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胡志明小道
发起人:press  回复数:4   浏览数:2332   最后更新:2010/06/22 01:57:04 by guest
[楼主] press 2010-06-21 05:17:05
中越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地点:
Himiko Café,胡志明市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空间之一。


时间:
14:30-20:30

主要参与者:
本地的海外归国越侨(Viet Kieu)Dinh Q Le、Richard Streimatter-Tran等
本地老一代艺术家、批评家Ngyuen Quan
本地成长艺术家群体
长征计划总监卢杰
策展人高士明
同济大学教授陆兴华
建筑批评家王家浩
艺术家汪建伟、刘韡、没顶公司、张慧等

预备话题:
越南当代艺术所谓的南北分野和资本主义全球语境在胡志明小道项目上的显影,国际和本土的观念之间,人们的既隔阂又开放的状态;以越南为案例,原本在文化上对立的南北双方如何能够在面对西方当代艺术系统特别是展览制度时候,或者是在面对所谓“越南这个民族国家”的“共同敌人”的时候,自然就被“统一”在一起的。
[沙发:1楼] press 2010-06-21 04:52:06
在下午的讨论中,Dinh Q Le不断地在项目的命名上强调胡志明小道不但是越南的,更是属于越南南方的;Richard针对胡志明小道项目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的视野是全球的,就像你们的世博会一样,我们越南是小国,也就去关心本地社区的问题好了,但当他说到作为美国越侨的他归国7年时,本地艺术家暗暗发笑,本地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希望得到更多的交流,并提出问题:“如何联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而Ngyuen Quan也指出Dinh Q Le的San Art作为本地最重要的艺术空间之一,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上的推动。


全程行走参与者:
左:越南本地策展人、艺术家Huy
右:老一代批评家、艺术家Ngyuen Quan



左一:胡志明市最重要当代艺术机构之一San Art 机构负责人、艺术家Dinh Q Le
右一:策划横跨多国的湄公河项目,正在筹备威尼斯双年展湄公馆策展人Richard Tran
[板凳:2楼] press 2010-06-21 04:59:51
结合最近几天以及当天的回答,可以概括本地人对项目的质问:
我为什么要参加,你有什么目的?



结合最近几天以及当天的回答,我方团体的一个观点是:
对话的深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东西,与此相比,行动的象征性意义极其重要,甚至大于讨论是否深入。而过分纠结在所谓的community(艺术的社区、本地圈子)问题上,不断地追问你能为这个community做了什么,你帮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对行动的发起者进行隐形的道德绑架。
[地板:3楼] press 2010-06-21 05:01:37
几乎所有的非西方国家在面对外来艺术团体特别是西方艺术团体的到访时,都有一种惯性交流方式,我们总结为:播放PPT,选择一些带有“标准化”的话题讨论一下,再配合一些不痛不痒的讨论,OK,看病结束。
在面对一上来越南当代艺术家面对外来团体惯性地作品介绍,刘韡非常坦诚地质问:为什么我们的交流要这么虚伪?……这跟越南这个国家给我的和谐舒适感受完全相反。

整个讨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结束时,Dinh Q Le表达,这次讨论有着以往西方策展人来和我们交流无法深入的程度,并且在整个讨论中,“西方”只被提到三次。

[4楼] press 2010-06-21 05:03:20
其中在谈到越南艺术家仍然把政府政策看成黄灯,既不给你绿灯让你过,也不给你红灯让你彻底停的时候,汪建伟蹦出一个有意思的概念“黄灯”、“黄灯共同体”——“每个人的绿灯已经在公众视线内,这个我们不做,但也不做故意不让人通过的红灯。”几天后,我们开玩笑把这个词发展成“黄灯共同体”、“黄灯区”,意指双方都有对对方的否认,但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出共同否认的现场——这不同于关系美学搞模糊的手法,它有着明确的界限。

返回页首