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超强的扫地老太(艺术圈版)
发起人:小牛花  回复数:2   浏览数:2850   最后更新:2011/01/11 19:49:32 by guest
[楼主] 理论车间 2011-01-11 13:19:00
转自 理论车间的博客


保真的拍卖,就是只拍卖活着的艺术家,这样,作品就一定真了,但这很无聊呵。对于恋物者来讲,作品的确是体味和习性上是真的了,但艺术品难道是这样做亲子鉴定来定价的东西?难道艺术品是谁做的在如今还真的有那么重要?难道这不是牟利者所玩的区别性诡计?大家心满意足了,而忘了艺术品原来是要来社会中干什么的了。

假冒艺术品拍出大价钱,倒可能是更有意思的一桩艺术事件。造假者这是对收藏者或恋物者将了一军,也对全社会狠狠地将了一军,这其实可算是一个很成功的艺术行为了。难道不是这样的么:你要多少的原作,多少的本真,我都是可以在当代造给你看的,而且,我们看到的,也不过只是它们。活着的艺术家的真品,就触着那“艺术”的本源,作品后面的那个作者真的那么重要,如果不是拍卖高考经来叫价?

在卢曼的艺术社会学里,“艺术”或艺术品的社会功能,是“激惹(irratating)”,就是刺你一下,然后,它自己先就散了。艺术品是横里插进来一下,来招惹我们的注意的,也就是那么一下子。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有他的十五分钟的出名时间,而是:每一个艺术品其实都只有它的一两秒的出名、出风头时间。被拍了高价的假冒艺术品在那拍卖场上转手的一两秒里,不正是像闪电那样霎了一下它的“艺术”么?它的造价事件被全社会关注,这不正是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的事儿?难道《蒙娜丽莎》们才是像小河一样地不断流淌着它的艺术的?我们要的是这样的像泉水一样流不尽的艺术么?不!艺术的永恒,艺术保值,这正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地方。这完全要看作持什么哲学立场。本雅明就认为,伟大艺术品多半也是发条走尽,是遗骸,它的光彩是由看它被放在什么托管人手里,放在私人收藏家和公共博物馆的权威的名下,是它们的唯一的避难所;并不是艺术品里艺术永恒,而是这些权威托管了它的余下的生命;它们是被插上了氧气管。保真的的艺术品也可能是发条走尽,也是遗骸了,它可能正需要一个假冒它的艺术品来被灌注新的生命,这传统上被称为托命或借魂。已存在 的艺术品是如何来托命和借魂的呢?是通过托命和借魂到当代艺术品中。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死抱艺术只,死抱保真的活人作品,对作品形态恋物到歇斯底里,那么,当代艺术作品看上去都像是假冒作品:它们是以前的艺术品的托命和借魂。我们当代人的任务不光是创作出当代作品,也是要使到我们眼里的以前的所有作品都成为当代作品。

我对作品的存在形态取很宽松的尺度。画匠艺术家达芬奇很有可能没有像河南农民艺术家的《蒙娜丽莎》画得好,一定得承认当时民间还有很多把《蒙》画得比达芬奇好很多的人在,你为什么一定要说假冒的高价艺术品画的就一定不如原作的呢?这个哲学上讲的休谟定律,我们是一定得先承认的。原作画出来,放在角落上没有人理,而仿冒者则由于上了拍卖会,而激惹了全社会的无穷无尽的观察和再观察,哪一个完成了更大更高的艺术使命呢?

主要是,收藏者和批评家先以恋物的态度来对待作品了,他们的态度先恶俗了,讨论作品的本真性,是像要用亲子鉴定去瓜分父主的遗产了,这才有假冒者横插进来。这是造假者和犯罪,还是艺术对我们的这些嘴巴上整天挂着“艺术”这个字的恋物者的报复呢?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艺术来报复我们的当代的歇斯底里的恋物到变态和艺术爱好者了。假冒的艺术品是我们活该得到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