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年轻批评者
[编辑] [删除] [导入“艺术百科”]
发表于 2010-02-03 00:55:11 阅读 832 次 评论 11 条 所属文章分类: 当代艺术评论
致年轻批评者
管一棹
先转一段话:
胡适《独立评论》第一号“引言”:“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
在今天这种环境下,我还要加一句:“不流连于市场效应和功利图谋”——这就是本文主旨了。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一些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我最近尤其有感,要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颠倒一下变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来的句子,可以理解成并列句式,我要改成因果句式。这么做的意思是,要先有独立之精神,才能有更自由的思想,后者乃前者之果。否则犹如温水煮青蛙,不能自觉。不能自觉,即非自由。
本文主要想谈谈独立的问题。
如何才能独立?
就是要将自己身上附着的东西剥离掉,返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开始,介绍父母、朋友、老师、上司、行政组织法律法规等等教育,又接受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熏染,并由此养成各种“习气”。看见朋友就开心,看见亲人就亲热,看见师长就谦恭,看见好的异性就动情。这些东西,既是我们前行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障碍。作为基础,它使我们一步步从无到有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繁衍子孙。作为障碍,它又使得我们牵肠挂肚、动辄得咎,更不用说反身提出批评。这就是佛家讲的“客尘所染”。所谓“客尘”,是异质于“你”的那个东西。
作为普通人,这些“客尘”,更多地体现为“基础”。虽然“异质”于己,然则世俗生活也颇有所得,所以不能说不对。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圣人一样生活。
作为批评者,一旦发现了这些“异质”于己的“客尘”,就会有一种“存在”的痛楚。从认识论层面,发现即已剥离。从方法论上讲,真正实现剥离,则需要从一言一行之中自检,逐步剥离。这很像“顿悟”“渐悟”之争,“见”“行”之别。发现即为“见道”,剥离则是终极意义上的实证。
也许会有人讲,如果剥离了,很可能生存会变得困难。也许是的,也许不是。就算会有一点困难,真正剥离也不是那么容易,只能一点一点来。所以生存问题未必一下子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进一步讲,真的能够剥离了,应该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不会发生困难的——应该会出现一种“场”能量吧。
那么为何批评者就要剥离呢?我以为这是为了“公道”的缘故。能够行这个“公道”的,只是世间很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的钻石,是造物者遗忘在凡尘的利器。这些人是天赋使命的。
这种使命,绝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不是为了让已得名利者更得名利,因为造物者已经赐予他们太多的东西;而是为了让弱者健硕,让饥寒者温饱,让暗黑者光明。此为公道。
如果不能实现剥离,是不可能完成这种使命的。
批评者,就是一种宿命。因为你拥有了利器。
对于一个文字批评者来说,语言系统的剥离是尤其重要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当下中国人的语言系统,糟粕太多,或者说“客尘”太多。
一是毛式语言。因为体制的缘故得到过分的放大,虽改革30余年,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在语言系统仍然根深蒂固。近段时间随着网络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颠覆性,但却难以成为书面语言的主体。
二是西式语言。西式语言主要来源于外文翻译渠道。大量的译本阅读,形成了中文书面语言中比较重要的语言体系。这也是最重要的对毛式语言的消解力量。但作为中文批评文本,这也会形成一些障碍。当然,随着国人外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以后会自行消亡的。
一个真正的批评者,只有完成了独立精神的塑造,自由思想的向度,才能出现一种批评者的主体性,公众才能多一些福祉。
2009/02/03于798
又及:近期与有关片山“吃屎”获得金酸梅奖的一些批评者多有言论上的冲突, 如果因为愤怒的缘故伤及人格,在此致歉!希望更多地在观点层面上交锋和交流。
[编辑] [删除] [导入“艺术百科”]
发表于 2010-02-03 00:55:11 阅读 832 次 评论 11 条 所属文章分类: 当代艺术评论
致年轻批评者
管一棹
先转一段话:
胡适《独立评论》第一号“引言”:“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
在今天这种环境下,我还要加一句:“不流连于市场效应和功利图谋”——这就是本文主旨了。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一些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我最近尤其有感,要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颠倒一下变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来的句子,可以理解成并列句式,我要改成因果句式。这么做的意思是,要先有独立之精神,才能有更自由的思想,后者乃前者之果。否则犹如温水煮青蛙,不能自觉。不能自觉,即非自由。
本文主要想谈谈独立的问题。
如何才能独立?
就是要将自己身上附着的东西剥离掉,返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开始,介绍父母、朋友、老师、上司、行政组织法律法规等等教育,又接受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熏染,并由此养成各种“习气”。看见朋友就开心,看见亲人就亲热,看见师长就谦恭,看见好的异性就动情。这些东西,既是我们前行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障碍。作为基础,它使我们一步步从无到有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繁衍子孙。作为障碍,它又使得我们牵肠挂肚、动辄得咎,更不用说反身提出批评。这就是佛家讲的“客尘所染”。所谓“客尘”,是异质于“你”的那个东西。
作为普通人,这些“客尘”,更多地体现为“基础”。虽然“异质”于己,然则世俗生活也颇有所得,所以不能说不对。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圣人一样生活。
作为批评者,一旦发现了这些“异质”于己的“客尘”,就会有一种“存在”的痛楚。从认识论层面,发现即已剥离。从方法论上讲,真正实现剥离,则需要从一言一行之中自检,逐步剥离。这很像“顿悟”“渐悟”之争,“见”“行”之别。发现即为“见道”,剥离则是终极意义上的实证。
也许会有人讲,如果剥离了,很可能生存会变得困难。也许是的,也许不是。就算会有一点困难,真正剥离也不是那么容易,只能一点一点来。所以生存问题未必一下子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进一步讲,真的能够剥离了,应该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不会发生困难的——应该会出现一种“场”能量吧。
那么为何批评者就要剥离呢?我以为这是为了“公道”的缘故。能够行这个“公道”的,只是世间很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的钻石,是造物者遗忘在凡尘的利器。这些人是天赋使命的。
这种使命,绝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不是为了让已得名利者更得名利,因为造物者已经赐予他们太多的东西;而是为了让弱者健硕,让饥寒者温饱,让暗黑者光明。此为公道。
如果不能实现剥离,是不可能完成这种使命的。
批评者,就是一种宿命。因为你拥有了利器。
对于一个文字批评者来说,语言系统的剥离是尤其重要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当下中国人的语言系统,糟粕太多,或者说“客尘”太多。
一是毛式语言。因为体制的缘故得到过分的放大,虽改革30余年,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在语言系统仍然根深蒂固。近段时间随着网络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颠覆性,但却难以成为书面语言的主体。
二是西式语言。西式语言主要来源于外文翻译渠道。大量的译本阅读,形成了中文书面语言中比较重要的语言体系。这也是最重要的对毛式语言的消解力量。但作为中文批评文本,这也会形成一些障碍。当然,随着国人外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以后会自行消亡的。
一个真正的批评者,只有完成了独立精神的塑造,自由思想的向度,才能出现一种批评者的主体性,公众才能多一些福祉。
2009/02/03于798
又及:近期与有关片山“吃屎”获得金酸梅奖的一些批评者多有言论上的冲突, 如果因为愤怒的缘故伤及人格,在此致歉!希望更多地在观点层面上交锋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