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告别]娃娃 生如夏花逝若秋叶
父亲的话
女儿:
你曾对我说,
喜欢深圳天边的云,
“走,咱们去看云
它们是那么圣洁、轻盈。。。”
我们也喜爱
南国的雨,
他们是那么温馨、晶莹。
默默地围绕着你,
不离不弃
因此
我为你写了一首乐曲
“南国春雨”
每当春雨潇潇,
音乐响起
那就是,
我们父女在天上人间
亲切的絮絮私语。
2010年12月31日
任老先生写给娃娃的。
点击播放音乐
-------------------------------------------------------------------------------------
12月31日,2011年之前的最后一天,许多朋友在深圳物质生活书吧为娃娃召开了追思会。以下转自大家的微博。
@戴戴伟平的微博
南方都市报近期将为作家,文化评论家任兰(娃娃)发表专版,接下来我们期待她的文字早日结集出版,让她的精神存在继续在人间流传
2010-12-31 17:41 来自短信转发(2) | 收藏 | 评论
胡舫 陈侗等等大男人都泣不成声,娃娃,我们后悔没多跟你在一起。 想到追思会后,再也没有可能穿越这个恶梦,她再也不能回到我们中间,只今天通过朋友们的讲述,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娃娃
2010-12-31 16:35 来自短信转发(4) | 收藏 | 评论
行礼队列里看见邱志杰皮力仇晓飞胡晓媛曹斐邱黯雄姚嘉善陈然储云等几百人几乎文化艺术圈都为你来了,我们看了娃娃创作的影像作品《我的Mine》,听了慈父为女儿创作的曲
2010-12-31 14:58 来自短信转发(2) | 收藏 | 评论
人很多,陈文波 阚萱 等等还有十几批我叫不出名字的人,每个人来了相互点点头,走进来找事情做,幻灯幕墙正在闪回@任兰Wawa 鲜活人生的几百个瞬间,叹息生命的脆断与无常,一个符号就这样卡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十一时。此刻女生们往白色帘子上贴出几行字“温情永存”“娃娃我们爱你”“一路走好”......
2010-12-30 23:2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7) | 收藏 | 评论
深圳的百花二路@物质生活 书吧,十年前在这个摆满书籍放着音乐的书吧里,年轻的@蒋志 遇到年轻的@任兰Wawa 三年后二人结为连理,今天我们来访问故人故地,这里她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消磨过很多午后夜晚与黄昏,今天书吧老板免去所有唁客的茶资,而所有的客人像老员工一样忙碌,此刻.白色的帘子已经挂在墙上
2010-12-30 22:3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23) | 收藏 | 评论
@深圳物质生活 书吧,素净的玫瑰花摆成花环,蜡烛即将亮起,投影幕拉起来,一会儿贴上小照片,杨福东陈晓云陈维等@蒋志 的好友们在布置现场@绿绿客@鲍栋梁远苇,梁玮朱昱@嘿乐乐 刘窗赵要在准备明天2点@任兰Wawa 追思会, 过去是这个周到的女生盛情参加别人的展览开幕,而明天大家来参加专为她举行的仪式
2010-12-30 22:20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12) | 收藏 | 评论(1)
@程然Chengran
@任兰Wawa 的日记本里摘录了这段话,当@蒋志 哽咽的读着这段话,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生活。时间奔流不息,又是新的一年,我们不可能持续的快乐和痛苦,认真去爱和希望,相信现实中的真实和虚幻,做自己,好好生活,不去想这新的一年是否也会过去。
@nokanolive_Venus:愛 是 恆 久 忍 耐 、 又 有 恩 慈 愛 是 不 嫉 妒 愛 是 不 自 誇 不 張 狂 .不 作 害 羞 的 事 不 求 自 己 的 益 處 不 輕 易 發 怒 不 計 算 人 的 惡 不 喜 歡 不 義 只 喜 歡 真 理 凡 事 包 容 凡 事 相 信 凡 事 盼 望 凡 事 忍 耐 愛 是 永 不 止 息 (哥林多前书13:4-8)
今天 21:47 来自新浪微博
新年夜。为你祈祷

@日照麦田
刚去了任兰(娃娃)的追思会,大家都已经离开了。看着她温柔的照片,似曾相识,献上了我喜欢的太阳花,希望她的来生依旧精彩。

2010-12-31 17:46 来自iPhone客户端
@邓康延
昨下午娃娃追思会于百花二路,物质生活书吧溢满黑衣白花。播了她的小短片<我的>,是她的第一部和最后一部,"我的灯我的书我的身体我的家",伊人音容就在身旁。是伤感的祀,也是朋友的朋友回忆的聚。这个移民城从不缺同病相怜的温暖。

@物质生活书吧
这些都是你朋友对你的祝福,娃娃!他们都相信你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物质生活书吧是娃娃的起点与终点!

2010-12-31 17:13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来自各地的朋友们。

2010-12-31 14:56 来自iPhone客户端
追思会现场。

2010-12-31 14:43 来自iPhone客户端
满室鲜花,娃娃,一路走好!

2010-12-31 13:56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无事小神仙2430:我知道现在的蒋志、还有她的两个娃娃和亲人、还有她众多的朋友都很悲伤。我努力回想高兴的事,是想把悲伤赶走。对类似这样的噩耗,我不想接受,但没法拒绝,已经发生,我只有认为,这是宿命。她非要走,拉也拉不住。留下我们就怀念,怀念那些美好的过去——引自娃娃友人的话
2010-12-31 11:41 来自新浪微博
女儿:
你曾对我说,
喜欢深圳天边的云,
“走,咱们去看云
它们是那么圣洁、轻盈。。。”
我们也喜爱
南国的雨,
他们是那么温馨、晶莹。
默默地围绕着你,
不离不弃
因此
我为你写了一首乐曲
“南国春雨”
每当春雨潇潇,
音乐响起
那就是,
我们父女在天上人间
亲切的絮絮私语。
2010年12月31日
任老先生写给娃娃的。
点击播放音乐
-------------------------------------------------------------------------------------
12月31日,2011年之前的最后一天,许多朋友在深圳物质生活书吧为娃娃召开了追思会。以下转自大家的微博。
@戴戴伟平的微博
南方都市报近期将为作家,文化评论家任兰(娃娃)发表专版,接下来我们期待她的文字早日结集出版,让她的精神存在继续在人间流传
2010-12-31 17:41 来自短信转发(2) | 收藏 | 评论
胡舫 陈侗等等大男人都泣不成声,娃娃,我们后悔没多跟你在一起。 想到追思会后,再也没有可能穿越这个恶梦,她再也不能回到我们中间,只今天通过朋友们的讲述,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娃娃
2010-12-31 16:35 来自短信转发(4) | 收藏 | 评论
行礼队列里看见邱志杰皮力仇晓飞胡晓媛曹斐邱黯雄姚嘉善陈然储云等几百人几乎文化艺术圈都为你来了,我们看了娃娃创作的影像作品《我的Mine》,听了慈父为女儿创作的曲
2010-12-31 14:58 来自短信转发(2) | 收藏 | 评论
人很多,陈文波 阚萱 等等还有十几批我叫不出名字的人,每个人来了相互点点头,走进来找事情做,幻灯幕墙正在闪回@任兰Wawa 鲜活人生的几百个瞬间,叹息生命的脆断与无常,一个符号就这样卡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十一时。此刻女生们往白色帘子上贴出几行字“温情永存”“娃娃我们爱你”“一路走好”......
2010-12-30 23:2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7) | 收藏 | 评论
深圳的百花二路@物质生活 书吧,十年前在这个摆满书籍放着音乐的书吧里,年轻的@蒋志 遇到年轻的@任兰Wawa 三年后二人结为连理,今天我们来访问故人故地,这里她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消磨过很多午后夜晚与黄昏,今天书吧老板免去所有唁客的茶资,而所有的客人像老员工一样忙碌,此刻.白色的帘子已经挂在墙上
2010-12-30 22:3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23) | 收藏 | 评论
@深圳物质生活 书吧,素净的玫瑰花摆成花环,蜡烛即将亮起,投影幕拉起来,一会儿贴上小照片,杨福东陈晓云陈维等@蒋志 的好友们在布置现场@绿绿客@鲍栋梁远苇,梁玮朱昱@嘿乐乐 刘窗赵要在准备明天2点@任兰Wawa 追思会, 过去是这个周到的女生盛情参加别人的展览开幕,而明天大家来参加专为她举行的仪式
2010-12-30 22:20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12) | 收藏 | 评论(1)
@程然Chengran
@任兰Wawa 的日记本里摘录了这段话,当@蒋志 哽咽的读着这段话,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生活。时间奔流不息,又是新的一年,我们不可能持续的快乐和痛苦,认真去爱和希望,相信现实中的真实和虚幻,做自己,好好生活,不去想这新的一年是否也会过去。
@nokanolive_Venus:愛 是 恆 久 忍 耐 、 又 有 恩 慈 愛 是 不 嫉 妒 愛 是 不 自 誇 不 張 狂 .不 作 害 羞 的 事 不 求 自 己 的 益 處 不 輕 易 發 怒 不 計 算 人 的 惡 不 喜 歡 不 義 只 喜 歡 真 理 凡 事 包 容 凡 事 相 信 凡 事 盼 望 凡 事 忍 耐 愛 是 永 不 止 息 (哥林多前书13:4-8)
今天 21:47 来自新浪微博
新年夜。为你祈祷

@日照麦田
刚去了任兰(娃娃)的追思会,大家都已经离开了。看着她温柔的照片,似曾相识,献上了我喜欢的太阳花,希望她的来生依旧精彩。

2010-12-31 17:46 来自iPhone客户端
@邓康延
昨下午娃娃追思会于百花二路,物质生活书吧溢满黑衣白花。播了她的小短片<我的>,是她的第一部和最后一部,"我的灯我的书我的身体我的家",伊人音容就在身旁。是伤感的祀,也是朋友的朋友回忆的聚。这个移民城从不缺同病相怜的温暖。

@物质生活书吧
这些都是你朋友对你的祝福,娃娃!他们都相信你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物质生活书吧是娃娃的起点与终点!

2010-12-31 17:13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来自各地的朋友们。

2010-12-31 14:56 来自iPhone客户端
追思会现场。

2010-12-31 14:43 来自iPhone客户端
满室鲜花,娃娃,一路走好!

2010-12-31 13:56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无事小神仙2430:我知道现在的蒋志、还有她的两个娃娃和亲人、还有她众多的朋友都很悲伤。我努力回想高兴的事,是想把悲伤赶走。对类似这样的噩耗,我不想接受,但没法拒绝,已经发生,我只有认为,这是宿命。她非要走,拉也拉不住。留下我们就怀念,怀念那些美好的过去——引自娃娃友人的话
2010-12-31 11:41 来自新浪微博
@谢湘南
昨天下午,去@物质生活书吧 参加了@任兰Wawa 的追思会,回到办公室匆匆写了篇怀念的稿子,编发了出来,以告这位年轻朋友的在天之灵.http://sinaurl.cn/hboUpm
今天 11:22 来自新浪微博
怀念与追思
作者:谢湘南
昨天,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深圳的物质生活书吧,一种沉痛在每一个置身于现场的人内心弥漫。从不同城市奔赴而来的人,都是来与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任兰(娃娃)告别的。下午2点开始,任兰追思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
娃娃,朋友们都爱这样叫她。娃娃是一位作家、诗人,还被称为草场地的首席翻译,也是我们的专栏作者,就在数天前,她还给我发短信说交稿的事,因从北京回到深圳就持续低烧,写不了稿。我告诉她,我这还有存稿,让她不用担心,好好休息。没想到29日晚上,当我在回家的公车上刷新微博时就看到她突然离世的消息。真的难以相信,这样的事实,她如此年轻,正当事业的盛年,对生命与生活充满欢喜,膝下一对儿女尚年幼。直到第二天,办公室同事还向我求证,这是不是真的,以为是在做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尽管我们都不愿相信这是事实,然而,她真的离开了我们。鲜花、烛光、她率真的笑容、泪水……平日里悠闲欢快的阅读空间,这会儿显得格外静穆。厅里的视频播放着她生前的影像,墙上挂着她的众多照片,那些温馨美好的生活瞬间、片断再次在我们的脑海里显现,我们相信她仍然在我们中间,在倾听我们诉说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
追思会由纪录片导演郭熙志主持。他是娃娃与蒋志多年的老友。他说,十年前,也就是在物质生活书吧,书吧的首届纪录片影展,放映他的作品,就是娃娃主持的。难以预料的是,十年后,他在这里主持朋友们与任兰的告别,他宁愿相信,娃娃此时只是起身离开,去别处喝一杯咖啡了。也就是在这里,他见证了娃娃与艺术家蒋志的相识、相熟与相爱。因此,选择在物质书吧,举行告别仪式,也有这层深义。(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追思会上,播放了娃娃的爸爸,克制住悲痛为女儿作的曲子,同时还第一次播放了娃娃在草场地工作时做的一个短片《我的》,从这个短片,朋友们同样感受到娃娃无处不在的纯净与率真,看到娃娃隐秘的存在。她的闺密含泪讲述了她们在深圳最初工作的场景,她的超脱;艺术家杨福东诵读了娃娃5年前的一首诗。
十年时间,娃娃与蒋志,这对艺术夫妻,从深圳出发,去到北京与各种当代艺术展场,艺术让他们如沐生活的光泽。他们曾经的幸福时光,是深圳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在告别仪式上,我看到深圳众多的老朋友,都来与娃娃告别,让这个浅薄的城市,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显得安静而温暖。
娃娃,走好,安息。
昨天下午,去@物质生活书吧 参加了@任兰Wawa 的追思会,回到办公室匆匆写了篇怀念的稿子,编发了出来,以告这位年轻朋友的在天之灵.http://sinaurl.cn/hboUpm
今天 11:22 来自新浪微博
怀念与追思
作者:谢湘南
昨天,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深圳的物质生活书吧,一种沉痛在每一个置身于现场的人内心弥漫。从不同城市奔赴而来的人,都是来与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任兰(娃娃)告别的。下午2点开始,任兰追思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
娃娃,朋友们都爱这样叫她。娃娃是一位作家、诗人,还被称为草场地的首席翻译,也是我们的专栏作者,就在数天前,她还给我发短信说交稿的事,因从北京回到深圳就持续低烧,写不了稿。我告诉她,我这还有存稿,让她不用担心,好好休息。没想到29日晚上,当我在回家的公车上刷新微博时就看到她突然离世的消息。真的难以相信,这样的事实,她如此年轻,正当事业的盛年,对生命与生活充满欢喜,膝下一对儿女尚年幼。直到第二天,办公室同事还向我求证,这是不是真的,以为是在做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尽管我们都不愿相信这是事实,然而,她真的离开了我们。鲜花、烛光、她率真的笑容、泪水……平日里悠闲欢快的阅读空间,这会儿显得格外静穆。厅里的视频播放着她生前的影像,墙上挂着她的众多照片,那些温馨美好的生活瞬间、片断再次在我们的脑海里显现,我们相信她仍然在我们中间,在倾听我们诉说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
追思会由纪录片导演郭熙志主持。他是娃娃与蒋志多年的老友。他说,十年前,也就是在物质生活书吧,书吧的首届纪录片影展,放映他的作品,就是娃娃主持的。难以预料的是,十年后,他在这里主持朋友们与任兰的告别,他宁愿相信,娃娃此时只是起身离开,去别处喝一杯咖啡了。也就是在这里,他见证了娃娃与艺术家蒋志的相识、相熟与相爱。因此,选择在物质书吧,举行告别仪式,也有这层深义。(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追思会上,播放了娃娃的爸爸,克制住悲痛为女儿作的曲子,同时还第一次播放了娃娃在草场地工作时做的一个短片《我的》,从这个短片,朋友们同样感受到娃娃无处不在的纯净与率真,看到娃娃隐秘的存在。她的闺密含泪讲述了她们在深圳最初工作的场景,她的超脱;艺术家杨福东诵读了娃娃5年前的一首诗。
十年时间,娃娃与蒋志,这对艺术夫妻,从深圳出发,去到北京与各种当代艺术展场,艺术让他们如沐生活的光泽。他们曾经的幸福时光,是深圳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在告别仪式上,我看到深圳众多的老朋友,都来与娃娃告别,让这个浅薄的城市,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显得安静而温暖。
娃娃,走好,安息。

转自博客“九月流年的BLOG”
红颜已随香骨去——追悼好友作家任兰(娃娃)
2011-01-01 22:25:03
好友作家任兰(娃娃)于2010年12月27日23时在深圳辞世,享年37岁。
娃娃走了,走的很突然,走的措不及防。直到现在,(知道噩耗一天半以后)还觉得很不真实,不知是死亡不真实还是活着不真实。娃娃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之前我们也常有几个月不联系,但是一打电话那边准会传来不紧不慢的声音,会有略带礼节式的笑声,会有问候,然而此时我却没有能力接通另一个世界,我只能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空无,我只能企盼飘渺中的娃娃来眷顾我们了。
最后一次接到娃娃短信是12月12日,那天我那里放映邱炯炯的《姑奶奶》,头一天我给很多朋友发信息邀请过来看片子,第二天早上娃娃回短信:“片子在尤伦斯已经看过,今天去百老汇看阮玲玉最后一场《恋爱与义务》,就不过去了,谢谢!”我略感遗憾,但万没想到这竟是她在人间留给我的最后一个音信。
最后一次与娃娃聊天应该是今年8月,应该是世界杯刚刚结束。那天是傍晚,外面下着雨,我的餐吧里好像有一个包场活动,我们俩被挤到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吃卤肉饭一类的简餐。那天不到一个小时的谈话里说的都是我们共同一个朋友的病情,娃娃说一直想去看她,但不知怎么面对,希望我能一起去。娃娃当时的表情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她略微仰着头,微微眯着眼,说,太年轻了,太年轻了,真是没想到,没想到------这个朋友现在已康复,然而她却走了,健康、乐观、善良的娃娃先我们去了那个陌生、飘渺、自由的去处。虽然我们知道我们都要走,虽然我经常把无常挂在嘴边,但是还是觉得不可理喻,这个世界真的不讲道理。
我与娃娃是06年认识的,那时她与蒋志刚来北京。施坦丁与罗宏约我们一起到“798天下盐”吃饭,那天蒋志有事没有来。娃娃的样子与我想象有出入,应该是由于名字引发的错觉吧。娃娃举止得体,爱说爱笑,说的最多的是她淘气、可爱的三岁小女儿。她说小女儿有一天跟她说自己做了一个春梦,我就问她,你梦见什么了,她说我梦见妈妈裸体了,她爸爸马上问她,你妈裸体漂亮吗,她说漂亮。娃娃哈哈大笑,说梦见我叫什么春梦呀。这是我对娃娃的第一印象,普通、知性、优雅、直接的娃娃。
由于住得近,我们很快成了朋友。那时她想更多的了解北京风情。我是北京人,又没有什么正经职业,自然就充当了向导。那时候我带她溜的了不少地方,谈了不少话题,有关她的女儿,她的深圳生活。但更多的还是有关文学。我们俩就80年代的剩下的两个文学遗民在不合时宜的环境里谈论着不合时宜的话题。不,文学遗民应该是我,准确地说是一个文学遗民拉着一个“文学青年”苦苦地挽留着自己的文学残梦。
娃娃写过一篇小说叫《美丽新世界》,很见才华,是我见过的写混乱、放纵生活文字中最明媚的一篇。娃娃曾经跟我说,她从上中学起就立誓要当一个作家,而且要过最普通人的生活,上班、结婚、生子、照顾老公。我听了很诧异,这是我听到的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最特殊的表述,也是最明确地表述。虽然我明白她的意思,但是还觉得很奇特。
娃娃总是能把生活处理的井井有条,或者说总是努力要把生活处理地井井有条。如何照顾蒋志、带孩子、领导保姆、孝顺老人、理财,还有自己的创作与精神追求。有段时间她对没有文化身份感到困惑,别人总是叫她蒋志的妻子。娃娃有些委屈地说。但由于家务繁忙又没有时间写长篇小说,就选择了在博客里写艺术评论。娃娃的评论有她的角度、态度、气质以及特有的犀利与幽默,得到了业内普遍的的认可,并且有了自己的专栏。她也因此获得了荣誉与满足。
我觉得娃娃是一个想把每一件事情都想明白的人,也就说每一件事她都想找一种方式解读。解读清楚,处理好、把握住、心理踏实。可是,想把握住每一件事的娃娃却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叶曼先生说,当下事,眼前人。
优雅、知性的娃娃也有其性情的一面,其实我是想说娃娃有时也很倔。(她73年属牛,也是金牛座)她给我讲过一件事。有一次她在798里看到某艺术家做一个行为作品,拿棍子打猪,打两下,停下,再打。娃娃当时就很气愤,她不明白为什么,她过去制止她,问他这个作品想表达什么。艺术家不理她继续打,娃娃继续制止。大个子有些迟缓的艺术家被小个子、自信、清晰地娃娃给弄晕了。艺术家走开到别处打,娃娃跟着制止,艺术家再走娃娃再跟,走哪跟哪,不紧不慢,保持距离。直到将这个艺术家彻底赶出了798。娃娃成功了,她做每一件事都力图完整、彻底。这就是娃娃的风格,也是我知道的知性的娃娃一次性情的闪烁。
最后一次去娃娃家是今年四月,好像是还相机。那天蒋志没在还是在楼下工作记不清了。娃娃把我让到里屋喝茶。娃娃说昨晚他家来了一些美院学生,玩的很晚。娃娃说这些孩子已经完全被政府洗脑了,认同了体制价值观。我也讲中医药大学一个类似的例子,然后感叹说在中国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太少了。娃娃说,怎么少呢,这么小的屋里就有两个。
娃娃说这话的时候头扬着,眼带微笑,一副自信的样子。
此刻,隔着半年时间,隔着无法跨越阴阳两界,回想起来这个场景令人振奋也让人酸楚。睹物思人,红颜已随香骨去。
一个朋友跟我说一定要把这段写出来,让娃娃的两个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多么地优秀。要这样吗?会这样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再为娃娃做什么了,而娃娃留下的光彩、明媚、灿烂、美丽将帮我们度过漫长而晦涩的余生。 老贺
红颜已随香骨去——追悼好友作家任兰(娃娃)
2011-01-01 22:25:03
好友作家任兰(娃娃)于2010年12月27日23时在深圳辞世,享年37岁。
娃娃走了,走的很突然,走的措不及防。直到现在,(知道噩耗一天半以后)还觉得很不真实,不知是死亡不真实还是活着不真实。娃娃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之前我们也常有几个月不联系,但是一打电话那边准会传来不紧不慢的声音,会有略带礼节式的笑声,会有问候,然而此时我却没有能力接通另一个世界,我只能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空无,我只能企盼飘渺中的娃娃来眷顾我们了。
最后一次接到娃娃短信是12月12日,那天我那里放映邱炯炯的《姑奶奶》,头一天我给很多朋友发信息邀请过来看片子,第二天早上娃娃回短信:“片子在尤伦斯已经看过,今天去百老汇看阮玲玉最后一场《恋爱与义务》,就不过去了,谢谢!”我略感遗憾,但万没想到这竟是她在人间留给我的最后一个音信。
最后一次与娃娃聊天应该是今年8月,应该是世界杯刚刚结束。那天是傍晚,外面下着雨,我的餐吧里好像有一个包场活动,我们俩被挤到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吃卤肉饭一类的简餐。那天不到一个小时的谈话里说的都是我们共同一个朋友的病情,娃娃说一直想去看她,但不知怎么面对,希望我能一起去。娃娃当时的表情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她略微仰着头,微微眯着眼,说,太年轻了,太年轻了,真是没想到,没想到------这个朋友现在已康复,然而她却走了,健康、乐观、善良的娃娃先我们去了那个陌生、飘渺、自由的去处。虽然我们知道我们都要走,虽然我经常把无常挂在嘴边,但是还是觉得不可理喻,这个世界真的不讲道理。
我与娃娃是06年认识的,那时她与蒋志刚来北京。施坦丁与罗宏约我们一起到“798天下盐”吃饭,那天蒋志有事没有来。娃娃的样子与我想象有出入,应该是由于名字引发的错觉吧。娃娃举止得体,爱说爱笑,说的最多的是她淘气、可爱的三岁小女儿。她说小女儿有一天跟她说自己做了一个春梦,我就问她,你梦见什么了,她说我梦见妈妈裸体了,她爸爸马上问她,你妈裸体漂亮吗,她说漂亮。娃娃哈哈大笑,说梦见我叫什么春梦呀。这是我对娃娃的第一印象,普通、知性、优雅、直接的娃娃。
由于住得近,我们很快成了朋友。那时她想更多的了解北京风情。我是北京人,又没有什么正经职业,自然就充当了向导。那时候我带她溜的了不少地方,谈了不少话题,有关她的女儿,她的深圳生活。但更多的还是有关文学。我们俩就80年代的剩下的两个文学遗民在不合时宜的环境里谈论着不合时宜的话题。不,文学遗民应该是我,准确地说是一个文学遗民拉着一个“文学青年”苦苦地挽留着自己的文学残梦。
娃娃写过一篇小说叫《美丽新世界》,很见才华,是我见过的写混乱、放纵生活文字中最明媚的一篇。娃娃曾经跟我说,她从上中学起就立誓要当一个作家,而且要过最普通人的生活,上班、结婚、生子、照顾老公。我听了很诧异,这是我听到的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最特殊的表述,也是最明确地表述。虽然我明白她的意思,但是还觉得很奇特。
娃娃总是能把生活处理的井井有条,或者说总是努力要把生活处理地井井有条。如何照顾蒋志、带孩子、领导保姆、孝顺老人、理财,还有自己的创作与精神追求。有段时间她对没有文化身份感到困惑,别人总是叫她蒋志的妻子。娃娃有些委屈地说。但由于家务繁忙又没有时间写长篇小说,就选择了在博客里写艺术评论。娃娃的评论有她的角度、态度、气质以及特有的犀利与幽默,得到了业内普遍的的认可,并且有了自己的专栏。她也因此获得了荣誉与满足。
我觉得娃娃是一个想把每一件事情都想明白的人,也就说每一件事她都想找一种方式解读。解读清楚,处理好、把握住、心理踏实。可是,想把握住每一件事的娃娃却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叶曼先生说,当下事,眼前人。
优雅、知性的娃娃也有其性情的一面,其实我是想说娃娃有时也很倔。(她73年属牛,也是金牛座)她给我讲过一件事。有一次她在798里看到某艺术家做一个行为作品,拿棍子打猪,打两下,停下,再打。娃娃当时就很气愤,她不明白为什么,她过去制止她,问他这个作品想表达什么。艺术家不理她继续打,娃娃继续制止。大个子有些迟缓的艺术家被小个子、自信、清晰地娃娃给弄晕了。艺术家走开到别处打,娃娃跟着制止,艺术家再走娃娃再跟,走哪跟哪,不紧不慢,保持距离。直到将这个艺术家彻底赶出了798。娃娃成功了,她做每一件事都力图完整、彻底。这就是娃娃的风格,也是我知道的知性的娃娃一次性情的闪烁。
最后一次去娃娃家是今年四月,好像是还相机。那天蒋志没在还是在楼下工作记不清了。娃娃把我让到里屋喝茶。娃娃说昨晚他家来了一些美院学生,玩的很晚。娃娃说这些孩子已经完全被政府洗脑了,认同了体制价值观。我也讲中医药大学一个类似的例子,然后感叹说在中国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太少了。娃娃说,怎么少呢,这么小的屋里就有两个。
娃娃说这话的时候头扬着,眼带微笑,一副自信的样子。
此刻,隔着半年时间,隔着无法跨越阴阳两界,回想起来这个场景令人振奋也让人酸楚。睹物思人,红颜已随香骨去。
一个朋友跟我说一定要把这段写出来,让娃娃的两个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多么地优秀。要这样吗?会这样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再为娃娃做什么了,而娃娃留下的光彩、明媚、灿烂、美丽将帮我们度过漫长而晦涩的余生。 老贺
转自曹斐的博客
任兰-娃娃 追思会,深圳 Wawa's Funeral, Shenzhen

2010年12月31日下午2时,在百花二路“物质生活”书吧举办了 任兰-娃娃追思会。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香港各地朋友数百聚集此地共同“回忆”娃娃。

中:孙逊,金闪(杭州艺术家现居北京)

10年前,物质生活书吧是蒋志和任兰相识之地,在深圳这崇尚物质之地尚有一片精神生活之岛。“这就是生活”法语是:C'est la vie,命运弄人,生与死的安排,C'est la vie。

左起:阚萱(北京艺术家),陈杰(香港艺术家),鲍栋(北京独立策展人,09年于在香港奥沙画廊策划蒋志个展“态度”)

右二:乐正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馆长)

中(坐者):刘韡(北京艺术家),后左:潘汶漪(北京艺术家)

左三:蒋志。娃娃的爱人蒋志在书吧入口接待前来参加追思会的友人们。


左:蒋志的妹妹,中:陈晓云(杭州艺术家现居北京,蒋志好友。负责追思会的组织工作),左:蒋志

追思会上播放乐娃娃生前拍摄的唯一一部1分钟的短片《我》,还有很多生前和朋友、家人的照片,她的音乐家父亲为她作曲(关于春天)并写了首诗描绘了父女感情(关于南方的大海和雨),感人肺腑至极。

皮力发言。背后投影是娃娃今夏去泰国度假时发回的短信。

图:艺术家阚萱抛掉忧伤,最为天真动人地说起与娃娃共度的美好时光,她觉得娃娃还在。
杨福东描绘娃娃没有离开大家,就好像她出去买咖啡了。鲍栋和爱人为娃娃作诗,邱志杰念了侯瀚如发给蒋志的邮件,并说到娃娃去世让我们生的人结成某种共同体,皮力和巩剑让我们珍爱彼此,陈文波勉励蒋志“兄弟加油,我们一起走”,张亚璇道出娃娃想成为自己的某种内在追求,胡仿说娃娃的文笔以及其去世后所产生的某种价值可能要再过五年十年才被发觉,陈侗说和娃娃不熟悉,但和蒋志保持着10多年深挚的联系与感情,几句后就泣不成声,我则念叨了与娃娃同为人母的感伤和昔日两家的互动以及她曾给予我家庭的帮助...

蒋志最后发言:“如果我一个人去参加开幕式,每次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会问我 ‘娃娃呢?’ 而我,这几天都在想:娃娃呢?..."
蒋志一鞠躬,代表自己对所有关心支持他的朋友们;二鞠躬,为娃娃,感谢大家。

会后,皮力躲在一角为蒋志和娃娃的两个孩子们留言

我在书吧排队悼念娃娃,第一眼看见的两本书《活着的理由》《不害怕的生活》,好像要献言给我们这些还要活下去的人。


会后晚餐,蒋志向每桌友人敬酒。左:张亚璇,郭熙志(深圳大学),右一:高鸣(深圳艺术家,独立纪录片导演)
任兰-娃娃 追思会,深圳 Wawa's Funeral, Shenzhen

2010年12月31日下午2时,在百花二路“物质生活”书吧举办了 任兰-娃娃追思会。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香港各地朋友数百聚集此地共同“回忆”娃娃。

中:孙逊,金闪(杭州艺术家现居北京)

10年前,物质生活书吧是蒋志和任兰相识之地,在深圳这崇尚物质之地尚有一片精神生活之岛。“这就是生活”法语是:C'est la vie,命运弄人,生与死的安排,C'est la vie。

左起:阚萱(北京艺术家),陈杰(香港艺术家),鲍栋(北京独立策展人,09年于在香港奥沙画廊策划蒋志个展“态度”)

右二:乐正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馆长)

中(坐者):刘韡(北京艺术家),后左:潘汶漪(北京艺术家)

左三:蒋志。娃娃的爱人蒋志在书吧入口接待前来参加追思会的友人们。


左:蒋志的妹妹,中:陈晓云(杭州艺术家现居北京,蒋志好友。负责追思会的组织工作),左:蒋志

追思会上播放乐娃娃生前拍摄的唯一一部1分钟的短片《我》,还有很多生前和朋友、家人的照片,她的音乐家父亲为她作曲(关于春天)并写了首诗描绘了父女感情(关于南方的大海和雨),感人肺腑至极。

皮力发言。背后投影是娃娃今夏去泰国度假时发回的短信。

图:艺术家阚萱抛掉忧伤,最为天真动人地说起与娃娃共度的美好时光,她觉得娃娃还在。
杨福东描绘娃娃没有离开大家,就好像她出去买咖啡了。鲍栋和爱人为娃娃作诗,邱志杰念了侯瀚如发给蒋志的邮件,并说到娃娃去世让我们生的人结成某种共同体,皮力和巩剑让我们珍爱彼此,陈文波勉励蒋志“兄弟加油,我们一起走”,张亚璇道出娃娃想成为自己的某种内在追求,胡仿说娃娃的文笔以及其去世后所产生的某种价值可能要再过五年十年才被发觉,陈侗说和娃娃不熟悉,但和蒋志保持着10多年深挚的联系与感情,几句后就泣不成声,我则念叨了与娃娃同为人母的感伤和昔日两家的互动以及她曾给予我家庭的帮助...

蒋志最后发言:“如果我一个人去参加开幕式,每次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会问我 ‘娃娃呢?’ 而我,这几天都在想:娃娃呢?..."
蒋志一鞠躬,代表自己对所有关心支持他的朋友们;二鞠躬,为娃娃,感谢大家。

会后,皮力躲在一角为蒋志和娃娃的两个孩子们留言

我在书吧排队悼念娃娃,第一眼看见的两本书《活着的理由》《不害怕的生活》,好像要献言给我们这些还要活下去的人。


会后晚餐,蒋志向每桌友人敬酒。左:张亚璇,郭熙志(深圳大学),右一:高鸣(深圳艺术家,独立纪录片导演)
鞠躬
伤别 任兰,七日祭,张亚璇
转自曹斐的博客
伤别 —— 娃娃七日祭 (2011年1月3日零时)
文:张亚璇

知道娃娃的消息,是与曹斐在一起。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她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她用英语告诉我和Tzay,因为不想让司机了解;只有简单的3个词,那一刻我却仿佛听不懂。
后来反应过来,一定不是玩笑。一时都沉默了,胸口却忍不住地痛……
那之前4天的平安夜,蒋志还打来电话问候,娃娃也发短信给我,说听说我康复归来,不胜欣慰,说和传铭从深圳祝我快乐;我回说我还好,等你回来见面玩儿吧…….并没想到此后将音讯杳然……
当年初见娃娃,是在深圳。我从香港回来,第二天回北京,那一夜就留宿他们家。那时蒋志已经在拍《片刻》,也在《凤凰》周刊工作。他们住的那一带,是叫华强北吗?还记得在夜色里穿过的街边,都是小店和摊贩,那种氛围,那些外地人的面孔,曾成为《片刻》的某些场景。若我没记错,那时应是2003年。
那个晚上,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一张小圆桌,饭后的水果是一小碗小黄西红柿;看蒋志的照片,除了“木木”系列,还有几张是他拍下的娃娃在睡梦中将醒未醒的脸。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一种亲密的关系和时刻,爱意从中浮现,很美。
他们客厅,除了一整壁堆叠到房顶的书,角落里还有一架钢琴。娃娃说那是父母给她的。我问你经常弹吗,“他们想让我弹,我不愿意弹”!多年后的今天,仍记得娃娃语气里的不以为然…..
后来他们搬到北京,娃娃除了为人女,也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她与蒋志带着一双儿女,始终同甘苦,共患难,他们除了领会生活的欢愉,也共同承担了生活的重量……
然而那种心痛的感觉,仅仅来自于此吗?那个晚上与曹斐一起,我说我觉得娃娃是一个想成为自己的人。她不要只被女儿,妻子,母亲这几个词语定义,尽管这些都是她生活的根本。在这些之外,她还想要有一部分自己的空间。这是为何,她写作,独自旅行,那么无怨无悔地花时间精力参与草场地工作站的舞蹈工作坊和影像活动,又建博客,经营微博,写艺术专栏……她要表达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她描述个人生活当中的感触,同时又发表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看法,不仅是艺术的,更发展到政治的;她径自使用自己的方式,谈笑自若间,在那些文字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自己是许多角色的交集,直接来自于她的行动和实践。
即便是在北京这样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都市,也不是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和灵魂。我们习惯于和生活妥协,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娃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例外,我见过她的纠结,脆弱和眼泪——正因为在生活之重和琐碎面前,完全的自由并不可能,然而她又始终无法放弃那部分她想坚持或成为的自己。
这是为什么,娃娃的离去,令我们感到震动和悲情。我们意识到生命可以去之何速,又由此看到生之艰难。追思会上的那些照片,保留下许多美的时刻,再相视娃娃的笑容和表情,却仿佛又读到忧伤;追思会之后,站在物质生活门口,黄昏时分,街上人流涌动,有成年男女,有老人,也有穿校服的小学生。彼时情景令人惘然。
死其实并不可怕。那只是另一个世界。我相信娃娃在那里安然,也并不觉得从此相隔渺茫和遥远。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再见时会觉得熟悉,会彼此问好,握手言欢,一如从前……
但娃娃还是用这样的方式,留给我们悬念。因为我们不能不惦记,她的亲人们,蒋志,Coco和传铭,如何用自己的心灵,哪怕还那么幼小的,去承受这伤痛,化解这坚硬的现实……这是为什么,这离别令人如此伤感;而蒋志和孩子们,如果能从此变得更坚强,那你们即便在两个世界,也一定会都觉得温暖,而且不孤单!
转自曹斐的博客
伤别 —— 娃娃七日祭 (2011年1月3日零时)
文:张亚璇

知道娃娃的消息,是与曹斐在一起。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她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她用英语告诉我和Tzay,因为不想让司机了解;只有简单的3个词,那一刻我却仿佛听不懂。
后来反应过来,一定不是玩笑。一时都沉默了,胸口却忍不住地痛……
那之前4天的平安夜,蒋志还打来电话问候,娃娃也发短信给我,说听说我康复归来,不胜欣慰,说和传铭从深圳祝我快乐;我回说我还好,等你回来见面玩儿吧…….并没想到此后将音讯杳然……
当年初见娃娃,是在深圳。我从香港回来,第二天回北京,那一夜就留宿他们家。那时蒋志已经在拍《片刻》,也在《凤凰》周刊工作。他们住的那一带,是叫华强北吗?还记得在夜色里穿过的街边,都是小店和摊贩,那种氛围,那些外地人的面孔,曾成为《片刻》的某些场景。若我没记错,那时应是2003年。
那个晚上,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一张小圆桌,饭后的水果是一小碗小黄西红柿;看蒋志的照片,除了“木木”系列,还有几张是他拍下的娃娃在睡梦中将醒未醒的脸。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一种亲密的关系和时刻,爱意从中浮现,很美。
他们客厅,除了一整壁堆叠到房顶的书,角落里还有一架钢琴。娃娃说那是父母给她的。我问你经常弹吗,“他们想让我弹,我不愿意弹”!多年后的今天,仍记得娃娃语气里的不以为然…..
后来他们搬到北京,娃娃除了为人女,也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她与蒋志带着一双儿女,始终同甘苦,共患难,他们除了领会生活的欢愉,也共同承担了生活的重量……
然而那种心痛的感觉,仅仅来自于此吗?那个晚上与曹斐一起,我说我觉得娃娃是一个想成为自己的人。她不要只被女儿,妻子,母亲这几个词语定义,尽管这些都是她生活的根本。在这些之外,她还想要有一部分自己的空间。这是为何,她写作,独自旅行,那么无怨无悔地花时间精力参与草场地工作站的舞蹈工作坊和影像活动,又建博客,经营微博,写艺术专栏……她要表达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她描述个人生活当中的感触,同时又发表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看法,不仅是艺术的,更发展到政治的;她径自使用自己的方式,谈笑自若间,在那些文字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自己是许多角色的交集,直接来自于她的行动和实践。
即便是在北京这样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都市,也不是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和灵魂。我们习惯于和生活妥协,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娃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例外,我见过她的纠结,脆弱和眼泪——正因为在生活之重和琐碎面前,完全的自由并不可能,然而她又始终无法放弃那部分她想坚持或成为的自己。
这是为什么,娃娃的离去,令我们感到震动和悲情。我们意识到生命可以去之何速,又由此看到生之艰难。追思会上的那些照片,保留下许多美的时刻,再相视娃娃的笑容和表情,却仿佛又读到忧伤;追思会之后,站在物质生活门口,黄昏时分,街上人流涌动,有成年男女,有老人,也有穿校服的小学生。彼时情景令人惘然。
死其实并不可怕。那只是另一个世界。我相信娃娃在那里安然,也并不觉得从此相隔渺茫和遥远。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再见时会觉得熟悉,会彼此问好,握手言欢,一如从前……
但娃娃还是用这样的方式,留给我们悬念。因为我们不能不惦记,她的亲人们,蒋志,Coco和传铭,如何用自己的心灵,哪怕还那么幼小的,去承受这伤痛,化解这坚硬的现实……这是为什么,这离别令人如此伤感;而蒋志和孩子们,如果能从此变得更坚强,那你们即便在两个世界,也一定会都觉得温暖,而且不孤单!
转自邱黯雄的博客
不是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十八号我刚到丽江,晚上杨福打来电话,说你知道吗?娃娃走了。一时间我有点语无伦次,什么?不知道!但…,才看了她的微博,知道她在深圳,感冒了,停博休养。怎么就走了!?但我知道这不是玩笑,谁会开这种玩笑?学佛要树立最基本的观念是:一,人身难得,二是寿命无常,死无定期,三是轮回过患。八正念里有一念是念死,就是念自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和死无定期是一个意思,但这样的事真的降临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我仍然不能接受,因为这不是我们认为合适的时候。
第二天看到娃娃的讣告通知,定了回成都和去深圳的机票,31号我和吴晓航,陈亮洁一起飞深圳,到了物质生活书吧,进门的屏隔挂了娃娃的照片,里面墙面有一幅粉红色落地帘子上两行字:娃娃,我们永远爱你!进去吧台前杨福东正在跟一个服务员模样的小伙子交待什么,我们在旁边等了一会儿,杨福看到我们,点了一下头继续跟服务员说着,看他脸色很疲倦,一会儿吴俊勇,陈晓云,马晗陆续来了,大家开始作一些准备工作,调试投影仪,摆放椅子,孙逊,陈维,程然,凌云,皮力,还有些叫不上名的朋友都来了,大家都没有多话,帮着布置准备。
下午追思会开始时书吧已挤满了人,整个议程庄重质朴,回顾了娃娃生平和创作,娃娃父亲为女儿写了一诗,一曲。老人丧亲之痛皆人生最难承受之痛苦,而天地不仁,竟加之于一身!许多朋友都发表追思感言,陈侗悲痛唏嘘不能自己,哽咽无言,座间无不垂泪饮泣;邱志杰先读了侯瀚如的唁电,之后直言要为娃娃出版文集,孩子的成长弟兄们肯定照顾周全,让娃娃在天堂放心;阚萱回忆点滴并无哀戚,珍重而平凡的细节,如无逝者。晓云,龚剑,曹斐,亚璇,皮力,胡坊,鲍栋夫妇,小波,等朋友都追念昔日之友谊而痛今彼之英才早逝。我本想说些话,但想说的大意与大家也差不多,丧与其奢,宁戚而简。许多感想自己写下来更合适些,也就作罢了。
可能与大多艺术圈的人一样,我先认识蒋志,大学毕业后就经常听陈亮洁说起蒋志,杨福东,邱志杰这些浙美的同学,而且蒋志写小说,杨福东拍电影,让我佩服,而自知不能。后来从德国回来后,到了上海,在杨福家里见到蒋志,当时他参加双年展,布展匆匆忙忙,也没有多谈。真正交往多起来是后来他们全家搬到北京后,我也经常去北京,展览上常见,因为蒋耘柯和啾啾年龄差不多,小孩自然是中心话题,这样我跟娃娃聊天反比跟蒋志要多,也更稔熟一些,我们经常交换孩子成长趣事,育儿经验,艺术倒谈得很少。关于艺术,我上网看她的世说新语,我的作品她看展览,大家彼此也都清楚。作为朋友,生活是更重要的内容。十月我在北京个展开幕,那天因为双年展很多人都去上海了,来的人不多,但蒋志娃娃都来了,心里挺感动。过了几天她来上海,一起在杨福家吃饭,我和晓航都不敢吃大闸蟹,她倒吃了几只,晓航还羡慕她体质好,因螃蟹性寒,晓航体质弱不敢吃。她们几个闺友去逛街买衣服,最后我送她们回家,分手她下车挥手说下次再聊。不意竞成诀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娃娃的早逝把生死如此直截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真正的严肃面对死亡的问题,仅一天之隔,一个熟悉的人竞永远不能再见到了。我在丽江正在看《西藏生死之书》,书中有许多深入而切实的关于死亡的讨论,死亡的身心分解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感受,以及人在中阴阶段的各种如梦境一样的幻觉,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习气业力塑造出来的,自己的好恶和习气会决定再次受生的去向。书中还介绍了怎样帮助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和帮助亡者度过死亡的不同过程以及之后的阶段怎样选择取舍。还介绍了如何在精神上帮助失去亲人的家属,让他们从失去亲人的悲伤绝望中逐渐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去领悟生命的真义,而解脱生死痛苦。在传统丧礼中,人最好是在安静庄严中离世,身体死亡后停灵三到七天,不能去动死者,这些习俗并非无意义的繁文薅节,而是对亡者有很重要的帮助的方法,还有超度法事以帮助亡灵,这对死者的后世有很大的利益。而今天唯物思想下的社会习俗对死亡的处理方式草率而粗暴,如同清扫垃圾废物,死者毫无尊严可言,亲属们草草处理后事,有些葬礼和婚礼一样成为敛财的方式,很多亲属为了争夺遗产反目成仇甚至对簿公堂。这对死者都是很大的伤害。亡者在中阴阶段能知道生者的一言一行甚至思想。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从未能对临近死亡的人提供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反而大多临终者在医院里,在孤独恐惧的氛围中痛苦无助的死去,无论医疗人员还是亲人都无法给予临终者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平抚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因为这个时代对生者的尊重是对财富权力成功的尊重,对死者就没有尊重可言了,因为死者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对生的认识还很无知的话,我们更无法去了解死亡。相反我们不能真正面对死亡,那我们也无法真正了解生命。
这是一个缺乏精神质量时代,一个无知却以为全知的时代,一个物欲的时代,一个失魂落魄,苟且生存的时代,一个灾难临近而仍旧狂欢的时代,若我们因循无义,则是为自己掘墓。在娃娃的追思会上,蒋志念了一段娃娃摘录以为座右铭的圣经文字:愛是 恆 久 忍 耐 、 又 有 恩 慈 ,愛 是 不 嫉 妒 ,愛 是 不 自 誇 不 張 狂 .不 作 害 羞 的 事 ,不 求 自己 的 益 處 ,不 輕 易 發 怒 ,不 計 算 人 的 惡 ,不 喜 歡 不 義 ,只 喜 歡 真 理 ,凡 事 包 容 ,凡 事相 信 ,凡 事 盼 望 ,凡 事 忍 耐 ,愛 是 永 不 止 息。(哥林多前书13:4-8)。这些古老箴言仍让我为之惊心动魄。如果我们的精神里没有爱,没有慈悲,没有同情,没有宽容,那我们的生活只是痛苦的渊薮。
不是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十八号我刚到丽江,晚上杨福打来电话,说你知道吗?娃娃走了。一时间我有点语无伦次,什么?不知道!但…,才看了她的微博,知道她在深圳,感冒了,停博休养。怎么就走了!?但我知道这不是玩笑,谁会开这种玩笑?学佛要树立最基本的观念是:一,人身难得,二是寿命无常,死无定期,三是轮回过患。八正念里有一念是念死,就是念自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和死无定期是一个意思,但这样的事真的降临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我仍然不能接受,因为这不是我们认为合适的时候。
第二天看到娃娃的讣告通知,定了回成都和去深圳的机票,31号我和吴晓航,陈亮洁一起飞深圳,到了物质生活书吧,进门的屏隔挂了娃娃的照片,里面墙面有一幅粉红色落地帘子上两行字:娃娃,我们永远爱你!进去吧台前杨福东正在跟一个服务员模样的小伙子交待什么,我们在旁边等了一会儿,杨福看到我们,点了一下头继续跟服务员说着,看他脸色很疲倦,一会儿吴俊勇,陈晓云,马晗陆续来了,大家开始作一些准备工作,调试投影仪,摆放椅子,孙逊,陈维,程然,凌云,皮力,还有些叫不上名的朋友都来了,大家都没有多话,帮着布置准备。
下午追思会开始时书吧已挤满了人,整个议程庄重质朴,回顾了娃娃生平和创作,娃娃父亲为女儿写了一诗,一曲。老人丧亲之痛皆人生最难承受之痛苦,而天地不仁,竟加之于一身!许多朋友都发表追思感言,陈侗悲痛唏嘘不能自己,哽咽无言,座间无不垂泪饮泣;邱志杰先读了侯瀚如的唁电,之后直言要为娃娃出版文集,孩子的成长弟兄们肯定照顾周全,让娃娃在天堂放心;阚萱回忆点滴并无哀戚,珍重而平凡的细节,如无逝者。晓云,龚剑,曹斐,亚璇,皮力,胡坊,鲍栋夫妇,小波,等朋友都追念昔日之友谊而痛今彼之英才早逝。我本想说些话,但想说的大意与大家也差不多,丧与其奢,宁戚而简。许多感想自己写下来更合适些,也就作罢了。
可能与大多艺术圈的人一样,我先认识蒋志,大学毕业后就经常听陈亮洁说起蒋志,杨福东,邱志杰这些浙美的同学,而且蒋志写小说,杨福东拍电影,让我佩服,而自知不能。后来从德国回来后,到了上海,在杨福家里见到蒋志,当时他参加双年展,布展匆匆忙忙,也没有多谈。真正交往多起来是后来他们全家搬到北京后,我也经常去北京,展览上常见,因为蒋耘柯和啾啾年龄差不多,小孩自然是中心话题,这样我跟娃娃聊天反比跟蒋志要多,也更稔熟一些,我们经常交换孩子成长趣事,育儿经验,艺术倒谈得很少。关于艺术,我上网看她的世说新语,我的作品她看展览,大家彼此也都清楚。作为朋友,生活是更重要的内容。十月我在北京个展开幕,那天因为双年展很多人都去上海了,来的人不多,但蒋志娃娃都来了,心里挺感动。过了几天她来上海,一起在杨福家吃饭,我和晓航都不敢吃大闸蟹,她倒吃了几只,晓航还羡慕她体质好,因螃蟹性寒,晓航体质弱不敢吃。她们几个闺友去逛街买衣服,最后我送她们回家,分手她下车挥手说下次再聊。不意竞成诀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娃娃的早逝把生死如此直截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真正的严肃面对死亡的问题,仅一天之隔,一个熟悉的人竞永远不能再见到了。我在丽江正在看《西藏生死之书》,书中有许多深入而切实的关于死亡的讨论,死亡的身心分解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感受,以及人在中阴阶段的各种如梦境一样的幻觉,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习气业力塑造出来的,自己的好恶和习气会决定再次受生的去向。书中还介绍了怎样帮助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和帮助亡者度过死亡的不同过程以及之后的阶段怎样选择取舍。还介绍了如何在精神上帮助失去亲人的家属,让他们从失去亲人的悲伤绝望中逐渐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去领悟生命的真义,而解脱生死痛苦。在传统丧礼中,人最好是在安静庄严中离世,身体死亡后停灵三到七天,不能去动死者,这些习俗并非无意义的繁文薅节,而是对亡者有很重要的帮助的方法,还有超度法事以帮助亡灵,这对死者的后世有很大的利益。而今天唯物思想下的社会习俗对死亡的处理方式草率而粗暴,如同清扫垃圾废物,死者毫无尊严可言,亲属们草草处理后事,有些葬礼和婚礼一样成为敛财的方式,很多亲属为了争夺遗产反目成仇甚至对簿公堂。这对死者都是很大的伤害。亡者在中阴阶段能知道生者的一言一行甚至思想。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从未能对临近死亡的人提供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反而大多临终者在医院里,在孤独恐惧的氛围中痛苦无助的死去,无论医疗人员还是亲人都无法给予临终者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平抚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因为这个时代对生者的尊重是对财富权力成功的尊重,对死者就没有尊重可言了,因为死者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对生的认识还很无知的话,我们更无法去了解死亡。相反我们不能真正面对死亡,那我们也无法真正了解生命。
这是一个缺乏精神质量时代,一个无知却以为全知的时代,一个物欲的时代,一个失魂落魄,苟且生存的时代,一个灾难临近而仍旧狂欢的时代,若我们因循无义,则是为自己掘墓。在娃娃的追思会上,蒋志念了一段娃娃摘录以为座右铭的圣经文字:愛是 恆 久 忍 耐 、 又 有 恩 慈 ,愛 是 不 嫉 妒 ,愛 是 不 自 誇 不 張 狂 .不 作 害 羞 的 事 ,不 求 自己 的 益 處 ,不 輕 易 發 怒 ,不 計 算 人 的 惡 ,不 喜 歡 不 義 ,只 喜 歡 真 理 ,凡 事 包 容 ,凡 事相 信 ,凡 事 盼 望 ,凡 事 忍 耐 ,愛 是 永 不 止 息。(哥林多前书13:4-8)。这些古老箴言仍让我为之惊心动魄。如果我们的精神里没有爱,没有慈悲,没有同情,没有宽容,那我们的生活只是痛苦的渊薮。
令人怜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