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智慧-Crazy Wisdom 2010_Tour
历史思路 国际概念——泓盛拍卖艺术总监孙佩韶女士专访
世艺网:哪些因素促使泓盛从德国到国内发展,国内的市场和国外的市场的主要区别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孙佩韶(以下简称“孙”):我先叙述一下泓盛的整个历史背景。泓盛总经理赵先生是80年代初,被国家的公费派送去德国留学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亚洲人,之后就一直留在德国。他最先在德国经营了一个邮票拍卖公司,在经营邮票拍卖公司十几年后,于1997年开始涉足网络拍卖,这基本上可以说是私人网站里面最大的一个中文网站。2005年,他又开始筹资组建综合性的实体拍卖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的项目是当代艺术、油画雕塑、中国书画、邮票,我们今年也慢慢开展一些新的项目。
上海泓盛从2005年开始成立目标就很清楚,它是在上海本地注册的公司。他希望立足本土,然后走向国际跟国际接轨,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拍卖行的管理模式的确引用是德国方式,在对待专业、诚信服务几个方面一直是泓盛非常强烈的一种姿态。至于说为什么会从国外转到国内,这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和中国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经济发展有关系。我本人也是,我是香港人,在美国念的是博物馆学,由于内地经济好很自然我就选择了回国发展。我在2001年的时候来到北京,从事美术馆和画廊的工作。2005年进入泓盛公司,我算是第一个负责当代艺术、油画雕塑类的主管,直到现在。上海是一个国际、多元的都市,泓盛的从业人员本身又具备一个国际背景,所以泓盛拍卖理所应当要选择一个与自身背景相辅相成的都市,这便是上海了。今年是上海泓盛第五年,从我负责当代艺术的拍卖项目起,到今年已经进入第十场拍卖。
世艺网:我们比较关注早期外流的这些艺术品,不知道泓盛是否有这方面的引进回流计划?
孙:泓盛是一个希望立足本土跟国际接轨的拍卖行,内容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同时也包括国际艺术品。你目前可以看到,我们正在开拓当代设计相关的拍卖项目,这在全国是首次的。像欧洲装饰艺术、古典家具,这些项目正在陆陆续续展开。当然泓盛的经营主轴还是艺术品。拍品内容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脉络,然后根据艺术家的风格题材进行分类进行专场拍卖。我们团队规划很清楚,完全是根据历史脉络。这次拍卖图录是用林风眠的作品做封面,上一次我们是用吴冠中的作品做封面,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他是中国美院即“国立艺术院”第一任院长。在拍卖图录中可以详细看到介绍林风眠作品的来龙去脉,确保作品没有争议。根据历史脉络推动市场轴心是大家认可泓盛的原因所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当代艺术板块,实际上当代艺术这一块我们是有意将它做得更出彩一点,包括国际当代艺术。泓盛自2006年开始就上拍国外艺术品,算是国内最早的,从日韩的艺术品出发,再到欧美,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国际的概念。
世艺网:哪些因素促使泓盛从德国到国内发展,国内的市场和国外的市场的主要区别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孙佩韶(以下简称“孙”):我先叙述一下泓盛的整个历史背景。泓盛总经理赵先生是80年代初,被国家的公费派送去德国留学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亚洲人,之后就一直留在德国。他最先在德国经营了一个邮票拍卖公司,在经营邮票拍卖公司十几年后,于1997年开始涉足网络拍卖,这基本上可以说是私人网站里面最大的一个中文网站。2005年,他又开始筹资组建综合性的实体拍卖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的项目是当代艺术、油画雕塑、中国书画、邮票,我们今年也慢慢开展一些新的项目。
上海泓盛从2005年开始成立目标就很清楚,它是在上海本地注册的公司。他希望立足本土,然后走向国际跟国际接轨,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拍卖行的管理模式的确引用是德国方式,在对待专业、诚信服务几个方面一直是泓盛非常强烈的一种姿态。至于说为什么会从国外转到国内,这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这和中国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经济发展有关系。我本人也是,我是香港人,在美国念的是博物馆学,由于内地经济好很自然我就选择了回国发展。我在2001年的时候来到北京,从事美术馆和画廊的工作。2005年进入泓盛公司,我算是第一个负责当代艺术、油画雕塑类的主管,直到现在。上海是一个国际、多元的都市,泓盛的从业人员本身又具备一个国际背景,所以泓盛拍卖理所应当要选择一个与自身背景相辅相成的都市,这便是上海了。今年是上海泓盛第五年,从我负责当代艺术的拍卖项目起,到今年已经进入第十场拍卖。
世艺网:我们比较关注早期外流的这些艺术品,不知道泓盛是否有这方面的引进回流计划?
孙:泓盛是一个希望立足本土跟国际接轨的拍卖行,内容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同时也包括国际艺术品。你目前可以看到,我们正在开拓当代设计相关的拍卖项目,这在全国是首次的。像欧洲装饰艺术、古典家具,这些项目正在陆陆续续展开。当然泓盛的经营主轴还是艺术品。拍品内容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脉络,然后根据艺术家的风格题材进行分类进行专场拍卖。我们团队规划很清楚,完全是根据历史脉络。这次拍卖图录是用林风眠的作品做封面,上一次我们是用吴冠中的作品做封面,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他是中国美院即“国立艺术院”第一任院长。在拍卖图录中可以详细看到介绍林风眠作品的来龙去脉,确保作品没有争议。根据历史脉络推动市场轴心是大家认可泓盛的原因所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当代艺术板块,实际上当代艺术这一块我们是有意将它做得更出彩一点,包括国际当代艺术。泓盛自2006年开始就上拍国外艺术品,算是国内最早的,从日韩的艺术品出发,再到欧美,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国际的概念。
骗吧.在国外洗碗她妈的也是国鸡背景啊。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周文翰
真的,现在人人都在谈中国的通货膨胀,连艺术圈的人也不例外。我碰见的好几个艺术家、收藏家、艺术记者都在私下议论怎么抵抗货币贬值,比如,“买房子还是买黄金,要么,买一张某某某的画?” 当然,这三样东西的价格现在都很高,大多数人觉得买进的压力不小,而且有风险,“可是,总比存着现金好吧?”
通货膨胀也是今年秋拍的一大话题,人们私下里在猜测到底有多少资金会投到收藏领域来。这不,嘉德刚刚结束的2010年秋季拍卖总成交额达到了41.33亿元,比春拍有近百分之百的增长,也比香港苏富比一个月前的30亿港元的总成交额高出一大截,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的新纪录。其中,有三件作品过亿成交,52件作品超过千万大关,这些“账面数字”似乎让去年开始议论的中国艺术品的“亿元时代”更有谱了,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恐慌依稀全然散去,现在是个烈火烹油的好时光。
谈论中国艺术市场2003年以后到2007年的暴涨,通货膨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那个时间段也正是中国和全球都出现通货膨胀的阶段,但中国有趣的是同期人民币在升值,对私人来说虽然去国外旅游能占点便宜,但在中国生活的工薪阶层拿同样多的钱能买的东西却比以前少,实际上在“内部贬值”。当然,对于有资产性收入的富豪来说,他们炒房炒股能赚来更多的收益,拿出点散碎银子买点艺术品不成问题。
尽管中国和全球主要艺术品市场都在2008年出现了剧烈下跌,不过让中国艺术市场显得特别的是2009年底就快速恢复,标志性事件就是从2009年秋天开始在北京拍卖过“亿”的艺术品已近十件,绝大多数都是古代书画,这说明书画的收藏圈更大,支持者更多,而曾经红火的当代艺术市场则没有这样的好运,还处于缓慢的爬升过程中。观察现在的形势,有实力的收藏家、炒家都在追求稀有的顶级作品,看好他们的保值升值作用,而普通作品的价格表现和去年并没有太大起色。
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拍卖纪录”看上去耀眼,可在资深收藏圈私下窃窃私语的是“信任危机” 的话题。去年以来私下传出的假拍作局、拖欠付款的事情有明显的上升,让几家拍卖行的老板除了提高保证金,还少见地出来呼吁重建诚信。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2006年左右的拍卖界,那时候大陆、台湾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炒家热衷把一件件还可以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是有赝品嫌疑的所谓“回流作品”——拿到有勾连的艺术拍卖公司,联手“做局”拍出一个高高的“账目价格纪录”(自拍自买,只是造数字纪录而没有实际付出那么些钱),然后等上几年再次拿出这件作品拍卖,希望有后来的富豪能够接受。但是中国最有趣的是,早先“做”出来的“天价”往往由于通货膨胀效应和艺术品价格普遍的“水涨船高”,两三年后似乎就被抹平变成“常态”,看不出什么痕迹,于是新的局就应运而生。
真的,现在人人都在谈中国的通货膨胀,连艺术圈的人也不例外。我碰见的好几个艺术家、收藏家、艺术记者都在私下议论怎么抵抗货币贬值,比如,“买房子还是买黄金,要么,买一张某某某的画?” 当然,这三样东西的价格现在都很高,大多数人觉得买进的压力不小,而且有风险,“可是,总比存着现金好吧?”
通货膨胀也是今年秋拍的一大话题,人们私下里在猜测到底有多少资金会投到收藏领域来。这不,嘉德刚刚结束的2010年秋季拍卖总成交额达到了41.33亿元,比春拍有近百分之百的增长,也比香港苏富比一个月前的30亿港元的总成交额高出一大截,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的新纪录。其中,有三件作品过亿成交,52件作品超过千万大关,这些“账面数字”似乎让去年开始议论的中国艺术品的“亿元时代”更有谱了,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恐慌依稀全然散去,现在是个烈火烹油的好时光。
谈论中国艺术市场2003年以后到2007年的暴涨,通货膨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那个时间段也正是中国和全球都出现通货膨胀的阶段,但中国有趣的是同期人民币在升值,对私人来说虽然去国外旅游能占点便宜,但在中国生活的工薪阶层拿同样多的钱能买的东西却比以前少,实际上在“内部贬值”。当然,对于有资产性收入的富豪来说,他们炒房炒股能赚来更多的收益,拿出点散碎银子买点艺术品不成问题。
尽管中国和全球主要艺术品市场都在2008年出现了剧烈下跌,不过让中国艺术市场显得特别的是2009年底就快速恢复,标志性事件就是从2009年秋天开始在北京拍卖过“亿”的艺术品已近十件,绝大多数都是古代书画,这说明书画的收藏圈更大,支持者更多,而曾经红火的当代艺术市场则没有这样的好运,还处于缓慢的爬升过程中。观察现在的形势,有实力的收藏家、炒家都在追求稀有的顶级作品,看好他们的保值升值作用,而普通作品的价格表现和去年并没有太大起色。
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拍卖纪录”看上去耀眼,可在资深收藏圈私下窃窃私语的是“信任危机” 的话题。去年以来私下传出的假拍作局、拖欠付款的事情有明显的上升,让几家拍卖行的老板除了提高保证金,还少见地出来呼吁重建诚信。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2006年左右的拍卖界,那时候大陆、台湾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炒家热衷把一件件还可以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是有赝品嫌疑的所谓“回流作品”——拿到有勾连的艺术拍卖公司,联手“做局”拍出一个高高的“账目价格纪录”(自拍自买,只是造数字纪录而没有实际付出那么些钱),然后等上几年再次拿出这件作品拍卖,希望有后来的富豪能够接受。但是中国最有趣的是,早先“做”出来的“天价”往往由于通货膨胀效应和艺术品价格普遍的“水涨船高”,两三年后似乎就被抹平变成“常态”,看不出什么痕迹,于是新的局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