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70后艺术家——越不受到好评,越爆红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4
浏览数:1537
最后更新:2010/12/13 11:30:49 by fdrezujytf10
《卫报》记者Charlotte Higgins报道:苏珊•飞利浦兹(Susan Philipsz)获得本年度透纳奖。她是透纳奖历史上第一位以声音作品获奖的艺术家。
现年45岁的飞利浦兹早就对这个40,000美元的奖项跃跃欲试,而今晚,她终于如愿以偿,在泰特美术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从设计师Miuccia Prada手中接过了这个奖项。其他决选艺术家包括:画家Dexter Dalwood、Angela de la Cruz(奇形怪状的画布使她的艺术实践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以及耳石小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电影,他们既策划也创作)。他们各获得了8000美元的奖金。
飞利浦兹记录了自己演唱的16世纪苏格兰歌谣“Lowlands Away”,这件声音作品最初是为5月的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创作的。在市中心的三座桥下(乔治五世桥、卡里多尼铁路桥和格拉斯哥桥)她播放自己演唱的这同一首民谣的三个版本。这是一首16世纪苏格兰青年为溺水而亡的恋人在桥下歌唱的挽歌。
评委们表示:“飞利浦兹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她的作品引起了理性与直觉的反应,体现了艺术家对视听关系的一系列判断。她用这令人沉醉的声音创造了一种有力的雕塑体验。”
现年45岁的飞利浦兹早就对这个40,000美元的奖项跃跃欲试,而今晚,她终于如愿以偿,在泰特美术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从设计师Miuccia Prada手中接过了这个奖项。其他决选艺术家包括:画家Dexter Dalwood、Angela de la Cruz(奇形怪状的画布使她的艺术实践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以及耳石小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电影,他们既策划也创作)。他们各获得了8000美元的奖金。
飞利浦兹记录了自己演唱的16世纪苏格兰歌谣“Lowlands Away”,这件声音作品最初是为5月的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创作的。在市中心的三座桥下(乔治五世桥、卡里多尼铁路桥和格拉斯哥桥)她播放自己演唱的这同一首民谣的三个版本。这是一首16世纪苏格兰青年为溺水而亡的恋人在桥下歌唱的挽歌。
评委们表示:“飞利浦兹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她的作品引起了理性与直觉的反应,体现了艺术家对视听关系的一系列判断。她用这令人沉醉的声音创造了一种有力的雕塑体验。”
关于艺术家
在以往的工作中苏珊飞利浦兹使用了国歌、情歌、流行歌曲等元素。在她操纵的空间观念里,特别注重人类的声音信息。她的工作中断了观众对地方感到预测,她邀请观众们体验内心。
苏珊飞利浦兹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出生,就读于苏格兰邓肯美术,在贝尔法斯特完成学业。她参加了Manifesta 3.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和国际工作室艺术项目。2001年Philipsz入围了格伦Dimplex艺术家奖。她参加过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苏珊飞利浦兹生活和工作在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有关项目:
苏珊飞利浦兹善于处置声音的空间属性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兴趣的是歌曲的情感和心理属性,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个人的意识。艺术家在各个空间利用公共广播系统,以播放扰乱日常环境的声音。飞利浦兹的unselfconscious旋律引发了听者的认识,暂时改变着某一地点和时间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探索私人之间的记忆和经验。飞利浦兹的作品唤起的既有怀旧又有错位,她运用非常规和无形的声音,最终加剧了听众的自我意识和连接到他们的环境。
苏珊飞利浦兹不断产生新的项目,比如制造了一个太阳能供电的音响系统,以及在圣安东尼奥的鱼市场里现场表演。面对不知情的观众机型声音干预,表达渴望逃脱、接触和同情的主题。
2008年的悉尼双年展上,也有苏珊飞利浦兹的作品。欧宁曾在文章里如此描述:“走到船厂闲置的巨大车间里,忽然能听到《国际歌》的无力低吟。这是现在柏林生活工作的英国艺术家苏珊飞利浦兹的作品。还有什么艺术作品,能比眼前这荒废的工业空间,跟让人想起那曾被奉为革命先锋的工人阶级的暗淡前景?响起的歌声并未占有这个空间,反让它更显露。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受到《国际歌》的感染,全球形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斗争圈,从柏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新德里,从阿尔及尔到河内,从上海到雅加达,从哈瓦那到纽约,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而今天,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时代业已终结。空旷的Cockatoo船厂,其实最适合聆听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在《帝国》中发出的诘问:”在国际无产阶级作为主体退出历史舞台后,又有那种力量能填补它留下的空缺呢?“
在以往的工作中苏珊飞利浦兹使用了国歌、情歌、流行歌曲等元素。在她操纵的空间观念里,特别注重人类的声音信息。她的工作中断了观众对地方感到预测,她邀请观众们体验内心。
苏珊飞利浦兹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出生,就读于苏格兰邓肯美术,在贝尔法斯特完成学业。她参加了Manifesta 3.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和国际工作室艺术项目。2001年Philipsz入围了格伦Dimplex艺术家奖。她参加过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苏珊飞利浦兹生活和工作在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有关项目:
苏珊飞利浦兹善于处置声音的空间属性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兴趣的是歌曲的情感和心理属性,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个人的意识。艺术家在各个空间利用公共广播系统,以播放扰乱日常环境的声音。飞利浦兹的unselfconscious旋律引发了听者的认识,暂时改变着某一地点和时间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探索私人之间的记忆和经验。飞利浦兹的作品唤起的既有怀旧又有错位,她运用非常规和无形的声音,最终加剧了听众的自我意识和连接到他们的环境。
苏珊飞利浦兹不断产生新的项目,比如制造了一个太阳能供电的音响系统,以及在圣安东尼奥的鱼市场里现场表演。面对不知情的观众机型声音干预,表达渴望逃脱、接触和同情的主题。
2008年的悉尼双年展上,也有苏珊飞利浦兹的作品。欧宁曾在文章里如此描述:“走到船厂闲置的巨大车间里,忽然能听到《国际歌》的无力低吟。这是现在柏林生活工作的英国艺术家苏珊飞利浦兹的作品。还有什么艺术作品,能比眼前这荒废的工业空间,跟让人想起那曾被奉为革命先锋的工人阶级的暗淡前景?响起的歌声并未占有这个空间,反让它更显露。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受到《国际歌》的感染,全球形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斗争圈,从柏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新德里,从阿尔及尔到河内,从上海到雅加达,从哈瓦那到纽约,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而今天,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时代业已终结。空旷的Cockatoo船厂,其实最适合聆听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在《帝国》中发出的诘问:”在国际无产阶级作为主体退出历史舞台后,又有那种力量能填补它留下的空缺呢?“

声音艺术家苏珊飞利浦兹

飞利浦兹的声音作品

苏珊飞利浦兹
我看到了黑暗
2008年

留在我身边
2005年

每个人都来了
2008年

跟我来
2004

经过伊诺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