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追求完全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怀。我认为,这是现实文化需要的结果,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遗憾的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和传播形式,中国当代艺术的目标虽然一方面是要对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异化现象进行文化上的批判;另一方面是要造成一种公共性的社会舆论,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但实际上它仅仅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产生影响。圈子里的人尽管自鸣得意,圈子外的人却根本没有认真地看待它。这足以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并没有与社会建立起正常的、必要的联系。”
这些是金锋的作品所带给我惊喜的原因,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方法的提示,以及一种我们盼望已久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与民间对话的另一种可能。因为他的确做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和社会建立必要联系的努力。
  “ 持有精英主义观念的当代艺术家从不考虑将个人的经验与公共经验统一起来,以便寻找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和公众的严重对立。如果借用德国文化学者阿列克赛·克鲁格和奥斯卡·耐格特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将可以发现,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其实仍然是从旧有文艺公众空间的角度思考当代艺术的创作与交流问题,两者的差别仅仅在于,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精英人物,但范围都不是很大。”
  因此,金锋在这里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我们欢迎《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这样的作品。
[沙发:1楼] 口黑口黑 2006-02-10 07:58:02
此时\此地\此帖估计很难有争议啊!
欢迎不同意见!

[s:74]
[板凳:2楼] 然而 2006-02-10 08:32:36
靠,不是说好要低调的吗?谁又在写这样的东东!
[地板:3楼] 娘西披 2006-02-10 08:39:11
不是我雇人写的
[4楼] 来世糠去世垢 2006-02-10 09:13:15
是我写的,那里不好请指教 [s:56]
[5楼] 常客 2006-02-10 16:30:45
许多人都会关注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是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许过于粗陋,但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没有人看的作品,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看懂的作品,它是不能进入历史话语体系的,而没有进入历史话语体系的语言那只能是完全私人化的东西,不具有可传播性,和交流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越有生命力的作品应该是越让更多的人接受或不接受的作品,没人理的作品不能构成作品。
这是什么逻辑.反对.
楼主索性坦白.艺术必须社会化==艺术异化论==艺术灭亡论=====N .N...没人理的作品不能构成作品。哈哈.贻笑天下人.
[6楼] 娘西披 2006-02-10 18:05:12
顶常客,同意。反对假大空红光亮
[7楼] 戈楚天 2006-02-11 02:38:37
谁预设了艺术的胎儿,那就是扼杀艺术
[8楼] 常客 2006-02-11 05:51:57
[quote]下面是引用来世糠去世垢于2006-02-10 17:13发表的:
是我写的,那里不好请指教 [s:56][/quote]
又读了一篇,不是写的好,是问题多多.想法上出事了,
也太八股了,纯属秀文一类
建议,和老金坐谈三日.此为药引子
药份.霍,>
金斯<艺术内在的技术性>
重读.达利<一个天才的日记>
仍未见好转.弃笔从戎.为收复台島,抛头颅洒热血.去吧
[9楼] 然而 2006-02-11 06:22:03
常客,顶你一下!
[10楼] nirvara 2006-02-11 06:42:42
这个世界,病人才自吹自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