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策划“2011自然与现代形式”——明圆艺术展
发起人:mingyuanyishu 回复数:16
浏览数:3157
最后更新:2011/03/16 22:05:19 by guest
转自南方周末
投票人最爱的是符合好莱坞标准的电影——第83届奥斯卡奖观察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让-米歇尔·傅东 翻译:李宏宇
谁都知道,好莱坞是间巨大的工厂,是史上最大的机器,用来生产各类大众消遣,包括电影。但这间工厂究竟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奥斯卡的颁奖典礼给出了有趣的提示:它证明了成功跟影片主题的关系没那么大,更在于制造的模式。这个提示并不符合我们通常对好莱坞的两极式评价——有人认为它专事生产华丽壮观的弱智电影,有人认为它是创造力的最高峰。

《国王的演讲》打败了《社交网络》和《盗梦空间》,成为奥斯卡大赢家。主演科林·弗思在领奖台上打趣:“我的五脏六腑都在肚子里欢快闹腾。要是我的两条腿也开始闹腾,那可就麻烦了。”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在北京时间2011年2月28日举行的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国王的演讲》是大赢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汤姆·胡珀)、最佳男主角(科林·弗思)和最佳原创剧本(戴维·塞德勒)四项分量最重的奖项。按照好莱坞的标准,这是一部中等规模的制作,从历史中找到一段花絮,讲一个并不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即将即位的王储如何克服口吃,导演也从来没当过票房大腕。这部电影像是开一时风气之先,以小胜大,像是导演主创论的牧羊人大卫,占到了票房为王的巨人歌利亚的地盘(编者按:此说源自圣经中牧羊人大卫与来刺杀自己的巨人歌利亚斗争并取胜的故事)。
但看了电影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件计划周密、量体裁衣、精心控制的产品,一部完全工业化的电影,获奖之前,《国王的演讲》已经是主流商业电影的成功之作,它属于这样一种产业模式:衡量工业制品的首要问题不是用料如何、投资多大,而是能以低制作成本获得大众消费的标准格式。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娜塔丽·波特曼最初被中国观众熟知,是因为出演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她”哈佛大学高才生”的身份同样引人注目。 (CFP/图)
《黑天鹅》也是这样,主演娜塔莉·波特曼以她奥运比赛般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主角。阿罗诺夫斯基的影片也有个不太平易近人的主题和不怎么大众的背景设定,借庞大的心理、戏剧和美学资源,以及那种不容你呼吸、不给你留余地的娴熟,成为符合好莱坞标准模式的一出戏。
胜者对面是当晚落败的两位高手,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颜面扫地地只拿到一些技术奖项。这两部影片是纯粹的工业制造,庞大预算、一线明星、票房大腕导演。它们也属于去年出品的优秀电影:错综多面而有想法的方案,有阴暗面和复杂性,每个技术层次上都冒着大量风险,而且它们是真正与当代现实有关的电影。《社交网络》并非只讲互联网,而是眼下资本主义的一幅虽触目惊心但又一目了然的肖像;网络其实是《盗梦空间》的核心,影片讲述当今真实与虚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失去线性的现实生活构造,一如影片非线性的叙事。
这两部片子都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所以无需怜悯。但有必要观察一下,奥斯卡发奖的小心思,评委在两种工业产品类型之间作出了选择:相比芬奇和诺兰影片的庞大和复杂,他们更中意小巧精致的《国王的演讲》。
上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情形虽没有这么明显,但也类似。评委很清楚什么应该是电影工业的方向:《阿凡达》,这部超级创造力的作品收获了史上最高的电影票房,还认可了好莱坞对进一步发展押上了很大期望的3D电影技术,但他们最终选了另一部电影,凯瑟琳·比奇洛的《拆弹部队》……再往前,2009年,《黑暗骑士》这么一部被媒体盛赞为“精彩又诡秘的好片”,最后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没有,把最佳影片给了讨好大众,平庸而任性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简直就是对这种怪现象本身的讽刺。
主流电影时不时也可能诞生出迷人的怪片子。这些影片不符合奥斯卡评委的期待,他们喜欢的是电影观念非常自律的伪独立作品。同样,他们对其他的电影语言也推三阻四:今年的外语片提名里一部亚洲电影也没有。最佳外语片奖,大多数时候只有貌似好莱坞模式的影片才进得来。
当然也有例外。从奥斯卡得主当中,你也能找出简单精彩——看似简单而已——的电影,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10年或者更久能赶上一回,一部出色的怪片子能得大奖——我想举的还是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不可饶恕》;或者近一点,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但这真的很少见,是逆大流而动,奥斯卡投票人最爱的,还是乖巧的、符合好莱坞机器生产的电影。
(作者为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前任主编)
投票人最爱的是符合好莱坞标准的电影——第83届奥斯卡奖观察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让-米歇尔·傅东 翻译:李宏宇
谁都知道,好莱坞是间巨大的工厂,是史上最大的机器,用来生产各类大众消遣,包括电影。但这间工厂究竟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奥斯卡的颁奖典礼给出了有趣的提示:它证明了成功跟影片主题的关系没那么大,更在于制造的模式。这个提示并不符合我们通常对好莱坞的两极式评价——有人认为它专事生产华丽壮观的弱智电影,有人认为它是创造力的最高峰。

《国王的演讲》打败了《社交网络》和《盗梦空间》,成为奥斯卡大赢家。主演科林·弗思在领奖台上打趣:“我的五脏六腑都在肚子里欢快闹腾。要是我的两条腿也开始闹腾,那可就麻烦了。”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在北京时间2011年2月28日举行的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国王的演讲》是大赢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汤姆·胡珀)、最佳男主角(科林·弗思)和最佳原创剧本(戴维·塞德勒)四项分量最重的奖项。按照好莱坞的标准,这是一部中等规模的制作,从历史中找到一段花絮,讲一个并不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即将即位的王储如何克服口吃,导演也从来没当过票房大腕。这部电影像是开一时风气之先,以小胜大,像是导演主创论的牧羊人大卫,占到了票房为王的巨人歌利亚的地盘(编者按:此说源自圣经中牧羊人大卫与来刺杀自己的巨人歌利亚斗争并取胜的故事)。
但看了电影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件计划周密、量体裁衣、精心控制的产品,一部完全工业化的电影,获奖之前,《国王的演讲》已经是主流商业电影的成功之作,它属于这样一种产业模式:衡量工业制品的首要问题不是用料如何、投资多大,而是能以低制作成本获得大众消费的标准格式。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娜塔丽·波特曼最初被中国观众熟知,是因为出演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她”哈佛大学高才生”的身份同样引人注目。 (CFP/图)
《黑天鹅》也是这样,主演娜塔莉·波特曼以她奥运比赛般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主角。阿罗诺夫斯基的影片也有个不太平易近人的主题和不怎么大众的背景设定,借庞大的心理、戏剧和美学资源,以及那种不容你呼吸、不给你留余地的娴熟,成为符合好莱坞标准模式的一出戏。
胜者对面是当晚落败的两位高手,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颜面扫地地只拿到一些技术奖项。这两部影片是纯粹的工业制造,庞大预算、一线明星、票房大腕导演。它们也属于去年出品的优秀电影:错综多面而有想法的方案,有阴暗面和复杂性,每个技术层次上都冒着大量风险,而且它们是真正与当代现实有关的电影。《社交网络》并非只讲互联网,而是眼下资本主义的一幅虽触目惊心但又一目了然的肖像;网络其实是《盗梦空间》的核心,影片讲述当今真实与虚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失去线性的现实生活构造,一如影片非线性的叙事。
这两部片子都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所以无需怜悯。但有必要观察一下,奥斯卡发奖的小心思,评委在两种工业产品类型之间作出了选择:相比芬奇和诺兰影片的庞大和复杂,他们更中意小巧精致的《国王的演讲》。
上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情形虽没有这么明显,但也类似。评委很清楚什么应该是电影工业的方向:《阿凡达》,这部超级创造力的作品收获了史上最高的电影票房,还认可了好莱坞对进一步发展押上了很大期望的3D电影技术,但他们最终选了另一部电影,凯瑟琳·比奇洛的《拆弹部队》……再往前,2009年,《黑暗骑士》这么一部被媒体盛赞为“精彩又诡秘的好片”,最后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没有,把最佳影片给了讨好大众,平庸而任性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简直就是对这种怪现象本身的讽刺。
主流电影时不时也可能诞生出迷人的怪片子。这些影片不符合奥斯卡评委的期待,他们喜欢的是电影观念非常自律的伪独立作品。同样,他们对其他的电影语言也推三阻四:今年的外语片提名里一部亚洲电影也没有。最佳外语片奖,大多数时候只有貌似好莱坞模式的影片才进得来。
当然也有例外。从奥斯卡得主当中,你也能找出简单精彩——看似简单而已——的电影,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10年或者更久能赶上一回,一部出色的怪片子能得大奖——我想举的还是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不可饶恕》;或者近一点,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但这真的很少见,是逆大流而动,奥斯卡投票人最爱的,还是乖巧的、符合好莱坞机器生产的电影。
(作者为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前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