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卓群:批评变法
发起人:自生自灭  回复数:11   浏览数:1654   最后更新:2011/01/04 13:08:07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0-12-22 10:54:43
来源:黑黑的艺术空间

艺术家们会显而易见的受到这种短暂的(艺术生命)影响.临时的经验加上临时的环境你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观点很容易变得动荡不安.这对于有着经验的艺术家来说,他可以机智性的躲避着那些看上去富丽堂皇的光影.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这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年轻艺术家虽然在不断的受到冲击.但因为这种影响是那么的隐藏,在不自觉中便让他变成了默许的逻辑.那些有经验的艺术家却也会因此而焦虑.构成焦虑原因不再是以往的有关自我,这是外力的结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很少会以历史性的眼光的来看待命题了.参照周边的形态成了主流.就好像一群在上大学的孩子,大学生们大多会把竞争投向身边的人,如果我比周边的同学优秀,就好似我在这个社会优秀了.他们其实很可能下个月就要面对真正的社会了,他们很可能评价自己优秀的原因就是每次考试得了高分.这导致了艺术家在创作时,很少会有艺术观点在不反应这种平行的同类而单独提出来的.

这种短暂的艺术生命循环是如此的来势汹汹.我们很少可以看到出现一些稀有的声音.因为成功往往是伴随着主流.更何况,成功就是一种主流,很多人都想见到那个与生活有距离的声音.那个谓之艺术的声音.但很不巧.今天的成功模式让你看到的那个距离与生活是紧挨在一起的.这个稀有的声音或许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收藏家在炫耀式的给我看他所收藏的作品时,我经常会问到,你真的认为这些东西是艺术吗?你真的认为这很多吗?如果你在798,你就知道.你所拥有的可能比798里所有空间一天的销售量都少.收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多,而在于你去超市买东西时买到必须品.就像一个单身的男性,他绝不会去买一打卫生巾放到家里用.现实中的收藏家往往不是按照一种特殊性去收藏作品.他们从一种整体的意义去识别作品.这种整体的意义会带着他从单独的作品走向一个系统.你也就是你看到收藏家们喜欢收藏某种类似的风格一样.这种整体的意识还原它的本来面貌就是一种现有的成功模式.那个与生活距离过近的模式.

画廊与艺术中心经常会把不同种类与观点的艺术作品并置或间接的展出.如果我们说画廊主只是一个商人时.策展人就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所有的观点与立场变得模糊起来.我们很少看到一个画廊会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这样的现象很快让人反应成这个空间在学术上没有判断力.但实际的答案是空间在不断的放弃一些固有的立场,把标准对准了更具有生活的系统--成功模式.在商业环境里,一切不可以被量化的事务,都会面临被抛弃的风险.成功模式是一个可以通过计算得答案.这就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空间只注重媒体便能成功的原因了.艺术的循环被肢解成许多的小块.每一块都有不同运营条件的人在操作.从批评家到策展人.从艺术家到史论家.我们发现这些环节都形成了一个量化的指标.这些都笼罩在商业文化之下.而所有在环节里的人.在刚开始时不断自我的分化,希望可以得到更为标准与高效的工作方法.最后,无疑会被整体的链条”被文化”.所有想象都让位于这个系统.

这时,回过头来看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的理念\史论家的观点一旦被系统量化.就变为整体系统中的符号.一个艺术空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符号要作出区分.这需要有巨大的分辨力.并且对整体系统的认同超越了对任何观点与学术的认同.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还有把这种逻辑放大的可能.反正学术只是这系统里的一个符号.我们完全相信他有理由说要在艺术空间里嫁接进一个咖啡厅.对于空间来说,这也是一个符号.人们把对于艺术的整体系统进行分化与分工以后,进入了模糊的符号识别.正是这种模糊性导致了空间里可同时进入其它的业务.创意产业的产生条件就在于此...

以798为例,你看到这里到处都是被扩大了符号系统.这对于任何一种人群来说都具有进入的可能.游客可以在这里进一家杂货店.艺术家可以看展览.小资们可以来这里喝咖啡...这是一个混搭的场景.它没有风格可言,艺术家在这些关系里,个人的观点也变得难以区分.所有在798做展览的艺术家更不能说是个人观点被识别了,而是说你已进入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无所不包.各种展览\讲座与讨论在日复一日的发生.你将你的特立独行与象征性消化混杂在这个模糊的环境里.你的加入使得这个环境四处蔓延.无法收拾.对于艺术的永恒性追求变成了对于这种混沌的追求.

这里面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你,你感觉可以立马可以触碰到并拥有它.这是我们对于成功的向往.这里已有了一个成功的模型.你进入了就代表就等于你跨入了这个门槛.我到外地去考察时,只要艺术家知道我是798某画廊的策展人时,眼里立马会闪烁着一种渴望的光芒.他希望你能把他带入那个环境,带入那个混沌所在.甚至为此他可以放弃他一直在外人眼里的另类与独立.这些艺术家其实并不是渴望得到艺术的灵光,.而是渴望得到生活.那种可以象征着成功的生活.成功的艺术家生活富足,而在奋斗的艺术一贫如洗.艺术家认为到这个混沌之地生存是自然的结果,他被这些幻影所包围.相信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相信他不光有做艺术的权利,也有继承成功的权利.

这种权利被公认是可以成为永恒的前提.就像历史是由成功者言说一样.这个时候,连美术史也变成了一个可以量化的符号.这个符号不再是具有生命力.它被平行地看成系统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在看美术史时不是看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与叙事.它隐藏在批评家的笔下,批评家本身就代表了一个符号,在外界看来批评家被美术史灵魂附体,巫师一般.对于经营者,它只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环节.

[沙发:1楼] guest 2010-12-22 16:56:4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