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葳:我的“金棕榈+金酸苺”的评选会发言
李笑男:金棕榈我提了五个作品,王功新的《关联:与Ya有关》,王郁洋的《会呼吸的雕塑》,胡向前的《向前美术馆》、何云昌《与虎谋皮》、周斌的《30天计划》。
金酸莓是两个,张洹的《放虎归山》、崔岫闻的《真空妙有》。
金棕榈:
第一件:王功新的《关联——与Ya有关》。这是一个有声影像装置,九屏,现场有一定的摆放方式,前面有几个,一进门左边有俩,右边有俩。放映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播放,引导观众由与音频“ya”相关的影像开始介入,伴随着声音、影像的关联转换。画面会跟着声音的关联,像网页链接一样一个、一个画面往下链接,出现好多东西,也做了一些效果。结束的时候,变成了一个人在那儿听音乐,有电子音乐的声音,影像在气质和内容上都同开始形成了非常大的差异,但整个过渡比较自然。整个过程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画面剪切。
这个作品是借鉴了互联网链接点击的日常经验,点击网页的时候会互换转换链接,可能有的时候会转换到一个和你之前预期不一样的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摄取,人们形成自己的认识。王功新的作品是通过图像的链接,通过图像的多意性场域的链接来探讨今天生活中的公共经验。我认为在去年的作品中试图探讨普通人新的公共经验的作品并不是很多。
这件作品现场感很强,用影像和声音的方式探讨一种新的公共经验。这种公共经验不仅在互联网模式下生效,在普通的大众文化传播模式中同样生效。都市生活中影像取代原本的自然而成为“第二自然”,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往往由影像的关联形成的网络所决定。这件作品通过对影像与声音的设计与控制,非常出色的将这一观念转化为视觉体验,完成了从观念到形式的较为完美的转化与融合。图像自由、放松,形成了一定的观看中间地带和作品多意性的场域。
提这个作品是因为我这次提名其中一个关注点就在于:艺术观念到(艺术)语言的转换,有效的转换让艺术作品焕发出生命力,免于空洞与乏味。我提名的前几个作品在语言转化方面有他比较独到的地方。王功新的这件作品只能描述,如果大家有人去现场看了,会发现图像里的内容可阐释性比较弱,作品强调是某种关联性建立的信息传播模式。我认为他的这种形式上,能够很好地把艺术家的观念通过视觉的形式、影像的形式转换成一种艺术的语言,现场的观看性、经验值都比较高。
第二件金棕榈,王郁洋《会呼吸的雕塑》。
这是在尤伦斯的双人展上的作品。王郁洋所实验过的作品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及绘画。这几件作品是在展览〈有机体〉里面对的一部分。一些日常生活的家电和办公用品都一反日常经验变得可以呼吸,好像有了生命。这几件作品幽默、荒诞、感性,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观念的艺术语言转化的工作。在其中看不到符号化和僵化的观念转化模式,非常机智的以小见大,探讨了人的情感、认知与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把家用电器、打印机、洗衣机这些东西翻制成树脂,在那儿喘气,进去之后发现那些东西在那儿动,和日常经验非常不一样。
提名理由:这个作品挺幽默的,进去之后也会发现它有一种荒诞性,同时非常感性。这个作品在我看来也是在进行一种观念的艺术语言转化的工作。这个作品的特点也是在进行语言转化的时候,并不是按照一些既定的模式进行艺术语言转化。有的时候让你很难阐释,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把这个东西做成喘气的。可能是在旧货市场淘来的东西让他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和机器经常相处,相处时间长了和它们产生感情。这些机器对你来说就会喘气,但这些仅仅是一种解释。我觉得他这种观念的转化非常有他的个人性。作品非常机智的探讨了人的情感认知和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金棕榈第三件:胡向前的《向前美术馆》。
这个作品特简单,他收藏了一些观念的作品,在他的“向前美术馆”里有这些作品。展览的时候他就站在这儿给大家说这个作品是什么样的。视频我没有截下来,他说话有口音,大家听不太清楚,在现场可能会听懂。胡向前通过身体表演和语言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他个人的美术馆收藏。这种收藏更像是艺术观念的收藏。通过图片能看见他在动作形容一个什么东西,这么大,演给你看里边有什么东西,讲得挺有意思的。联想到《太阳》和《多余的知识》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胡向前在观念的语言转化方面有着非常独特而活跃的表现。
这个艺术家之前的作品,比如07年的《太阳》他把自己晒黑,他天天晒,把这个过程用影像记录下来。他本来没有那么黑,把自己给晒黑了,作品就做完了。《多余的知识》也是今年的作品,《多余的知识》我没有觉得很好,但是也很有意思,他是带了一个生存手册,到野外去,用《生存手册》上的很多道理去生存,钻木取火,或者拿棍扎鱼等等。这个艺术家和我选的前个艺术家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倾向,他们在观念和语言转化方面非常独特,而且表现很活跃。有的人可能觉得他是一种无厘头,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人不是无厘头。有些发泄性的无厘头,是并不可取的,因为没有观念上的含义,没有被追溯的一些深刻的东西,这两个人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倾向性。其实他这个作品和徐震最早做的在地铁口《喊》的那个作品,拍大家的反应,这是一个路子下来的。这一批艺术,这种方式的作品是比较多和有代表性的。最早的还有“北京的风大么”等。这些作品在艺术语言转化的时候都有他们很强的个人性和创造性。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究竟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做作品,里面有很难去解释的东西。但我感觉到他们这是一种可以等待未来去阐释的语言倾向,所以我选了他和前面的艺术家。
金棕榈第四件:何云昌的《与虎谋皮》。
看一下图片。这就是开头选票,大家投票。10票反对,12票同意,弃权3票。投票的都是他的朋友。这个是作品的现场,我特意选择了这个比较痛苦的图片。
在这件非表演性行为艺术作品中,何云昌延续了身体极限体验方式。整个作品的表达方式依旧直接而简练,而将整个作品的重心放在身体同决定身体存在状况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在直接体验中,向观看者敞开本质的真实。何云昌去年的《一根肋骨》我也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件作品,在方法上《与虎谋皮》没有特别的,在语言上非常简练,没有任何的所谓的方式方法,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地直接。去年他的《一根肋骨》,我个人认为他可能是关于爱和生命的看法,今年的作品提到了“民主”的话题,我觉得他的这个作品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他探讨了民主是什么,而在于他这个作品的直接性是给我的震撼特别大。就是他直接向观看者敞开了这种真实的事实本身。对于这样的作品,有一种事实胜于雄辩的味道,在这个时候任何语言和修辞都是多余的。针对这个作品的力度,我们可以说任何艺术的语言都显得是多余的。这同很多其他同类型的缺乏语言的作品形成了差别,有的作品不能这么说,但是这个作品的力度可以这么说。
这个作品和刚才前面三个人的作品在探讨艺术观念语言转化上属于两种类型,属于语言特别凝练型的,直给型的作品。我认为也非常有代表性,我很尊敬这个艺术家。
金棕榈第五件:周斌的《30天计划》。
这个刚才鲍栋也提了,我选了几张这些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几张图片。比如这个,他把刀再铁轨上磨卷了。还有一个就是下雨了,他的手握在那儿,他保持手心是干的。在提名这件作品的时候,我是把这个作品作为一组连续的作品小品的整体来看,并不是说里边哪个作品好,哪个作品不好。刚才盛葳也说了,他里边的确有一些作品很普通,比如说这边是6,这边是4的那个,有不好的。
我之所以提这个作品在于他的创作方式拉近了艺术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30天每天一件即兴行为作品,作品同每天一天的日常生活语境有直接的相关性。周斌将自己的行为艺术引导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之中,在更细微的层面上贯通了个人行为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进入到探讨自身生存状况同认知、创作之间的细微关系中。
每天做一个这样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和每天的生活语境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他把自己的行为艺术引入到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微的一个层次上。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当代艺术家那里是比较缺少的。如果你不是一天做一个作品,不是很随机的,每天要想一个即时性的,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做一些作品,而是去计划性地做一个作品,你从日常生活中特别细微的感觉,贴合性是会很弱的。尤其是同身体和行为相关的作品。其实白双全的作品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刚才也有人提。我一直都比较喜欢他的作品,白双全的作品,他做的作品很小,比如有一次他在楼底下站着,等着把灯关掉,直到最后一个人把灯关掉他在回家。这种感情很细腻,可能与香港的生活经验有关系。他的作品同日常生活中比较贴合,这是我们的艺术家当中比较缺少的艺术感觉。周斌的作品在向这个方向上寻找这种方法,有一些作品也很有意思,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比较深刻地开始探讨艺术家自身的生存状况和他的认知,还有他的创作之间非常细微层面上的一个关联性。
其中有的有几件作品有点儿太像小东西了,比如王郁洋和胡向前的作品,放上来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选这个奖我也在想,非得这个东西特像一个东西,特大、特好,把它放进去,还是尽可能的保留更多的未来可能性?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金棕榈。
金酸莓:
选择了两个:张洹的《放虎归山》和崔岫闻的《真空妙有》。我没有选和《和和谐谐》和《希望隧道》,我觉得那两个看起来比较差,但这种差是显性上的,在类型上已经出现过很多了,去年我们也评选了以这种方式入选的金酸莓。所以提这个《放虎归山》。这个展览,现场效果很好,相对比较完整,也是团队作业,香灰画和牛皮佛脸,在现场效果上没有什么问题,在思想性上我觉得非常失望。我去了之后整个展场有一种矫揉造作的中产阶级气质让人一蹶不振。形式感的精雕细琢远远高于思想内核的时候,我觉得作品就已经腐朽了。这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作品的原因。
我提的两个金酸莓有相似性。金酸莓的第二件提名作品是崔岫闻的《真空妙有》,在今日美术馆做的展览。我没有选择她的影像作品,提名主要针对她的这部分图片作品。我去那个展场的时候,跟张洹《放虎归山》现场感觉一样。确实做得挺好看的。在《真空妙有》系列中我还是感觉到形式大于内容的修辞感,有很强的无力感。这个作品,有一些文章我也看了,就是艺术家本人还是倾向于精神上的一种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很多雪、水墨,好像代表了她自己的一个女性的形象在虚无缥渺环境中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作品特别难在观众的感受中建立它自己的位置,像是因为一种误解而存在的。她是要强调精神,可是我觉得精神很空洞。就像是一场虚无缥渺的想像,如果是想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又没有完全地想像,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制住了。这个作品,我觉得是一个站不稳脚的作品,虽然它的外表很美丽。金酸莓主要是这两个根据我对艺术的一些个人看法而提的。谢谢!
金酸莓是两个,张洹的《放虎归山》、崔岫闻的《真空妙有》。
金棕榈:
第一件:王功新的《关联——与Ya有关》。这是一个有声影像装置,九屏,现场有一定的摆放方式,前面有几个,一进门左边有俩,右边有俩。放映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播放,引导观众由与音频“ya”相关的影像开始介入,伴随着声音、影像的关联转换。画面会跟着声音的关联,像网页链接一样一个、一个画面往下链接,出现好多东西,也做了一些效果。结束的时候,变成了一个人在那儿听音乐,有电子音乐的声音,影像在气质和内容上都同开始形成了非常大的差异,但整个过渡比较自然。整个过程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画面剪切。
这个作品是借鉴了互联网链接点击的日常经验,点击网页的时候会互换转换链接,可能有的时候会转换到一个和你之前预期不一样的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摄取,人们形成自己的认识。王功新的作品是通过图像的链接,通过图像的多意性场域的链接来探讨今天生活中的公共经验。我认为在去年的作品中试图探讨普通人新的公共经验的作品并不是很多。
这件作品现场感很强,用影像和声音的方式探讨一种新的公共经验。这种公共经验不仅在互联网模式下生效,在普通的大众文化传播模式中同样生效。都市生活中影像取代原本的自然而成为“第二自然”,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往往由影像的关联形成的网络所决定。这件作品通过对影像与声音的设计与控制,非常出色的将这一观念转化为视觉体验,完成了从观念到形式的较为完美的转化与融合。图像自由、放松,形成了一定的观看中间地带和作品多意性的场域。
提这个作品是因为我这次提名其中一个关注点就在于:艺术观念到(艺术)语言的转换,有效的转换让艺术作品焕发出生命力,免于空洞与乏味。我提名的前几个作品在语言转化方面有他比较独到的地方。王功新的这件作品只能描述,如果大家有人去现场看了,会发现图像里的内容可阐释性比较弱,作品强调是某种关联性建立的信息传播模式。我认为他的这种形式上,能够很好地把艺术家的观念通过视觉的形式、影像的形式转换成一种艺术的语言,现场的观看性、经验值都比较高。
第二件金棕榈,王郁洋《会呼吸的雕塑》。
这是在尤伦斯的双人展上的作品。王郁洋所实验过的作品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及绘画。这几件作品是在展览〈有机体〉里面对的一部分。一些日常生活的家电和办公用品都一反日常经验变得可以呼吸,好像有了生命。这几件作品幽默、荒诞、感性,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观念的艺术语言转化的工作。在其中看不到符号化和僵化的观念转化模式,非常机智的以小见大,探讨了人的情感、认知与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把家用电器、打印机、洗衣机这些东西翻制成树脂,在那儿喘气,进去之后发现那些东西在那儿动,和日常经验非常不一样。
提名理由:这个作品挺幽默的,进去之后也会发现它有一种荒诞性,同时非常感性。这个作品在我看来也是在进行一种观念的艺术语言转化的工作。这个作品的特点也是在进行语言转化的时候,并不是按照一些既定的模式进行艺术语言转化。有的时候让你很难阐释,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把这个东西做成喘气的。可能是在旧货市场淘来的东西让他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和机器经常相处,相处时间长了和它们产生感情。这些机器对你来说就会喘气,但这些仅仅是一种解释。我觉得他这种观念的转化非常有他的个人性。作品非常机智的探讨了人的情感认知和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金棕榈第三件:胡向前的《向前美术馆》。
这个作品特简单,他收藏了一些观念的作品,在他的“向前美术馆”里有这些作品。展览的时候他就站在这儿给大家说这个作品是什么样的。视频我没有截下来,他说话有口音,大家听不太清楚,在现场可能会听懂。胡向前通过身体表演和语言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他个人的美术馆收藏。这种收藏更像是艺术观念的收藏。通过图片能看见他在动作形容一个什么东西,这么大,演给你看里边有什么东西,讲得挺有意思的。联想到《太阳》和《多余的知识》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胡向前在观念的语言转化方面有着非常独特而活跃的表现。
这个艺术家之前的作品,比如07年的《太阳》他把自己晒黑,他天天晒,把这个过程用影像记录下来。他本来没有那么黑,把自己给晒黑了,作品就做完了。《多余的知识》也是今年的作品,《多余的知识》我没有觉得很好,但是也很有意思,他是带了一个生存手册,到野外去,用《生存手册》上的很多道理去生存,钻木取火,或者拿棍扎鱼等等。这个艺术家和我选的前个艺术家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倾向,他们在观念和语言转化方面非常独特,而且表现很活跃。有的人可能觉得他是一种无厘头,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人不是无厘头。有些发泄性的无厘头,是并不可取的,因为没有观念上的含义,没有被追溯的一些深刻的东西,这两个人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倾向性。其实他这个作品和徐震最早做的在地铁口《喊》的那个作品,拍大家的反应,这是一个路子下来的。这一批艺术,这种方式的作品是比较多和有代表性的。最早的还有“北京的风大么”等。这些作品在艺术语言转化的时候都有他们很强的个人性和创造性。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究竟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做作品,里面有很难去解释的东西。但我感觉到他们这是一种可以等待未来去阐释的语言倾向,所以我选了他和前面的艺术家。
金棕榈第四件:何云昌的《与虎谋皮》。
看一下图片。这就是开头选票,大家投票。10票反对,12票同意,弃权3票。投票的都是他的朋友。这个是作品的现场,我特意选择了这个比较痛苦的图片。
在这件非表演性行为艺术作品中,何云昌延续了身体极限体验方式。整个作品的表达方式依旧直接而简练,而将整个作品的重心放在身体同决定身体存在状况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在直接体验中,向观看者敞开本质的真实。何云昌去年的《一根肋骨》我也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件作品,在方法上《与虎谋皮》没有特别的,在语言上非常简练,没有任何的所谓的方式方法,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地直接。去年他的《一根肋骨》,我个人认为他可能是关于爱和生命的看法,今年的作品提到了“民主”的话题,我觉得他的这个作品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他探讨了民主是什么,而在于他这个作品的直接性是给我的震撼特别大。就是他直接向观看者敞开了这种真实的事实本身。对于这样的作品,有一种事实胜于雄辩的味道,在这个时候任何语言和修辞都是多余的。针对这个作品的力度,我们可以说任何艺术的语言都显得是多余的。这同很多其他同类型的缺乏语言的作品形成了差别,有的作品不能这么说,但是这个作品的力度可以这么说。
这个作品和刚才前面三个人的作品在探讨艺术观念语言转化上属于两种类型,属于语言特别凝练型的,直给型的作品。我认为也非常有代表性,我很尊敬这个艺术家。
金棕榈第五件:周斌的《30天计划》。
这个刚才鲍栋也提了,我选了几张这些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几张图片。比如这个,他把刀再铁轨上磨卷了。还有一个就是下雨了,他的手握在那儿,他保持手心是干的。在提名这件作品的时候,我是把这个作品作为一组连续的作品小品的整体来看,并不是说里边哪个作品好,哪个作品不好。刚才盛葳也说了,他里边的确有一些作品很普通,比如说这边是6,这边是4的那个,有不好的。
我之所以提这个作品在于他的创作方式拉近了艺术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30天每天一件即兴行为作品,作品同每天一天的日常生活语境有直接的相关性。周斌将自己的行为艺术引导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之中,在更细微的层面上贯通了个人行为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进入到探讨自身生存状况同认知、创作之间的细微关系中。
每天做一个这样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和每天的生活语境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他把自己的行为艺术引入到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微的一个层次上。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当代艺术家那里是比较缺少的。如果你不是一天做一个作品,不是很随机的,每天要想一个即时性的,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做一些作品,而是去计划性地做一个作品,你从日常生活中特别细微的感觉,贴合性是会很弱的。尤其是同身体和行为相关的作品。其实白双全的作品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刚才也有人提。我一直都比较喜欢他的作品,白双全的作品,他做的作品很小,比如有一次他在楼底下站着,等着把灯关掉,直到最后一个人把灯关掉他在回家。这种感情很细腻,可能与香港的生活经验有关系。他的作品同日常生活中比较贴合,这是我们的艺术家当中比较缺少的艺术感觉。周斌的作品在向这个方向上寻找这种方法,有一些作品也很有意思,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比较深刻地开始探讨艺术家自身的生存状况和他的认知,还有他的创作之间非常细微层面上的一个关联性。
其中有的有几件作品有点儿太像小东西了,比如王郁洋和胡向前的作品,放上来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选这个奖我也在想,非得这个东西特像一个东西,特大、特好,把它放进去,还是尽可能的保留更多的未来可能性?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金棕榈。
金酸莓:
选择了两个:张洹的《放虎归山》和崔岫闻的《真空妙有》。我没有选和《和和谐谐》和《希望隧道》,我觉得那两个看起来比较差,但这种差是显性上的,在类型上已经出现过很多了,去年我们也评选了以这种方式入选的金酸莓。所以提这个《放虎归山》。这个展览,现场效果很好,相对比较完整,也是团队作业,香灰画和牛皮佛脸,在现场效果上没有什么问题,在思想性上我觉得非常失望。我去了之后整个展场有一种矫揉造作的中产阶级气质让人一蹶不振。形式感的精雕细琢远远高于思想内核的时候,我觉得作品就已经腐朽了。这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作品的原因。
我提的两个金酸莓有相似性。金酸莓的第二件提名作品是崔岫闻的《真空妙有》,在今日美术馆做的展览。我没有选择她的影像作品,提名主要针对她的这部分图片作品。我去那个展场的时候,跟张洹《放虎归山》现场感觉一样。确实做得挺好看的。在《真空妙有》系列中我还是感觉到形式大于内容的修辞感,有很强的无力感。这个作品,有一些文章我也看了,就是艺术家本人还是倾向于精神上的一种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很多雪、水墨,好像代表了她自己的一个女性的形象在虚无缥渺环境中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作品特别难在观众的感受中建立它自己的位置,像是因为一种误解而存在的。她是要强调精神,可是我觉得精神很空洞。就像是一场虚无缥渺的想像,如果是想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又没有完全地想像,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制住了。这个作品,我觉得是一个站不稳脚的作品,虽然它的外表很美丽。金酸莓主要是这两个根据我对艺术的一些个人看法而提的。谢谢!
李笑男(水瓶座):艺术批评家,媒体人。
2005——2009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2——2005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 获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8——2002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获广告学学士学位。
2010年1月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2009年6月——2010年12月 今日艺术网总编
2008年12月——2009年3月 《艺术评论》杂志特别策划专题特约编辑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新加坡《GRANTEUR》杂志当代艺术专题特约撰稿
2007年2月-2007年9月,今日美术馆主办《影像》杂志编辑
2003年2月-2004年5月,《市场观察》杂志编辑、记者
译著:《艺术史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ART HISTORY),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莫兰迪的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
编著:《横向方式》(青年艺术家丛书——油画)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
参与写作:《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
发表文章:
1、《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 载于《文艺研究》2010年7月
2、《白南准的电子意识与早期影像艺术语言建构》 载于《荣宝斋》当代艺术版 2010第五期
3、《被“绑架”的中国抽象艺术——从奥利瓦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谈起》,载于《江苏画刊》2010年5月
4、《杜尚做了什么?》,载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5、《你好,安迪沃霍尔!》,载6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6、《作为观念的影像艺术》,载于《艺术状态》,2009年第2期。
另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世界美术》、《艺术界》、《生活月刊》、《东方艺术》、《影像》、《今日美术》、《当代艺术新闻》等杂志。
2005——2009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2——2005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 获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8——2002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获广告学学士学位。
2010年1月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2009年6月——2010年12月 今日艺术网总编
2008年12月——2009年3月 《艺术评论》杂志特别策划专题特约编辑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新加坡《GRANTEUR》杂志当代艺术专题特约撰稿
2007年2月-2007年9月,今日美术馆主办《影像》杂志编辑
2003年2月-2004年5月,《市场观察》杂志编辑、记者
译著:《艺术史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ART HISTORY),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莫兰迪的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
编著:《横向方式》(青年艺术家丛书——油画)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
参与写作:《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
发表文章:
1、《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 载于《文艺研究》2010年7月
2、《白南准的电子意识与早期影像艺术语言建构》 载于《荣宝斋》当代艺术版 2010第五期
3、《被“绑架”的中国抽象艺术——从奥利瓦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谈起》,载于《江苏画刊》2010年5月
4、《杜尚做了什么?》,载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5、《你好,安迪沃霍尔!》,载6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6、《作为观念的影像艺术》,载于《艺术状态》,2009年第2期。
另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世界美术》、《艺术界》、《生活月刊》、《东方艺术》、《影像》、《今日美术》、《当代艺术新闻》等杂志。
新的力量横扫批评圈的龌龊之气
真差,这也叫评论啊
李笑男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