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军&蔡元 航母计划,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东京画廊 2009
发起人:东四恒谦  回复数:1   浏览数:2487   最后更新:2011/03/18 20:22:05 by 小小绪
[楼主] 叮当猫 2011-03-18 09:14:31
陆续上图中~~



展厅门口











《虚构》系列:在上海滩



《虚构》系列:在山顶那个画室20年前的事儿






《虚构》系列:立体平面和时间



《虚构》系列:每次见到他们我才立刻明白我是虚构的,但转瞬就被遗忘-2

[沙发:1楼] 叮当猫 2011-03-17 22:31:05
当晚快9点的时候,@湃儿在新浪微博上贴出第一张关于展览的图片说:“这个黄奎有点不一样啊。”

所谓不一样,大概是说这是一个十分偏重个人化和内心化的展览。前言里一句“一次死里逃生的意外”引发了观者对于故事的悬念猜想,黄奎解释那来自一次从三楼窗口不慎坠落腿部骨折的经验。展览中不少作品围绕此事件而来:治疗断腿打的石膏,在一个时间长度像一个器官一样跟随身体;坠落时砸裂开的地板,以下坠俯视的角度呈现;缝了线的伤口,被冠以“年复一年”这样伤感的名字;在枕上向左向右的头颅,好像是在辗转反侧;做牵引治疗的双腿……等等等等。

与之相伴的,还有如同日记、记忆、情绪、思虑一样的画面。20年前画室里的壁上虚影,与今天躺在上海滩广场地面上的站影。被虚化的M50,是黄奎本人经常出没的场所。一支笔画出凌乱纠结的图案又一笔笔抹去。一个背对着的头颅,一双隐约的手在对半撕毁写满字的信纸。——非常私人,非常私密的影像日记。

展出的是黄奎2009年到2010年的新作品,数量很多,布满了四壁白墙和展厅中央搭建的黑色断壁。在一座黑色小山一样的多屏录像装置《eiπ+1=0》里,黄奎把自己的脸部切割成小块,呓语但是无声的嘴、眨动的眼睛、耳朵、街道与一级级上升的台阶、夹在手指中的香烟默默燃烧,大概有20多台电视机播放着他的面部局部和日常景观。

企图从小我观照到世界,《概率》系列中的两幅画着肉体上的伤口,却被命名为宇宙与星的关系。灯箱装置《千世界》系列倒是秉承了黄奎一直对物理学的兴趣,犹如玻璃球体映照出来的放大、扭曲、变形、抽象了的投影。不确定的“我”和不确定的世界,不确定的碎片和不确定的幻影。

就在展览开幕前四个小时,施勇在新浪微博上说:“黄奎这个展览后面有某种难言的记忆和了断在其中。”他在那幅被命名为《一直试图寻找一个灵魂的导师》摄影作品前说:“这片草地一定有故事,没故事去拍它干什么?”

录像装置
把面部切割为每一屏的眼睛、嘴唇、耳朵、鼻子、夹着烟的手指等等













[板凳:2楼] 叮当猫 2011-03-17 22:40:04
一只笔在迅速画出以及抹去凌乱的图案





[地板:3楼] 叮当猫 2011-03-17 22:47:13
《概率》系列





一个身体的附属物



放大一个身体的附属物



局部
[4楼] 叮当猫 2011-03-17 22:54:03
《概率》系列:


奇点



年复一年



《年复一年》局部细节
[5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01:57





50%



不发光



千世界-灯箱
[6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08:26
《虚构》系列:



每次见到他们我才立刻明白我是虚构的,但转瞬就被遗忘



一直试图寻找一个灵魂的导师
[7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18:31







[8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28:10
《概率》系列:



向右



向左



秦思源在看展览



秦思源与周啸虎在交谈
[9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40:38
千世界-灯箱






中为余友涵








[10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47:26
录像,一个后脑勺,一双隐约的手在撕掉写满字的信纸





《概率》系列:脚、左脚、右脚

[11楼] Hipic吞图 2011-03-17 23:47:52
《概率》系列
绘画部分

普朗克时间——快于普朗克时间的过程不可观测

《概率》系列包括一组黄奎自2009年至2010年创作的油画,以及5幅绘制在喷绘布面上的丙烯作品。这批绘画可以说是黄奎将他多年来对于理论物理的关注付诸于创作实践的开始。“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将造成一次宇宙的分裂,而我们只能生活在我们能意识得到的这个宇宙”。2009年黄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受伤,这个事件使他加深了对“在我们所能意识得到的世界里,我们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存在”的自觉。住院期间他拍摄了一组照片——关于他所见到的事物,包括一些身体的局部;其后他又拍摄了一些他身处事发现场的相关照片。通过这些图像的记录,艺术家对“这一秒的自我”和“上一秒的自我”进行观测,查找“能被意识世界”之外的自我形象。他的结论是:自我的形象在现实中是不确定的,因为没有处于同一时空的现实。《概率》系列里,黄奎以绘画的形式忠实地描述他体会的“不确定的自我”形象。这些图像的集合最后全面否定了黄奎的“自我”在此刻之前的存在。
[12楼] Hipic吞图 2011-03-17 23:50:07
《虚构》系列
摄影部分

普朗克长度——不可分辨小于普朗克长度的距离内的事件

《虚构》摄影系列是黄奎在不同时间点,用不同的测光和对焦所拍摄的大量风景照,然后以数码技术合成、再加工。这些不同时间画面的重合,具有一种均匀的视觉效果,或清晰或模糊。空无一人的风景,见证着艺术家的来来往往,在场与不在场,留下了他的影子、图像与记忆。它们本应是最接近真实的图像,却传递出一种失真的信息。图像中每个细节的成像时间各不一样,正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个事物由于距离等其他干扰的存在,到达眼球和在大脑皮层形成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而我们看到的影像包括我们自身都是不同时空下投影的集合。经由这件作品,黄奎再一次告之,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存在是如此虚幻;更提醒我们去察觉,那些被客观及主观共同矫正了的虚幻。

[13楼] Hipic吞图 2011-03-17 23:52:08
《千世界》系列
灯箱装置部分

普朗克质量-如果一个粒子的能量大于等于普朗克质量,它将塌缩成为一个微黑洞。

在《千世界》系列中,黄奎将物理理论想象式地以数码摄影图像展现出来。他在拍摄中往往会选择一个地点,取景360度拍一圈照片;再将所得到的各个角度的图像,以拍摄视点为中心,由制图软件合成为一幅中心发散式的集合图像。那些来自生活周遭的事物,例如建筑的内外部、街道、广场、车牌、电线杆等,在被合成时自发地形成了螺旋扭曲的、首尾相连的,从而具有近乎抽象的视觉特征。在每一幅图像的视觉中心,大小不一的“黑洞”,是艺术家拍摄照片时的视点,亦是“我”存在的明证。从“我”到“我所见的世界”,即从“小千世界”到“大千世界”,这些图像可被视为艺术家制造的另一时空的临界点形态。黄奎认为,人们对事物形态的印象,是受到各种客观的物理干扰后在脑中形成的意识,因而当所有干扰都发生改变——例如黑洞出现之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或许即是如此。
[14楼] Hipic吞图 2011-03-17 23:52:46
《eiπ+1=0》
录像装置部分

普朗克温度——普朗克质量微黑洞的表面温度,不能研究任何高于此温度的体系

《欧拉公式》的现场由三部分组成:装置的正面是一组略带弧度的电视墙,二十余台电视机播放的是黄奎拍摄自己面部的局部以及一些日常景观的录像;墙体前部的电视机播放的是艺术家在纸上不停地涂抹着,被涂黑的形象却慢慢地变淡,逐渐显露出一些圈圈,直至变白;在墙的背面,黄奎把两段拍摄他后脑形象的录像与他将过去所写的一些文字的手稿撕碎的录像叠加地投影在墙面上。这是艺术家设计的被抽象化了的“自我形象”:被分割的五官作为一个极其有限的空间,艺术家的呼吸、情绪、小动作等等在其中循环往复,与夜晚的街道、城市的广场等其他的身体局部组成一副“面孔”;“涂抹”与“撕纸”是这件作品的重要部分,它们是艺术家形象的蔓延,使这件作品具有时空的纵深。黄奎在怀疑了人的存在、怀疑了自我的形象之后,再一次引发我们去反思“自我”究竟该如何定义。人的存在是一个感性的体验,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诉诸于黄奎这件装置中的细微关联,最终将呈现出一个投影集合后的真实形象。
[15楼] 叮当猫 2011-03-17 23:56:06
《概率》系列:



大雾弥漫中眺望远处的恒星



气态行星的一次普通沙尘
[16楼] 叮当猫 2011-03-18 00:05:08
《概率》系列:





扛着一个卑鄙的自己



那个是理想



病人



在角落里幻想自己还是个盖世的英雄
[17楼] 叮当猫 2011-03-18 00:10:37


《概率》系列:你们还信任他吗



《虚构》系列:投射一个20年的影子
[18楼] 叮当猫 2011-03-18 00:18:55















[19楼] guest 2011-03-18 07:58:49
顶大黄。这次跨越真的很大佩服、
[20楼] guest 2011-03-18 10:46:17
一次当代艺术版的身体写作
[21楼] guest 2011-03-18 13:06:32
私绘画
[22楼] 停云 2011-03-18 13:10:28
原来奎哥近来也在研究量子理论阿 有空切磋切磋哈
……
[23楼] hk-art 2011-03-18 17:23:49
严重感谢叮当猫和Hipic吞图同学,展览资料做得如此详细!昨晚开幕十分成功、非常猛烈,感谢所有到场和还没到场的朋友,感谢一切嘻嘻TV——展览将持续到5月7日,猛烈欢迎任何人到现场围观指导 。
[24楼] guest 2011-03-20 12:37:32
顶!昨天去看了,很过瘾的展览。
[25楼] guest 2011-03-21 12:50:29
错把个人史当成艺术史了
[26楼] hk-art 2011-03-21 16:14:35

[quote]引用第22楼停云于2011-3-18 13:10:29发表的:
原来奎哥近来也在研究量子理论阿 有空切磋切磋哈...[/quote]

昨天引用你的回复怎么不见了?再回一次吧:可以啊,切这个挺好玩的!哈哈
[27楼] 停云 2011-03-21 18:11:55

[quote]引用第26楼hk-art于2011-3-21 16:14:35发表的:

[quote]引用第22楼停云于2011-3-18 13:10:29发表的:
原来奎哥近来也在研究量子理论阿 有空切磋切磋哈[/quote]

昨天引用你的回复怎么不见了?再回一次吧:可以啊,切这个挺...[/quote]


你所说的投影是否就是那个超玄论里面描述的:其实世间万象都只是更高纬度空间中的本体投射在我们四维时空中的虚像?
普朗克时间和空间至今一直只存在与理论上,但我认为今后这个理论肯定会跨界为未来的艺术领域带来他山之石的
……
[28楼] guest 2011-03-21 20:04:32
yy的吧
[29楼] guest 2011-03-21 21:58:38
伤口 黄奎
Posted on 03/18/2011 by LingGU


香格纳H空间昨晚很热闹,倒并非是因为高朋满座,而是因为黄奎的作品。那些时光穿梭宇宙无穷的灯箱;堆高的尺寸不一的电视机映出黄奎脸上的五官部位与曾经某时某地他在做什么;影像投影出后脑勺的上下两瓣,有着些微的时差,跃动其上的还有撕纸的隐约情景,纸上是潦草多处连笔的字迹,左倾右倒,想必黄奎有着极其热情与极其困惑自闭的时候。
他的作品很耐看,并非一些一眼望上去之所以然而令人掉头转身的创作。你可以在他的作品前站好久,觉得细节被处理得很精到。标题对他来说会是个莫大的游戏,与画面有着类似于玩笑的关系。

这幅年复一年,从三四米开外看过去像是大手术后留下的缝合疤痕,这硕大的疤痕霸道地占满了长2米的横幅画布,看似凌乱的下笔大口喘着气,黑色的呼吸。走近前来,看到标题,想起原来徘尼基人用树枝计数,挂在栅栏上。扭曲与黑白又让这条疤痕像是航在波涛汹涌、暴风雷雨中挣扎的小船,兀立着的是桅杆亦是水手。

这幅1.6×1.2的奇点,是所有展出画作中最神奇的一幅。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左边的栅板缝隙仿佛是立起的木盒子边缘,花白的零散色块是木板斑驳的本色,但是那么的不真实,没有如此洁白凸显、趾高气扬的斑驳。木板的纹理和颜色,围绕着中间那个破开的口,露出那片漆黑让人害怕着好奇那后面会是什么。右侧的阴影打过来,有着强烈的摄影感。木板上钉着的十字螺丝,是过了好些时候才去注意到,也是那么不真实的干净,纹理清晰,堂堂正正,一点儿也不歪扭,反而数画面里温和的角色。它可以是个舞台,数个缩小版的黄奎可以走在这几乎延伸出画面的平面上,拿着扳手想要撬动这些螺丝,但那十字的螺纹被冷落在一旁。

气态行星的一次普通沙尘

大雾弥漫中眺望远处的恒星
两幅同样是1.6×1.2的油画并排浮在墙上,伤口,有着轻度尙不为自己所察觉的自虐倾向。标题再次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肉体比喻成宇宙中自个儿说不清的存在,三四个愈合了又被抓破,然后又再愈合的伤口;一个愈合了又被抓破,新鲜的血映出玻璃球面似地光泽。躯干到底是什么摸样已经不重要。只是一堆肉体,终在宇宙里化成尘埃罢了。
 
黄奎用的创作手段很多元,貌似除了雕塑没做过,可能手上功夫不到,于是转而做了很多装置、影像、数码输出、灯箱,可以靠客观硬件控制的。绘画还是最贴近他,他用起来最舒服,最能表达他要说的话。对“我是谁”的追问和所谓“多重宇宙”的探讨,就像Richard Kelly那青春逼人的处女作Donnie Dako,黄奎的作品无不散发着Donnie Dako对Frank兔子的一探究竟:虫洞其实就是透明的粘稠脐带,只有被选择的人才能看到;继发宇宙与原生宇宙,死控体和活控体,你死了但是救了世界之类的无聊英雄主义。青春就是有资本来嘲讽一切,即时知之甚少。反观所有带着他自个儿真实形象的画、影像或摄影,反而不那么有力量,多了无奈的阙诺与不自信。这个精瘦的小个子留着潦草的鸟窝头,抱着大声的疑问却无声发出来,朝着观看者,没有丝毫逼迫的意味。他想知道自己是谁,造了这些图景来问你。
 
看到他门下侍郎上集里自画像的说明,拿来一用:
黄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10年,)字公复,江夏安陆人,秉性憨厚忠耿,好交友,
随父居许都,官至汉门下侍郎。父亲黄琬为豫州牧,加光禄大夫,封关内侯,复封阳泉卿
侯。祖父黄琼封邟卿候,官居丞相位。赠车骑将军,谥忠烈侯。曾祖父黄香拜尚书,迁魏郡
太守迁尚书令司空,博通经史,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0楼] guest 2011-03-22 08:54:45
开幕那天正好有事没赶上,听说这个展览不错,这个周末去看下
[31楼] hk-art 2011-03-22 16:34:45
回复27楼停云于2011-3-21 18:11:56发表的
“你所说的投影是否就是那个超玄论里面描述的:其实世间万象都只是更高纬度空间中的本体投射在我们四维时空中的虚像?
普朗克时间和空间至今一直只存在与理论上,但我认为今后这个理论肯定会跨界为未来的艺术领域带来他山之石的 ”


停云你好,我们慢慢的切磋啊,很少和人交流这些东西,所以你一说切磋我就很高兴,我就天马行空的说啊。对于你的问题我的回答或许行文很缭乱,尽量想到什么说什么,说这玩意儿按理说应当严谨,但是我肯定很难做到,请多多见谅!

我的个展标题里的“投影”的意思和你所说的超弦理论的高维向低维的投影有很大的关联,但也还源于比超弦稍稍简单一些的一个理论,就是双缝干涉实验的哥本哈根解释,正巧前两天的一个采访提到过,我先搬过来:
——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叫做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是这样的:用一束光通过两条缝隙打在一个黑屏幕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但当科学家不是打一束光而是一个光子一个光子的打过去,无数次之后,黑屏上仍然会慢慢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为此科学家很苦恼,一个光子和谁在干涉?为了搞明白单个光子为什么会“自我干涉”,他们在两条缝隙旁边各加了一个探测器,当光子通过某个缝隙的时候,与之相对的探测器便会发出声音。更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双缝加上探测器后,我们完全知道了光子从哪个缝通过,但是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却消失了,出现的是两条和缝隙形状一样的光条。怎么回事?一个光量子,在我们不观测他的时候,他即从双缝的左边也从右边通过并自我干涉?但是一旦我们拿一个观测仪器去观测的时候,发现它要么是这边要么是那边,就在我们观测的时候这个光子的路径就变成确定的了。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波尔提出过一种叫“哥本哈根解释”的说法,意思是,我们的观测使光量子的路径轨迹概率发生塌陷,宇宙被一分为二,我们观测到光量子从左缝通过时,另一个宇宙同时有一个光量子通过了右边,由于宇宙因我们的意识观测产生分裂之后,这个光量子的两个宇宙中的投影不能发生干涉,于是干涉条纹消失了。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空间,以及多重宇宙理论的原初观点。(参考“哥本哈根解释”) ——这段话我尽量说清楚一个多宇宙设想的来源,和多宇宙的相互投影的意思。

然后你说的超弦理论中的世间万象都只是更高纬度空间中的本体投射在我们四维时空中的虚像也很有趣,特别是6维卡丘空间的数学概念建立后,这一理论现在非常流行和有用。

是这样的,我的这个展览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自我的“投影”,关于自我“投影”的概念,可用前面的多宇宙和“意识介入观测”来表达,投影中的“意识”被观测,使我对生和死的概率产生思考,“我意识我自己”的不确定,变得和量子世界中的量子测不准一样,某些可导致生与死的概率事件也是因为观测的意识本身存在而使得宇宙产生裂变,再应用一下上次采访的说法:
——打比方说,一个人用一只6发左轮手枪自杀,枪里只有3颗子弹,他有50%的可能死掉,50%的可能性活着。我拿了一把那样的手枪自杀了,你们看到的情况会是:50%的可能我死掉了, 50%的可能我还活着。但是实际发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我开枪的瞬间,宇宙就变成了两个,而你们100%的可能看到我死了,或者100%的可能看到我活着。就是机率在我开枪的瞬间就会变成确定的,确定的我死了,和确定的我活着,来自与之前我们所说的死和不死的概率。但是作为我这个观察者来看你们的时候呢,我是活着,因为死了的我的意识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和你们生活在我死掉的宇宙里面,而我的意识会永远活在你们看到我没死的那个宇宙。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我是100%活着,因为死掉的我是我意识不到的。

而展览的另一个部分是关于“我”(我们)的意识所察觉和观测的世界的投影,这的确是与超弦理论中的多维度时空有关,我们拍照片,其实就是将一个四维时空压缩为2维平面,电影则比摄影又多了一个时间维,现在的理论是宇宙是11维的,(我们感知的4维时空加上卡丘空间的6维压缩维度,再有一个是科学家威腾提出的宇宙维度——M理论)其实就算没有11维空间的理论,我们仍然需要怀疑世界的真实性,比如绘画写生,面对模特你每一笔下去都是对模特过去投影的模仿,但几个小时结束后,你拿着那张完成的模特写生看似是一个实在,但其实是虚构的,模特在你画面的投影因为时间线的原因是被拉长的,第一笔与最后一笔的模特在你大脑的投影都不是模特本身。摄影或许要好一些,但问题其实仍然如此,比如我们拍摄一张黄山日出的照片,我们假设这是一张绝对瞬间的摄影作品,但这个摄影瞬间包含的瞬间也是虚构的——你拍摄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天上的那片云是0.5毫秒之前的,黄山上的远处的一棵树是0.3毫秒之前的,近处的那棵树是0.09毫秒之前的……在这张照片中你虚构了一个实在的空间投影。

你说“普朗克时间和空间至今一直只存在与理论上,但我认为今后这个理论肯定会跨界为未来的艺术领域带来他山之石的”

普朗克时间和空间还有质量温度等等一系列的普朗克单位是存在于理论之上,但是就现在为止,他们在物理领域非常的有效管用,或许超弦理论有一天大大突破了这个界限,带来全新的宇宙认识也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太小了,我们要实验探测到普朗克尺寸的东西所需要的能量太高(有说打断一根弦所需的能量与全宇宙的能量总和差不多大)我们人类建立的那么多粒子对撞机越来越大,能量越来越高,但是还离这个距离太天远了!至于艺术的跨界,或许吧。

平时不大聊的这个话题,一下子写了不少呵呵,写的太随意了,都不知道到还能不能看。
[32楼] 停云 2011-03-22 21:32:07
[quote]引用第31楼hk-art于2011-3-22 16:34:45发表的:
回复27楼停云于2011-3-21 18:11:56发表的
“你所说的投影是否就是那个超玄论里面描述的:其实世间万象都只是更高纬度空间中的...[/quote]


随意的感觉挺好,如果用严谨的方式讨论这个科学最前沿的话题会显得很冰冷和枯燥。
看来奎哥对这方面的关注也颇有心得,我也正好有可以扯扯这个话题的对象了,实感兴奋,这方面可挖的东西极多,的确是能慢慢切磋,交流。

看了一些前沿科普理论后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下世界上物理最前沿的探索遇到了麻烦,就是在对物质本质的研究中遭遇了瓶颈,最著名的就是你在回复中所提到的,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测不准现象,我在想测不准现象是否证实了康德所说的:“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这句话呢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类似像艺术上的一些观点,当你用理性去解释作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对作品本身造成了误读。
你上面回复中提到的左轮自杀的例子,其中多重宇宙说也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出名的思想试验—薛定鄂的猫死活的理论试验(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中有一种残忍的装置[必须保证此装置不受猫的直接干扰]:在盖革计数器中有一小块辐射物质,它非常小,或许在1小时内只有一个原子衰变。在相同的几率下或许没有一个原子衰变。如果发生衰变,计数管便放电并通过继电器释放一锤,击碎一个小的氢氰酸瓶。于是猫被毒死”。
  我们运用自己的逻辑推测,那只猫是非死即活的,两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学规则,盒内整个系统处于两种态的迭加之中,一态中有活猫,另一态中有死猫。)
其实后来的弦论和超弦论 以及被喻为终极理论的M理论也只是人们在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前,想出的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自恰的理论,就是先在逻辑上把这个现象说通而已,是否事实本质真的如此是要打上疑问的!
反观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我感觉似乎有一点相似,我相信走在当代最前端的人也必然会有和物理学家一样的无措和迷茫,也急需要有那么一个启发性的理论来解释认知上的瓶颈。
我猜测高纬度在4维时空中的投影学说可能和佛学中所说的娑婆世界是同样的道理
都是本质在低纬度空间中的虚像或者幻影,你认为呢
……
[33楼] guest 2011-03-23 11:02:30
怪不得科学家都做不好艺术
[34楼] guest 2011-03-23 13:36:36
想必在香阁娜做个展览不容易,个展被活生生的撑成了一个群展。FOCUS,NO FOCUS,IT IS F-O-C-U-S。回家好生再研习10美术史吧!
[35楼] hk-art 2011-03-23 18:44:21
回复第32楼停云于2011-3-22 21:32:07发表的:


继续切:

你在想测不准现象是否证实了康德所说的:“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这句话,其实不光是印证这句话,测不准原理其实是理撼动了整个爱因斯坦之前经典物理学的根基,爱因斯坦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句话的背后意义是,他虽然推翻(其实是扩展)了牛顿的经典物理体系,从人的现实视角拓展到了宏观的宇宙视野,但是有一点他是没有动的,就是一切的原理的根基是决定论,而不是不可知论。 而量子理论的精髓就是测不准,不可知,概率说了算,这是老爱所无法接受的。

爱因斯坦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完全扮演一个反测不准派,一直给量子科学家难题,但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真正的找到量子测不准原理的矛盾点,爱因斯坦给量子派科学家提出了好多难题,但结果总是不但没有推翻对方,反而使对方的观点越加牢固!最著名的是光匣子实验和EPR佯谬实验!非常有趣,我引用一下这两个网络典故,很有趣,碰巧进来看见的同学可以看着玩:

①光匣子 的实验:爱因斯坦向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最厉害的挑战,是称为“光匣” (light box)的理想实验。这个匣子中充满了辐射,在其一壁上装有一个用时钟装置控制的快门。在匣子发出一个光子之前和放出光子之后,分别测定匣子的重量。爱因斯坦论证,释放光子过程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时钟机构精确测定,而光子的能量也可以简单地通过测量匣子的重量而任意精确地测定——这样,就显然违反了测不准原理。这个场面的目击者,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写道:“面对这一问题,玻尔感到十分震惊。他不能马上找出这问题的答案。整个一晚上他都感到极度不快。他从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企图说服他们这情况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指出,如果爱因斯坦正确,则将是物理学的终结;但玻尔提不出任何反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两个对手在离开俱乐部时的身影。爱因斯坦,一个高高的庄严的形象,而玻尔则在他身旁快步走着,非常激动。他徒劳地辩护说,如果爱因斯坦的装置能够运转,这将意味着物理学的终结。”
  第二天早上,玻尔的胜利便到来了。物理学也得救了。玻尔指出:好,一个光子跑了,箱子轻了。我们怎么测量呢?用一个弹簧称,设置一个零点,然后看箱子位移了多少。这样箱子就在引力场中移动了,但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这样的话时间的快慢也要随之改变。可以根据质能公式计算出最终的结果,正是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原来是爱因斯坦忽略了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引力场可以使原子频率变低,也就是红移,等效于时间变慢。当测量一个很准确的质量变化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箱子里的时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时间变化。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的装置里,假如准确地测量质量变化,或者能量变化时,根本没法控制光子逃出的时间!
  广义相对论本是爱因斯坦的独门绝技,玻尔这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但封挡住了爱因斯坦那雷霆万钧的一击,更把这诸般招数都回加到了他自己身上。现在轮到爱因斯坦自己说不出话来了。爱因斯坦的这个光箱实验非但没能击倒量子论,反而成了它最好的证明。

②EPR佯谬 1935年美国《物理评论》的第47、48期上分别发表了两篇题目相同的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否认为是完备的?”在47期上署名的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48期上署名的是玻尔。 EPR是前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

关于EPR佯谬的一个重要经典悖论大致如下:由已知的量子物理法则,可以推断出,在符合某个条件下产生的一组粒子对,拥有完全相同的质量,相反的自旋,会产生一种量子效应上的联系,因而可以通过干扰其中一个粒子来对另一个粒子瞬间产生影响,且不受任何已知宏观物理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把这组粒子对中的一个发射到银河中心去,另一个留在地球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干涉地球上这个粒子,来瞬间对远在数万光年外的另一个粒子产生影响。这违背了相对论光速不可超越的屏障。

1964年,在爱因斯坦去世9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贝尔从隐参量存在和定域性成立出发得到一个 EPR悖论可供实验检验的不等式,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可供实验判决的问题,从而对“EPR疑难”、对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17年以后,阿斯佩克等人(1981年)利用纠缠光子对在更一般情况下发现实验并不支持贝尔不等式而支持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现在,量子纠缠实验已经不再是纯科学实验了,正逐步成为将来的通讯应用,这方面我国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是比较领先的。2006年,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我们也要看到,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悖论,实际上激发了量子力学新理论、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上面两则故事并不是说测不准就完全战胜了决定论,只是说至少在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远远是无知的。

后面你提到的薛定谔的猫的故事也很著名,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理想实验,霍金听到薛定谔猫佯谬时说:“我去拿枪来把猫打死!”
薛定谔猫佯谬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理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箱子里,箱内还置有一小块铀、一个盛有毒气的玻璃瓶,以及一套受检测器控制的、由锤子构成的执行机构。铀是不稳定的元素,衰变时放出射线触发检测器,驱动锤子击碎玻璃瓶,释放出毒气将猫毒死。铀未衰变前,毒气未放出,猫是活的。铀原子在何时衰变是不确定的,所以它处于叠加态。薛定谔挖苦说:在箱子未打开进行观测前,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有人打开箱子看一眼才能决定猫的生死。这个理想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检测器-锤子-毒药瓶”这条因果链,似乎将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联系在一起,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变为宏观的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既死又活!

每当看到、想到这些,大脑皮层都会发麻,逻辑都会短路,但是又十分的吸引人,为此常常像嗨过药一样浮想联翩。。。主要我们还是太无知,于是我现在相信多宇宙和多历史的世界。刚刚打字的时候我左脚突然痒了一下,我相信,有一个宇宙的我右脚也许刚被蚊子叮了一嘴。那个我和这个我处于一种纠缠态——纠结着缠在一起变态!!哈哈。。。。
[36楼] 停云 2011-03-24 21:34:55

[quote]引用第35楼hk-art于2011-3-23 18:44:22发表的:
回复第32楼停云于2011-3-22 21:32:07发表的:


继续切:

你在想测不准现象是否证实了康德所说的:“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这句话,其实不光是印证这句话,测不准原理其实是理撼动了整个爱因斯...[/quote]

昨日我碰巧遇到个朋友,他本人修的是佛教密宗,但对物理理论学和科普类的东西也有很大的兴趣,当我给他看了我们聊得这些话题后,他就当下推荐了一部科普电影,名字叫《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 英文名称: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
里面基本上说到了我们之前讨论的所有问题,而且用3D演示了几个著名实验的过程,十分有趣,我也在此推荐与你,有空可以看下。

影片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t_WsYOLtI0
……
[37楼] guest 2011-03-25 03:32:01
[quote]引用第36楼停云于2011-3-24 21:34:55发表的:

[quote]引用第35楼hk-art于2011-3-23 18:44:22发表的:
回复第32楼停云于2011-3-22 21:32:07发表的:


继续切:

你在想测不准现象是否证实了康德...[/quote]

这片子很好我看过,是一系列,全名好像是:你所不知道的宇宙X?
还有另外一个片子推荐一下,优雅的宇宙,明天再来贴,争取找到视频直接贴上来!
[38楼] guest 2011-03-25 22:54:23
片子片子片子
[39楼] guest 2011-03-26 00:51:13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





片中一段:双缝干涉实验动画,很短很直观


哦,靠!这个没有中文字幕!其实没字幕也应该能看懂!

引用一下前面的那段话吧,字幕意思就是这个:
——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叫做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是这样的:用一束光通过两条缝隙打在一个黑屏幕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但当科学家不是打一束光而是一个光子一个光子的打过去,无数次之后,黑屏上仍然会慢慢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为此科学家很苦恼,一个光子和谁在干涉?为了搞明白单个光子为什么会“自我干涉”,他们在两条缝隙旁边各加了一个探测器,当光子通过某个缝隙的时候,与之相对的探测器便会发出声音。更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双缝加上探测器后,我们完全知道了光子从哪个缝通过,但是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却消失了,出现的是两条和缝隙形状一样的光条。怎么回事?一个光量子,在我们不观测他的时候,他即从双缝的左边也从右边通过并自我干涉?但是一旦我们拿一个观测仪器去观测的时候,发现它要么是这边要么是那边,就在我们观测的时候这个光子的路径就变成确定的了。
[40楼] guest 2011-03-26 00:55:27
优雅的宇宙推荐

导 演: 布赖恩.格林
  主 演: 布赖恩.格林
  类 型: 记录 / 记录
  首映日期: 2003-4-17
  影片时长: 2小时48分钟13秒
  语言说明: 原声对白(中文字幕)

导演和主演,就是片子里面那个帅哥布赖恩.格林,是100%的超弦科学家,他也玩跨界了,实话说片子拍的很牛!
整个片子完全是科普性质,其实没有怎么涉及超弦的理论本身,主要是这理论的确太难了,中国有个超弦理论方面的教授,写过一本《超弦史话》,作者为中科院理论物理院所李淼老师,你们可以在新浪微博找到他,叫@李淼在微博 他的书明确在开篇告诉大家,没有物理学本科知识的同学是读不懂他的那本书的。这个片子里面的帅哥格林也写过一本简单一点的超弦科普书,也是这个片子的原始脚本,但李淼老师说中文翻译很有问题,期待有好的中文翻译后再看一遍。

看片子吧,不深奥,很有趣!片子本身就很好!共三集

第一集介绍何谓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

[41楼] guest 2011-03-26 00:57:10

第二集超弦学说的由来和进展

[42楼] guest 2011-03-26 01:00:40
第三集弦理论和11次元空间,神奇的虫洞将会使时空旅行成为可能.

[43楼] guest 2011-03-26 18:11:25
继续切呀
[44楼] 停云 2011-03-26 20:27:11
继续继续 切切才能健康哈
奎哥 你推荐的视频非常棒,我正看着
你前文中提到的绘画写生的例子让我想到了类似的一个悖论,就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曾提出了一个“飞矢不动”的悖论。
意思是说,飞在空中的箭,看起来是连续运动的,但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瞬间把画面定格,我们得到的将是静止的一个画面。那么无数个静止的箭加在一起,仍然是静止的,运动的箭在哪儿呢?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空间和时间都有最小单位,即普朗克空间和时间。所以芝诺的说法是成立的。如果从牛顿经典运动理论出发,芝诺的这个悖论不可能被化解。因为在牛顿那里,运动是绝对的,连续的。是运动的就不可能是静止的,是静止的就不可能是运动的,这是一对不可化解的逻辑矛盾。所以,从芝诺悖论也可以看出牛顿经典运动力学在涉及到一些本质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
如果按照量子实验现象推敲下去,这根飞矢在射出后是无法用常规的物理来预测其物理轨迹的,飞矢可能出现在运动场的任何一个地方,就如同粒子被观察后的那种不可预知性。
在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试验,当我们要进行一次测量的时候,实际就是要求完成一次函数在自身意识中的一次投影。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投影,直接决定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用确定的方式得到位置的信息时就表示函数已经投影得到了一个现象,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现象。所谓的动量只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虚构出来的粒子的臆测,那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也就根本不可能会有关于动量的知识。同样,若是我们采用测量动量的方式来投影,我们将得到关于动量的所有信息,但仅此而已,因为投影已经完成,关于位置的信息只是头脑中的臆测,一旦投影完成,一切就已确定。这是由现象世界的本质决定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不够先进。
现代科学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反思,这种悖论恐怕无法化解,玻尔的观点:“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我们只能说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
看过玻尔的观点后我倒是很庆幸自己从事的是艺术,起码在精神上能走的更接近本质一些。
哈哈,又扯的离谱了,见笑…
……
[45楼] hk-art 2011-03-29 05:41:47
有事要离开,4月底回来再切!
[46楼] 停云 2011-03-29 11:56:19

[quote]引用第45楼hk-art于2011-3-29 5:41:47发表的:
有事要离开,4月底回来再切!...[/quote]

没问题 期间我会继续就想到的东西回复在帖子中
……
[47楼] guest 2011-04-01 17:47:08
哇!
[48楼] guest 2011-05-31 09:14:17
确实烂
[49楼] guest 2011-05-31 15:12:28
转《东方哲学》中的一段话原文为:在佛家看来,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虽然大家眼中的世界也许并没有什么差别,但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只有一个参考系,那就是自我。那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我们本来都是有无穷潜力的,但由于自身的无明,产生了分别心,分别心形成幻象,我们又执着于这个幻象,所以认假为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执着的程度不同,就会被不同的规律束缚,现在束缚我们人类的这个规律,就是目前科学家追求的大统一理论,或者叫宇宙波函数。然而,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规律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只要我们不再执着于幻象,我们都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50楼] guest 2011-06-01 23:39:12
高深莫测,
[51楼] guest 2011-06-02 23:16:00
顶! 太牛比了
[52楼] guest 2011-06-05 00:13:17

牛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