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伟简历
发起人:刘奇伟  回复数:1   浏览数:2014   最后更新:2011/02/04 14:45:21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1-02-03 22:29:08
转自博客“非常现场”

邱志杰采访稿:


1.2010年11月今日美术馆和马爹利艺术基金共同推出了面向年轻艺术家的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作品征集已于2010年12月31日结束,您作为本次项目的推荐评选委员之一推荐了哪几位艺术家?您的推荐理由是什么?

我推荐了两位艺术家,叶楠和宋振。两人都是我们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的毕业生。
叶楠,目前在北京作为职业艺术家。不同于同一代青年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明星的模仿和成功学的渴求,叶楠表现出罕见的问题意识和对当代艺术圈流行的成功模式的批判意识。他从少年时代对科幻、战争的动漫观影经验出发展开思考,但并没有像绝大多数同龄人那样只是用记忆图像展开青春怀旧叙述,并迅速地在艺术市场中消费这种记忆图像。而是由此出发拓展为社会学、政治学和未来学的研究。建立起自己特有的视域宽广的长期课题集合。他以版画和油画作为问题思考的内部媒介,在摄影、录像、大型装置等诸多领域都有高度成熟的表现,并且因为所有这些多样的媒介对同一客体的指向,而建立起一种统一性。叶楠的工作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在民生美术馆的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中,叶楠是30年历史叙述中最年轻的一位参展者。叶楠的出现,矫正了人们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偏见,而那是在市场泡沫中制造的年轻艺术明星的简单的工作所造成的印象。在表明中国新一代艺术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方面,叶楠树立了一个标杆。

宋振,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宋振的工作建立在对于传统和当代的各种节庆、礼仪、礼物等意识形态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长期而精密的社会调查,他深入到空间和时间制度的确立,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的控制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的工作以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群的高潮体验作为重点展开。他的作品往往是复杂的、大量人群参与的现场艺术,介于事件艺术、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的边沿,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有机的社会装置。这种工作使他常常能够极具张力地溢出现有的美术馆和画廊空间,对于过度稳定的当代展示制度提供了有效的质疑。宋振在这样的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干预能量,这无疑来自他对于社会组织原则的洞察。因此他与同代人短路而迅速的符号化图像模式截然不同。同时他也超越了青春写作的个人化的微弱呻吟,把个人的工作熔化在对社会意识的开放之中,显示出一种宏大的格局。可以说,宋振的工作是当代中国艺术中社会研究和社会干预传统在最新一代人身上罕见的表现。


2. 您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看待现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现象和您有什么不同?作为前辈您会给青年艺术家们哪些建议?
在我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时代,目前大家所说的当代艺术还处在比较地下和边缘的地带,关注的人很少,有时甚至有政治风险,基本上没有利益可图,从事的人都是真心喜欢。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行业,受到市场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艺术市场膨胀以来,我看到从事符号性的架上绘画的年轻画家数量很大,从事更边缘的实验的艺术家变少了。这是令人担忧的。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主张庸俗的成功学,在对比中,年轻艺术家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当然,他们中最优秀的一些人依然在从现实和传统中学习,变得有深度。
我觉得每一代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其实是差不多的。代际差别只是表面现象。
我建议年轻人尽可能排除短期利益的诱惑,尽早地培养起自己的历史意识。为历史工作,做探索性的实验,耐住暂时的贫穷和困难,历史最终会回报实验者的。如果跟风追随目前的成功模式,只会永远处在捡剩骨头的状态。
此外,年轻人要警惕强势的画廊、策展等艺术体制的绑架,这些东西会用利益来诱惑年轻人按部就班地沿用老模式来工作。年轻人要突破这些老模式,开创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工作来反过来迫使这些艺术体系为他们的出现进行调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地,反复地重新回到艺术史的阅读。

3.近些年来马爹利也在不断的参与到当代艺术领域里,还创办了马爹利艺术基金。同时也与今日美术馆共同推出了“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和“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院校系列讲座。您如何看待艺术参与公益这个现象?你会考虑和马爹利艺术基金合作么?
我认为艺术的存在一直就是公益的。虽然艺术作品也常常和个人的情感抒发、观念构建的过程有关,但是艺术作品一旦成型,总是超出对作者本人的意义,有着普遍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存在“艺术参与公益”这样的命题,只存在企业参与公益的命题。企业除了追逐利益之外,能够关心艺术发展,是企业的一种公益精神的表现,值得肯定和合作。

4.今日美术馆一直也在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每年也会举办大学生提名展,同时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览空间。此次与马爹利艺术基金共同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您觉得最终的入围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品质才能从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
有时候通过现场展出的一两件作品是很难客观地评价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特别是对于较有创新精神的,视野和实验领域较为开阔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希望能在现场作品之外,尽可能多地提供同一位艺术家的其它作品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作为参考。以便评委们能够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评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能够获得关注的,除了作品本身视觉上的强烈和独特,对作品的相关创作语境的解说是否清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它进行判断。因此,青年艺术家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创作思路、制作工艺、理论能力上比较均衡地发展。

5.今日美术馆将在2011年5月为最终的入围选手举办展览,随后也会为获奖艺术家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您觉得通过这样的奖励机制,推举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否会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是否还需要设立更多的奖项来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广的平台和展示机会?
设奖、评奖是很吸引大众眼球,很适合传媒炒作的事情,同时也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向人们介绍尚不了解的新艺术。这样的机会,自然应该优先给正在探索中的年轻艺术家。所以如果我们要设一个奖,一个青年艺术家奖自然应该是最有学术价值的。
而获奖的理想利益形式,最好不要是奖金,或者不只是奖金,或者是把奖金置换成某种学术表彰形态,比如一个专题学术研讨会,一个有策划的较全面的大分量的媒体报道,一本好的画册,一个较全面的个展,等等。今日美术馆这次为获奖艺术家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就是一种比较新的发奖的思路。
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奖项当然是越多越好,因为每一个奖项的评委构成总是有局限的,不同的奖项会次能够称很不同的评价标准。甚至即使是评委构成相似,不同的评选规则和评选程序也会导致不同的评选结果。奖项多了,相对的公平所出现的几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沙发:1楼] guest 2011-02-03 20:29:45

就吹吧。
[板凳:2楼] guest 2014-06-02 08:21:23
作品烂就是说别人不识货?老邱这逻辑,还不是裙带关系
[地板:3楼] guest 2014-06-12 12:22:2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