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小组:合作的症候
发起人:爽歪歪  回复数:0   浏览数:1754   最后更新:2010/11/06 18:45:23 by 爽歪歪
[楼主] ba-ba-ba 2010-11-06 18:45:23
转自博客“孙振华的艺术空间”




观念雕塑属于观念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谱系中,观念雕塑的基本特征是,不强调雕塑形式和材料,也不强调雕塑的审美,也就是说,它和传统雕塑和现代主义雕塑都不一样,它不强调雕塑的技术,而是把艺术家的观念的表达和呈现放在决定性的位置上。至于观念雕塑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现成的日常用品和物质材料、可以是简单的加工复制物品、可以是用各种新的媒介所组成的图像和文字、可以是空间的装置、可以是人的行为;在价值观上,观念雕塑强调社会性、批判性,强调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等等……
总之,观念雕塑强调的是,观念和意义优先,这样,它把雕塑从过去强调造型,强调手工制作,强调材料和语言中解放出来。
中国在1970年代的末期,就有了观念雕塑的萌芽,在1979年星星画展上崭露头角的王克平,他的《偶像》、《沉默》、《万万岁》等作品就是如此。王克平说,他做木雕,纯粹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感情,他根本没学过雕塑,也不会画画,是搞戏剧创作的,受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把这种感受运用到雕塑上。他的第一件作品《沉默》的创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家楼下是个劈材铺,他觉得那些疙里疙瘩的木头挺好玩,可以用来做东西。后来,看到一个树节,就像一个被木塞塞住的嘴。于是,有了那件著名的作品。
1986年,雕塑家张永见完成了一件带有装置性的雕塑作品,叫《新文物——猩红匣子》。这件作品由普通、破旧的木箱改造成的红匣子,里面是一堆软踏踏的,无精打采的橡皮。显然,它是反形式主义、也是反审美的。只是,这类作品在当时还很少。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隋建国、展望等一批雕塑家的出现,才使观念雕塑形成了一定气候,隋建国的《中山装》、《熊猫垃圾桶》;展望的《假山石》、《镶长城》、《新艺术速成车间》等一系列的作品,就是观念雕塑的代表作品。
当然,最准确的说法,是直接使用观念艺术这个概念,而不用观念雕塑的概念,因为从纯粹观念艺术的角度出发,发现观念雕塑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因为观念艺术并不主张从门类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它不在意艺术的物质形态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观念雕塑还在从门类学意义上强调了它依然是“雕塑”,这等于又肯定了它的门类特征,所以,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
由于在中国存在这种说法,我们仍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从观念艺术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当代雕塑,我们发现,中国当代雕塑中真正属于观念雕塑其实并不多,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雕塑中,观念雕塑占主导的情形并不一样。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或者说,中国的观念雕塑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看作是观念雕塑的中国背景。
如果拿观念艺术的概念来比照中国的当代雕塑,发现中国当代雕塑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们虽然十分注重观念,但是,它们的大多数,并没有“观念艺术化”。也就是说,观念艺术所强调的当下性、批判性、问题意识,在中国当代雕塑那里,仍然是通过“雕塑”的方式在进行。
中国大多数当代雕塑始终没有脱离雕塑的形式、材料,而是借助它们来实现观念雕塑的价值观,诸如,完成社会问题的揭示,文化观念的呈现,对当代现实的批判的。
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关注社会,介入当下的生活,回应当代文化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的特质,中国当代雕塑正是在这种努力中,体现了它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担当。
在对当代社会的精神状况的揭示和思考方面,隋建国的《地罡》、《沉积的记忆》、《封闭的记忆》等等作品,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并置、对抗和冲突反映了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反封闭之间的关系,尽管观念性很强,但是在材料和制作方面,仍然非常讲究。
于凡的一组总名为《里外之间》的系列作品,以其谐谑、调侃的方式,表现出了世俗性、场景化、趣味性、批判性的特点。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所开启的那种卡通式、世俗化的样式,在造型上仍然是非常讲究的。
在当代雕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个总的方向下,有一批雕塑家则更强调直面社会生活的场景,更直接地表现生活的现场。
例如李占洋,他将圆雕、浮雕等各种方式混合运用,创造了“舞台表演式”、以及“清明上河图”式的雕塑空间。这种空间的处理既使我们直接看到了生活的本相,同时这种戏剧空间所产生的效果,又给了观众一个审视的距离感。在看和被看,在观看和思考之间,他以一种更波普,更通俗的方式,用雕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都市故事。这些雕塑在形式上、造型上对传统的雕塑方式有继承有突破,但又是非常观念的。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年青雕塑家梁硕以具象塑造的方式,将视线凝聚在“城市农民”这个特定社会群体上,他率先表现这个被现代都市所遗忘的题材,得到了雕塑界的广泛重视。
梁硕开了一种风气,在此之后,表现农民工,表现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作品多了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注底层,这种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作品,在雕塑的塑造的技术上,同样也是十分出色的。






这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中国的艺术语境中,雕塑的造型、材料、形式在雕塑界一直都没有被真正抛弃,中国当代雕塑家并没有完全借助“观念艺术”的方式来从事创作,相反,材料和形式一直都被重视,同时他们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或许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观念雕塑时应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当代雕塑中,更强调把观念的方式和形式的方式结合起来,既强调观念的表达和呈现,同时又重视作品的造型和材料等形式因素。
当中国雕塑家在进行形式研究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人的人沉浸在纯形式的探索中,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雕塑,因为他们在研究形式的时候,同样强调它的趣味、意义和想法。
这或许与中国人一直都有“文以载道”、“借物咏志”的传统有关。中国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调艺术的内涵和意义的。 中国雕塑家在从事形式探索的时候,它们并不因此偏向一方,而总是强调让形式负载一定的趣味、内涵、情绪和想法,总是让形式赋予一定的意义。
对待材料也是如此。中国当代雕塑界对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一部分雕塑家尝试运用新材料的时候,并不为雕塑界所广泛认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有泥塑才是雕塑的正宗。所以,当代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引进和使用本身,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就具有思想解放、观念突破的重要意义。
材料与观念也是无法脱节的。如果对雕塑的各项因素进行提纯,可以发现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材料和观念,就是所谓“器”和“道”,就是形而下和形而上,也可以看作是物质和精神。 作为材料实验的当代雕塑家,他们在从事材料创作的时候,一般也都具有观念呈现的自觉意识。




观念艺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反叛传统的艺术及方式;对雕塑而言,它首先是对具象的反叛,对塑造的反叛。
可是中国的情形恰好不同,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具象造型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当代雕塑不仅没有抛弃具象雕塑,反而,把具象雕塑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和新高度。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在塑造过去常见的题材,特别是在进行人的塑造时候,抛弃了传统的概念化、公式化的毛病,让这些对象回归到人的基本属性,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
2007年,著名作家王小波的裸体塑像,在雕塑界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广州美院在校学生郑敏为了纪念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创作了一尊等大的王小波裸体像。当这尊雕塑应邀准备参加上海雕塑艺术中心的大展时,作品照片在网上披露,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许多网友接受不了这尊雕塑,王小波的家人也接受不了这尊雕塑。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一旦以裸体示人,让他的粉丝和家人无法理解。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仍然是对人、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理解。网上那些对《王小波》讨伐的声音,其实也是向雕塑在提问,我们已经后现代了吗?或者换成另一个问题,我们离现代还有多远?我们离启蒙还有多远?而王小波为理性、启蒙所付出的心血是否白费?王小波思想的精髓是否真正能为这些粉丝所理解?
这些恰好说明了,具象雕塑的形式本身不是关键,它也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关键在于它表现了怎样的观念。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这些年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较之从前有了重大的推进,特别是,它们十分着意与关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关注现实人物生存状态,这种新的具象精神,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具象雕塑的观念。
女雕塑家向京是这些年崭露头角,风头正健的艺术家。她以塑造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女性见长,它对女性精神世界的细腻和敏感是超常的。
向京的作品有一种直接性:直接表现当代女性,直接表现身边的生活,这不只是偏爱,只有这个题材才能把向京内心的感受和自身的状态很好地与作品融合在一起。她更侧重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说社会和人性的问题。她所塑造的那些女性不过是感觉的载体,通过她创造出来的这些当代女性,不难窥到现代人心灵深处最微妙的感受。
从观念艺术的角度讲,向京的作品因为其雕塑性和深厚的塑造功力,似乎不能划归到观念雕塑中,但是,她的作品在当代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上,未必不及观念雕塑?所以,站在中国的当代文化立场,不必以是否“观念雕塑”与否来论英雄,而是从中国的经验出发,从中国现实出发,从中国的问题出发,这种努力似乎更值得提倡。
青年雕塑家曹晖新近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从作品的语言方式上,既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同时在塑造技术上,又是高度写实的。例如《揭开你的表皮》系列作品,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语言,向人类提问:在冠冕堂皇、五光十色的消费社会的背后,是否掩盖了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真实的关系,揭开你,让我们在目睹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时,感到了反省和追问的力量。

探讨观念雕塑与中国背景,旨在说明,中国一部分当代雕塑采取了观念雕塑的方式,在创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观念雕塑在中国并没有为大多数中国当代雕塑家所选择,与西方观念雕塑家不一样,中国的当代雕塑家选择了雕塑观念和雕塑形式、材料、造型的结合,他们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雕塑”,这是中国当代雕塑的重要特色。
[沙发:1楼] guest 2010-11-10 21:29:48

[板凳:2楼] guest 2010-11-14 18:56:4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