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图片]与周星星有一比的小学生作文
发起人:妈的笑死人了  回复数:3   浏览数:2392   最后更新:2006/08/21 04:47:17 by
[楼主] 老大 2006-06-22 12:11:13

转自

[url]http://www.artzinechina.com/display.php?a=158

张晴,双年展十年回首

Li Danniprint

  筹办上海双年展的紧张气氛又来了,倒计时的牌子悬挂在上海美术馆员工通道的大门口。这样的阵势,对于经历了5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张晴来说,已经是10年间见惯的场景。

  2006上海国际双年展“超设计”定于9月5日至11月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本届上海双年展由许江任总策展人,邀请黄笃(中国)、林书民(美国)、李圆一(韩国)、迦弗兰科•马拉涅罗(Gianfranco Maraniello,意大利)、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英国)组成策划团队,肖小兰任助理策展,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任总协调人。邀请23个国家(地区)93组艺术家参展,张晴说:“总协调人就是给艺术家服务的人,既要和他们讨论作品,又要考虑材料、场地、运输、保险。他们是做蛋糕设计,我去给他们买面粉,做奶油花的装饰。”

  从举办地域性质的绘画展览到广邀国际艺术家参与的大型当代艺术展会,张晴坦言在上海双年展的十年工作经历也是自己的一个变化过程。上海双年展始于1996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官方文化机构主办的双年展。陪伴上海双年展一路走来,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已经是经历5届上海双年展的元老级人物。

  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名为“开放的空间”,集中展示了当时国内艺术家近160件油画作品,依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展示的艺术作品也较为单一。2000年,题为“上海*海上”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当代艺术大展,引入策展人制度,邀请旅法艺术家侯翰如担任策展人。此次大展成为上海双年展成为国际艺术舞台的正式起点,国际艺术家作品可以与国内同行同台展示艺术作品策展人制度也为上海的艺术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全球视野。此后,相继举办了2002“都市营造”、2004“影像生存”两届大型国际艺术展览,上海双年展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展会之一。

  2006上海双年展以“超设计”为主题,耗资1600万人民币,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中规模最大的一届,下设“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三个部分。策展团队在主题阐释中表明试图从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三个层面,思考和揭示设计的涵义,打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藩篱,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

  对于“超设计”主题的设立,张晴解释说:“双年展的主题设立要和上海的历史有依托关系,上海就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城市,有万国博览会的称号。建国以后,学毕业的人毕业设计都要到上海来,参观上海的商店橱窗。当时设计的上海,上海的设计,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现在我们说的所谓超设计,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这个环境中对过度的设计进行反思和追问,对这种设计进行颠覆和挑战。””

  以“超设计”为主题的2006上海双年展中要请了包括奈良美智、马修巴尼等国际著名艺术家,丁乙、史金淞、马岩松等50多位国内艺术家、建筑师也将同台参展。在本届参展作品的清单中,一件唐代斗拱模型成为其中最为独特的作品,据张晴介绍,开幕之时,这件仿造的斗拱将会成为参观者看到的第一件展览作品。

  将古典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搬进当代艺术展场并不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蔡国强、黄永砯等人都有先例可循。而在以“超设计”为主题的展览中,搬出古代工匠的作品则有些令人侧目。张晴说:“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性,不能看创作它的艺术家是不是还活着。我们要回溯历史,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资源中寻找超设计的精神和形态,以中国古代的智慧来激活今天的超设计的想像,这就是当代性,要赋予它当代性。”

  很难想象担任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的张晴,曾经是苏州博物馆中迷恋古典艺术的人。1996年离开苏州博物馆进入上海双年展办公室,是张晴事业中的一个转折。

  张晴1964年出生于苏州,自幼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染。读书后学校的宿舍就在狮子林,每日的体育锻炼就在拙政园曲折深幽的古典长廊中进行。1988年,张晴参加了南京的北斗星画展,兴之所至写了展览的序言。《江苏画刊》的主编因此看中他的文字,邀请他专门为杂志撰写评论。1989年的当代艺术大展上,张晴放弃了艺术家的身份而是以评论者的角度参与了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大展。

  此后张晴在中央美院学习艺术史,1991年机缘巧合参加了河南一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为了避免洪水冲毁古墓壁画,张晴钻进古墓描摹天顶壁画,为艺术史研究留下宝贵资料。也许是与古代艺术有缘,张晴毕业后进入苏州市博物馆工作。在苏州博物馆工作的8年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博物馆里的青铜、陶瓷、书画等各种珍藏,浸润在中国古典艺术的氛围之中。1996年离开苏州博物馆之前,张晴负责完成了苏州博物馆东侧年久失修的苏州古拙政园部分遗址,张晴在修复和研究的基础上,也加入了自己对于古典园林的理解和改造。

  回顾国际历届双年展呈现的不同特点,大都带有策展人的个人风格和偏好。在张晴的推荐下,上海同济大学保存的8个苏州古建筑复原模型也将在2006上海双年展中与国内外观众见面。

  双年展正式开幕之前的所有对主题阐释总是在一种玄妙的状态中进行,没有看到参展作品也很难理解策展人的文字表述。张晴介绍说“设计与想象”部分将向大家展示当代艺术家是如何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构设计对象,对设计进行“再设计”;“日常生活实践”部分则是以艺术手段颠覆日常事物带给我们的惯性思维;而“未来构建历史”这个单元是从未来视角回溯和反思现在,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过程。张晴对“超设计”展览很有信心,他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现场体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回首历届上海双年展,张晴说:“作为组织者,我不能给每个展览打分,观众的评价最重要。但是我们会尽全力让下一次更精彩。”1996年开创上海双年展之时,上海双年展办公室只有张晴一个人,十年后办公室只增加了3个固定工作人员,而在美术馆的工作间里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在进行筹备工作。张晴说:“双年展的工作比较特殊,它需要一批年轻人,我要尽可能的网络所有喜欢双年展的力量来组成一个突击队。”让张晴认为上海美术馆的团队经过4届组织工作的磨练,不但适应了举办国际大展的要求,而且可以快速地培训志愿者,吸引更多的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加入到双年展的团队之中。张晴说:“双年展不是艺术圈的事情,应该是整个城市的一个节日。我们这次除了在美术馆和旁边的人民公园设立展场外,还在南京路的中信泰富广场和上海城市雕塑中心设立分会场。上海双年展进行十年了,我们努力使这个国际艺术大展也能进入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沙发:1楼] guest 2007-03-04 11:40:22
顶上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