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境:关于空间的梦想与冲突――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观读
发起人:ionly 回复数:0
浏览数:2505
最后更新:2005/11/24 07:08:03 by
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下意识地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当代文化实际上成了媒体的文化。斯诺曾说“我们生活在‘媒体文化’中。”按照他的看法,我们根据媒体呈现现实的方式看待我们的生活,虽然他并没有认为媒体表现了一种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公众受媒体影响的程度因他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善于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更善于评价媒体内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较有可能接受媒体内容的表面价值,受众中的个体因他们阐释文本或与文本商讨的能力不同而各异。
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兴起,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的媒体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文化产业的跨媒体经营,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经营的一种风潮的时候,美术馆作为都市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与媒体之间也不断谋求着一种全新的互动格局:一方面美术馆在寻求更加国际化的操作运行的规范,建立多边互益的新机制;另一方面,媒体也要根据社会效益的需求,在提高传播质量的同时,深入及时地了解当今艺术界的动态和思潮,增进媒体与艺术界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艺术报道和评论水平,正确引导广大受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众的艺术鉴赏力。
从传统意义上看,美术馆和媒体合作,是透过媒体的密集报道而产生传播理论中议题设定的效果,吸引观众注意力。美术馆与媒体的结合,一方面美术馆可以获得媒体的财力资源与资讯传播的社会资源的帮助,不仅可以减轻美术馆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将活动的讯息传达给更多的观众,扩展美术馆的观众群;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新闻来源的稳定性与公益形象,观众透过媒体可以获得有关美术馆更多、更深入的讯息。媒体与美术馆、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早在台湾、日本就有先例可循。以1993年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帝门基金会及中国时报合作举办的“莫奈在故宫”展为例,由于媒体的参与,缔造了2个月31万余人次的参观佳绩,由于媒体在此展览宣传的亲历配合,同时也创下了在台湾举办特展的新纪元,随之媒体在展览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更为主动积极,在近几年的特展中屡创参观佳绩,甚至在1993年和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兵马俑——秦文化特展”时,创下3个月105万人次的惊人参观人数。美术馆多年与媒体经验的积累,使展览的宣传手法已有了某些固定的模式与原则,以确保新闻热度的持续。广东美术馆在2001年举办的“2001’敦煌艺术大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就创下了开馆以来的参观人数的最高记录,参观人数达5万人。这和媒体的跟踪报道是分不开的,南方都市报从该展览的策划、运输、开箱、布展、开幕及展览期间,不惜版面地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其他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台还是电视台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在2002年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广东美术馆创下了13万多人的参观佳绩,国内外的媒体对“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报道就有六百多条,而上海美术馆在2002年的“第四届上海双年展”期间,由于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支持与配合,展览期间也创下了近10万人的参观记录。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升温,去美术馆看展览已经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展之于城市文化,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通过艺术展对人的改变,来促使城市文化的生成、成长、迈步、前进。”“城市文化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博物馆文化(包括美展、各种博览会)是一个城市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这是2003年初广东美术馆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都市泛文化论坛”——艺术展与城市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也是广东美术馆首次和媒体联合举办的一个大型的文化论坛,并且在文化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凡响,由此可见美术馆和传媒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展览和报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而共同打造文化氛围将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使美术馆和文化传媒走进了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文化公共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这也是媒体与美术馆合作的新界面,随着新界面的不断拓展,羊城晚报文艺部也和广东美术馆携手合作,每月举办一期“花地文化沙龙”论坛。论坛的第一期“艺术的底线在哪里”,就吸引了两百多名观众的参与和讨论,从艺术家、评论家到普通的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观感出现了很大分歧,针对“钻牛腹”、“裸奔”、“吃死婴”算不算艺术?艺术的底线在哪里?行为艺术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术馆是展示艺术的一个空间,而公众对艺术的理解有时需要靠媒体的正确诱导,不过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属于消闲类的艺术在巨大的人口支持下,以人多势众表现出一种主流性的态势,它所反映出的艺术本体上的问题,对于艺术未来发展的贡献是微乎其微,它已经成为媒体主要服务的对象,而另一方面,属于少数人群体的艺术另类,以其实验性的新奇和感官的刺激,又成为媒体猎奇的目标,艺术成为媒体娱乐大众的素材,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潮流。媒体的造势,推动了这一潮流的涌动。当然,媒体的不同层次的与其所属,决定了对艺术的不同态度和取向。
美术馆已经走出了贵族的城堡,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大众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新型话语权进入世界逻辑中,并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使得文化传播成为一种世俗性的便捷方式。伴随着数码复制的新传媒方式的出现,不同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将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逐渐成为当代性的问题。传媒在促进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方面,提供了快捷多样的形式。尽管美术馆与音乐厅相比,观众量还处于弱势,但对于经营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展览场所的人来说,首先要在自己的意识中渗入自主的、当下的、先进的因素,不仅要对当代的艺术状况进行准确判断,还要对尽可能广泛的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有所了解,然后给自己经营的场馆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将发挥自主权,发挥自己开阔的眼界、独到的视角,选择最为恰当的时机,既照顾到市民的需求,又不失艺术上的追求,举办一次次展览活动。然而,随着艺术的传播和展览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当下的展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纯粹的欣赏, 而是依赖传媒、借助展览形式的一种自我推广,因此办展览前的发布新闻,展览前后的媒体报道和刊登作品,就成为美术馆和传媒的一种必然的行为程式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广州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广东美术馆更是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3年度广州电台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空中美术馆”栏目,似乎又让美术馆的展览跨越了一个新的时空,锁定在FM96.2兆的“生活新主张”栏目里的《空中美术馆》,听众不仅能感受到展览的氛围,还可以亲耳聆听到主持人和艺术家的直接对话,艺术家在畅谈创作经验和解读作品的同时,也缩短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美术馆也在不断地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推动着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可以说,美术馆同媒体文化的接轨,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的大本营,美术馆也成为了解、保护及更新文化的主要机构,而在每一个国家能确保其文化的条件下,美术馆不仅能对其和平发展有所贡献,也能对社会变化的类化有所贡献。而目前的媒体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媒体目前在国内还并不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但它又具有开放产业的某些特征,尽管它不是完全社会化的赢利机构,但它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肩负着教化的职能。美术馆的发展还要依靠媒体建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体膨胀时代的到来,美术馆大部分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事项也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这也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美术馆艺术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媒体自身职能的多样化。
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兴起,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的媒体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文化产业的跨媒体经营,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经营的一种风潮的时候,美术馆作为都市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与媒体之间也不断谋求着一种全新的互动格局:一方面美术馆在寻求更加国际化的操作运行的规范,建立多边互益的新机制;另一方面,媒体也要根据社会效益的需求,在提高传播质量的同时,深入及时地了解当今艺术界的动态和思潮,增进媒体与艺术界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艺术报道和评论水平,正确引导广大受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众的艺术鉴赏力。
从传统意义上看,美术馆和媒体合作,是透过媒体的密集报道而产生传播理论中议题设定的效果,吸引观众注意力。美术馆与媒体的结合,一方面美术馆可以获得媒体的财力资源与资讯传播的社会资源的帮助,不仅可以减轻美术馆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将活动的讯息传达给更多的观众,扩展美术馆的观众群;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新闻来源的稳定性与公益形象,观众透过媒体可以获得有关美术馆更多、更深入的讯息。媒体与美术馆、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早在台湾、日本就有先例可循。以1993年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帝门基金会及中国时报合作举办的“莫奈在故宫”展为例,由于媒体的参与,缔造了2个月31万余人次的参观佳绩,由于媒体在此展览宣传的亲历配合,同时也创下了在台湾举办特展的新纪元,随之媒体在展览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更为主动积极,在近几年的特展中屡创参观佳绩,甚至在1993年和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兵马俑——秦文化特展”时,创下3个月105万人次的惊人参观人数。美术馆多年与媒体经验的积累,使展览的宣传手法已有了某些固定的模式与原则,以确保新闻热度的持续。广东美术馆在2001年举办的“2001’敦煌艺术大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就创下了开馆以来的参观人数的最高记录,参观人数达5万人。这和媒体的跟踪报道是分不开的,南方都市报从该展览的策划、运输、开箱、布展、开幕及展览期间,不惜版面地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其他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台还是电视台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在2002年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广东美术馆创下了13万多人的参观佳绩,国内外的媒体对“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报道就有六百多条,而上海美术馆在2002年的“第四届上海双年展”期间,由于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支持与配合,展览期间也创下了近10万人的参观记录。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升温,去美术馆看展览已经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展之于城市文化,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通过艺术展对人的改变,来促使城市文化的生成、成长、迈步、前进。”“城市文化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博物馆文化(包括美展、各种博览会)是一个城市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这是2003年初广东美术馆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都市泛文化论坛”——艺术展与城市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也是广东美术馆首次和媒体联合举办的一个大型的文化论坛,并且在文化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凡响,由此可见美术馆和传媒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展览和报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而共同打造文化氛围将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使美术馆和文化传媒走进了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文化公共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这也是媒体与美术馆合作的新界面,随着新界面的不断拓展,羊城晚报文艺部也和广东美术馆携手合作,每月举办一期“花地文化沙龙”论坛。论坛的第一期“艺术的底线在哪里”,就吸引了两百多名观众的参与和讨论,从艺术家、评论家到普通的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观感出现了很大分歧,针对“钻牛腹”、“裸奔”、“吃死婴”算不算艺术?艺术的底线在哪里?行为艺术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术馆是展示艺术的一个空间,而公众对艺术的理解有时需要靠媒体的正确诱导,不过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属于消闲类的艺术在巨大的人口支持下,以人多势众表现出一种主流性的态势,它所反映出的艺术本体上的问题,对于艺术未来发展的贡献是微乎其微,它已经成为媒体主要服务的对象,而另一方面,属于少数人群体的艺术另类,以其实验性的新奇和感官的刺激,又成为媒体猎奇的目标,艺术成为媒体娱乐大众的素材,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潮流。媒体的造势,推动了这一潮流的涌动。当然,媒体的不同层次的与其所属,决定了对艺术的不同态度和取向。
美术馆已经走出了贵族的城堡,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大众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新型话语权进入世界逻辑中,并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使得文化传播成为一种世俗性的便捷方式。伴随着数码复制的新传媒方式的出现,不同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将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逐渐成为当代性的问题。传媒在促进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方面,提供了快捷多样的形式。尽管美术馆与音乐厅相比,观众量还处于弱势,但对于经营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展览场所的人来说,首先要在自己的意识中渗入自主的、当下的、先进的因素,不仅要对当代的艺术状况进行准确判断,还要对尽可能广泛的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有所了解,然后给自己经营的场馆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将发挥自主权,发挥自己开阔的眼界、独到的视角,选择最为恰当的时机,既照顾到市民的需求,又不失艺术上的追求,举办一次次展览活动。然而,随着艺术的传播和展览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当下的展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纯粹的欣赏, 而是依赖传媒、借助展览形式的一种自我推广,因此办展览前的发布新闻,展览前后的媒体报道和刊登作品,就成为美术馆和传媒的一种必然的行为程式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广州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广东美术馆更是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3年度广州电台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空中美术馆”栏目,似乎又让美术馆的展览跨越了一个新的时空,锁定在FM96.2兆的“生活新主张”栏目里的《空中美术馆》,听众不仅能感受到展览的氛围,还可以亲耳聆听到主持人和艺术家的直接对话,艺术家在畅谈创作经验和解读作品的同时,也缩短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美术馆也在不断地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推动着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可以说,美术馆同媒体文化的接轨,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的大本营,美术馆也成为了解、保护及更新文化的主要机构,而在每一个国家能确保其文化的条件下,美术馆不仅能对其和平发展有所贡献,也能对社会变化的类化有所贡献。而目前的媒体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媒体目前在国内还并不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但它又具有开放产业的某些特征,尽管它不是完全社会化的赢利机构,但它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肩负着教化的职能。美术馆的发展还要依靠媒体建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体膨胀时代的到来,美术馆大部分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事项也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这也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美术馆艺术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媒体自身职能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