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一代安迪·沃霍尔的Ron English推出潮流艺术
转自“Our Vitamin”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82ab70100ng2z.html
胡昉: 先给大家看下Jacques Tati的《Playtime》(《玩乐时间》)。
胡昉:这部电影里的Hotel(住所),每个房间的生活都能被外边的人看到<* 看不到的又是否能超出电影的范围>,它反映着当时的一种生活形态。
胡昉:在这个情境里面,Tati传达的是一种比较戏剧化的生活空间。而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所谓的我们的日常现实本身,实际上也是被电影化、虚构化的。建筑材料所构成的这个特别空间,人和商品相互交互,加强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 通过对商品,与人和商品关系的认识?>。
胡昉:我想引用的另一个例子是,艺术家杨俊的电影,一则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短片。反映了亚洲都市比较典型的一个城市空间,在台北的夜间拍摄的,通过光的书写来完成,黑夜变成了一个隐喻,片子里的主人公穿越着城市空间,台北经过社会转换之后,人们是怎样构建这个城市的历史的<* 个人的历史是否需要建构>?
胡昉:当一个人不停地告诉你这个是真相的时候,人们开始在意识里建构对现实的看法,以及进入现实的角度。城市看起来很大,但是最终会回到个人的特性中。在人们的周围,现实会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围墙,而虚构可以让大家穿越这些围墙<* 虚构是虚拟的吗?小说?>。
胡昉:小说《镜花园》里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被重新消费了。小说的故事,和日常的现实产生碰撞,如果说建筑本身是一种隐喻的话,我们如何在现实的迷宫里,如何寻找各种路径呢?这个东西,恰恰是在矛盾里产生。一个人的感知,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可以重新建构一种进入现实的方式。
胡昉:《镜花园》前部分的图片,和意识形态有关,和人们愿意走向哪里有关。它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但是它用虚构的方式在讨论,我们有可能找到什么<* 通过消费与制造,抑或除了通过消费与制造>。
胡昉:我们同时穿梭在不同的空间(编注:指正在放的《镜花园》一书前面的图片)里面,这些图片提供一个情境,让我们进入这本书。
胡昉:徐坦《科云的词》这本书,关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及他怎么样认识到这其中的框架<* 关于观察>,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方式,找到自身的可能,也许艺术和小说写作,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途径。
徐坦:《科云的词》,是一本艺术家的书。这本书,本身是一个作品。刚才胡昉说到,我们始终在对什么是艺术提问,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什么是我们的意识活动、知觉、感性。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不想画一张很好看的画,或是很庞大的装置。我想做的是,持续不断地提问。
徐坦:我认为视觉艺术,视觉不是最重要的。在当代,我们发现,从视觉的角度,是不能解释视觉艺术的。《科云的词》是一年前开始的,在青岛的工厂里,和几十个工人,通过谈话,进行搜索和研究<* 这是否能让人对“视觉”释怀>。
徐坦:这本书,对我最难的是,通过这些文件,让我去下一个研究性的学问,当我想去下一个结论的时候,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这“想下一个结论”,是在书的后部分,开头概说部分,还是穿越着整本书>。
徐坦:在胡昉的小说里,作者的美学意识是很活跃的。我曾问一个学者,你在做一个题目的时候,你的意识里有关于美学吗?他说没有,他只是想得到正确性的东西,他其实是在自己的意识活动中排除美学的方面<* 关于意识活动也许是生理性的...>。
徐坦:看和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而看和说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可言说的意识活动<* 看和说,世界;人接受世界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视觉,说是否叙述着自己所理解的世界(层面)>。我通过这本书(胡昉也通过他的小说),是想找到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存在在什么地方<* 不可言说的部分,是丰富的么?“丰富”是否与意识活动有关的期待>。
胡昉:在《科云的词》里,有徐坦的一篇文章,他提出,所谓的概念活动,是没办法跟自身的生存环境、跟情感,分隔开的。他提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在今天,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反应,它的滑动性很强<* 滑动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我们在现实中确定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并不确定。
胡昉:今天很多的意识形态,都深入到了我们自我的内部。《盗梦空间》是一部内缩的电影,有关自我的焦虑,跟我们没有确定的价值观有关。如今,你可以做瑜珈、梦疗等放松性的活动,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和现实的关系<* 本来不想在这里加>。这对我来说,是种很有趣的现象。
胡昉:它成了一个镜像,可以折射出很多字。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里有一个镜屋,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对手消失了。通过某种方式寻找的时候,很多东西会变得透明<* 喜欢透明与钻石的隐喻>,我们会突然找到某个东西。在写作里,我特别有兴趣,去自我表达,跟自我斗争,从这里面最终反映一种状况的话,也许这个空间突然就展开了。
现场观众:外部世界会映射到你的意识活动里,通过种种交织,构成了你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可是,在现实里,线性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我不理解四维乃至很多维>。我觉得这个多样的可能性,可能是你虚构的。
现场观众:第二个疑问,你说的多种途径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是如何能确定,像李小龙电影里,你真正的对手,这有关你的焦虑和兴奋,透过好多东西,直接去关心你所关心的。你是否在充当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 他质疑心理医生>?
胡昉:你说的,本身它提供很多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它是比较奇怪的,它奇怪在于,它不一定是和物理空间直接发生关系的,而是借由时间,重新再塑造一个新的空间,自我的空间。个体的空间和我们被抛入的空间<* 抛入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在发生着关系。
胡昉: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断的游动和变化,这个不确定性会让人很恐惧,我们实际上需要一个比较安全的空间。从深层来说,你是不是愿意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状态里面?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跟通常意义上的生活(确定性的生活),发生了一种特别的关系,获得人生更大的体验和强度<* 很难理解>。
胡昉:写作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企图通过意识扩展空间,分析我们的生存。小说把人抛进一个特定的空间,透过紧张感,让读者发现原来现实的可能性,可以在什么地方<* 跟剧情有关吗?回到了电影么?>。
胡昉:当写作,趋向于设计的时候,它对作者本身的作用消失了。写作和艺术作为一种实践的时候<* 艺术需要假设?假设=设计?>,当一个东西在生长的一年两年之后,可能并非它结束之时<* 可能笔录有误>。
徐坦:艺术家个人的角色,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度有多大,从宏观来看,有很无能为力的地方。刚刚你(编注:指上面那位现场观众)在提问中,从一个他者(客观世界、社会),来看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我想在我们的生存里,人先建构自我的意识,再来认识世界<* 自我的意识里是否存在着世界>。
还是那位观众:不管是从艺术家或是社会学家的角度所言的客观,都需要一个参照物。现实中真正的客观,可能是我是一个艺术家,这就是我对世界的看法<* 很难理解>。
徐坦:我是想先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再来认识世界<* 自我的意识里是否存在着强大的世界?!不接受假设>。比如说:实际上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比如南北韩,经济基础在起点上是一样的,可是现在的状态呢?当大家都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时候,个人显得很无力。
胡昉:我们不是切断地来看我们自己的生存<* 生动>,而是通过写作这个行为和媒介,来接触文学世界,几千年来它是有生命的,它告诉我们这些意识流动是怎样的<* 没有主语 可能笔录有误>。
胡昉:通过写作,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去放弃自己。它不再关于“我”,恰恰是在今天没有太多历史维度的生活空间里,去追问我们能否和一个更广大的人类建立关系。比如,通过茶道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放开。通过一种媒介、方式(日常工作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来触及到某种存在,来展开。
* 受到昨日下午在观心亭,康赫与徐坦关于剧场与现场的启发,星号部分为博客转载者神仙草的注释与疑问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82ab70100ng2z.html
胡昉: 先给大家看下Jacques Tati的《Playtime》(《玩乐时间》)。
胡昉:这部电影里的Hotel(住所),每个房间的生活都能被外边的人看到<* 看不到的又是否能超出电影的范围>,它反映着当时的一种生活形态。
胡昉:在这个情境里面,Tati传达的是一种比较戏剧化的生活空间。而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所谓的我们的日常现实本身,实际上也是被电影化、虚构化的。建筑材料所构成的这个特别空间,人和商品相互交互,加强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 通过对商品,与人和商品关系的认识?>。
胡昉:我想引用的另一个例子是,艺术家杨俊的电影,一则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短片。反映了亚洲都市比较典型的一个城市空间,在台北的夜间拍摄的,通过光的书写来完成,黑夜变成了一个隐喻,片子里的主人公穿越着城市空间,台北经过社会转换之后,人们是怎样构建这个城市的历史的<* 个人的历史是否需要建构>?
胡昉:当一个人不停地告诉你这个是真相的时候,人们开始在意识里建构对现实的看法,以及进入现实的角度。城市看起来很大,但是最终会回到个人的特性中。在人们的周围,现实会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围墙,而虚构可以让大家穿越这些围墙<* 虚构是虚拟的吗?小说?>。
胡昉:小说《镜花园》里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被重新消费了。小说的故事,和日常的现实产生碰撞,如果说建筑本身是一种隐喻的话,我们如何在现实的迷宫里,如何寻找各种路径呢?这个东西,恰恰是在矛盾里产生。一个人的感知,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可以重新建构一种进入现实的方式。
胡昉:《镜花园》前部分的图片,和意识形态有关,和人们愿意走向哪里有关。它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但是它用虚构的方式在讨论,我们有可能找到什么<* 通过消费与制造,抑或除了通过消费与制造>。
胡昉:我们同时穿梭在不同的空间(编注:指正在放的《镜花园》一书前面的图片)里面,这些图片提供一个情境,让我们进入这本书。
胡昉:徐坦《科云的词》这本书,关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及他怎么样认识到这其中的框架<* 关于观察>,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方式,找到自身的可能,也许艺术和小说写作,可能就是这样一种途径。
徐坦:《科云的词》,是一本艺术家的书。这本书,本身是一个作品。刚才胡昉说到,我们始终在对什么是艺术提问,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什么是我们的意识活动、知觉、感性。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不想画一张很好看的画,或是很庞大的装置。我想做的是,持续不断地提问。
徐坦:我认为视觉艺术,视觉不是最重要的。在当代,我们发现,从视觉的角度,是不能解释视觉艺术的。《科云的词》是一年前开始的,在青岛的工厂里,和几十个工人,通过谈话,进行搜索和研究<* 这是否能让人对“视觉”释怀>。
徐坦:这本书,对我最难的是,通过这些文件,让我去下一个研究性的学问,当我想去下一个结论的时候,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这“想下一个结论”,是在书的后部分,开头概说部分,还是穿越着整本书>。
徐坦:在胡昉的小说里,作者的美学意识是很活跃的。我曾问一个学者,你在做一个题目的时候,你的意识里有关于美学吗?他说没有,他只是想得到正确性的东西,他其实是在自己的意识活动中排除美学的方面<* 关于意识活动也许是生理性的...>。
徐坦:看和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而看和说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可言说的意识活动<* 看和说,世界;人接受世界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视觉,说是否叙述着自己所理解的世界(层面)>。我通过这本书(胡昉也通过他的小说),是想找到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存在在什么地方<* 不可言说的部分,是丰富的么?“丰富”是否与意识活动有关的期待>。
胡昉:在《科云的词》里,有徐坦的一篇文章,他提出,所谓的概念活动,是没办法跟自身的生存环境、跟情感,分隔开的。他提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在今天,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反应,它的滑动性很强<* 滑动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我们在现实中确定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并不确定。
胡昉:今天很多的意识形态,都深入到了我们自我的内部。《盗梦空间》是一部内缩的电影,有关自我的焦虑,跟我们没有确定的价值观有关。如今,你可以做瑜珈、梦疗等放松性的活动,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和现实的关系<* 本来不想在这里加>。这对我来说,是种很有趣的现象。
胡昉:它成了一个镜像,可以折射出很多字。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里有一个镜屋,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对手消失了。通过某种方式寻找的时候,很多东西会变得透明<* 喜欢透明与钻石的隐喻>,我们会突然找到某个东西。在写作里,我特别有兴趣,去自我表达,跟自我斗争,从这里面最终反映一种状况的话,也许这个空间突然就展开了。
现场观众:外部世界会映射到你的意识活动里,通过种种交织,构成了你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可是,在现实里,线性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我不理解四维乃至很多维>。我觉得这个多样的可能性,可能是你虚构的。
现场观众:第二个疑问,你说的多种途径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是如何能确定,像李小龙电影里,你真正的对手,这有关你的焦虑和兴奋,透过好多东西,直接去关心你所关心的。你是否在充当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 他质疑心理医生>?
胡昉:你说的,本身它提供很多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它是比较奇怪的,它奇怪在于,它不一定是和物理空间直接发生关系的,而是借由时间,重新再塑造一个新的空间,自我的空间。个体的空间和我们被抛入的空间<* 抛入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在发生着关系。
胡昉: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断的游动和变化,这个不确定性会让人很恐惧,我们实际上需要一个比较安全的空间。从深层来说,你是不是愿意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状态里面?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跟通常意义上的生活(确定性的生活),发生了一种特别的关系,获得人生更大的体验和强度<* 很难理解>。
胡昉:写作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企图通过意识扩展空间,分析我们的生存。小说把人抛进一个特定的空间,透过紧张感,让读者发现原来现实的可能性,可以在什么地方<* 跟剧情有关吗?回到了电影么?>。
胡昉:当写作,趋向于设计的时候,它对作者本身的作用消失了。写作和艺术作为一种实践的时候<* 艺术需要假设?假设=设计?>,当一个东西在生长的一年两年之后,可能并非它结束之时<* 可能笔录有误>。
徐坦:艺术家个人的角色,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度有多大,从宏观来看,有很无能为力的地方。刚刚你(编注:指上面那位现场观众)在提问中,从一个他者(客观世界、社会),来看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我想在我们的生存里,人先建构自我的意识,再来认识世界<* 自我的意识里是否存在着世界>。
还是那位观众:不管是从艺术家或是社会学家的角度所言的客观,都需要一个参照物。现实中真正的客观,可能是我是一个艺术家,这就是我对世界的看法<* 很难理解>。
徐坦:我是想先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再来认识世界<* 自我的意识里是否存在着强大的世界?!不接受假设>。比如说:实际上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比如南北韩,经济基础在起点上是一样的,可是现在的状态呢?当大家都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时候,个人显得很无力。
胡昉:我们不是切断地来看我们自己的生存<* 生动>,而是通过写作这个行为和媒介,来接触文学世界,几千年来它是有生命的,它告诉我们这些意识流动是怎样的<* 没有主语 可能笔录有误>。
胡昉:通过写作,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去放弃自己。它不再关于“我”,恰恰是在今天没有太多历史维度的生活空间里,去追问我们能否和一个更广大的人类建立关系。比如,通过茶道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放开。通过一种媒介、方式(日常工作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来触及到某种存在,来展开。
* 受到昨日下午在观心亭,康赫与徐坦关于剧场与现场的启发,星号部分为博客转载者神仙草的注释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