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时代》:为什么丛林法则违反天道
关晶晶:艺术是自我探索与提升的过程
Guan Jingjing: Art is the Process of Self-exploration and Upgrading
文/李国华、禹培龙、韩念男
访谈时间:2010年12月3日
访谈地点:布鲁姆画廊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抽象作品的?
关晶晶(以下简称关):2008年开始的。之前作品倾向表现主义。在学校学习那会,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表现主义,老师看到我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成分,给我推荐了一些表现主义艺术家,如德国表现主义的桥社、青骑士,我才对表现主义有了些了解。至于抽象艺术,抽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是我选择了抽象,而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这么一种形式。这种变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李:你的画面中的图像是基于对现实思考后的反映还是在个人冥想中产生的?
关:画画之前会有一个大的方向,但画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偶然性,会有新的东西涌入,甚至会与我发生碰撞,这时候就要有经验和判断力进行取舍,好的保留,不好的摒弃。也许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并不是我一开始的构想,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正是在不断发生的变化中才可能进步。绘画在我看来是精神不断探索的方式,是整个过程,而不单是最后画面这个结果,所以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预先设计好画面、设计好结果,然后去实施验证,它不是画完一张画就完了的事情。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同等重要,最后呈现出的画面只是无数过程之一。
李:观看你的作品,你似乎沉浸于个人冥想、异于现实的世界中。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关:我理解的现实有两个层面,一是表面现实,一是深层现实。就表面现实而言,我的作品和它们没有什么关系。深层现实是人类心灵对时代、社会,乃至生命自身的折射,相比之下我更关注这些,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吧。这些都会隐入绘画当中,但它们和画面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因为艺术有它自己的语言。艺术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空间,另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艺术性”的复制现实,更不是现实的排泄物。
李:当下是一个读图时代。你如何看待你的作品与观者的距离?
关:艺术并不是大众的,有距离是常态。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会具有艺术性,但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活动,这要求只有处于同一精神层面才有对话的可能。而不是所有的观者都有耐心和能力去欣赏所有的艺术,艺术不总是那么浪漫。
李:但一个作者、画家的创作,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趣味,另一方面也希望被别人接受,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关:我不这样认为。一个好的创作者绝不是满足自我的趣味,更不是满足他人的趣味。能否被别人接受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如同生命,艺术创作是体验、感受,是自我探索与提升的过程,而不是自我满足或者炫耀才情。当然如果有人理解、喜欢自己的作品,会感到很欣慰。
李:你的作品中透露出一股雄浑、深厚、苍劲的气息,这与现实中的你所散发出的气质不太一样,这股气息来源于哪里?
关:艺术当然源于内心。人是社会的人,生存于现实当中无法做到全部绝缘,对于不能适应、不能认同的事物,有人比较积极有人比较消极,我倾向后者。也许我可以做到内心的守持,但不太可能去积极地改变什么,性格使然,也许这不是好的状态。
李:你之前的作品仿佛是一个人在雄浑、苍茫的世界里面游走,跟他人没有关系,但是你最近的作品《无题10-07》中我们能感觉到一些暖意或阳光,有人间之气涌入。
关:这是你的看法。我自己觉得以前作品比较隔绝,现在开放轻松一些。这与创作阶段的状态有关。现在我感到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吸收,或者我发现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事物,事物也反射给我新的信息。所以现在画面相比以前更开放一些。
李:这种感觉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关:应该是潜移默化吧,更多时候事情总是悄无声息地慢慢积累与转变的。
韩念男(以下简称韩):抛开观念,你怎么看待绘画语言本身?如笔触、构图。
关:我的画面中,有的笔触会埋到构图当中,但有的笔触本身就决定画面的结构。笔触的虚实,感情丰沛的还是冷静疏离的。一笔下去形成的线条,线在画面里的运用,它的力度、速度的变化,甚至用笔方向的变化,是灵活的还是生拙的,这些都是画面构成的元素。坚定的还是犹疑的,迅疾的还是持续的,有张力的还是松弛的,这些微妙的变化影响整个画面,决定画面是否明确,或是清晰坚定。
禹培龙(以下简称禹):你的作品既注重细节的处理,画面又具有很强的整体感,你是如何处理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
关:整体感是用来评判一幅作品是否统一、是否完整的基本标准,我觉得只要内心清晰明确,并对画面的偶然性有从容的应变能力,就不至于陷入细枝末节当中,就可以二者兼顾,这其实是创作者的基本素质。
李:你的作品为什么都不取名字?
关:为什么要起名字呢?更多是为了区分,编号就可以了,我是以日期为顺序编号。如果希望通过名字来对作品进行说明,在我看来是极其表面的、多余的、累述的,这明显带有指向性或者限制性,会把观者导向具象,这显然不是我希望的。
禹:在你的《艺术手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语言终结的地方,音乐和绘画才开始。但批评家却往往又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探求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或者个人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悖论或者矛盾?
关:很多时候文字只是充当一个“说明书”的作用,以方便我们的日常表达。文字只是提供一个方便旁观者进入作品的通道,只能无限地接近,但它不可能等同于另一种艺术,即便它是文学,因为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它独特的形式和魅力以及不可替代性。而好的文字本身也应该是独立的。说出来的绘画不是绘画,说出来的音乐不是音乐,它只是语言。这没有任何悖论。
韩:为什么不喜欢安迪•沃霍尔的商业波普以及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关:我喜欢真实朴素的艺术,我不喜欢目的性很强的夸张卖弄的东西。
李:你一再强调真实,真实是你对绘画判断的第一标准吗?
关:不是第一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但这是心灵的问题,不是身体的问题。不是指对我们肉眼所见物质的真实,而是指对内心感受的识别和追问。
李:你画面的表达更倾向于永恒,但你又强调绘者对于瞬间的把握。你怎么看待瞬间与永恒的关系?
关:我没有表达永恒,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是探索一些“永恒性”的东西。瞬间可以具有“永恒性”,你可以于瞬间窥视到永恒,但这前提是你得具备瞬间感受到事物最本质的部分,并把它们迅速攫取的能力。这要求要有足够的速度和准确度才能把握瞬间。我们说什么什么是永恒的,这是非常抽象的,比如普遍规律、时空、能量、“上帝”等等。事实上永恒也是相对的。
李:这种瞬间性反映到你的画面上是怎样的?
关:绘画中,我希望心和手的距离是最短的。感受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向手,判断、取舍要在瞬间完成,而不是模棱两可、犹犹豫豫。但是每遍之后画面都会形成新的秩序,这时反而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画面。也许画得很快,但整个过程,画面一步一步的形成也许要很长时间。
禹:你曾经讲过“生命起于物质而终于物质,但物质世界并不真实,在它之上,在人为的秩序之上,还有一个世界,那儿有生命的真实和宇宙的某种规律,像巴赫的音乐。”你感受到的“生命的真实和宇宙的某种规律”是什么?是否可以阐释?
关:这些抽象的存在很难被阐释。它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且往往隐于表象之下,但却不能因为它不是物质就否认它的存在。如果一定要说两句,我们只能从精神层面去谈抽象思维。就抽象艺术来说,我觉得它应该架构于人类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通的领域,它只能是向内的、普遍的、广泛的而且是流动的、任意形式的,所以它拒绝固定、分割、约束,拒绝具体的、及物的、细节的,所以它必定是含混的。就像一股畅通无阻的气流,能够在任何可以停留的地方氤氲开来,进入心灵中一切与宇宙真正合一的那部分。当然,如果站在物质角度,你可以说它是凭空虚构的幻像。
Guan Jingjing: Art is the Process of Self-exploration and Upgrading
文/李国华、禹培龙、韩念男
访谈时间:2010年12月3日
访谈地点:布鲁姆画廊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抽象作品的?
关晶晶(以下简称关):2008年开始的。之前作品倾向表现主义。在学校学习那会,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表现主义,老师看到我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成分,给我推荐了一些表现主义艺术家,如德国表现主义的桥社、青骑士,我才对表现主义有了些了解。至于抽象艺术,抽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是我选择了抽象,而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这么一种形式。这种变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李:你的画面中的图像是基于对现实思考后的反映还是在个人冥想中产生的?
关:画画之前会有一个大的方向,但画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偶然性,会有新的东西涌入,甚至会与我发生碰撞,这时候就要有经验和判断力进行取舍,好的保留,不好的摒弃。也许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并不是我一开始的构想,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正是在不断发生的变化中才可能进步。绘画在我看来是精神不断探索的方式,是整个过程,而不单是最后画面这个结果,所以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预先设计好画面、设计好结果,然后去实施验证,它不是画完一张画就完了的事情。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同等重要,最后呈现出的画面只是无数过程之一。
李:观看你的作品,你似乎沉浸于个人冥想、异于现实的世界中。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关:我理解的现实有两个层面,一是表面现实,一是深层现实。就表面现实而言,我的作品和它们没有什么关系。深层现实是人类心灵对时代、社会,乃至生命自身的折射,相比之下我更关注这些,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吧。这些都会隐入绘画当中,但它们和画面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因为艺术有它自己的语言。艺术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空间,另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艺术性”的复制现实,更不是现实的排泄物。
李:当下是一个读图时代。你如何看待你的作品与观者的距离?
关:艺术并不是大众的,有距离是常态。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会具有艺术性,但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活动,这要求只有处于同一精神层面才有对话的可能。而不是所有的观者都有耐心和能力去欣赏所有的艺术,艺术不总是那么浪漫。
李:但一个作者、画家的创作,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趣味,另一方面也希望被别人接受,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关:我不这样认为。一个好的创作者绝不是满足自我的趣味,更不是满足他人的趣味。能否被别人接受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如同生命,艺术创作是体验、感受,是自我探索与提升的过程,而不是自我满足或者炫耀才情。当然如果有人理解、喜欢自己的作品,会感到很欣慰。
李:你的作品中透露出一股雄浑、深厚、苍劲的气息,这与现实中的你所散发出的气质不太一样,这股气息来源于哪里?
关:艺术当然源于内心。人是社会的人,生存于现实当中无法做到全部绝缘,对于不能适应、不能认同的事物,有人比较积极有人比较消极,我倾向后者。也许我可以做到内心的守持,但不太可能去积极地改变什么,性格使然,也许这不是好的状态。
李:你之前的作品仿佛是一个人在雄浑、苍茫的世界里面游走,跟他人没有关系,但是你最近的作品《无题10-07》中我们能感觉到一些暖意或阳光,有人间之气涌入。
关:这是你的看法。我自己觉得以前作品比较隔绝,现在开放轻松一些。这与创作阶段的状态有关。现在我感到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吸收,或者我发现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事物,事物也反射给我新的信息。所以现在画面相比以前更开放一些。
李:这种感觉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关:应该是潜移默化吧,更多时候事情总是悄无声息地慢慢积累与转变的。
韩念男(以下简称韩):抛开观念,你怎么看待绘画语言本身?如笔触、构图。
关:我的画面中,有的笔触会埋到构图当中,但有的笔触本身就决定画面的结构。笔触的虚实,感情丰沛的还是冷静疏离的。一笔下去形成的线条,线在画面里的运用,它的力度、速度的变化,甚至用笔方向的变化,是灵活的还是生拙的,这些都是画面构成的元素。坚定的还是犹疑的,迅疾的还是持续的,有张力的还是松弛的,这些微妙的变化影响整个画面,决定画面是否明确,或是清晰坚定。
禹培龙(以下简称禹):你的作品既注重细节的处理,画面又具有很强的整体感,你是如何处理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
关:整体感是用来评判一幅作品是否统一、是否完整的基本标准,我觉得只要内心清晰明确,并对画面的偶然性有从容的应变能力,就不至于陷入细枝末节当中,就可以二者兼顾,这其实是创作者的基本素质。
李:你的作品为什么都不取名字?
关:为什么要起名字呢?更多是为了区分,编号就可以了,我是以日期为顺序编号。如果希望通过名字来对作品进行说明,在我看来是极其表面的、多余的、累述的,这明显带有指向性或者限制性,会把观者导向具象,这显然不是我希望的。
禹:在你的《艺术手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语言终结的地方,音乐和绘画才开始。但批评家却往往又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探求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或者个人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悖论或者矛盾?
关:很多时候文字只是充当一个“说明书”的作用,以方便我们的日常表达。文字只是提供一个方便旁观者进入作品的通道,只能无限地接近,但它不可能等同于另一种艺术,即便它是文学,因为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它独特的形式和魅力以及不可替代性。而好的文字本身也应该是独立的。说出来的绘画不是绘画,说出来的音乐不是音乐,它只是语言。这没有任何悖论。
韩:为什么不喜欢安迪•沃霍尔的商业波普以及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关:我喜欢真实朴素的艺术,我不喜欢目的性很强的夸张卖弄的东西。
李:你一再强调真实,真实是你对绘画判断的第一标准吗?
关:不是第一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但这是心灵的问题,不是身体的问题。不是指对我们肉眼所见物质的真实,而是指对内心感受的识别和追问。
李:你画面的表达更倾向于永恒,但你又强调绘者对于瞬间的把握。你怎么看待瞬间与永恒的关系?
关:我没有表达永恒,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是探索一些“永恒性”的东西。瞬间可以具有“永恒性”,你可以于瞬间窥视到永恒,但这前提是你得具备瞬间感受到事物最本质的部分,并把它们迅速攫取的能力。这要求要有足够的速度和准确度才能把握瞬间。我们说什么什么是永恒的,这是非常抽象的,比如普遍规律、时空、能量、“上帝”等等。事实上永恒也是相对的。
李:这种瞬间性反映到你的画面上是怎样的?
关:绘画中,我希望心和手的距离是最短的。感受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向手,判断、取舍要在瞬间完成,而不是模棱两可、犹犹豫豫。但是每遍之后画面都会形成新的秩序,这时反而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画面。也许画得很快,但整个过程,画面一步一步的形成也许要很长时间。
禹:你曾经讲过“生命起于物质而终于物质,但物质世界并不真实,在它之上,在人为的秩序之上,还有一个世界,那儿有生命的真实和宇宙的某种规律,像巴赫的音乐。”你感受到的“生命的真实和宇宙的某种规律”是什么?是否可以阐释?
关:这些抽象的存在很难被阐释。它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且往往隐于表象之下,但却不能因为它不是物质就否认它的存在。如果一定要说两句,我们只能从精神层面去谈抽象思维。就抽象艺术来说,我觉得它应该架构于人类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通的领域,它只能是向内的、普遍的、广泛的而且是流动的、任意形式的,所以它拒绝固定、分割、约束,拒绝具体的、及物的、细节的,所以它必定是含混的。就像一股畅通无阻的气流,能够在任何可以停留的地方氤氲开来,进入心灵中一切与宇宙真正合一的那部分。当然,如果站在物质角度,你可以说它是凭空虚构的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