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系表态:撤出不算什么,存在才是意义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裕君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项自启动初期,就引来众多目光的关注和期待,如同期待一部热度大片一般,希望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与电影界的“金棕榈奖”、“金酸莓奖”类似,“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就是评出当代艺术界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与问题作品各十件,分别入选“金棕榈奖”、“金酸莓奖”。真诚、独立、不怕得罪人,是“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最重要的特点。关注担任本次评选活动的评委的二十六位活跃于当下艺术批评界的青年艺术批评家,如何勇敢面对获奖艺术家?如何面对媒体的各种疑问?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海报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启动新闻发布研讨会
作为媒体人,早在活动评选之处就从方方面面关注,在颁奖典礼举办的前夜,同行几人在一起探讨交流,调侃着各种的意想不到和媒体视角扑捉的新闻热点。媒体人,以此为乐,算是过把赢,要体现职业操守,那也算是行业对社会、对艺术界的责任。

新浪微博部分网友对话截图

现场走廊已被各种观众拥挤的水泄不通
颁奖未开始,媒体先“预热”
似乎有点如望所归,在“金棕榈与金酸梅”奖颁奖典礼开始前几个小时,青年策展人鲍栋就在新浪微博上“暴动”的发出“最新消息:在看到评选结果之后,99艺术网断绝了与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金酸梅+金棕榈评选方的合作关系,理由不明……”这让一直以来都与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策办方积极沟通和交流的媒体人如履薄冰。瞬时间,在新浪微博上展开了各种的“碰撞”。围观者、辩护者与各种求真相者一拥而上,青年艺术批评家王春辰的提示很重要:“发布会还未开始,怎么就有了结果出来?既然结果没有出来,怎么又会有因为结果而导致不合作?如此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是如何散布的呢?”真相显而易见,而此微博现象也算是颁奖典礼未开始之前,媒体先“预热”吧。

798一驿酒店略显吝啬的窄厅高朋满座

酒店内高朋满座
“明星”缺场,“金棕榈”也失望
随着“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颁奖典礼开始时间的临近,略显得窄小的798一驿酒店被嘉宾、媒体及各种围观者拥挤的水泄不通。好不容易从小厅走廊挤到了观众席,却发现对前面的情况是只能听见看不见。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了,在北大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副院长和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被冠以“三位老艺术家”之名的一番致辞之后,观众既领略了主持人的外行风采也听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版金棕榈奖的揭晓:何云昌《一米的民主》(《与虎谋皮》)、陈晓云(未出席)《为什么是生活》、陈界仁(未出席)《帝国边界》、周斌(未出席)《30天——周斌计划》、梁硕《费特》、艾未未(未出席)《葵花籽》、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邱志杰(未出席)《上元灯彩图》、杨新广《底下有块石头》和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或许是“金棕榈”对于明星艺术家来说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亦或是用主持人的话讲“事务繁忙,不能亲自前来”,总之没能让大家目睹那些明星艺术家的风采,多少让睽睽至尊的“金棕榈”奖显得有些淡泊名利了。

为获奖艺术家及未到场获奖艺术家代表颁发“金棕榈”奖

艾未未及其作品《一亿颗葵花籽》
晚熟的“金酸梅”,艾未未又获奖
如果说“金棕榈”奖的颁布让很多想目睹“明星”艺术家的观众有些失望,那“金酸梅”就更让媒体值得激动一场了。如说“金酸梅”奖的评选是一种对那些不如人意的艺术作品予以批评指正的形式进行鼓励。主办方在此奖项揭晓的流程上也许是有意的安排,中间位大家考虑的也非常的周全,既安排了红酒、披萨、水果串之类的小吃,又插播了古琴的演奏,不过古琴家巫娜带来的曲子开始的时候挺让人费解,她用一个什么东西在琴上敲了足足有三五分钟才开始弹,看得艺术圈的听众一头雾水,大有隔行如隔山的感慨。
终于,“金酸梅“成熟了,主持人一句:“对于那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要表彰,给与奖励,但是,也需要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提出批评,有的时候批评的声音更有助于艺术家创作的进步……”,从而再次将其外行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金酸梅”奖的得主(张洹《希望隧道》、高氏兄弟《列宁》、张洹《和和谐谐》、卢昊《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罗中立《雕塑系列》、岳敏君《弯曲的维度》、蔡国强《农民达芬奇》、艾未未《葵花籽》、潘公凯《错构——转念》以及牟伯岩上海双年展之《“胖子”系列》)来说,就更显得既滑稽而又幽默诙谐了。可纠结的是艾未未《葵花籽》双揽“金棕榈与金酸梅”两重奖项。

“金棕榈与金酸梅”奖评选启动新闻研讨会
“金棕榈与金酸梅”,比明星魅力还是比学术评判
首先要可叹中国青年艺术批评家敢于承担此次“金棕榈与金酸梅”两大奖项实名评选评委的勇气和责任。其次,我们应该肯定此次评奖活动非同寻常且极为深远的意义。它体现在年轻的艺术批评家评委们出人意料地给了有权有势的潘公凯、罗中立院长每人一个金酸梅奖。应当视此为一种勇气。它显示了青年批评家所具有的基本的评判勇气。而对于公众人物艾未未同时既获“金棕榈”又获“金酸梅”奖,对于评议奖项来说真是一个很低级的玩笑闹剧。这不仅没有显示其奖项的客观公正,反而暴露出评委们患得患失的世故心态。评奖不是比谁门槛高,而是对获奖艺术家及其作品做出学术性的评判。要么“金棕榈”要么“金酸梅”奖才算是评奖。让艺术家脚踩两只船显示的恰恰是评委们对两个奖项实质意义的淡薄和自己脚踩两只船,既想讨好明星艺术家又想贬抑和追求学术批评性,更是两头拿捏不稳的不正常心态。如果评委们是在合作一个艺术作品或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而非评奖那另当别论。一个一本正经的奖项却没产生必要的判断力,这个奖项有什么意义呢?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项自启动初期,就引来众多目光的关注和期待,如同期待一部热度大片一般,希望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与电影界的“金棕榈奖”、“金酸莓奖”类似,“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就是评出当代艺术界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与问题作品各十件,分别入选“金棕榈奖”、“金酸莓奖”。真诚、独立、不怕得罪人,是“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最重要的特点。关注担任本次评选活动的评委的二十六位活跃于当下艺术批评界的青年艺术批评家,如何勇敢面对获奖艺术家?如何面对媒体的各种疑问?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海报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启动新闻发布研讨会
作为媒体人,早在活动评选之处就从方方面面关注,在颁奖典礼举办的前夜,同行几人在一起探讨交流,调侃着各种的意想不到和媒体视角扑捉的新闻热点。媒体人,以此为乐,算是过把赢,要体现职业操守,那也算是行业对社会、对艺术界的责任。

新浪微博部分网友对话截图

现场走廊已被各种观众拥挤的水泄不通
颁奖未开始,媒体先“预热”
似乎有点如望所归,在“金棕榈与金酸梅”奖颁奖典礼开始前几个小时,青年策展人鲍栋就在新浪微博上“暴动”的发出“最新消息:在看到评选结果之后,99艺术网断绝了与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金酸梅+金棕榈评选方的合作关系,理由不明……”这让一直以来都与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与金酸梅”奖策办方积极沟通和交流的媒体人如履薄冰。瞬时间,在新浪微博上展开了各种的“碰撞”。围观者、辩护者与各种求真相者一拥而上,青年艺术批评家王春辰的提示很重要:“发布会还未开始,怎么就有了结果出来?既然结果没有出来,怎么又会有因为结果而导致不合作?如此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是如何散布的呢?”真相显而易见,而此微博现象也算是颁奖典礼未开始之前,媒体先“预热”吧。

798一驿酒店略显吝啬的窄厅高朋满座

酒店内高朋满座
“明星”缺场,“金棕榈”也失望
随着“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颁奖典礼开始时间的临近,略显得窄小的798一驿酒店被嘉宾、媒体及各种围观者拥挤的水泄不通。好不容易从小厅走廊挤到了观众席,却发现对前面的情况是只能听见看不见。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了,在北大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副院长和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被冠以“三位老艺术家”之名的一番致辞之后,观众既领略了主持人的外行风采也听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版金棕榈奖的揭晓:何云昌《一米的民主》(《与虎谋皮》)、陈晓云(未出席)《为什么是生活》、陈界仁(未出席)《帝国边界》、周斌(未出席)《30天——周斌计划》、梁硕《费特》、艾未未(未出席)《葵花籽》、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邱志杰(未出席)《上元灯彩图》、杨新广《底下有块石头》和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或许是“金棕榈”对于明星艺术家来说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亦或是用主持人的话讲“事务繁忙,不能亲自前来”,总之没能让大家目睹那些明星艺术家的风采,多少让睽睽至尊的“金棕榈”奖显得有些淡泊名利了。

为获奖艺术家及未到场获奖艺术家代表颁发“金棕榈”奖

艾未未及其作品《一亿颗葵花籽》
晚熟的“金酸梅”,艾未未又获奖
如果说“金棕榈”奖的颁布让很多想目睹“明星”艺术家的观众有些失望,那“金酸梅”就更让媒体值得激动一场了。如说“金酸梅”奖的评选是一种对那些不如人意的艺术作品予以批评指正的形式进行鼓励。主办方在此奖项揭晓的流程上也许是有意的安排,中间位大家考虑的也非常的周全,既安排了红酒、披萨、水果串之类的小吃,又插播了古琴的演奏,不过古琴家巫娜带来的曲子开始的时候挺让人费解,她用一个什么东西在琴上敲了足足有三五分钟才开始弹,看得艺术圈的听众一头雾水,大有隔行如隔山的感慨。
终于,“金酸梅“成熟了,主持人一句:“对于那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要表彰,给与奖励,但是,也需要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提出批评,有的时候批评的声音更有助于艺术家创作的进步……”,从而再次将其外行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金酸梅”奖的得主(张洹《希望隧道》、高氏兄弟《列宁》、张洹《和和谐谐》、卢昊《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罗中立《雕塑系列》、岳敏君《弯曲的维度》、蔡国强《农民达芬奇》、艾未未《葵花籽》、潘公凯《错构——转念》以及牟伯岩上海双年展之《“胖子”系列》)来说,就更显得既滑稽而又幽默诙谐了。可纠结的是艾未未《葵花籽》双揽“金棕榈与金酸梅”两重奖项。

“金棕榈与金酸梅”奖评选启动新闻研讨会
“金棕榈与金酸梅”,比明星魅力还是比学术评判
首先要可叹中国青年艺术批评家敢于承担此次“金棕榈与金酸梅”两大奖项实名评选评委的勇气和责任。其次,我们应该肯定此次评奖活动非同寻常且极为深远的意义。它体现在年轻的艺术批评家评委们出人意料地给了有权有势的潘公凯、罗中立院长每人一个金酸梅奖。应当视此为一种勇气。它显示了青年批评家所具有的基本的评判勇气。而对于公众人物艾未未同时既获“金棕榈”又获“金酸梅”奖,对于评议奖项来说真是一个很低级的玩笑闹剧。这不仅没有显示其奖项的客观公正,反而暴露出评委们患得患失的世故心态。评奖不是比谁门槛高,而是对获奖艺术家及其作品做出学术性的评判。要么“金棕榈”要么“金酸梅”奖才算是评奖。让艺术家脚踩两只船显示的恰恰是评委们对两个奖项实质意义的淡薄和自己脚踩两只船,既想讨好明星艺术家又想贬抑和追求学术批评性,更是两头拿捏不稳的不正常心态。如果评委们是在合作一个艺术作品或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而非评奖那另当别论。一个一本正经的奖项却没产生必要的判断力,这个奖项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