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问当代艺术
发起人:莫奇奇  回复数:0   浏览数:2025   最后更新:2010/08/31 14:48:10 by 莫奇奇
[楼主] ba-ba-ba 2010-08-31 14:48:10
作者:陈晓峰 来源: 今日艺术网


最新出炉的一条消息称,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举办第一届全民艺术节,普及“百余元变身当代艺术收藏家”的消费理念,且不管是不是又是一次活动的噱头,也不知道策划活动的主办方有没有考虑足够深度,其实他们是在策反艺术界的一次惊天“价格换位思考”,只是人们在追求艺术品“被天价”的过程把这层意义普遍忽略了,就像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力量的倾斜中有意识的忽略了草根精神,要以20个院士很无厘头的方式,拉到早已是廉价和最平庸的艺术展示平台——中国美术馆去寻找艺术界的精英气质和怀权威迷信的旧梦,简直会被东施笑掉牙!艺术界在市场价格创新不了艺术观念的时候,“价格换位思考”尤显得具有讽刺意味,100元代表的全民消费门槛与 1000万傲慢了不得的天价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谁更具有价值谁含金量更高谁更具有品质,这突然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中国当代艺术过于矫情和商业套路,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了100元和1000万作品之间的差距没有多大,这是糟糕透顶的事情,因为这等于直接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价值标准,那么一切当然都可以乱了套的。而且我不认为即便当代艺术作品卖出的价格100元,是一种低价策略,我反倒无比相信1000万作品才可能是在“价值上”是低价的以及不具备真实的当代艺术,因为这些成功的作品下的功夫不在作品上,而是在交际和各路利益诉求中。那么,难道100元的作品不比1000万的作品更能表达真实的现状,更能解构人们赋予当代艺术人工的神话吗?从当代艺术中完全能够折射中社会的价值判断,已经迷失在100元和1000万价值判断差别之中。

100元的作品是不可能由人愿意替它主动做广告的。1000万的作品则广告做得总是很风生水起很凶猛,《第一财经周刊》8月30日这期杂志封底做的是Smart的广告,有一行字非常惊人的类似“补充说明”的文字广告:特别感谢当代艺术大师刘野先生提供作品:《国际蓝》,这无非说明刘哥哥的品位是符合国际化潮流的,连Smart都愿意为他买单,两者的精致是互相匹配的,Smart实在小看中国人的各种可能了,以为精致只匹配这类风格的作品,这是国际品牌搭售营销策略在中国当代艺术审美和趣味上的重大偏见(这种精致是有障碍和缺陷的,是需要打破的)——当然刘哥哥的作品拍卖还到不了1000万的级别,但也差不多自视很高了,100元对他来说简直不能想象的!近日,媒体圈的一位好友告诉我,他在出租车的车载电视上看到了方力钧这个展览的广告,这只是 1000万作品的一处造势,他们造势的景观多得去了!近日,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一个展览更是直接在公交车上做带有展览扫盲性质的广告了。看来艺术界山寨娱乐界将每个展览当做电影首映式到处买广告位置宣传一样,下一步估计要直奔江南春带绝对统治力的楼宇广告去了。加上王斐的地铁广告,造这样的趋势发展来看,以后都市报的广告客户比例将很大部分来自艺术家群体。

当代艺术近些年在中国的演义差一点就等价人民币币值了,而100元起步促销价实际上指出了艺术市场的有限性,当代艺术也并不是好生意类似这样的警醒,更不可能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它彻底解构了这几年艺术一路蹿爬的神话,也打破了自身认价格不认作品本身的局限,让艺术回到新的审美线上,而不是停留在炒作成天价的那些大腕的作品上。在这些看似很平民的艺术作品中,你如果能够用心用情感去发现好的自己喜欢的作品,这将是非常真诚的事情。而不是眼下大家都盯着明星大腕的作品——当然要回到这个原点阶段,似乎很难很难,即便这样的全民艺术节的举办也可能只不过是一时惊艳。目前艺术界大意识体系还停留在,看的是热闹,看的是炒作,看的是名气,看的是炫富这个阶段,而不是心平气和的对待一件艺术品本身,而是作品是否具有社会释放性,以及用艺术当做资源整合的一种工具和方式,不对自己的审美喜好和自由观念做主张。当然,中国艺术界很是自觉的接轨国际,无比自作主张的认为,当代艺术不是拿来欣赏的,而是拿来说事和闹事情的,当然学术一点有人会说那是提出问题,呵呵什么东西又不是问题呢,中国社会不是一直存在问题吗,难道只有当代艺术在反映,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新去阐释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工作需要提升的问题之一。即便是当代艺术反映的问题很激烈,也要具体的做出来,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式做作品,而没有细节。你可以没有美感,但不能只停留在广告和点子层面。

“能卖出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似乎已经成为判断艺术价值流行的不二法门,建立在这个准则基础上的艺术品价值判断看上去掷地有声但其实是蛮野蛮的。好作品大都如明珠散落在最民间的地方,岂是恶俗的藏污纳垢的主流作品舞台貌似光鲜的态势所能比拟的。对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的参考:坏作品都很横,都很霸道,就像这个社会横人吃香横作品也当道一时,当然恶俗扑面而来,艺术界流行的艺术风格作品就是产生恶俗的最好载体。当恶俗变为中国当代艺术常态或成为基因时,要打破这个基因序列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比当年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今日的艺术发展得有些让人伤感。这不是失落,是一种全球化轨道下中国艺术自己的失落,和别人无关。因为失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精神无比麻木,道德无比沦丧,无比惟利是图社会的常态;因为这个年代是建立在一种没有真情实感基础上的交际,可以改变或修善偏离轨道的心灵的艺术,也同样如此滑向最彻底恶俗的一面,而且还要明码标价这些东西都是高尚的,又纯净与提升精神用途的——这实在是一个颠倒与没有逻辑可言的艺术乱世——连江湖都称不上,江湖还有不靠谱的神奇和演义,现在有的只是无尽的平庸和平庸下的苟且。实际上艺术界比其他行业更不纯粹,更不靠谱了。我们总相信艺术最后一道心灵和精神的东西是非常抽象,而不该是实际的简单交易,但是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在万恶的生存成本现实面前,一切问题都被支离破碎,艺术也回到了最物质化的轨道上。中国当代艺术成了各显神通的交际工具,这实在是一种自我生长性精神的消解和放弃。开发当代艺术,实际上更多的是开发人际资源的关系,这和传统国画恶俗的交际手段本质上几乎别无二致了!

100元和1000万没有区别,这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对艺术无知无畏的人,管他多少钱,艺术跟我有什么关系,能吃能喝吗,况且连流行口号都提示了,防火防盗防中国当代艺术了,还往里砸钱,不是和钱过不去?另一种可能认识到艺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价格不是艺术作品的判断唯一标准,这是一种本该有的理性,但是在天价作品频出的时代,这种说法会被很彻底理解为痴人说梦,因为没有人会相信100元和1000万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真的没什么区别,只是人们不断赋予艺术品虚拟的价值,以致这个行当充满了广告、谎言、作秀,江湖气。还值得提醒的是,如果艺术没有价值判断标准的话,或者四处都充满着恶俗的批评和广告式的展览,那么100元和1000万的区别,可能很难再论1000万会比100元作品更有价值了?!

100和1000万当然有区别,这里也有三种观念:

第一种是,区别太大了,区别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只剩下价格论优劣的情形,好作品当然 需要有好价格,100元买当代艺术作品想都别想,目前这是主流的态度,这是持这种态度和观念的人数众多大大剥落了对流行艺术品的批判;

第二种是,目前艺术界唯一流行的指标似乎就是没有最好只有价格最高,或者大家都不好,只有明星作品是最好的市场风向标,买艺术品当然要买广告效应最高的产品——这种心理极为普遍,投资默默无闻和没有故事可讲的其他艺术品,将没有增值。对艺术品的本色价值完全可以做到视而不见,这就是几乎“裸体”状的艺术界;

第三种区别就是,100元肯定是大众消费层次的,1000万则是非富既贵,审美档次肯定不在一个层次,但有钱人的层次和品味并不代表着审美的先进性。难道当年以先锋起家的当代艺术以被中国暴发户的胃口为终极追求?中国当代艺术前三十年开了先锋的头,却搞了个三俗的必不干不净的尾巴。反三俗的内容 “低俗、庸俗、媚俗”,正是近些年艺术界正当道的价值趋向,其中尤以《改造历史》和《构建之维》为阶段性高潮和发狂。100元和1000万作品是不是更具启发,人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关注的眼光投入在100元的当代艺术作品上呢?这终将成为考验并不断挑战艺术界人士观念、思维、心态、认知上的问题。

今天的艺术界,100和1000万区别在于100元要大于1000万,这就是本文要分析的一种观点。所有成形的东西,都是一种迷信,都是给传统的机制提供营养,因此需要不断的批判,才能找到更新的可能,和对形成现成模式的解构。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对明星大腕们作品批判的原因。100元很可能可以买来纯粹对艺术的喜爱,但是1000万则绝对买不到对艺术的真心喜欢,同样也找不到常常被被扩大化阐释的来自社会属性的那部分虚拟增值空间。但是这个社会,前文已经提到的——已经迷失在100元与1000万的理性物质差距中,而不是一个人对艺术品的主观喜好上,资本可以最大化的牵引或异化不断消费中的人的审美趣味,掩盖更多艺术可能的方向。

中国人的消费次序主观上还没有将原创的艺术品拉到时尚生活必须品的观念层面,它仍然是小众话题。消费文化甚至仍然是一种有闲有钱人的特权,甚至艺术消费很容易成为他们体现霸道的一种新癖好,又比如所有的小资也不可能都去小剧场,同理也不可能都为了艺术而放弃他们去星巴克的路上,我们的消费文化中,常常太过于将1000万的意义拉大到虚无缥缈的地步,而将100元代表着未来价值力量的东西扼杀在简单的判断中。中国当代艺术经过近些年的局部市场发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特权,但是别忘了100元消费当代艺术更具有对盲目的以市场拍卖价格论好坏作品标准体系解构意味。面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矛盾,团结的对象是100元小客户的口碑,还是一味的陷入到1000万的市场炫丽和美好感觉中?这便是今天艺术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中国当代艺术就一直这么畸形着,非得参照老外的标准,以一切外来的展览为主要学术或价值判断标准,甚至以少数人的收藏论艺术好坏。人民币人人都爱,但是似乎艺术家天生对人民币都有直接的敏感,要么视金钱如粪土,要么趋之若鹜,才能狂欢复制,连向京夫妇都忍不住对着镜头直接只喊,我们是爆发户。100 元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门槛,至少是一个真实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这个门槛完全是可以跨进来的。100元买的是真心新欢,卖得没有压力,卖得非常开心,难道这不是一种当代艺术的新情景吗?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标准呢?非得像方哥哥,曾哥哥,周哥哥那样让艺术圈团团只为他们转?且不谈100元收藏当代艺术是不是煽动人前往的噱头,但是要让原创艺术落入寻常百姓家的念头倒是一览无遗。

100元的未来价值对那些大腕们1000万的天价的塑形高似的一层不变的作品真是最好的讽刺!100元和1000万的作品谁比谁更纠结呢?这当然也折射了艺术非常内里的矛盾,一方面要将价格高高的拉到一个只能仰望的区位,另一方面又要让老百姓似懂非懂,宣称要艺术武装起生活来,要让艺术俯视下来。这真是价格上的一次“当代艺术”行为。

国情告诉我们,用消费论艺术最后还是很无趣的。1000万作品的未来与价值都是可以估算的:最后只能去追求做院士,追求时尚,追求精英,追求名利,追求曾经颠覆和叛逆过的东西,仿佛又让当代艺术彻底打碎的东西死灰复燃。当破坏问题的能力降低到最低点时,同时是艺术院士们的最大可悲,这也是1000万远没有100元作品真实和可爱的原因,因为穿了西装的院士们再也不好意思撒点野了!
[沙发:1楼] guest 2010-09-01 14:58:06
俞心樵:当代艺术成了一块遮羞布

摄影_ 春雨 诗人的思维总是感性而犀利的,就像俞心樵。我个人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最好的诗人,他写的《今生今世,到处都是海》曾经把我对诗的理解带到了新的高度。就用他写的一句诗来作为这篇访谈的开始:我有责任把月光下平静的海面当作自己的表情,当我想起角斗士的痛苦,波涛才开始翻涌⋯⋯


NOART=NO 俞心樵= 俞


No :你以前写诗,现在也画一些画,但好像你更认同你写作的这个身份,而不是画家?


俞:画家这个身份不是我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我只是觉得,我看不到架上绘画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是从事当代艺术,至少我目前没有看到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我更高的价值肯定是在文字上,在思想的表达上。


No :你认为当代艺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什么?


俞:不是很关注最根本的问题,那什么叫根本问题呢?简单孤立谈艺术有什么根本问题,这个没法谈,艺术的根本问题肯定跟社会的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当然从个体来说,可以说你个人的人生有根本问题,但是这个个人如果不是孤立的话,他也要考察到社会的根本问题,对中国的现状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肯定是体制问题,这个是谁也绕不过的问题,包括体制内的人,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国民政府时期,这个问题就一直在谈了,到现在还没有兑现。


No :这是所有人面临的基本问题,那对艺术家来说呢?


俞:艺术家肯定是知道这个问题的,但是光知道是不行的,因为中国不缺乏知道份子,谁都知道,但是缺乏行道者,缺乏你的知觉、你的理性判断和你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勇气。有一些艺术家在试图面对这个问题,比如艾未未、高氏兄弟,包括很多的行为艺术家,一些所谓的世俗观念中不太成功的人,但这个跟成功和不成功没关系,因为按世俗观念来说,像艾未未很成功,但他仍然在关注这些东西,包括高氏兄弟也蛮成功的,所以跟有钱没钱,跟成功不成功没有关系,这是每一个人,尤其是艺术家,他们可以说是人文精神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连他们都不关注、不面对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就更难解决。

No :艾未未去年特别突出,他的博客和他所做的一切,我觉得去年如果说当代艺术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话,应该就是艾未未所做的一系列的行为。你怎么看呢?


俞:艾未未很重要,他一系列的言行都很重要,对中国当下现实,他是有贡献的,对人文建设,包括对艺术建设都是有贡献的,但艾未未还是不够的,为什么不够呢?艾未未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因为中国的问题光靠个人来解决,是解决不了的。但这也再次证明,中国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会不断的产生一些人,当然这些人可能形成不了主流,他可以反证一个问题,我们的主流社会是相对比较堕落的,绝大多数是不好的,是质量偏低的,成了赤贫,希望永远只能寄托在极少数人身上,
任何一个时代都这样,下一代也仍然如此。这个可能和官方媒体的说法正好想法,他们的口径一直是说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极少数人是有问题的,我的说法恰恰就是,希望只能寄托在极少数人身上,主流绝大多数人就是一个绝望工程,我们不能对此抱有任何希望。


No: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作为艺术家,你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候的焦虑是生存上的焦虑吧?到后来,生活变好了,生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被解决了,另外一种焦虑出现了,你觉得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俞:我觉得人的焦虑也是分层次的,比如深层的焦虑,生存肯定是一个低层次的焦虑,当然它也是很重要的层次。但是一个真正在精神有所追求的人,他肯定有更高的焦虑,但中国人的焦虑目前仅限于这种低级层面的焦虑,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的绝大部分持有一种置疑和否定的原因。我们在最起码的一些做人的最低标准都远远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很多人的焦虑却不在此,而在于个人的那点得失,而且完全是利益上的得失,他们从事艺术,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是在关注自己所谓的民生、利益,的确我们就要提出艺术何为的问题?

No :艺术为何?


俞:艺术可以为生存,但它更是为了生命。在中国,就是缺乏这种以生命为艺术的艺术家,绝大多数人夸大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然后通过对艺术的夸大,直接贬低了生命本身,很多人在艺术上所谓的成功,是以他的生命失败为前提的,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严重的问题。

No :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和时尚的圈子靠拢,很多时尚杂志也开始报当代艺术的话题,现在社会已经有一个艺术和时尚融洽相处的一个氛围。


俞:反正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了一块遮羞布,这是显而易见的,用艺术来遮羞,然后真正值得羞愧的东西是无人去面对的,大家都变成了无耻之徒,然后拿艺术来遮羞,拿艺术在那里招摇撞骗,在那里充当名人高人。一些基本常识都不具备的人,一些根本道理都不讲的人,在那里充当艺术大师,甚至连错别字都一大堆的人,变成了艺术大师,变成了院士。所以,不断地在闹笑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