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今日美术馆关注英才计划的采访问答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3   浏览数:2584   最后更新:2014/06/12 12:22:22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1-02-03 10:51:29
转自博客“非常现场”

来信:
我完全同意你所说的“关系是政治的核心命题”,也可以更加丰富。党同伐异也好,阋墙御侮也好,如果究其缘由,要么因为相爱,要么因为利益;要么因为爱他人,要么因为爱自己。前者所建立的关系好像更多地与亲情有关,作为一个单元和源点,所引发的一张关系网罗。我们马上可以浮想一张画面:亲朋满座交杯换盏的喜宴,新郎新娘脸上的胭脂,还有他们怎么也无法收敛起来的笑容和牙龈。当然,应该也有因为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爱,基督里的兄弟姊妹,共产主义里的同志。在那张张雅心拍摄的著名的红灯记剧照里,在铁梅与奶奶共同高举红灯时,那盏红灯见证了亲情之爱与同志之爱的重叠。这样的关系好像还真的是出于爱,而不是利益,我们从小就知道它的崇高。而后者,正如你所描述的,所有在政治语境中的关系归根结底无非出于一己之利,建立共体而保持差异,谨慎计划自身周围的墙垒巩固、路径通达,才好进退自如,攻守有方。在这样的战略中,对他人的付出和收拢仅是假象,最终还是为了经营以我为中心,利我的群己网络。


回答:
关系用佛教用语叫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恶缘基本上是你的来信中所说的利益争夺者。在这种情况下,你所提到的爱他人和爱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
对和自己关系更近一点的他人便爱得多一点,距离稍远的相应减淡,渐远渐少同情,直至“没有关系”,再到副关系,反目成仇,针锋相对,又变回很有关系的情况。这个模型有远近亲疏,也是大多数人普遍能理解和接受的,所谓人之常情。人际关系、同情和同仇敌忾的“共同体”,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型。

进一步想,这样一个模型的精致程度是不够的。远近亲疏经常可以颠倒,远亲不如近邻,判断远近的标准很难彻底固化。远交近攻,贴近的容易产生摩擦,远方的另有距离美存在。总的来说,这样一种依据远近亲疏来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思维,我所想到的主动地搞关系,需要超越这种本能和自然,去和没有关系的建立关系,甚至和敌人构造正面的关系。其实关系可能本来存在,只是我们缺少意识。

夜间开车的时候交汇车,对面的车灯开得很亮,他看得见了,他不在乎我的眼前是不是一片炫目,我这边便控制不好,这一来增加了他的危险系数。我意识到他可能被我的车灯晃到,我们都把远光灯关上,安全地擦身而过。这种意识,深究下去,其实依然是远近亲疏模式,依然是通过照顾他人来间接地照顾自己。但是已经稍微精致一点,“社会”的意识从这种精致化里成熟起来。
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大概相当于这种精致化。这种精致化,意味着扩大了共同体的范围。

猿人群落内部,食物有限,大家抢食吃的时候,应该恨不得少一口子。然则狼群一围来,多一个人手,互相也是照应。一个家伙落了单,部落的人可能还冲上去解救。这还是通过利人来间接自利的原则而已。再进一步,没有狼围上来的和平时期,大家依然照顾那个落单的人,这就开始超出自利原则了。甚至也不仅仅是你所说的构造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群己网络。
扶老携幼,不一定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甚至不是推想自己的老与幼,不曾想过用此刻的付出来交换日后的利益,而开始尊重一种抽象的原则。尽管这种抽象原则可能是从利益原则中发展来的,但是毕竟已经经过很长的沉淀,变得相对抽象。老幼孤苦,帮助他们实在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但人还是会选择去帮助。这就比远近亲疏的利己原则精致很多了。这种成熟程度完全可以称之为“社会”了。

所以,搞关系的核心在于超越粗糙的利己原则。政治的核心也是在于超越粗糙的利己原则。出于一己之利的结盟和攻守并不是政治,只是权谋。政治关系是在利己的诸人之间构造出一种超越一己个体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并不是消灭他人,而是消灭他人和我之间的利益冲突。政治意识是,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对我的意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