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的资料!!

克里弗·贝尔(Clive Bell)、秦思源和主持人合影
秦思源:幸福源于职业理想的实现
他叫秦思源,是中英混血儿,虽个子不高,但十分精干。他的外婆和姥爷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名人,也许是遗传缘故,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以及中国近现代史都有一定了解。秦思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只闻其声,你会认为他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1979年,年幼的秦思源来到北京,在什刹海体校学习中国武术。后来,年仅11岁的他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小子》中出演角色。他回忆当时情景说:“拍电影很辛苦,一个镜头要拍摄很多次,弄不好会伤筋动骨。有一次,拍摄武打场面时,由于不小心,腿一下子磕在地上,当时鲜血直流,但还是咬着牙坚持拍完那场戏。正是这段有趣又痛苦的经历,使自己的童年有些值得纪念的回忆,圆了当明星的梦。”几年后,秦思源回英国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聪明伶俐的他,考上了爱丁堡大学电脑系,当时该系世界排名第三,很多同学相当羡慕他。一个学期后,秦思源做出一个令周围人不解的举动:退学重新考大学。秦思源回忆说:“上电脑专业后,发现自己毫无兴趣,学习电脑专业知识成了一种负担。相反,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我考入了英国亚非学院,主攻东方文化。”
大学毕业后,秦思源又来到北京,那时他常去圆明园艺术村结交一些民间艺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中国摇滚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刮起了一股乐队“风暴”。出于对摇滚的热爱,秦思源和几位民间艺人组建了“穴位”乐队,“穴位”寓意触动神经、唤起良知,他任主唱,并在公开出版的《摇滚北京2》中发表过《微不足道》等歌曲。两年半后,由于种种原因,穴位乐队解散了。至今,秦思源每每回忆起当年情景,仍唏嘘不已,因为他还有十几首好歌没有来得及发片,从此埋没在音乐的海洋里,只有自己偶尔感慨时哼唱。秦思源最喜欢崔健的音乐,他说:“崔健的音乐既有民族内涵,又有独特的音乐元素,歌词也很有分量。当年,崔健在欧美巡演,刮起了一阵中国摇滚风暴,这才是成功的歌者。”崔健对穴位乐队曾评价道:“穴位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之一,可惜他们没有太多机会露面。”
乐队解散后,秦思源回到英国。当时,大英图书馆正要招聘一名熟悉中国文化的管理人员,招聘条件是能讲中文,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面试时,秦思源流利的汉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令招聘人员惊讶不已,他顺利被聘用。在大英图书馆工作四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究敦煌文化,并参与了大英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的一系列项目。2002年初,秦思源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他出任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一职,并参与了“都市发声”项目。
去年10月,英国文化协会和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举办了具有先锋实验性的“都市发声”环境音乐项目。四位顶级英国环境音乐大师布莱恩。伊诺、大卫。托普、克里弗。贝尔和彼得。科萨克来到北京,在北京多个地点安装声音装置,展示他们耳朵里现代北京的声音。作为该项目文化顾问的秦思源说,每个城市都有不断发展的历史,考古学家可以靠文物了解历史,但是城市声音历史,如不加以及时记录就无法保存下来。像以前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声、鸽哨声等等,如果不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没有办法保留。“在中国尝试这种具有实验先锋性的活动,其目的不仅是探讨声音与人本身的关系,更是为了启发中国人储存自己的一分生活记忆,保留自己的生活文化遗产”。
最近,秦思源辞去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的职务,跳槽到某国外艺术中心驻京办事处当艺术策划总监。他说,之所以辞去月薪不菲的工作,就是想找一个理想的平台,做绘画、雕塑、时装展览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小时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有一套别墅,一个美丽的妻子,有一辆名车,有一群可爱的狗狗。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幸福的真谛——当你的职业理想真正实现时,才感觉活着有意义,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克里弗·贝尔(Clive Bell)、秦思源和主持人合影
秦思源:幸福源于职业理想的实现
他叫秦思源,是中英混血儿,虽个子不高,但十分精干。他的外婆和姥爷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名人,也许是遗传缘故,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以及中国近现代史都有一定了解。秦思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只闻其声,你会认为他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1979年,年幼的秦思源来到北京,在什刹海体校学习中国武术。后来,年仅11岁的他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小子》中出演角色。他回忆当时情景说:“拍电影很辛苦,一个镜头要拍摄很多次,弄不好会伤筋动骨。有一次,拍摄武打场面时,由于不小心,腿一下子磕在地上,当时鲜血直流,但还是咬着牙坚持拍完那场戏。正是这段有趣又痛苦的经历,使自己的童年有些值得纪念的回忆,圆了当明星的梦。”几年后,秦思源回英国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聪明伶俐的他,考上了爱丁堡大学电脑系,当时该系世界排名第三,很多同学相当羡慕他。一个学期后,秦思源做出一个令周围人不解的举动:退学重新考大学。秦思源回忆说:“上电脑专业后,发现自己毫无兴趣,学习电脑专业知识成了一种负担。相反,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我考入了英国亚非学院,主攻东方文化。”
大学毕业后,秦思源又来到北京,那时他常去圆明园艺术村结交一些民间艺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中国摇滚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刮起了一股乐队“风暴”。出于对摇滚的热爱,秦思源和几位民间艺人组建了“穴位”乐队,“穴位”寓意触动神经、唤起良知,他任主唱,并在公开出版的《摇滚北京2》中发表过《微不足道》等歌曲。两年半后,由于种种原因,穴位乐队解散了。至今,秦思源每每回忆起当年情景,仍唏嘘不已,因为他还有十几首好歌没有来得及发片,从此埋没在音乐的海洋里,只有自己偶尔感慨时哼唱。秦思源最喜欢崔健的音乐,他说:“崔健的音乐既有民族内涵,又有独特的音乐元素,歌词也很有分量。当年,崔健在欧美巡演,刮起了一阵中国摇滚风暴,这才是成功的歌者。”崔健对穴位乐队曾评价道:“穴位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之一,可惜他们没有太多机会露面。”
乐队解散后,秦思源回到英国。当时,大英图书馆正要招聘一名熟悉中国文化的管理人员,招聘条件是能讲中文,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面试时,秦思源流利的汉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令招聘人员惊讶不已,他顺利被聘用。在大英图书馆工作四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究敦煌文化,并参与了大英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的一系列项目。2002年初,秦思源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他出任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一职,并参与了“都市发声”项目。
去年10月,英国文化协会和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举办了具有先锋实验性的“都市发声”环境音乐项目。四位顶级英国环境音乐大师布莱恩。伊诺、大卫。托普、克里弗。贝尔和彼得。科萨克来到北京,在北京多个地点安装声音装置,展示他们耳朵里现代北京的声音。作为该项目文化顾问的秦思源说,每个城市都有不断发展的历史,考古学家可以靠文物了解历史,但是城市声音历史,如不加以及时记录就无法保存下来。像以前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声、鸽哨声等等,如果不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没有办法保留。“在中国尝试这种具有实验先锋性的活动,其目的不仅是探讨声音与人本身的关系,更是为了启发中国人储存自己的一分生活记忆,保留自己的生活文化遗产”。
最近,秦思源辞去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的职务,跳槽到某国外艺术中心驻京办事处当艺术策划总监。他说,之所以辞去月薪不菲的工作,就是想找一个理想的平台,做绘画、雕塑、时装展览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小时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有一套别墅,一个美丽的妻子,有一辆名车,有一群可爱的狗狗。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幸福的真谛——当你的职业理想真正实现时,才感觉活着有意义,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真相系列(一)你不知道的秦思源
知道秦思源是在十二年前,那时他是穴位乐队的主音歌手,大多数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真正喜欢中国摇滚乐的朋友应该都听说或者喜欢过穴位,穴位乐队是93年乐队潮时出来的那批乐队中真正具有实力的一支地下乐队,而秦思源无疑是这支乐队的灵魂,大陆自1979年以来地下乐队几经风潮,但真正有实力、有潜在影响力的并不多,就我个人而言木推瓜、舌头、诅咒与NO、王磊与泵、美好药店、穴位、杨海华的佤族、子曰、暗室、顶楼的马戏团等可能是其中极少数的几个名字之一,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穴位却很快解散了,只在公开出版的《摇滚北京2》中发表了一首《微不足道》,而这首歌也是这张唱片中最让我喜欢的一首作品,从此秦思源这个名字消失在摇滚圈内,后来偶尔看到他的名字也只是他作为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官员、大英图书馆驻中国部主任或者艺术活动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当时的我为穴位没有出来深为惋惜,因为他们还有十几首好歌将从此埋没于地下和听过的人们的脑海里,再也没有出版的可能……
再次看到秦思源的名字是在昨天,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陈源和凌叔华的外孙!?陈源何许样人?陈西滢啊!这个名字我想不管是不是熟悉近代中国文学、思想、政治,凡是上过中学曾经想在语文方面考高分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吧,他就是在女师大事件中被伟大的圣鲁迅骂得狗血喷头、因论战结怨从此被周先生终生锁定、在我们学子心目中永世不得翻身的那位阿!偏巧初中时的我就是一个思想反叛的家伙(达摩西来只为寻一个不受惑的人),我千方百计找来了陈源的著名作品《西滢闲话》,从此我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政治的研究……而凌叔华,这个名字在林徽因、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今天实在有点被埋没了,喜欢八卦而又知道一点文学史的人应该知道徐志摩将日记托付给好友凌叔华,而使凌叔华和林徽因这两个文坛才女交恶的故事吧!对八卦有兴趣的读者可能还知道最近有关陈源和凌叔华的事情,就是虹影写的影射凌叔华和30年代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的侄子朱利安;贝尔(书中用的是真名)到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时发生婚外情的故事。“该书内容黄色下流,满篇全是性交、手淫的描写,比已被禁的《上海宝贝》还要不堪,母亲在书中被描写成“荡妇”,父亲是“性无能”。”(陈源和凌叔华之女陈小滢语)虹影后期的小说越来越哗众取宠我已经不太看,这本书也没有看过,有趣的是虹影之夫、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文学院的学者赵毅衡曾与陈小滢的丈夫是同事,还是秦思源的老师,但赵在《K》书出版前非但没告知陈家,出书后也推托不给。而2000年11月2日,赵毅衡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朱利安与凌叔华》一文,并刊出陈源和凌叔华照片,除了推销虹影的小说《K》,也等于是间接说明《K》书所写就是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的私情。
这几个名字在今天突然串成了一串,真让我有一种世界之大,何其小哉的感觉,是以记之!

中国的曼殊菲儿-才女凌叔华
下面一段文字取自汪继芳的《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新谛”和另一支乐队“穴位”是崔健最喜欢的两支乐队,“只是他们都没有太多的机会露面”(崔健语)。“穴位”成立于92年11月,键盘李益曾与圆明园流浪画家合办过画展,主唱秦思源是中英混血,收藏国外摇滚乐唱片达100多张。我在团结湖公园里的“九月画廊”看过他们为秦思源举办的“生日party”,圆明园艺术村的画家们去了不少,还有文学界的朋友。先是应酬,到晚上11点时,秦思源开始演唱,画家们一边喝酒一边扭动身体,一曲刚了,一位诗人冲上去,一手握着酒瓶一手抓着话筒激动地嚷嚷着他的诗歌。到12时,公园门卫开始接到附近居民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没法儿休息,心脏也受不了。“穴位”目前已有成熟作品12首,均为集体创作,即每件乐器创作自己那一部分,然后汇总,经反复修改排练而成形。因为成立晚,他们没有赶上做录音带合辑,但在北京各种摇滚party上频繁出现。……穴位乐队主唱:秦思源(中英混血)鼓:余伟民贝司:于微吉它:陈底里键盘:李益1992年11月成立主要作品有《发现》、《魂兮归来》等。下面还有一段文字取自张昌华的《萧乾老照片背后蕴藏着的温馨故事》
1933年左右,萧乾还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是沈从文带他到史家胡同认识了陈源、凌叔华。1935年萧乾编《大公报》副刊,凌叔华编《武汉日报》副刊,他们两人常在对方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或转介文稿,戏称此举为“联号”。1936年上海《大公报》筹备期间,萧乾专程到武汉组稿,就宿在珞珈山武汉大学陈寓;甚而“八;一三”后,逃难中的萧乾还携着当时的妻子“小树叶”寄居陈府。1945年,在英伦,他和陈西滢曾结伴拜访过福斯特。抗战胜利后,他们又在上海、香港重逢过。小滢还记得当年的萧叔叔带她坐出租车满街兜风,给她买冰激凌、买袜子等往事……
陈小滢母亲凌叔华,出身大户人家。她当年在天津读师范时与邓颖超是同学,后来到燕京大学与冰心是同学。解放前,她便与丈夫陈源生活在海外。凌叔华与萧乾音讯隔绝三十年后的一天,凌叔华托人带一本签名本《古韵》给萧乾。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1981年初,萧乾突然收到凌叔华发自北京华侨大厦的信,说她已到北京,想叙叙旧,刚刚做过肾结石手术的萧乾,身体尚未康复,便与夫人文洁若同去拜访凌叔华。<br><br> 凌叔华对古文物收藏兴味甚浓。当故宫博物馆60周年纪念(1985)凌叔华为自己没有受到邀请而感到遗憾。萧乾获悉后立即向一位中央领导打报告,并附上凌叔华的来信。在萧乾的斡旋下,有关部门立即便打听凌的伦敦住址,发电邀请。可凌叔华因病未能成行。 缘是可遇不可求的。
小滢的丈夫秦乃瑞,系爱丁堡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格兰中国友协会长。五十年代曾留学北大。颇有戏剧性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萧乾旅英时,就教过秦乃瑞的中文,而且“秦乃瑞”这个中文名字就是萧乾给他起的。八十年代,我国政府特地邀请他来华,担任人大文件英文稿定稿工作的顾问。他与小滢为儿子起名为“思源”,一语双关,一是思外祖父陈源,另是思中华血统之源。小滢为了让儿子从小学中文,竟辞去英国电台永久性工作,带儿子回到北京上小学。思源在伦敦大学毕业后,娶了位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姑娘;他们不在伦敦定居,又折回身来到北京谋发展。目前秦思源在英国文化委员会(即英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处北京办事处)工作。
上世纪末,我为陈源、凌叔华编散文合集《双佳楼梦影》,小滢着意选了一篇1945年陈源与萧乾一道去拜访福斯特的日记。那是一页手稿,当时陈源记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字迹异常潦草,而且文中用英文记录了大量的人名、地名、动、植物名,难以辨认、翻译。我不得不向当事人萧乾求援。行年近90的萧乾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抱病做了24条注释(兼翻译),写了满满三页纸。因年代久远,怕记忆不确,文洁若又帮忙查史料,稽核。陈小滢和我都很感动,当我们向萧乾鸣谢时,萧乾幽默地说:“你们在考我的记忆力,我考不及格了。”
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蕴着两个文学前辈家庭的温馨故事。
知道秦思源是在十二年前,那时他是穴位乐队的主音歌手,大多数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真正喜欢中国摇滚乐的朋友应该都听说或者喜欢过穴位,穴位乐队是93年乐队潮时出来的那批乐队中真正具有实力的一支地下乐队,而秦思源无疑是这支乐队的灵魂,大陆自1979年以来地下乐队几经风潮,但真正有实力、有潜在影响力的并不多,就我个人而言木推瓜、舌头、诅咒与NO、王磊与泵、美好药店、穴位、杨海华的佤族、子曰、暗室、顶楼的马戏团等可能是其中极少数的几个名字之一,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穴位却很快解散了,只在公开出版的《摇滚北京2》中发表了一首《微不足道》,而这首歌也是这张唱片中最让我喜欢的一首作品,从此秦思源这个名字消失在摇滚圈内,后来偶尔看到他的名字也只是他作为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官员、大英图书馆驻中国部主任或者艺术活动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当时的我为穴位没有出来深为惋惜,因为他们还有十几首好歌将从此埋没于地下和听过的人们的脑海里,再也没有出版的可能……
再次看到秦思源的名字是在昨天,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陈源和凌叔华的外孙!?陈源何许样人?陈西滢啊!这个名字我想不管是不是熟悉近代中国文学、思想、政治,凡是上过中学曾经想在语文方面考高分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吧,他就是在女师大事件中被伟大的圣鲁迅骂得狗血喷头、因论战结怨从此被周先生终生锁定、在我们学子心目中永世不得翻身的那位阿!偏巧初中时的我就是一个思想反叛的家伙(达摩西来只为寻一个不受惑的人),我千方百计找来了陈源的著名作品《西滢闲话》,从此我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和政治的研究……而凌叔华,这个名字在林徽因、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今天实在有点被埋没了,喜欢八卦而又知道一点文学史的人应该知道徐志摩将日记托付给好友凌叔华,而使凌叔华和林徽因这两个文坛才女交恶的故事吧!对八卦有兴趣的读者可能还知道最近有关陈源和凌叔华的事情,就是虹影写的影射凌叔华和30年代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的侄子朱利安;贝尔(书中用的是真名)到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时发生婚外情的故事。“该书内容黄色下流,满篇全是性交、手淫的描写,比已被禁的《上海宝贝》还要不堪,母亲在书中被描写成“荡妇”,父亲是“性无能”。”(陈源和凌叔华之女陈小滢语)虹影后期的小说越来越哗众取宠我已经不太看,这本书也没有看过,有趣的是虹影之夫、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文学院的学者赵毅衡曾与陈小滢的丈夫是同事,还是秦思源的老师,但赵在《K》书出版前非但没告知陈家,出书后也推托不给。而2000年11月2日,赵毅衡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朱利安与凌叔华》一文,并刊出陈源和凌叔华照片,除了推销虹影的小说《K》,也等于是间接说明《K》书所写就是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的私情。
这几个名字在今天突然串成了一串,真让我有一种世界之大,何其小哉的感觉,是以记之!

中国的曼殊菲儿-才女凌叔华
下面一段文字取自汪继芳的《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新谛”和另一支乐队“穴位”是崔健最喜欢的两支乐队,“只是他们都没有太多的机会露面”(崔健语)。“穴位”成立于92年11月,键盘李益曾与圆明园流浪画家合办过画展,主唱秦思源是中英混血,收藏国外摇滚乐唱片达100多张。我在团结湖公园里的“九月画廊”看过他们为秦思源举办的“生日party”,圆明园艺术村的画家们去了不少,还有文学界的朋友。先是应酬,到晚上11点时,秦思源开始演唱,画家们一边喝酒一边扭动身体,一曲刚了,一位诗人冲上去,一手握着酒瓶一手抓着话筒激动地嚷嚷着他的诗歌。到12时,公园门卫开始接到附近居民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没法儿休息,心脏也受不了。“穴位”目前已有成熟作品12首,均为集体创作,即每件乐器创作自己那一部分,然后汇总,经反复修改排练而成形。因为成立晚,他们没有赶上做录音带合辑,但在北京各种摇滚party上频繁出现。……穴位乐队主唱:秦思源(中英混血)鼓:余伟民贝司:于微吉它:陈底里键盘:李益1992年11月成立主要作品有《发现》、《魂兮归来》等。下面还有一段文字取自张昌华的《萧乾老照片背后蕴藏着的温馨故事》
1933年左右,萧乾还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是沈从文带他到史家胡同认识了陈源、凌叔华。1935年萧乾编《大公报》副刊,凌叔华编《武汉日报》副刊,他们两人常在对方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或转介文稿,戏称此举为“联号”。1936年上海《大公报》筹备期间,萧乾专程到武汉组稿,就宿在珞珈山武汉大学陈寓;甚而“八;一三”后,逃难中的萧乾还携着当时的妻子“小树叶”寄居陈府。1945年,在英伦,他和陈西滢曾结伴拜访过福斯特。抗战胜利后,他们又在上海、香港重逢过。小滢还记得当年的萧叔叔带她坐出租车满街兜风,给她买冰激凌、买袜子等往事……
陈小滢母亲凌叔华,出身大户人家。她当年在天津读师范时与邓颖超是同学,后来到燕京大学与冰心是同学。解放前,她便与丈夫陈源生活在海外。凌叔华与萧乾音讯隔绝三十年后的一天,凌叔华托人带一本签名本《古韵》给萧乾。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1981年初,萧乾突然收到凌叔华发自北京华侨大厦的信,说她已到北京,想叙叙旧,刚刚做过肾结石手术的萧乾,身体尚未康复,便与夫人文洁若同去拜访凌叔华。<br><br> 凌叔华对古文物收藏兴味甚浓。当故宫博物馆60周年纪念(1985)凌叔华为自己没有受到邀请而感到遗憾。萧乾获悉后立即向一位中央领导打报告,并附上凌叔华的来信。在萧乾的斡旋下,有关部门立即便打听凌的伦敦住址,发电邀请。可凌叔华因病未能成行。 缘是可遇不可求的。
小滢的丈夫秦乃瑞,系爱丁堡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格兰中国友协会长。五十年代曾留学北大。颇有戏剧性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萧乾旅英时,就教过秦乃瑞的中文,而且“秦乃瑞”这个中文名字就是萧乾给他起的。八十年代,我国政府特地邀请他来华,担任人大文件英文稿定稿工作的顾问。他与小滢为儿子起名为“思源”,一语双关,一是思外祖父陈源,另是思中华血统之源。小滢为了让儿子从小学中文,竟辞去英国电台永久性工作,带儿子回到北京上小学。思源在伦敦大学毕业后,娶了位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姑娘;他们不在伦敦定居,又折回身来到北京谋发展。目前秦思源在英国文化委员会(即英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处北京办事处)工作。
上世纪末,我为陈源、凌叔华编散文合集《双佳楼梦影》,小滢着意选了一篇1945年陈源与萧乾一道去拜访福斯特的日记。那是一页手稿,当时陈源记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字迹异常潦草,而且文中用英文记录了大量的人名、地名、动、植物名,难以辨认、翻译。我不得不向当事人萧乾求援。行年近90的萧乾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抱病做了24条注释(兼翻译),写了满满三页纸。因年代久远,怕记忆不确,文洁若又帮忙查史料,稽核。陈小滢和我都很感动,当我们向萧乾鸣谢时,萧乾幽默地说:“你们在考我的记忆力,我考不及格了。”
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蕴着两个文学前辈家庭的温馨故事。
“都市发声”项目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展开
闭上眼睛,聆听这个城市的声音
从9月中旬起,几位英国环境音乐家将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安装“声音装置”,收集这些城市的声音,并面向四个城市的民众,征集“我最喜爱的城市声音”,分别以这四个城市冠名。活动的原型是英国艺术家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创办过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该项目曾推出一张收录了40种最佳伦敦声音的CD合辑,反响不俗。从10月中旬到月底,“都市发声”项目将在这四个中国城市展开。
“都市发声”项目是英国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音乐活动,通过在英国音乐家和中国民众间创造的某种联系,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启发人们思考音乐背后的含义。城市声音是让音乐走出音乐厅,进入大街小巷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是如何把人们的生活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或者这样的声音是不是能够帮助建立这种联系?“都市发声”项目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新鲜的答案。
在北京,英国音乐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大卫·托普(David Toop)、克里弗·贝尔(Clive Bell)和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将以建造某种声音装置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这些“装置”都是由北京而激发的灵感下创造出来的,直接面向北京人。在10月份的3到4个星期里,人们可以在北京的各个不同地点接触这些声音装置,与此相配的还将有个人音乐会、演讲、座谈和讨论会。
布莱恩·伊诺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天坛。让他感到激动的是那里有许多退休老人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后退走、器械活动、集体舞)、音乐活动(乐队、京剧、合唱)。而天坛最奇特的特点是连接祈年殿和圆丘的那段长约300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中国传统的灯饰。这些灯饰的内部都安装有小型的扬声器,当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音乐的时候,两侧的声音来回回荡到中间,走在神道中间的人就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好像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发出来的。布莱恩·伊诺的新作品就是走在神道上的体验,利用这种现成的声音装置播放一段特别制作的音乐。
大卫·托普的装置则称做北京水书法。大卫说,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在天坛周围的公园里练习书法的老人们。看到他们用大号毛笔用水在地上写字,大卫想起了在人类社会中停留时间如此短暂的声音,声音在出现时虽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还是会从人们的感觉中消失,然后是记忆,最后是在历史上消失。在重庆,艺术家们选中的场地是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在这里举办“都市发声——用声音与重庆互动”声音艺术展览。英国声音艺术家罗伯特·贾维思作为主要制作人,已两次到重庆录取素材,编辑制作成重庆的一幅“声音地图”——闭上眼睛,用耳朵聆听菜市场里叫卖声、解放碑钟声、建筑工地施工声、校园朗朗读书声,仿佛穿梭在重庆高楼场宇、大街小巷。解放碑钟声和朝天门汽笛声,将成为重庆的标志声音。
在广州,英国环境音乐家斯甘纳早在今年8月就前来访问了,他从广州的一些地方取得声音样本。他力图用新颖独特的理念通过声音艺术和音乐用特别的方式描述广州,最终以音乐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解读广州历史中,利用地名和街道名称来触发记忆,通过贯穿整个项目的各个名称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读音,将人声与在广州的山上、餐馆里、街道上以及商店中录制的声音协调处理。斯甘纳的声音音乐,在广州三年展的活动中小试牛刀,反响不俗,人们发现,通过声音可以感受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近日,“我最喜爱的广州声音”大赛开始进入广州的大街小巷。比赛方式是由市民提交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声音,并解释这个声音与广州以及自己的关系,或随文字提交一段自己录制的不超过30秒的声音。今年11月,随广州三年展开幕,斯甘纳将再次造访广州,与参赛的市民见面。届时,主办方将举办音乐派对、讨论会、演讲、座谈和演出等活动。与此同时,“我最喜爱的北京声音”、“我最喜爱的重庆声音”都以各自城市的特色在进行着。明年2月,上海的活动也将启动。
本报记者 李怀宇
访谈
当你想家的时候,听听这些声音
受访者:秦思源,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主管,“都市发声”项目策划。
南方都市报:英国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这种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活动,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秦思源:音乐是英国的强项,英国的音乐产品非常庞大。这几年我们在中国做音乐演出,出唱片专辑的宣传,这些活动的费用很大,但是交流起来的效果有多大呢?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英国和中国的关系拉得更近,这要靠各种形式,“都市发声”就是另外一种形式。当时想到这个项目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人和城市”的关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而且是不断地在变化,十五年、二十年前的北京就不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具有先锋实验性质,探讨的是声音与人本身的关系,意在令大家更敏感地与环境相处,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了解。
南方都市报:声音音乐在英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中的经验对中国项目的尝试有什么启发?
秦思源:声音音乐是一种很新的理念,在欧美有一定的历史,在英国有不断发展的历史,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城市产生交流,这要求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方式,能让人理解。在英国,有一个国家声音音乐库,非常系统、非常庞大,记录了许多英国的声音。考古学家靠文物了解历史,从地里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很多东西。但是以前的声音无法保存下来,像以前北京胡同的声音、吆喝声、鸽哨声,如果不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没有办法保留了。这就涉及到了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对中国的声音音乐会有所启发。
南方都市报:由“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比赛演化成在中国四个城市的“我最喜欢的城市声音”比赛,有哪些中国特色的东西?
秦思源:“我最喜欢的声音”代表了很多人对城市的感情。“我最喜欢的声音”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交流可深可浅,每个人都有最喜欢的声音,背后都有故事。其实,声音可以反映世界的很多东西,我们却很少用耳朵了解世界,这就可以把问题引出来。在中国,由于每个城市特色不同,我们力求展现它的独特之处。到时候,我们将有30到40种声音收录并制作成CD,分发给正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当他们想家的时候,就可以听听这些声音,他们就会立刻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在人的情感当中所具备的重要性,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将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
本报记者 李怀宇
评论
城市声音的发现之旅
三十年前当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把《智取威虎山》当做自己专辑的大名并对“中国”生发出自己遥远的想像和召唤的时候,或许想像不到现在他可以在北京天坛穿过神道,任凭自己的音乐如长风浩荡穿过身体,就这样,布莱恩·伊诺智取天坛。
以布莱恩·伊诺为首的6位英国电子音乐/声音艺术翘楚来访,在我看来其艺术意义和价值要远胜于去年法国电子音乐家雅尼在紫禁城的文化交流大秀。6位英国音乐家在中国的艺术行动相对低调,也不易为公众认知定位,而他们作品和行动的目的,却恰恰在于紧密而有效地连接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大众,艺术馆与乡野、录音室与街头、艺术作品与媒介、前卫艺术与流行文化乃至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种种关系。
布莱恩·伊诺的身份最为暧昧多元,即使仅从流行音乐角度看这位前Roxi Music乐队成员、大卫·鲍伊和U2的制作人,他也是个老大,但他现在是作为氛围音乐大师来参与这个艺术计划;而从舞曲、氛围音乐、采样实验乃至摇滚无不涉足的Scanner,作为欧盟主题音乐的钦定作者,这次也继续充当一个“电子主旋律”传播者,而并非兴风作浪的实验狂人。总之,这帮英国佬这次不是来玩什么令大众掩耳抱头落荒而逃的先锋实验的,他们希望与中国的城市谈情说爱,和乐迷受众卿卿我我。
英国大使馆的这个“都市发声”计划实际上无非是将两个在西方纯属老生常谈的问题普及到中国来。一是从音乐的角度,将声音纳入音乐范畴,或者说从音乐扩展为声音艺术;二是从生态保护乃至“文物”见证的角度,探索城市噪音污染下的人类合理以及理想的声音环境,为一座城市保存“声音的历史写真”。
“都市发声”计划除了6位英国音乐家的录音以及现场音乐表演,声音装置以及行为作品,还广泛发动北京、广州、上海和重庆的公众评选、录制本城的最佳声音,这也是在许多西方城市搞过的盛事。比如这次来北京的彼得·库萨克(Peter Cusack),就是当年著名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后来推出了一张收录40种伦敦音景唱片——的策划人,而Scanner也录制和出版过一张《纽约背景》。音景,即Soundscape,是“都市发声”计划背后的核心学术名词。Soundscape是加拿大宗师默雷·夏弗(Murray Schafer)在《世界之调律》一书中提出的,在美学上音景概念拓展了音乐与声音艺术的视界,在伦理上则开创了“声响生态学”。每一个欲参与“都市发声”比赛的人只须对音景教父的一句话心领神会就可以去干了,默雷·夏弗说,“若要理解我所说的声音美学,就必须将世界看成我们面前不断变化的音乐作品。”
北京是重头戏,布莱恩·伊诺原打算在天坛祈年殿和圆丘之间的神道,利用神道两旁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自己特别创作的一段音乐,伊诺深谙此中之妙——走在神道的人会恍然觉得声音发自自己体内。但据说天坛方面还未必同意让他这么干;克里夫·贝尔(Clive Bell)很娱乐性——不过在我看来意思不大——就是用英文翻唱中国流行歌,然后录成唱片在酒吧、餐馆、唱片店放;彼得·库萨克和大卫·图普(David Toop)比较Soundscape,库萨克会在街头随机问人“我最喜欢的北京声音”,他还发现了北京街头的一大音景,那就是报摊常见的扩音器,他计划用4-6个扩音器,每个录入不同的声音循环然后一同启动,让不同的声音重新交织成不同效果,扩音器将搁在自行车(其实自行车也是中国城市一大音景)沿途播放;大卫·图普的作品最有意思,他从天坛老人们练“水书法”(以水代墨在地上练书
闭上眼睛,聆听这个城市的声音
从9月中旬起,几位英国环境音乐家将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安装“声音装置”,收集这些城市的声音,并面向四个城市的民众,征集“我最喜爱的城市声音”,分别以这四个城市冠名。活动的原型是英国艺术家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创办过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该项目曾推出一张收录了40种最佳伦敦声音的CD合辑,反响不俗。从10月中旬到月底,“都市发声”项目将在这四个中国城市展开。
“都市发声”项目是英国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音乐活动,通过在英国音乐家和中国民众间创造的某种联系,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启发人们思考音乐背后的含义。城市声音是让音乐走出音乐厅,进入大街小巷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是如何把人们的生活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或者这样的声音是不是能够帮助建立这种联系?“都市发声”项目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新鲜的答案。
在北京,英国音乐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大卫·托普(David Toop)、克里弗·贝尔(Clive Bell)和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将以建造某种声音装置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这些“装置”都是由北京而激发的灵感下创造出来的,直接面向北京人。在10月份的3到4个星期里,人们可以在北京的各个不同地点接触这些声音装置,与此相配的还将有个人音乐会、演讲、座谈和讨论会。
布莱恩·伊诺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天坛。让他感到激动的是那里有许多退休老人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后退走、器械活动、集体舞)、音乐活动(乐队、京剧、合唱)。而天坛最奇特的特点是连接祈年殿和圆丘的那段长约300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中国传统的灯饰。这些灯饰的内部都安装有小型的扬声器,当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音乐的时候,两侧的声音来回回荡到中间,走在神道中间的人就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好像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发出来的。布莱恩·伊诺的新作品就是走在神道上的体验,利用这种现成的声音装置播放一段特别制作的音乐。
大卫·托普的装置则称做北京水书法。大卫说,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在天坛周围的公园里练习书法的老人们。看到他们用大号毛笔用水在地上写字,大卫想起了在人类社会中停留时间如此短暂的声音,声音在出现时虽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还是会从人们的感觉中消失,然后是记忆,最后是在历史上消失。在重庆,艺术家们选中的场地是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在这里举办“都市发声——用声音与重庆互动”声音艺术展览。英国声音艺术家罗伯特·贾维思作为主要制作人,已两次到重庆录取素材,编辑制作成重庆的一幅“声音地图”——闭上眼睛,用耳朵聆听菜市场里叫卖声、解放碑钟声、建筑工地施工声、校园朗朗读书声,仿佛穿梭在重庆高楼场宇、大街小巷。解放碑钟声和朝天门汽笛声,将成为重庆的标志声音。
在广州,英国环境音乐家斯甘纳早在今年8月就前来访问了,他从广州的一些地方取得声音样本。他力图用新颖独特的理念通过声音艺术和音乐用特别的方式描述广州,最终以音乐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解读广州历史中,利用地名和街道名称来触发记忆,通过贯穿整个项目的各个名称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读音,将人声与在广州的山上、餐馆里、街道上以及商店中录制的声音协调处理。斯甘纳的声音音乐,在广州三年展的活动中小试牛刀,反响不俗,人们发现,通过声音可以感受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近日,“我最喜爱的广州声音”大赛开始进入广州的大街小巷。比赛方式是由市民提交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声音,并解释这个声音与广州以及自己的关系,或随文字提交一段自己录制的不超过30秒的声音。今年11月,随广州三年展开幕,斯甘纳将再次造访广州,与参赛的市民见面。届时,主办方将举办音乐派对、讨论会、演讲、座谈和演出等活动。与此同时,“我最喜爱的北京声音”、“我最喜爱的重庆声音”都以各自城市的特色在进行着。明年2月,上海的活动也将启动。
本报记者 李怀宇
访谈
当你想家的时候,听听这些声音
受访者:秦思源,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主管,“都市发声”项目策划。
南方都市报:英国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这种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活动,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秦思源:音乐是英国的强项,英国的音乐产品非常庞大。这几年我们在中国做音乐演出,出唱片专辑的宣传,这些活动的费用很大,但是交流起来的效果有多大呢?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英国和中国的关系拉得更近,这要靠各种形式,“都市发声”就是另外一种形式。当时想到这个项目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人和城市”的关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而且是不断地在变化,十五年、二十年前的北京就不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具有先锋实验性质,探讨的是声音与人本身的关系,意在令大家更敏感地与环境相处,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了解。
南方都市报:声音音乐在英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中的经验对中国项目的尝试有什么启发?
秦思源:声音音乐是一种很新的理念,在欧美有一定的历史,在英国有不断发展的历史,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城市产生交流,这要求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方式,能让人理解。在英国,有一个国家声音音乐库,非常系统、非常庞大,记录了许多英国的声音。考古学家靠文物了解历史,从地里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很多东西。但是以前的声音无法保存下来,像以前北京胡同的声音、吆喝声、鸽哨声,如果不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没有办法保留了。这就涉及到了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对中国的声音音乐会有所启发。
南方都市报:由“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比赛演化成在中国四个城市的“我最喜欢的城市声音”比赛,有哪些中国特色的东西?
秦思源:“我最喜欢的声音”代表了很多人对城市的感情。“我最喜欢的声音”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交流可深可浅,每个人都有最喜欢的声音,背后都有故事。其实,声音可以反映世界的很多东西,我们却很少用耳朵了解世界,这就可以把问题引出来。在中国,由于每个城市特色不同,我们力求展现它的独特之处。到时候,我们将有30到40种声音收录并制作成CD,分发给正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当他们想家的时候,就可以听听这些声音,他们就会立刻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在人的情感当中所具备的重要性,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将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
本报记者 李怀宇
评论
城市声音的发现之旅
三十年前当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把《智取威虎山》当做自己专辑的大名并对“中国”生发出自己遥远的想像和召唤的时候,或许想像不到现在他可以在北京天坛穿过神道,任凭自己的音乐如长风浩荡穿过身体,就这样,布莱恩·伊诺智取天坛。
以布莱恩·伊诺为首的6位英国电子音乐/声音艺术翘楚来访,在我看来其艺术意义和价值要远胜于去年法国电子音乐家雅尼在紫禁城的文化交流大秀。6位英国音乐家在中国的艺术行动相对低调,也不易为公众认知定位,而他们作品和行动的目的,却恰恰在于紧密而有效地连接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大众,艺术馆与乡野、录音室与街头、艺术作品与媒介、前卫艺术与流行文化乃至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种种关系。
布莱恩·伊诺的身份最为暧昧多元,即使仅从流行音乐角度看这位前Roxi Music乐队成员、大卫·鲍伊和U2的制作人,他也是个老大,但他现在是作为氛围音乐大师来参与这个艺术计划;而从舞曲、氛围音乐、采样实验乃至摇滚无不涉足的Scanner,作为欧盟主题音乐的钦定作者,这次也继续充当一个“电子主旋律”传播者,而并非兴风作浪的实验狂人。总之,这帮英国佬这次不是来玩什么令大众掩耳抱头落荒而逃的先锋实验的,他们希望与中国的城市谈情说爱,和乐迷受众卿卿我我。
英国大使馆的这个“都市发声”计划实际上无非是将两个在西方纯属老生常谈的问题普及到中国来。一是从音乐的角度,将声音纳入音乐范畴,或者说从音乐扩展为声音艺术;二是从生态保护乃至“文物”见证的角度,探索城市噪音污染下的人类合理以及理想的声音环境,为一座城市保存“声音的历史写真”。
“都市发声”计划除了6位英国音乐家的录音以及现场音乐表演,声音装置以及行为作品,还广泛发动北京、广州、上海和重庆的公众评选、录制本城的最佳声音,这也是在许多西方城市搞过的盛事。比如这次来北京的彼得·库萨克(Peter Cusack),就是当年著名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后来推出了一张收录40种伦敦音景唱片——的策划人,而Scanner也录制和出版过一张《纽约背景》。音景,即Soundscape,是“都市发声”计划背后的核心学术名词。Soundscape是加拿大宗师默雷·夏弗(Murray Schafer)在《世界之调律》一书中提出的,在美学上音景概念拓展了音乐与声音艺术的视界,在伦理上则开创了“声响生态学”。每一个欲参与“都市发声”比赛的人只须对音景教父的一句话心领神会就可以去干了,默雷·夏弗说,“若要理解我所说的声音美学,就必须将世界看成我们面前不断变化的音乐作品。”
北京是重头戏,布莱恩·伊诺原打算在天坛祈年殿和圆丘之间的神道,利用神道两旁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自己特别创作的一段音乐,伊诺深谙此中之妙——走在神道的人会恍然觉得声音发自自己体内。但据说天坛方面还未必同意让他这么干;克里夫·贝尔(Clive Bell)很娱乐性——不过在我看来意思不大——就是用英文翻唱中国流行歌,然后录成唱片在酒吧、餐馆、唱片店放;彼得·库萨克和大卫·图普(David Toop)比较Soundscape,库萨克会在街头随机问人“我最喜欢的北京声音”,他还发现了北京街头的一大音景,那就是报摊常见的扩音器,他计划用4-6个扩音器,每个录入不同的声音循环然后一同启动,让不同的声音重新交织成不同效果,扩音器将搁在自行车(其实自行车也是中国城市一大音景)沿途播放;大卫·图普的作品最有意思,他从天坛老人们练“水书法”(以水代墨在地上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