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BOSS奖提名艺术家都在做什么?
发起人:oui  回复数:0   浏览数:2678   最后更新:2010/08/09 10:48:37 by oui
[楼主] 阿提爸爸 2010-08-09 10:48:37


展望作品:
素园造石机 —— 1小时等于1亿年


开幕式:2010年8月8日(周日)下午5:00—8:00
策展人:巫鸿
展览日期:2010年8月3日— 8月10日
现场表演:每天 10 – 12点、下午3-5点


立秋刚过,天气爽了很多了,8月8乘着2008奥运的喜气很多展览在今天开幕。在去今日的路上遇到一破友,寒暄几句突然发现,这Y也用上了iphone。不免好奇的问了一句。“你Y也混的这么腐败了用上了iphone”。破友回道“这不是苹果,这是桔子。”

牛肉面!!

展望老师的这次展览了一个奇妙的机器,被国人崇尚的需要上亿年才形成的奇石,此刻在高科技下短短一小时就铸造出来了。这也让有此情节经常逛花鸟市场的穷酸小文青入门初醒,说不定哪块怪怪的石头就是这个机器的产品。中国式玄妙的抽象艺术在瞬间被撕去了神秘的面纱赤条条的堵在眼前。

鸡肋啊!

想起前段时间上海James Cohan有个叫洛克西•潘(Roxy Paine)的家伙也有个机器生产的展览叫《机器制造》,捣鼓捣鼓一个叫"PMU"的自动绘画雕塑机器就出来一快快拧巴的用树脂制造的扭曲物。典型的西范抽象产品。不过和展老师的比起,差了很多声光电应用,枯燥单调了很多。

去的太早,没看见风雨雷电交加的制造过程,只有用先前的资料补充,现场有两个投影,一个是实况播放制造过程,另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会继续当时播放的那个短片,一下大雪山之类的航拍镜头,感觉上亿年时间就在指尖穿过~~

进入里面展厅就是产品成列室。各式各样的太湖石,有虎头虎脑,有张牙舞爪,有玲珑剔透,什么大自然所谓的鬼斧神工都成了杂耍的把戏而已。连这个都人造还有什么是天然的呢?

苹果?桔子?PUMA?PUNK!


【上海】洛克西。潘个展<机械制造>JAMES COHAN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3687&ForumID=8&Category=&lange=cn



一般来说,各种怪石的形成一般要上亿年才能完成,我发明了一个装置:它可以模拟自然现象“风、雨、浪、震、火”等,在一小时内完成制造有着天然形状的怪石的过程(怪石也被称为文人石或太湖石)。全程大约一个小时,或觉得形状已经成型后就可以打开机盖,取出造好的石头。全部过程由一组大型机器装置互相配合实现,观众透过钢化玻璃可以看到全部过程。

—展望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展厅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10:00—下午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联系电话:8610—58760600—100
网址:www.todayartmuseum.com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协办单位:长征空间



《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和展望的艺术实验

巫鸿


在过去近20年中,展望对“雕塑”进行了持续的解构和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这门艺术的性质、边缘和潜能的思索。1994年的《空灵空》挑战雕塑和装置、主体与客体的界限;1998年的《新艺术速成车间》将古典名作转化为群众创造的介质和场地;2000年的《公海浮石漂流》融雕塑、环境艺术和行为艺术于一炉,将一件精心打制的不锈钢作品送入渺渺大海;2004-2006年的《佛药堂》反思拜物和信仰、物欲与精神间的依存和悖论;2008年的《第86尊圣像》虚拟形象的历史---那是一个“造像”和“毁像”的双向过程。这些尝试都包含了否定的因素但都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通过持续的解构为不断的重构建立一系列新起点。这些计划都对常规的雕塑概念和形式提出挑战,但其目的都不是否定雕塑,而是希望提出有关这个艺术的新的可能性,从而引导出新一轮的解构和重构。展望的作品因此总是“互参”(inter-referential)和“互文”(inter-textual)的:它们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即使彼此的媒材和形式大相径庭,但其意义从不限于自身,而是存在于相互之间的脉络和演绎之中。



这个基本逻辑为理解《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展望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与其它作品联系,才能理解它似乎异想天开、有如通俗科幻表演中所含的实验性质。这个展览或艺术计划的核心是一台称作“素园造石机”的硕大机器,由展望本人创意和监制。“素园”是明代文人林有麟的园名。林氏所著《素园石谱》记录和赏鉴了南唐以来名石112品,是中国传统石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展望据此曾作《新素园石谱》(2006写作,2008年出版),文图并茂地记载了他自己创造并被正式收藏的四十余件不锈钢太湖石。“素园造石机”因此再次指涉历史,在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联系。
自1995年以来,展望一直致力于探讨这种联系:他的《假山石》系列使用晶亮浮华的镜面不锈钢复制天然太湖石,在“当代”材料和传统园林美学之间寻找承袭和张力的契机。《新素园石谱》进而在收藏和著录的层面上与传统石文化进行对话。这种联系在现下的展览中发展出一个更新的方向。如同展览标题所示,它的基本概念不再是材质、视觉形象及内容的置换,而是对“过程”的模拟和挪用(appropriation)。





展望说:

我们都知道,太湖石之所以稀有是因为它是由大自然的地质、气候等综合因素历经上亿年才“雕刻”出来的,可以说它的形状、气势、气质是无法人造出来的,它是不可再生的造型能源,因此成为中国文人的最爱。据说江苏太湖一带漂亮的石头在历代不断的开采下所剩无几,如果想再一次得到这些远古留下来的特殊石头,除非等下一次地壳运动,但这个过程太久,几百代人未必赶得上。为此,我发明了一个装置,它可以在一小时内制造出真正的天然太湖石,虽然这个装置是由人来操控的,但却可以得到“宛若天开”的结果。

这台装置---也就是“素园造石机”---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幕幕变动的宇宙运动景象:首先,按照太湖石成分调配的材料(包括其含有的生命物质),犹如火山熔岩的沉积,经搅拌后送入机器的钢化玻璃箱。高速的人造雨冲击着这份人造石材,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和凹陷。伴随的狂风不但吹打着正着形成的石头表面,而且不断改变驟雨---因此也是孔洞---的方向。人造海浪随即反复冲击,使孔洞扩张连通,并产生复杂的波纹与沟壑。当石块基本形成,机器自动产生震动,使石头表面出现意外的断裂和错位。强光高热继而将石头烤硬,最后形成具有传统太湖石“瘦、陋、透、皱”特点的雕塑制品。





对一个熟悉展望艺术的人来说,这个计划与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广意而言,它的中心概念---过程和时间---是展望一直关心的问题,在他的艺术实验中形成一条持续的线索:他的《废墟清洗计划》(1994)、《新艺术速成车间》、《公海浮石》、《第86尊圣像》等作品都是过程性的计划,在真实时间(real time)中展开和完成。狭义来看,这个作品延续了展望一系列有关太湖石的作品,与之形成结构和语义上的联系。这些作品包括《假山石》、《北京新图》、《公海浮石漂流》、《镶长城》、《新补天计划》、《珠峰计划》、《都市山水》、《都市盆景》、《漂浮的仙山》、《新素园石谱》等等,所指涉的方面有三。一是飞速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和社会生活,二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更新,三是宏观的自然景观和全球环境。延续着这些指涉但聚焦于“过程”,《1小时等于1亿年---炼太湖石》突出了“时间”作为当代艺术对象的意义。它所显示的是以艺术为媒介对漫长历史时间的浓缩,因此敏感地扑捉到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即“速度”所具有的越来越关键、越来越主导的意义。实际上,由于现代人类不断以提速---即对时间的浓缩---作为技术发明的目的和感官刺激的来源(无论是交通、传讯、生产的速率还是人类生活、社会运行甚至音乐舞蹈的节奏,无不反映了这一点),当代社会越来越像是一台失控的加速器,以不断增高的速度和令人窒息的紧迫感奔向永远向后推移的未来。这种速度和紧迫既带来刺激也引起忧患。在兴奋之余人们不禁担忧:究竟快到什么时候就会导致崩溃和解体?展望的这个作品在显现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这个问题。



 





[沙发:1楼] 阿提爸爸 2010-08-08 22:20:34

































[板凳:2楼] guest 2010-08-08 22:48:18



[地板:3楼] guest 2010-08-10 12:00:36
他这个是石头还是泥巴?
[4楼] guest 2010-08-10 12:03:58
展示内容:主厅中间放置“素园造石机”的装置,在另一个空间放置一些已经造好的“假山石”。大厅黑暗,造石机器和已造出的山石上装置射灯,背景大屏幕同时播放自然界风雨地震海浪等的画面,立体音响,过道播放造石过程循环录像。

一般来说,各种怪石的形成一般要上亿年才能完成,我发明了一个装置:它可以模拟自然现象“风、雨、浪、震、火”等,在一小时内完成制造有着天然形状的怪石的过程(怪石也被称为文人石或太湖石)。


制造流程:

首先,搅拌原料,一种一个小时可以凝固的混合原料,被搅拌机搅拌后推到一个密闭的钢化玻璃盒子里,通过操控和选择按键启动装置程序。
这个装置按键可以由三种方式来操控:

一、人为选择按键,可随意控制时间(观众可以参与完成)。
二、事先输入程序自动控制按键,可有不同的排列和组合。
三、用赌具按照命运选择按键。
三种方式都是由6个按键组成基础顺序:

按键1:下雨,高速而有力的人造雨可以击穿这些泥土,形成很多穿透的孔洞和凹陷,
按键2:狂风,可以吹佛石头表面和改变雨的方向,同时也改变那些孔洞的方
按键3:海浪,反复冲击使孔洞扩张,连通,并产生复杂的波纹与沟壑。
按键4:地震,使石头表面产生意外的断裂,错位效果。
按键5:日晒,模仿太阳的光线和热度将石头烤硬。
按键6:火烤,模仿火烧石的效果。

全程大约一个小时,或觉得形状已经成型后就可以打开机盖,取出造好的石头。
全部过程由一组大型机器装置互相配合实现,观众透过钢化玻璃可以看到全部过程。

[5楼] guest 2010-08-10 12:54:26
山寨版的石头,哈哈
[6楼] guest 2010-08-10 16:15:34
展望老师的作品经过上次艺文中国的创作剖析已经证实,几乎跟石头是分不开了
他预计这一生效率高一点也就做2000多块石头,一个藏家一块都分不过来,
那现在的这套装置正好解决了他的生产时间问题,一块不锈钢石头少说制作一块也要个把月吧
这个机器一个小时就能出一块了,大大增加了他的石头品种和数量
作为观众,一个雷雨交加的现场带来的视觉感受,比起光溜溜 电闪闪的石头,还是略显有看头了一点。
但是作为奇观,这又还不够,那是概念附加的模仿奇观装置,比起大地艺术的奇观,这又只是小儿科罢了,那展望老师是重在奇观还是重在石头呢?
[7楼] guest 2010-08-13 20:44:58
我想使重在观念吧,他不是号称观念雕塑家吗
[8楼] guest 2010-08-13 23:07:43
没那个造屎的可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