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双年展艺术家资料(之一)
与尼丽玛探讨”美”的问题
时间:2010年3月18日
地点:尼丽玛在巴罗达的家
讨论者:尼丽玛·谢克、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张颂仁、高士明、吴山专、英格、刘大鸿、陈韵
在尼丽玛用幻灯展示了她的画作之后,众人展开了讨论。
———
英格:你的白色用得很美。
尼丽玛:你看,我用的这种白色也叫卡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矿物色。这种白色很特别,既有透明感,也有哑光感。
刘大鸿:你信什么宗教?
尼丽玛:我不信教。我们家有印度教的姓氏,但我的家人也不信教。我作品参考的也不应称为宗教,而更多是艺术史。这些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我们常称之为传统、神话,但实际上它是历史,它是一个人过去的一部分。我说的艺术史不只是西方艺术史。
英格:就好比在一个电脑屏幕上,你可以开很多不同的窗口,看到不同层次的信息。那么多的信息,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更习惯看电脑屏幕,但仍然有不少画家在从事绘画。你的作品非常成功,非常美。有时候让人觉得:这美得不可思议。但是你的作品非常令人信服。
蔡坦尼亚:这是尼丽玛许久以来思考的一件事。美可能也会变成一个问题。
英格:当然。
高、张、吴三人私下讨论:
(张颂仁:她的每个形象都有绘画表达以外的内容。换句话说,她是拿了一些事件来画画。)
(高士明:她的作品不仅仅是画。这是一个重要区别。)
(吴山专:她画得很美,不是一般漂亮的那种美。)
(高士明:而且也是重大历史题材。)
(吴山专:像砍自己女儿头的那幅画,真是不得了。这个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道德范围。)
(高士明:但你会看到这个情节显然被她消解在美的画面上了。一定不是惨烈的。如果真正想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没有比照片、比现实更强有力的了。)
(张颂仁:我觉得不能说画画或者照片表达现实更好,不可以这样说。画画带出了另一种现实,把事件置于简单批判以外的更大的解释背景中。)
(高士明:我是指在社会批判的意义上,显然是照片更犀利。)
(吴山专:可照片的欺骗性也更大。)
(张颂仁:这恰恰是“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提出的问题。奥奎显然觉得纪实新闻比绘画更重要,因为更直接,但这样也把事情简单化了。)
(高士明:如果社会批评像她的画这样优美和抒情,它的意义肯定就被消解掉了。)
(张颂仁:可是司马迁也是在优美的框架里进行批判的。)
(吴山专:这是一个蛮好的题目,可以讨论的。)
(高士明:你觉得没有消解?)
(吴山专:好像没有。)
(高士明:那是因为她给你讲述了。)
(吴山专:这么美的画,很少看到。)
(高士明:这个当然。)
(张颂仁:高士明这样的说法会把这幅画简化为只是很漂亮的画面,我不同意。这样的话,司马迁的《史记》不也可以这样被简化了么?)
(高士明:司马迁提供了对世界上事件的更深邃的理解,而这个画面上的理解是普通的理解。比方说我是觉得大鸿是不相信他自己的绘画的。)
(吴山专:我们平时都不讨论绘画的,所以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英格觉得白色很难处理,但尼丽玛处理得很完美。)
(张颂仁:可是司马迁的“更深邃的理解”算不上是理性上的,是情感上的骚动。他就是在几百字里头把一个事情的精粹表达出来,他的精神是诗人的精神。他笔下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高士明:对于司马迁,肯定“史识”是最重要的。)
(张颂仁:我们现在是把内容和手法并起来谈。)
张颂仁:我们刚刚私下讨论了一下,因为刘大鸿也是叙事画家,我们现在考虑叙事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何才能通过艺术得到深化和表达。当然,刘大鸿的兴趣更多是在颠覆意识形态,因此他使用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肖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很多是基于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已经试图说明一些东西。因此,如果我们在这里谈社会批评,那么换个不同的方式如何呢?他们都能使这个批评可能实现吗?比如,新闻摄影跟绘画相比是一个更直接的工具。通过创作美好的事物,它怎么会提出关于残暴、暴力和丑恶的问题?抒情方式如何带出悲剧感?
(高士明:我觉得尼丽玛仍然处在一种意识形态当中,而大鸿是将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来了。)
(张颂仁:大鸿是把意识形态作为批评对象。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抒情应该怎么样去表达。)
尼丽玛:我想这是我关注的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钟爱的那些画可能深刻影响了我,但把我受到的影响转化为合适的形式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打个比方,你看到的那些小画,我费了很大努力来选择对的形式。在我开始创作《当占城长大》(When Champa grew up)系列时,我头脑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图像的阅读。我不想把它挂在墙上,淹没在其他东西里让人随便看,因为我不想对占城脆弱的一面或其中的实际问题轻描淡写,而是想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独立性。所以我想到了书的形式,这可以包含个人与主题的互动,表达那些甚至是被看作情感的内容。对于情感,我能接受,也能用在作品里,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因为现代主义自有一些封闭的方面,所以就有了这些斗争。我不排斥现代主义,因为它关乎我们工作、生活、感受,一切的一切。但也有一些事情,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
张颂仁:对你来说有哪些封闭的方面?
尼丽玛:现代主义允许一些自由,但是它也有某些闭塞。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些闭塞,将它们打开打开再打开。“图解”是现代主义里面一个糟糕的词,你把它打开;“情绪”是一个不好的词,你把它打开;甚至可能“叙事”也是一个有问题的词,你把它打开。你不懈努力。还有历史、传统模式,你必须不断改变它们,他们可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需要被重读,被重新激活。
张颂仁:你是指艺术表现的固定模式?
尼丽玛:是的,艺术表现中存在固定模式:比如一棵美丽的树上悬着一轮明月。这似乎是描绘美丽浪漫的事物时最糟糕的陈词滥调,但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必须使它“不至腐化堕落”。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式一直是我在艺术中努力的重要部分,去寻找合适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如一本书、一幅卷轴,或一幕戏剧布景,这些形式可以让我表达不同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实际上是我工作的语境和内容的一部分。
张颂仁:我们去国家画廊的时候,有一些作品,在我们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之前会觉得毫无感染力,相当乏味。可是一旦知道了背后的故事,这些作品便开始有意义了。但事实上,这减少了作品本身的趣味。因为你创造的很多作品都与历史有关,如种族隔离、儿童被斩首等,这些历史让我们思考暴力与美的关系。我们各有不同的反应。看到表面上的抒情和让人心痛的美丽,与意识到这个描绘的过程和宗教仪式中隐含了极度非理性的暴力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我觉得这使得整个作品变得更加暴力。但我不知道这个解读是否正确;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换句话说,整件作品是在意识形态的形式以内进行表达的,而不是站在外面去批判这个意识形态。
尼丽玛: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不同的历史必须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会有特定的需要,让我觉得自己毫无准备,又常常觉得我得等待。
还有人们掌握的资源。在印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小段的当代艺术史,由此也相应的会有一些内部相互批评。也许在我使用美的方式里,包含了对那些认为应该把美置于表现之外的人的批评,他们那种观点造成了封闭,进而导致了这种错误。这是批评去语境化的美,或批评以为美是外在的或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也是对它制定的规则的批评。
(张颂仁:在这看似熟悉的图像语言里,她有着不可思议的细腻的批评意识。)
(高士明:绝无仅有,非常棒。)
(张颂仁:非常感人。)
(高士明:她头脑非常清晰。)
张颂仁:首先,你对问题的表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为你谈到的艺术问题的意义所触动。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有很多人真的想走向传统和抒情,可是他们的作品做得不够好,其实是因为他们理论上不清晰。)
高士明:今天的讨论收获颇丰。
尼丽玛:我也很高兴能够表达这些观点。
高士明:非常感谢!我们受益匪浅。
时间:2010年3月18日
地点:尼丽玛在巴罗达的家
讨论者:尼丽玛·谢克、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张颂仁、高士明、吴山专、英格、刘大鸿、陈韵
在尼丽玛用幻灯展示了她的画作之后,众人展开了讨论。
———
英格:你的白色用得很美。
尼丽玛:你看,我用的这种白色也叫卡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矿物色。这种白色很特别,既有透明感,也有哑光感。
刘大鸿:你信什么宗教?
尼丽玛:我不信教。我们家有印度教的姓氏,但我的家人也不信教。我作品参考的也不应称为宗教,而更多是艺术史。这些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我们常称之为传统、神话,但实际上它是历史,它是一个人过去的一部分。我说的艺术史不只是西方艺术史。
英格:就好比在一个电脑屏幕上,你可以开很多不同的窗口,看到不同层次的信息。那么多的信息,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更习惯看电脑屏幕,但仍然有不少画家在从事绘画。你的作品非常成功,非常美。有时候让人觉得:这美得不可思议。但是你的作品非常令人信服。
蔡坦尼亚:这是尼丽玛许久以来思考的一件事。美可能也会变成一个问题。
英格:当然。
高、张、吴三人私下讨论:
(张颂仁:她的每个形象都有绘画表达以外的内容。换句话说,她是拿了一些事件来画画。)
(高士明:她的作品不仅仅是画。这是一个重要区别。)
(吴山专:她画得很美,不是一般漂亮的那种美。)
(高士明:而且也是重大历史题材。)
(吴山专:像砍自己女儿头的那幅画,真是不得了。这个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道德范围。)
(高士明:但你会看到这个情节显然被她消解在美的画面上了。一定不是惨烈的。如果真正想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没有比照片、比现实更强有力的了。)
(张颂仁:我觉得不能说画画或者照片表达现实更好,不可以这样说。画画带出了另一种现实,把事件置于简单批判以外的更大的解释背景中。)
(高士明:我是指在社会批判的意义上,显然是照片更犀利。)
(吴山专:可照片的欺骗性也更大。)
(张颂仁:这恰恰是“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提出的问题。奥奎显然觉得纪实新闻比绘画更重要,因为更直接,但这样也把事情简单化了。)
(高士明:如果社会批评像她的画这样优美和抒情,它的意义肯定就被消解掉了。)
(张颂仁:可是司马迁也是在优美的框架里进行批判的。)
(吴山专:这是一个蛮好的题目,可以讨论的。)
(高士明:你觉得没有消解?)
(吴山专:好像没有。)
(高士明:那是因为她给你讲述了。)
(吴山专:这么美的画,很少看到。)
(高士明:这个当然。)
(张颂仁:高士明这样的说法会把这幅画简化为只是很漂亮的画面,我不同意。这样的话,司马迁的《史记》不也可以这样被简化了么?)
(高士明:司马迁提供了对世界上事件的更深邃的理解,而这个画面上的理解是普通的理解。比方说我是觉得大鸿是不相信他自己的绘画的。)
(吴山专:我们平时都不讨论绘画的,所以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英格觉得白色很难处理,但尼丽玛处理得很完美。)
(张颂仁:可是司马迁的“更深邃的理解”算不上是理性上的,是情感上的骚动。他就是在几百字里头把一个事情的精粹表达出来,他的精神是诗人的精神。他笔下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高士明:对于司马迁,肯定“史识”是最重要的。)
(张颂仁:我们现在是把内容和手法并起来谈。)
张颂仁:我们刚刚私下讨论了一下,因为刘大鸿也是叙事画家,我们现在考虑叙事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何才能通过艺术得到深化和表达。当然,刘大鸿的兴趣更多是在颠覆意识形态,因此他使用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肖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很多是基于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已经试图说明一些东西。因此,如果我们在这里谈社会批评,那么换个不同的方式如何呢?他们都能使这个批评可能实现吗?比如,新闻摄影跟绘画相比是一个更直接的工具。通过创作美好的事物,它怎么会提出关于残暴、暴力和丑恶的问题?抒情方式如何带出悲剧感?
(高士明:我觉得尼丽玛仍然处在一种意识形态当中,而大鸿是将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来了。)
(张颂仁:大鸿是把意识形态作为批评对象。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抒情应该怎么样去表达。)
尼丽玛:我想这是我关注的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钟爱的那些画可能深刻影响了我,但把我受到的影响转化为合适的形式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打个比方,你看到的那些小画,我费了很大努力来选择对的形式。在我开始创作《当占城长大》(When Champa grew up)系列时,我头脑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图像的阅读。我不想把它挂在墙上,淹没在其他东西里让人随便看,因为我不想对占城脆弱的一面或其中的实际问题轻描淡写,而是想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独立性。所以我想到了书的形式,这可以包含个人与主题的互动,表达那些甚至是被看作情感的内容。对于情感,我能接受,也能用在作品里,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因为现代主义自有一些封闭的方面,所以就有了这些斗争。我不排斥现代主义,因为它关乎我们工作、生活、感受,一切的一切。但也有一些事情,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
张颂仁:对你来说有哪些封闭的方面?
尼丽玛:现代主义允许一些自由,但是它也有某些闭塞。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些闭塞,将它们打开打开再打开。“图解”是现代主义里面一个糟糕的词,你把它打开;“情绪”是一个不好的词,你把它打开;甚至可能“叙事”也是一个有问题的词,你把它打开。你不懈努力。还有历史、传统模式,你必须不断改变它们,他们可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需要被重读,被重新激活。
张颂仁:你是指艺术表现的固定模式?
尼丽玛:是的,艺术表现中存在固定模式:比如一棵美丽的树上悬着一轮明月。这似乎是描绘美丽浪漫的事物时最糟糕的陈词滥调,但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必须使它“不至腐化堕落”。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式一直是我在艺术中努力的重要部分,去寻找合适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如一本书、一幅卷轴,或一幕戏剧布景,这些形式可以让我表达不同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实际上是我工作的语境和内容的一部分。
张颂仁:我们去国家画廊的时候,有一些作品,在我们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之前会觉得毫无感染力,相当乏味。可是一旦知道了背后的故事,这些作品便开始有意义了。但事实上,这减少了作品本身的趣味。因为你创造的很多作品都与历史有关,如种族隔离、儿童被斩首等,这些历史让我们思考暴力与美的关系。我们各有不同的反应。看到表面上的抒情和让人心痛的美丽,与意识到这个描绘的过程和宗教仪式中隐含了极度非理性的暴力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我觉得这使得整个作品变得更加暴力。但我不知道这个解读是否正确;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换句话说,整件作品是在意识形态的形式以内进行表达的,而不是站在外面去批判这个意识形态。
尼丽玛: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不同的历史必须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会有特定的需要,让我觉得自己毫无准备,又常常觉得我得等待。
还有人们掌握的资源。在印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小段的当代艺术史,由此也相应的会有一些内部相互批评。也许在我使用美的方式里,包含了对那些认为应该把美置于表现之外的人的批评,他们那种观点造成了封闭,进而导致了这种错误。这是批评去语境化的美,或批评以为美是外在的或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也是对它制定的规则的批评。
(张颂仁:在这看似熟悉的图像语言里,她有着不可思议的细腻的批评意识。)
(高士明:绝无仅有,非常棒。)
(张颂仁:非常感人。)
(高士明:她头脑非常清晰。)
张颂仁:首先,你对问题的表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为你谈到的艺术问题的意义所触动。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有很多人真的想走向传统和抒情,可是他们的作品做得不够好,其实是因为他们理论上不清晰。)
高士明:今天的讨论收获颇丰。
尼丽玛:我也很高兴能够表达这些观点。
高士明:非常感谢!我们受益匪浅。

请问 尼丽玛·谢克 英文是怎么拼的啊
sheikh-nilima
http://westheavens.net/artist/sheikh-nilima/
http://westheavens.net/artist/sheikh-nilima/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