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屋第二期艺术家进驻活动正在启动中
2010年10月22日-12月19日
(展览地点10月10日公布)
项目总监:张颂仁
策展人:蔡坦尼亚•桑布拉尼
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香港汉雅轩 梦周文教基金会
支持: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 翠菊基金会 世界文化组织 伯仲国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邓永锵 Enrico Navarra
展览设计:卜冰
此展览邀请中印度的艺术家去探讨“游戏”这个人类基本的天性。“游戏” 呈现了生命活力,可是这个天性往往在关注文化大主题时迷失了。 宏观来看,今天的文化交流受到国家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主宰。于是,关注于“游戏”这个天性希望可以鼓励真正的交流和了解。
虽然近年中印双方的艺术市场都十分炽热,但两方的交流只是局限于偶尔的国际双年展,除此之外并未曾有正式的活动把双方的艺术家拉拢一起。
这次活动的目的除了重申“游戏”这个人类基本的天性之外,且希望让两国的艺术家建立一个长远的沟通桥梁。
“地”代表关注地域间的特征和差异,并表示愿意投入到新的和未知的情境中。
而“时”则代表了“过程”。对“地”的关注必须投入各种探讨的过程,这种探讨的过程会让双方的艺术家重新思考多元的历史时间。还有,“过程”让他们尝试探讨传统的继承,以及正面地应对当下的经济、政治、艺术种种因素。
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和五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後,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展览地点10月10日公布)
项目总监:张颂仁
策展人:蔡坦尼亚•桑布拉尼
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香港汉雅轩 梦周文教基金会
支持: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 翠菊基金会 世界文化组织 伯仲国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邓永锵 Enrico Navarra
展览设计:卜冰
此展览邀请中印度的艺术家去探讨“游戏”这个人类基本的天性。“游戏” 呈现了生命活力,可是这个天性往往在关注文化大主题时迷失了。 宏观来看,今天的文化交流受到国家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主宰。于是,关注于“游戏”这个天性希望可以鼓励真正的交流和了解。
虽然近年中印双方的艺术市场都十分炽热,但两方的交流只是局限于偶尔的国际双年展,除此之外并未曾有正式的活动把双方的艺术家拉拢一起。
这次活动的目的除了重申“游戏”这个人类基本的天性之外,且希望让两国的艺术家建立一个长远的沟通桥梁。
“地”代表关注地域间的特征和差异,并表示愿意投入到新的和未知的情境中。
而“时”则代表了“过程”。对“地”的关注必须投入各种探讨的过程,这种探讨的过程会让双方的艺术家重新思考多元的历史时间。还有,“过程”让他们尝试探讨传统的继承,以及正面地应对当下的经济、政治、艺术种种因素。
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和五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後,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从西天到中土:
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自2003年起,中国美院的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以《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至2008的广州三年展《与後殖民说再见》,启动了一系列对东方内部疆域的探索。目的乃突破至今犹是主导的「东西」二元框架,以便发掘被压抑和被遗忘的本土文化资源,更新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现代性的了解。《从西天到中土》沿着以上的追索着眼印度的艺术界和文化理论界,进行具体而近距的东方内部对话。
《从西天到中土》是中印两国首次在当代艺术与学术的深入交流。主旨是探讨历史文明和当代文化的归属,以及探讨对外邦的想像如何影响本邦的文化。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东方的两大现代国家,而两国除了是疆土的大国,亦是由文化所筑构的版图。疆土的大国有内部的多元与分歧,保持权衡乃政制的重任。而文化想像的版图,则维系於应对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维持本邦文化统一这两个要务。这版图营造了中印两国於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诸方面的特徵。经过百年革命和政改之後,中国的世界想像仍然以“东西”二元为主导;“西方”这面镜子固然帮助中国刻划了现代的文化版图,不过也模糊了这面镜子所映照不到的文明视野 。印度的情况亦颇近似。为了提高自我的了解和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东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文化交流和互相参照,实在急不容缓。
近二三十年以来,领导国际的文化研究不再由欧美垄断,其中关键的转机缘自外邦学者,尤其是散落各国的印裔学者。他们在“现代性”研究,都市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创见左右了西方近代思潮。相对来说,作为同样远古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的文化研究影响微薄,尚未能为世界作出大国应有的贡献。主要的原因源於中国长期对欧美的迷恋,以至忽视了其他的文明视野;因而也缺乏了多元对话立场,不能以多种角度来反省自我的历史资源。
《从西天到中土》是艺术与学术双轨并行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将邀请八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分别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术更兴。为了推介学术,我们除了出版讲座论集,还会为主讲者出版单行读本。
展览包括十一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和四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後,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从西天到中土:
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自2003年起,中国美院的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以《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至2008的广州三年展《与後殖民说再见》,启动了一系列对东方内部疆域的探索。目的乃突破至今犹是主导的「东西」二元框架,以便发掘被压抑和被遗忘的本土文化资源,更新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现代性的了解。《从西天到中土》沿着以上的追索着眼印度的艺术界和文化理论界,进行具体而近距的东方内部对话。
《从西天到中土》是中印两国首次在当代艺术与学术的深入交流。主旨是探讨历史文明和当代文化的归属,以及探讨对外邦的想像如何影响本邦的文化。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东方的两大现代国家,而两国除了是疆土的大国,亦是由文化所筑构的版图。疆土的大国有内部的多元与分歧,保持权衡乃政制的重任。而文化想像的版图,则维系於应对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维持本邦文化统一这两个要务。这版图营造了中印两国於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诸方面的特徵。经过百年革命和政改之後,中国的世界想像仍然以“东西”二元为主导;“西方”这面镜子固然帮助中国刻划了现代的文化版图,不过也模糊了这面镜子所映照不到的文明视野 。印度的情况亦颇近似。为了提高自我的了解和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东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文化交流和互相参照,实在急不容缓。
近二三十年以来,领导国际的文化研究不再由欧美垄断,其中关键的转机缘自外邦学者,尤其是散落各国的印裔学者。他们在“现代性”研究,都市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创见左右了西方近代思潮。相对来说,作为同样远古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的文化研究影响微薄,尚未能为世界作出大国应有的贡献。主要的原因源於中国长期对欧美的迷恋,以至忽视了其他的文明视野;因而也缺乏了多元对话立场,不能以多种角度来反省自我的历史资源。
《从西天到中土》是艺术与学术双轨并行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将邀请八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分别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术更兴。为了推介学术,我们除了出版讲座论集,还会为主讲者出版单行读本。
展览包括十一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和四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後,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