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也可以这么爽!?【组图】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4   浏览数:1662   最后更新:2010/11/17 23:21:25 by 人民文学出版社
[楼主] 叮当猫 2010-11-17 14:07:05
转自译言网

财富类 – 中美贸易摩擦往往占据着媒体头条,但无论如何,两国终有一条共识:中美两国政府都希望中国国内消费水平能提高,再提高!他们只是在中国民众该消费什么上有争议,这种争议体现在很多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现如今争执不休的人民币汇率问题。

美国政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说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只要中国政府同意人民币升值,中国国内购买力就会增强,中国消费者消费进口商品就会增长,可能增长5%,10%甚至20%以上(这20%正是白宫想让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我们被始终被灌输着只要中国政府同意,中国国内消费就可营救这个不稳的世界经济。

这个观点却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想,假想中国只想做世界工厂,而将附加值高的商品,还有如迪士尼电影到美国管理的投资基金的文化理财商品都从国外进口。

然而中国的野心却是很大的,中国正努力实施着如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后工业时代的战略---通过对自有品牌的开发和管理来提升价值链。更为广泛的将经济从单纯的产品驱动转变为服务驱动上来。中国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品牌大国,为达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正加速培养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

中国政府将会不遗余力的培养出中国的品牌,相对于美国这样国家国内,在中国品牌未来更是一个关乎民族经济的事情。

大多美国人认为品牌的运作只关乎到相应的公司和市场,跟政府和国家没有多大关系,例如美国人认为是苹果公司的努力使得ipod家喻户晓,而不是美国政府。

但是在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不仅仅是自由市场和个人选择的结果,同样受到政府决策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多国公司产品的包围下,政府鼓励中国本土品牌快速成长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

不难想象为什么中国政府不愿意人民币升值,限制进口已经比以前更困难了,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无法保证消费者像以前那样对国有品牌忠诚。在以前,可以通过对外汇的限制和设置高关税来限制甚至禁止进口。

现在中国的决策者们担心随着外国品牌更容易的进入中国,中国消费者更容易接触和喜欢上这些外国牌子,使得国内产品永远停留在低端的产业链上,做着最辛苦的苦力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只拥有几个如数家珍的有价值的品牌,这些价值也只是在产品制作的花费和在是市场上流通零售的不同所带来的附加值。这些原因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策略者们督促国有和私有的公司花费千万建立自有品牌变得合乎逻辑。

现阶段,再没有比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更让政府焦虑的了,就如同当年的美国,面对着苏联在1957年发射人造卫星后,紧急竞备进入太空一样。同样,中国政府认为他们需要推动国有品牌发展成为世界品牌,如果当国内消费者都热衷于购买他国品牌产品时就太晚了。品牌的建立和买卖被认为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尊严的事情 – 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自有的国际品牌能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成功和这个发展速度第一的国家的能力。

中国政府希望在产品和服务领域都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包括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如美的,总部设于顺德,靠近香港),并努力使老品牌如传统中医品牌同仁堂发出新的活力。

对中国自有品牌建成的推动同样发生在服务行业,商业部已经立下雄心要树立100家饭店品牌,50家酒店品牌。还有对美容业,干洗店,家政的作为。为达到这些目标,政府正促进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建成,以便和外国跨国公司竞争。

中国消费者置身其中,对于国内品牌,往往是一种很深的矛盾心理。比方说一方面消费者要求政府保护中国品牌以抵抗国际品牌竞争,一方面自己又购买外国产品。例如,这一年来的反日游行所拍下来的图片显示许多游行示威者拿着日本手机和照相机。同样是今年,中国最大的个人民意调查显示尽管反日情绪高涨,但仍有将近半数的接受调查者说他们愿意以后买一辆日本车。

中国品牌会统治21世纪么?不远的将来你会开着奇瑞汽车,通过百度搜索网络,使用中国电信的无线网络,在国美购买你所有的电子产品么?这些我们暂时还不清楚。

但是我们清楚的是中国政府正在极力培养能首先垄断国内,接着占领全球的品牌们。当全球的消费者都在为中国人因制造出新的捕鼠器,搜索引擎,或是轿车发动机而欢呼时,这些消费者也许还记得他们的这些选择并不总是全部由自由市场决定的。

现在的中国品牌还很不响亮,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不难想象,2100年,消费者感知到的世界可能正是许多中国的品牌产品所组成的,正如现在的可口可乐,谷歌和丰田一样。



Karl Gerth在哈佛大学教授现代中国历史,这篇文章改编自他的新书《中国引领世界,中国消费者如何改变所有事情》
[沙发:1楼] guest 2010-11-17 15:27:00

[板凳:2楼] guest 2010-11-20 16:28: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